APP下载

握紧生命的闸把

2023-07-17龚萱

中国铁路文艺 2023年7期
关键词:杨勇司机

作者简介:龚萱,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现供职于成都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有新闻及摄影作品发表在《人民铁道》《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等。在中央级网络平台及中央级、省市级新媒体平台发表作品百余篇。曾获得四川新闻奖二等奖、铁路好新闻优秀奖。

引子:

2022年6月4日,大雨过后的贵阳,还有丝丝雨意。

像往常那样,贵阳机务段动车组司机杨勇提前到达派班室。他迅速而仔细地读取信息、比对电脑屏幕,丝毫不敢大意。他用笔尖沙沙地划过司机手账:担当的车次,D2809次;沿线天气情况,多雨;行车注意事项,预想充分,加强瞭望……

8点30分,在贵阳北站8站台停靠的和谐号动车组前,杨勇遇见了车队的党支部书记张军,张军嘱咐:“今天已经下了两次暴雨令,汛期行车一定注意安全!”

“请您放心!我会加强瞭望,遇到异常情况,一定果断撂闸。”说完杨勇转身登上了列车。

上午9点整,载有144名旅客的D2809次动车组列车稳稳起步。9点59分,动车到达三都县站。

10点22分,D2809次列车运行至榕江站进站前的月寨隧道,与不久前突发坍塌的泥石流猝然相遇。

危急时刻,司机杨勇一把将制动手柄推到底,死死顶住闸把,在动车紧急制动系统、线路挡墙和轨道结构综合防护下,列车滑行900多米,穿过河水湍急的寨蒿河大桥,最终停在榕江站内,车头脱轨撞上榕江站站台。

一声巨响,是杨勇生命最壮烈的绽放,散落时如烟花般绚烂。沿着钢轨,它穿越黔山苗岭,滑进时空的隧道,回到了最初的出发地……

拆手表的小男孩

杨勇的故乡松坎镇,坐落在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北部的大娄山深处。小镇依山傍水,一条穿镇而过的松坎河,一座掩映于群山間的松坎火车站,陪伴杨勇度过了年幼时光。

杨勇从小喜欢看火车,每当听到粗犷悠长的轰鸣声从远方传来,他总爱跨出家门,追着腾起白色烟雾的火车奔跑。

炎热的夏日里,家属院外的松坎河,是铁路子弟们最喜爱的天然游乐场。河面,波光粼粼、鱼影跳跃,孩子们在河里洗澡、摸鱼。微风起浪处,藏着杨勇儿时最快乐的记忆。

孩童时期,对杨勇影响最深的是他的父亲杨顺仲。

松坎派出所素有黔北门户之称。退伍后,杨顺仲来到铁路,成为这座黔北娄山关脚下四等小站松坎派出所唯一的铁警。坚守岗位35年间,杨顺仲巡线里程40万公里,被评为“全国铁路优秀人民警察”。

父亲的担当精神烙印了杨勇的一生。风雨中,杨勇看到父亲身姿挺拔,坚守在岗位,为铁路运输安全护航;假日里,杨勇目睹父亲忙碌的背影,为旅客的团圆守护一方平安。

父亲为了培养杨勇的定力和专注品格,没少费心思。

周末一早,乡间的薄雾还未散去,杨勇和姐姐蹦跳着穿过一条泥土松软的小路,跟着父亲到河边钓鱼。有钓鱼好手父亲做指导,杨勇起先还很有兴趣,然而几次三番一无所获,便索性扔下渔竿去玩别的。

“坚持下去,付出才会有收获。”父亲不仅耐心传授钓鱼技巧,还教儿子要做到身静、声静、心静,遇事不轻言放弃。渐渐地,杨勇也能坐得住了,全神贯注地钓起了鱼。

在那个年代,肉属于“奢侈品”。钓鱼归来,父亲会带着姐弟俩,提着竹篓去邻居家送鱼。今天李、王家送两条,明日赵、钱、孙家送三条。邻居们吃着鱼,都感念杨家人的好。懂得分享,也是父亲教给儿时杨勇的重要一课。

1984年,杨勇9岁的时候,杨家添置了一台二手电视机,让邻里羡慕不已。每个不下雨的傍晚,电视机总会被杨顺仲搬到院子里。忙碌了一天的邻居、同事、附近山上的村民,踩着点赶了来,大家围坐在一起看电视,欢声笑语洒满了整个铁路家属院。

父亲对杨勇要求严格,不到寒暑假不允许看电视。唯独播放电视剧《杨家将》时,杨顺仲会叫上儿子一块看。

“杨家将正直、忠诚,是我们杨家人的骄傲啊!”杨顺仲常对儿子说,“他们热血报国、矢志为民,这种精神我们得传承下去!”

20世纪80年代的松坎车站每天只经过一趟慢车,火车既载人也运货。有一次,运送甘蔗的一列火车停靠在松坎站。在车站执勤的杨仲顺远远地看见儿子坐在路基上吃甘蔗,他忙走过去问他哪儿来的甘蔗,杨勇欲言又止,撒腿就逃。杨仲顺立刻明白了,追着杨勇跑了半座山,逮着后把他狠揍了一顿。

“群众的一针一线绝不能拿。”这是杨勇小时候听到父亲讲得最多的一句话。

杨仲顺是出了名的热心肠,谁家下水道堵了、煤炉坏了、熟识的村民盖房想借钱,他都尽力帮衬。大家感谢的方式也不过是送几个饼、从地里摘些菜来,但都被拒绝了。“为人民服务是应该的,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杨仲顺总这样说。

那时,杨勇不过是个10岁左右的孩子,他并不懂什么“大道理”,但父亲一直以来的言传身教,让“正直”和“善良”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好家风还培育了聪明好学、积极上进的好儿郎。从小学到高中,杨勇学习成绩始终很好。他对机械结构特别感兴趣,家里的收音机、自行车都被他拆开又组装上。

1988年参加中考,杨勇顺利考进松坎中学。父亲很高兴,花了一个月工资,买了块机械手表作为奖励。

手表戴了不过一天,就被杨勇拆解开了。父亲下班回家后,看到手表里的“肠肠肚肚”整齐地摊在床头柜上,心疼得直跺脚,厉声问道:“为什么拆表?”

“我想知道齿轮和发条组合在一起,为什么能计算时间。”杨勇拈起几条“肚”与“肠”向父亲展示,试图让自己的“研究”被理解。

“不还原手表,就别想吃晚饭!”父亲的回答,宣告他说服失败。杨勇的倔劲也上来了,“我肯定能复原!”

机械表的构造比想象中更复杂。有两次,内部结构几乎完全复原,但闭合表盖后,分针却没动。就这样,杨勇拆了装、装了拆,晚饭没吃、第二天早饭没吃、午饭也没吃……直到手表指针嘀嗒嘀嗒重新开始走动。

“手表复原了!”杨勇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激动地大声宣布。

父亲拿起手表仔细地瞧了又瞧,笑意里饱含着赞许。“好,吃饭吧!作为一个男子汉,要勇于担当。”父亲没多夸奖儿子,转头将热好的饭菜端上了桌。这件事,也使杨勇懂得了一个朴素的道理,那就是“自己做的事,自己要负责到底”。

对杨勇来说,童年与少年时代的收获是饱满的。每当忆及父亲,想起他的教导,杨勇的心底总翻涌起深情和敬意。父亲弥留之际曾留过话:“乡亲借去修房的钱,不要问了,谁家没个难处哩?”

送别父亲那天,松坎老家的乡亲自发赶到了遵义市。百余公里的路程,到达的人群里有帶着小孩儿的长者,还有拄着拐杖的古稀老人。父亲正直、善良的品德赢得了乡亲们的敬意,也成为杨勇一生的行为指引。

铁打的好兵

1993年7月,杨勇高中毕业,他选择了参军,希望自己像父亲一样穿上橄榄绿的军装。

杨勇离开松坎老家的当天,节俭的父亲花钱从镇上请来摄影师。杨勇穿着军装,父亲穿着铁路警服,母亲和姐姐穿上了新衣服,在松坎火车站的候车室前,相机快门定格下了珍贵的瞬间。

那一年,18岁的新兵杨勇带着对军营的憧憬来到海南,成为武警海南省总队海口支队巡警中队的一名战士。从小在遵义革命老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少年,将在这里手握钢枪、保家卫国,成为向往已久的革命军人模样。

初到新兵连,还未来得及适应海边潮湿的环境,杨勇已开始在岗位上默默拼搏。引体向上的动作做得不协调,他就用背包带把手腕捆在单杠上一直练习,就算手勒得发紫,皮肤磨破了,也咬牙坚持着。规定每日训练跑5公里,他就利用午休时间自己再加练5公里……累得实在坚持不住,杨勇就在日记本上写下鼓励自己的话:要像一株白杨树一样,努力地向高处生长;像名字赋予的意义一样,勇于超越自己。

付出就有回报。新训考核时,杨勇的名字出现在连队荣誉榜上。

每当训练结束后,在中队大院围观摩托车班的老兵修理摩托,是杨勇最喜欢干的事情。机械拆装对他似乎有种天然的吸引力。他仍然保有童年时的纯粹,带着无限旺盛的好奇心和用不完的精力去探索。

“这个零件是用来干什么的?”“那个部件起什么作用?”杨勇一边好奇发问,一边眼疾手快地递扳手、钳子,机灵地为老兵打下手。

渐渐地,杨勇与摩托车班的老兵们熟悉起来,大家都喜欢上了这个好学、热情的新兵。

“喜欢修理摩托?想来车队吗?”摩托车班班长田纪恩问。杨勇急切地点了点头。

新兵分配,杨勇如愿以偿。在去食堂的路上,他见到了即将成为自己班长的田纪恩。

田纪恩笑着问杨勇:“做好当一名摩托车驾驶员的准备了吗?”杨勇想也没想,大声回答:“时刻准备着!”在学校,他曾是一名成绩优秀的学生;在部队,他同样渴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士兵。

学习摩托车修理技术,是横在杨勇面前的第一只“拦路虎”。面对从没接触过的电路图和器件,他意识到自己要“恶补”的知识还有很多。为尽快啃下这块“硬骨头”,每天晚上待战友入睡后,杨勇便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学原理、研电路,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做上记号,第二天再去请教专业过硬的老兵,直到学懂弄通。

田纪恩很喜欢这个踏实、刻苦的新兵,对杨勇的指导也格外悉心。在他的严格要求下,杨勇的专业技能和驾驶技术进步很快。

几个月后,武警海南省总队宣传处到连队挑选军事素质和业务能力过硬的战士,参与拍摄宣传片《巡警的一日》,除了选中一年兵的杨勇,其余被选中的都是三年的老兵。

三年的军旅生涯,在杨勇的骨子里烙下了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更磨炼了他临危不乱的能力。作为巡逻分队的驾驶员,杨勇成功处置多起突发事件。在部队服役期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担任班长,获评嘉奖、优秀士兵等荣誉。

铁路新兵向前冲

“离地三尺三,赛过小神仙”这句话曾在20世纪90年代的机务人中流行。“三尺三”是司机室离地面的高度,“小神仙”是形容当时成为一名火车司机的幸福指数。

1997年6月,杨勇一退伍就被安排到遵义机务段(现为贵阳机务段),成为内燃机车乘务员培训班的一名学员。本以为距离成为“小神仙”一步之遥,但培训班车队队长的开班讲话犹如当头棒喝:“10月份的结业考试有一科不过关,就当不了火车司机!”

在5个月内学习、消化内燃机构造知识,掌握电工、钳工等技术着实不易。看着大量生涩的专业名词和需要记忆的相关数据,杨勇感到头皮发麻,但他很快找到了解决办法:先死记硬背,再尝试理解。仗着自己的好记性,花了三个月争分夺秒地背记,他硬是将学习教材全部背了下来。

除了业务学习外,实作内容也是考试的重头戏。为了考验动手能力,老师布置了课外作业,要求学员们用螺纹钢制作一把检点锤,一周后交成品。

“这还不容易?”学员们小声嘀咕,直到动手时,大家才发现其中的难度。

检点锤是机务人随身携带,检查隐蔽故障的工具。锤头一头尖,另一头圆。要将一根一元硬币直径大小的螺纹钢打磨成合格的锤头,需要经过刀锉、水纱、淬火、再次打磨等步骤,考验的是钳工技术,磨炼的是耐心和毅力。

其余时间得上课,杨勇只能利用午休时间制作。到了检修车间,逮着一个老钳工,他就跟在身后师傅长师傅短地叫。看到师傅的水杯没水了,他立马加满水;看到师傅流汗了,他立马递上毛巾;看到师傅累了,他立马端来板凳……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钳工师傅牺牲午休时间传授杨勇打磨技巧。

就如同侠客配宝剑、战士配枪,铁路新兵杨勇也渴望打造自己称手的“兵器”。一连七天,他天天来,锉了两天,手起了水泡,第三天皮破了,第四天手指裹着纱布继续打磨。锉完后淬火,锤头定了型,作业能交差,但银色的钢被蒙上一层黑雾,他又接着磨,直到锤头重现光彩。

交作业时,半数学员的制作失败,在成品里,唯独杨勇制作的检点锤严格按照工序完成,淬过火的真钢闪耀着炽热的光芒。

一支黑色的钢笔,是杨勇取得机车乘务员考试第一名的纪念品。正式登上“三尺三”高度的那天,走进驾驶室,这名意气风发的年轻副司机换上了崭新的制服,插在口袋上的黑钢笔和腰间的检点锤是他最佳的配饰。

列车驰骋在万里铁道线上,杨勇的心似火,耳畔呼啸的风声似乎也化为声声催促:青年,努力向前冲啊!

那几年,杨勇在桐梓与工作地小寨坝往返通勤时,常乘坐“全国青年文明号”SS30459号机车,一来二去,便与司机长周健熟识了。

杨勇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是啊,铁路在不断发展,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每一次前进的脚步,都凝结了铁路人的智慧和汗水,作为铁路新兵的他,更应该奋发图强,努力进取。

第一次登上宽敞明亮的电力机车,杨勇兴奋地东瞧瞧、西看看。“电空制动控制器就是内燃机车上的大闸吗?”“电机作用原理是什么?”他兴奋地提问。

看着这个脑袋里有“十万个为什么”的年轻人,周健不仅耐心作答,还向他透露包乘组需要增补一名副司机的消息。“幸福来得太突然!”杨勇高兴坏了。

经过一系列选拔,杨勇从二十多名年轻人中脱颖而出,顺利进入“全国青年文明号”包乘组。他和周健的师徒情,也就此开始。

第一次搭班值乘,周健感觉新收的徒弟对机车这庞大的铁疙瘩一点也不胆怯,就像战士见到钢枪,骑士见到良驹,有一种天然的默契。讲解电力机车知识,周健本准备从最基础的内容过渡,杨勇却满脸自信,“师父,我在部队修过摩托车,内燃机车也干得不错,您就放心讲吧!”

“小娃娃很年轻,但也冲得很。”周健心里想。下班后,他拿起粉筆,在机车走行部“画”了个故障,准备挫一挫杨勇的锐气,“走行部有处裂纹,你去找找。”

“裂纹在左一轴箱拉杆处,遇到这种故障必须立即报修。”没想到不到10分钟,杨勇就找到了故障,还准确说出了处置办法。

周健不由得暗暗吃惊,抬起头认真打量着他的徒弟:高个、英俊、自信,是个干司机的好苗子!

接下来的日子,在一声声“师父长、师父短”的呼唤里,师徒二人的感情日益深厚,周健也毫无保留地把看家本领传授给爱徒。

在师父的指导下,杨勇手握闸把,第一次驾着钢铁长龙,鸣着响亮的汽笛,奔驰在他熟悉的故乡川黔线娄山关脚下,一股豪迈的感情激流涌遍全身。

那晚退乘,师徒俩并肩走在夜幕下,杨勇讲起了报考电力机车司机的初衷:“有一次,看到两名司机驾驶着‘全国青年文明号缓缓驶进站台,我被他们自信的模样震撼了,加入‘全国青年文明号的愿望就在心里扎下了根。”

师父望着他的目光炯炯有神,伸出大手在他肩上有力地一拍,“好样的,作为火车司机,我们爱火车要像爱自己的身体一样啊。”

杨勇在“全国青年文明号”SS30459号机车上度过了七年的青春岁月,对这趟车深厚的情怀也伴随了他的一生。

2005年,铁路生产力布局调整,机务系统试行“地乘分离”,需要抽调一些既会开车又会修车的精兵强将,成立专门负责机车整备作业的部门。想趁着年轻,多磨炼下技术,于是杨勇提交了调动申请。

拧螺丝,下地沟,钻屏柜,上车顶……不到半年时间,车上车下大大小小的部件,他都能拆卸维修;每一项机车故障,他都能迅速、准确地找出故障点。杨勇的业务技术与综合能力备受认可。2010年,他升任整备专检组工长。

三年后,因为工作需要,杨勇再度从贵阳转战遵义担任电力机车司机。这时的他,专业知识更强了,更加坚定自信了。凭借过硬的业务能力,他晋升为电力机车指导司机。

但他的梦想一直在万里铁道线上延伸,从未停止前行。

我要开动车

2014年,贵广高铁开通运营,让“地无三里平”的贵州拥有了首条高速铁路。紧接着,沪昆高铁贵州东段、渝贵铁路相继开通运营,贵州由“不平”变“畅行”,大跨步迈进“高铁时代”。

杨勇一直有个高铁司机梦,但在2018年以前,杨勇的年龄在动车司机选拔中不占优势。“不能驾驶高铁体验中国速度,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杨勇常向同事感慨。

一次,杨勇在添乘途中,到行车公寓休息,碰巧遇到了值乘电力机车的司机王飞,两人又聊到了中国高铁。

“如果年龄不受限,高铁司机选拔你报名吗?”当时年满40岁的王飞问。“肯定报名!”杨勇坚定地回答。两人的目光撞在一起,心中的激情又被点燃。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随着动车组的大量开行,贵阳机务段动车司机的需求量增加。杨勇感到梦想成真的机会来了!

报考动车前,他从遵义跑到贵阳,特意向师父周健讲了自己的决定。周健听后一愣,“你都43岁了,指导司机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还要折腾自己?”

“这是我实现梦想的最后机会,必须去试试!”周健被爱徒追梦的劲头所感动,他点头表态:“师父支持你!”

这一年,带着高铁梦,杨勇成为西南交通大学动车司机培训班的一名学员。

培训班的学员们来自天南地北,操着不同口音的普通话。川渝两地喜辣,江浙一带偏甜口,北方喜欢面食,各地的饮食习惯偏好也不同。杨勇贴心地到食堂抄写菜单,按口味分类整理后,分享到班级群里。需要到10余公里外的地方领取培训资料,他也主动请缨为集体服务。开班后不久,为人热忱、办事认真负责的杨勇,被同学们推选为班长。

课堂上,杨勇思维活跃,喜欢钻研。一次,老师向学员们讲授CRH380B型动车组制动系统比例制动的原理。复杂的专业名词,抽象的理论知识,让从未接触过动车理论的学员们听得一头雾水,纷纷请求老师再次讲解。

“还是没明白。”老师讲解后,仍有同学小声嘟囔。

“老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吗?”思考片刻后,杨勇举手发言。“将8列车厢比作8个工人,司机就好比他们的工长。在上坡道、平道行驶,只需安排4人干活。但动车减速时,得8个人同时出力,就需要作为工长的司机发出指令。”

冬日阳光透过教室的玻璃窗,温柔地照在杨勇自信、从容的脸庞上。老师有些诧异,随即点头赞许,她没想到从未接触过动车的新手,能够这样生动、通俗地描述原理。同学们也恍然大悟,向他投来钦佩的目光。

西南交大培训基地的高铁仿真模拟驾驶室,按照真实的动车驾驶室1∶1还原。第一次进入模拟驾驶室,杨勇竟兴奋得手心都浸出了汗,从未驾驶过时速上百公里列车的他跃跃欲试。

将操纵杠向后拉动,速度表的数字从“0”开始攀升,视野中的“风景”也急速后退,飞驰的高铁带来的视觉冲击和操作体验的真实感,让杨勇心中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呵!这就是中国速度!”

“驾驶”梦想的列车一路驰骋。也许是兴奋,抑或紧张,杨勇感到心里突然生出一面咚咚作响的小鼓,鼓点的节奏随着动车提速变得越来越快。“这速度催人奋进啊!”他想,自己得努力与时代的节奏同频。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动车组司机并不容易,除了完成240个小时以上的理论培训及6000公里以上的跟车实作培训,上线单独驾驶前,还需经过地勤司机岗位跟班锻炼,熟练掌握各机型操纵、换端作业以及应急故障处置流程,整个过程堪比高考。这对“高龄”考生杨勇来说,他需要比年轻司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培训班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规律的作息和高强度的学习节奏,让杨勇感觉回到了年少时的军旅生活,浑身充满着干劲。在宿舍里,他每天最早起床,起身将被子叠成棱角分明的“豆腐块”,接着去教室自习。半夜,室友从酣睡中醒来,发现他的被窝透出一束光,他还在学习。就连周末放假休息,他仍按照平日的作息,心无旁骛地到学习室自习……

时光不负追梦人。一个月后,培训考核成绩公布,杨勇取得了专业知识、安全规章双科考试全班排名第一的好成绩。他将好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了师父,笑称自己除了摩托车、汽车、铁路电力机车驾照外,取得了这辈子最高级别的驾照。

2019年,43岁的杨勇拿到了期盼已久的高铁“驾照”,新的征程就此开始。

与普速铁路相比,精准是高铁动车组操控的最大难点。动车组驾驶的运行时间须精确控制到秒,加之西南地区高铁限速变化大,动车司机必须具备根据图定时间精准计算运行平均速度的能力。相对于普速列车停车对标误差不大于1米的要求,动车组列车的对标停车更为精准,要求将误差控制在20厘米以内。杨勇通过反复练习,硬是将标准提高,让每次停车的误差控制在10厘米以内。

贵阳机务段值乘的动车组车型有12种之多,每一种杨勇都能熟练操纵。仅依靠上车实操,练习的时间和强度远远不够,于是他发明了“开旱地火车”——随意一张桌子就是动车组列车的操纵台,椅子就是操纵椅,一有空闲,杨勇就“驾驶”着“旱地火车”反复模拟作业流程,直到手指口呼标准流畅,动作成为肌肉记忆。

不到半年时间,杨勇迅速成为动车运用车间的“教练司机”。

师徒情深

呈拜师贴、敬茶、行礼、签师徒合同……机务系统传统的拜师仪式礼成后,一声“师父”,既是徒弟对授业恩师的称谓,也是平日里机务人对年长者的尊称。但若被冠以“教练”之名,这分量就大不一样,此人需专业能力强,车、机、供、电、辆的业务知识有所涉猎,品行操守还得令人信服,而“杨教练”杨勇便是这样一位被大家公认的“教练司機”。

2020年底,贵州地区迎来了全国最先进的复兴号动车组。杨勇兴致勃勃地憋足了劲,复兴号CR300AF型动车组一抵达六盘水,他就带领车队20余名司机跟车实习。

与贵州地区最常见的和谐号CRH2A型动车组列车相比,CR300AF型动车组操作系统更先进,操纵更舒适。司机室里,操纵杆由多个变为一个,更衬手了。速度显示器被摆到最佳视觉,监测更方便了。“真好!”杨勇默默赞叹,“从时速160公里至350公里,不同速度等级的复兴号动车组陆续投用,中国高铁技术已然领跑世界。”看着深灰色操纵台透出的莹亮光泽,他忍不住轻轻抚摸,目光深情且专注。

认真观摩司机的操纵,杨勇发现CR300AF与CR400AF车体虽在一前一后出厂,两者在操纵上却有差别。“看,停放制动自动施加时总风压力不同!”他提醒大家注意,招呼徒弟冯敏,“快过来,帮师父录一下司机的操纵视频。”

晚上入住行车公寓,杨勇忙着整理笔记。笔记本里的纸页,被竖线剖成两半,“CR300AF”与“CR400AF”车型的差异化笔记各列一边,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他又做了重点描红。

杨勇想尝试制作两种车型的对比教学视频,擅长视频剪辑的冯敏就成了他的助手。一周后,CR300AF与CR400AF差异化笔记和教学视频制作完成,冯敏通过参与视频制作,也牢牢掌握了两种车型的特点和差异。

善于总结归纳教材、因材施教,是“教练司机”杨勇的工作法;找到徒弟的业务短板,科学制定教学方法,更是他的“拿手戏”。

邓亚锟是杨勇收的最后一名徒弟。2022年2月在贵阳东站台,师徒俩见第一面时,杨勇戴着口罩,仅凭露出的一双眼睛,邓亚锟判断:师父肯定很严厉。

当天培训的内容是操纵实作。动车到站后,停站4分钟,与前面区段的司机交班是首要任务。勾画表上的接车作业包括15项,杨勇熟练地手指口呼每一项指令,一分半钟内完成了勾画、交接,速度和准确度让邓亚锟惊叹不已。

完成所有交接班流程,还有1分钟开车,杨勇得空调整了操纵椅。“坐得舒服是开好车的基础,想有富余时间调整,交班作业就得熟练无误。”师父给徒弟上了第一课。

操纵示范后,杨勇让邓亚锟驾驶,徒弟听后连连摆手,称自己心里没底,想再多看看师父是如何操纵的。“不要怕,我会看着你。”杨勇从容的眼神让邓亚锟稍感镇定。但上了操纵台,徒弟好像变成了提线木偶,师父指哪儿他点哪。杨勇心里明白:这是练得太少,业务不熟悉的缘故。

吃过晚饭,到了行车公寓宿舍后,杨勇让邓亚锟开练。

“怎么练?”邓亚锟瞪大了眼。杨勇收拾出一张桌子,向他示范“开旱地火车”,“就这么练,从最基础的交班作业练起!”

徒弟练习,杨勇就在一旁掐秒表。第二趟出乘再入住行车公寓时,作业时长已控制在了2分50秒,杨勇看着结果点点头,决定下趟车让徒弟“上岗”。

正式上动车交班,开头的手指口呼还顺利,中间的一个步骤忘掉了,邓亚锟立马懵了,正准备看勾画表的提示,杨勇出声喝道:“边看边做来不及,发车会受影响!”邓亚锟吓得脖子一缩,更加紧张。好在杨勇提醒了余下的步骤,交班作业终于艰难完成。

退乘后,杨勇向徒弟提出新要求:牢记作业步骤,熟悉到从中间任何一项开始,都能马上答出下一个步骤。

自此,新的训练模式开启了。有时是在邓亚锟刷牙时,杨勇会突然提问:“开车准备?”“插入IC卡,IC卡灯亮……”含着牙膏,他立即说出了下一步。有时是师徒俩躺在床上,正准备睡觉时,师父突然出声:“定置摆放?”“摆放防护盖、行车记录仪……”徒弟顿感睡意全无。

在杨勇科学的训练下,邓亚锟进步得很快。一次,一对师徒到邓亚锟驾驶的动车上看道,得知他才学习操纵一个月,那位师傅不禁对他啧啧称赞。杨勇说:“他还不成熟,还得多练。”话虽如此,但杨勇的嘴角分明扬起了欣慰的弧度。

其实,严师也有柔情的一面。2021年9月,司机伍乐宇因肠道疾病手术住院,康复到岗已是两个月后。驾驶动车有规定,超过1个月没摸闸把,重新上岗得经过新一轮的看道、操纵鉴定。于是,经验丰富的“教练司机”杨勇不仅成了他的师父,还变身为他的“生活助理”。

师徒俩相识于普速车队,论资历,徒弟比师父早半年拿到高铁“驾照”。伍乐宇手术后,杨勇不仅到医院探望他,还时常跟他通电话。伍乐宇的情绪有些低落,既担心身体的恢复,又担忧操纵技术变生疏。

“担心啥?平时壮得像头牛,技术也不错。我们都等着你早日归队!”对于这位特殊的徒弟,重新建立信心并熟悉操纵,杨勇觉得这是当务之急。

两个月后再次触摸闸把,伍乐宇有了生疏感,操纵时头脑似乎慢了半拍,原本熟悉的步骤也跟着乱了节奏。“没事,熟练需要时间。”杨勇不僅宽慰他,还不时地发出提醒。

晚上到了公寓,伍乐宇怔怔地坐在床上一动不动。杨勇紧挨着坐下,用胳膊推了推伍乐宇,说:“打起精神来,这点挫折不算啥。”他讲起当年学习电力机车故障判断时的挫败感,每晚愁得高唱一曲《男人哭吧不是罪》才能入眠。一段往事说得师徒俩都笑了,气氛立马轻松起来。针对当天的操纵,两人一起做复盘总结,这儿需要注意,那儿下次得特别小心,存在的问题被杨勇逐一指出。

“小伍,明早吃啥?我去食堂买。”睡觉前,杨勇问。他想让身体刚康复的徒弟有更多的休息时间。

第二天,徒弟还睡着,杨勇已从食堂买回了早餐。出乘的路上,大包、重物被他主动包揽,公交车上有了空座也让座给徒弟。“杨教练,我的身体恢复了,再说我还比您年轻,您……”还没等伍乐宇说完,杨勇笑呵呵地将他按回座椅,“别动,这事得听师父的。”

“如果鉴定没通过,我都不好意思见您。”鉴定考试通过后,伍乐宇一溜小跑过来,当面向师父汇报好消息。看着这张重现自信光彩的面孔,杨勇脸庞刚毅的线条变得柔和起来,眼睛里全是笑意。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若要描绘杨勇的这扇心灵之窗,可得颇下一番功夫。在他的目光里,有对职业的深情、操纵台的珍视、教学的全情投入、徒弟成长的欣慰,还有对工作职责的坚守与忠诚。

担当有我

2020年,杨勇的母亲突然离世。作为家中的主心骨,他应该留下来料理母亲的后事,但作为一名老党员,流淌在骨子里的热血告诉他,他的工作岗位更需要他。

在母亲的墓碑前,杨勇一遍又一遍抚摸着她的照片。那一刻,他终于卸下坚强的铠甲,像个孩子一样无助地放声大哭:“我没有妈妈了……”

“担当”“责任”“使命”这些庄严的字眼,就像是刻在杨勇骨子里的基因密码,他对自己热爱的职业,始终怀着一腔热忱。

2003年,入路5年的杨勇,已正式成为一名电力机车副司机。那一次正值盛夏,他和师父周健搭班担当货车牵引任务时,与司机杨家山担当的31067次货车在阳朗站交会。两列货车,一辆停1道,另一辆停3道,本该在短暂的会面后各奔东西,但31067次货车被下达发车指令后,却迟迟未发车。

“31067次3道出站信号好了,请试风发车。”两列货车司机室的无线电再一次同时响起。“情况有些反常。”杨勇猜想。果然,无线电里回复:“机车出现故障,不能进级。”机车不能进级,即机车电机不能正常工作。按照常规思路,31067次货车司机杨家山立即检查了进级电机触头,但故障仍未排除。

“我过去看看。”从车站了解到自己值乘的货车还有40分钟发车,杨勇立即做了决定。周健说两列机车的司机室距离约有一公里,时间可能来不及。“放心,师父,我小跑过去。”话音刚落,他已旋风般冲了出去。

得益于军营生活的锻炼,在35摄氏度的高温下一路小跑,不到6分钟,杨勇便到达目的地。在驾驶室后部逼仄的机械间里,一支手电筒射出的光束在高低压柜里来回不停地重复移动,杨勇的出现,让陷入故障排查死循环的杨家山像是看见了救星。

在骄阳的炙烤下,一人宽的机械间就是天然的汗蒸室,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在狭窄的空间里排查,杨勇既蹲不下去,也站不直,不一会儿,他就热得汗星子乱滴。

确认高低压柜设备正常后,杨勇重新调整了排查思路,此时离规定的站内故障处理时间还剩10来分钟。定了定神,一张机车电路图浮现在他的脑海中。杨勇从机械部件作用原理进行反推,突然灵光乍现,“应该是伺服电机出了问题!”伺服电机盖被打开,在手指的轻触下,碳刷竟移了位,“是碳刷松动了!”杨勇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

重新试验、充风、发车,在杨勇的协助下,一起机车故障被顺利解决,他用“职责所在,就是心之所爱”的使命感,成功防止了一起机破事故的发生,保障了列车的安全正点。

家,温馨的港湾

2002年,27岁的单身小伙儿杨勇对小自己6岁的姑娘黄祖琴一见钟情。

相亲地点在遵义公园。起初天阴着,后来下起了小雨,幸好心细的杨勇带了把伞。雨大了,撑起的伞几乎完全倾斜到对方那边,他被雨打湿的衣服,姑娘都看在眼里。

再见面时,地点定在了姑娘家。那天正好过中秋节,姑娘和母亲一早就开始张罗午饭。门开了,杨勇提着月饼,后面还跟着他的几个乘务班的兄弟。

饭桌上,气氛有些尴尬,姑娘与杨勇没怎么说话。朋友离开后,他约姑娘到了公园。她不解地问道:“为什么带这么多人来家里?”他答:“我紧张。”“紧张啥?”“因为看到你……”话还未说完,姑娘明白了,两片红晕浮上了脸颊。

两年后,姑娘变成了妻子。再等一年,儿子杨国睿出生了。

家变得很热闹,妻子却更忙碌了。她了解他的工作性质,默默承担了所有家务。杨勇也心疼任职小学老师的妻子,她手里还管着40多个孩子。于是,回到家杨勇总抢着干活,从买菜、做饭到收拾洗碗,完全不让妻子插手。

做鱼是他的拿手菜,能做出四五个花样。在家休息时,杨勇会露上一手。看着妻子、儿子一边吃饭一边聊天,他眼角的细纹都绽放如花。

上班的乘务箱都长一个样,为了和同事们的乘务箱区分开,箱包被妻子系上了一个“歪头鸭”。可爱的小挂件是妻子挑选的,原本“歪头鸭”还连着钥匙扣,杨勇嫌太烦琐,于是把它一分为二,成了浪漫的信物,一半系在他的乘务箱上,一半留给了妻子。

在儿子书桌的抽屉里,至今还珍藏着一支动车造型的签字笔——纤细修长的笔杆,上面绘着一列和谐号。那是杨勇在动车培训结业时获得的纪念品。

平日里,杨勇常用自己努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例子激励儿子。动车培训结业考试的前夕,父子俩通电话。儿子问他:“这次考试也能拿第一吗?”“我会加油的,我俩比比看,谁能达成目标。”杨勇和即将中考的儿子约定。

那一次考试杨勇果然又拿了第一,儿子也不甘落后,考进了遵义市的重点高中。作为奖励,他准备满足儿子的心愿——去成都看大熊猫,但儿子补充说:“爸,我要坐着你开的动车去!”

那是儿子第一次乘坐父亲驾驶的动车。上车后,孩子兴奋极了,小脸贴着车窗玻璃使劲往外瞧,生怕错过了任何一处风景。动车驶出站台后,疾驰如箭。

在有关父亲的回忆里,15岁生日那天让儿子杨国睿最为难忘。那天晚上,杨勇刚好退乘回到遵义。出了车站,他打电话给妻子,让妻子准备蛋糕,他去学校接儿子放学。

那年儿子上初二,晚上9点放晚自习,杨勇算了算到达学校的时间,刚好来得及。这些年因为工作,他缺席了家长会、学校的亲子活动,错过了儿子的无数次生日……这次,他得给儿子一个惊喜。

到了校门口,家长已排起了长队,学生正三三两两涌出学校的大门。为了不错过儿子,杨勇特意站在一盏路灯下,一米八的个头,一身笔挺的动车司机制服,让他在人群里格外显眼。

一出校门,儿子就看见了杨勇,他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是我爸,真是我爸,他来接我啦!”儿子指着路灯下帅气的身影,高兴地向身旁的同学们宣布。

几乎同一时间,杨勇也看见了儿子,还没等他出声招呼,儿子已欢快地扑进他的怀里。“爸,同学们都说您好帅!”说罢,他骄傲地挽起了父亲的胳膊。

杨勇笑了,爱怜地摸了摸儿子的头。

“今晚来接我,是因为我过生日吗?”儿子问。

孩子的提问,让杨勇心里发酸。这些年因为工作,陪伴家人的时间不多,特别到动车车队后,自己变得更忙碌了。过生日才特地接儿子放学,这样的“实话”杨勇说不出口。“因为想你了。”他用心里最真实的情感替代了回答。

“爸爸,以后都穿制服来接我吧!”儿子调皮一笑。

“好,听你的。”杨勇也笑了。

…………

夜幕低垂,月亮也扯出大大的圆弧,微笑着倾听父子俩的悄悄话。因为工作忙碌,那天晚上的约定很少兑现,但父亲高大、帅气的形象,永远刻在了儿子的心里。

送别英雄

在月寨隧道,杨勇毫不犹豫地撂下生命的最后一把闸,那令人震撼的瞬间抉择,成为生命的永恒。

“D2809次司机在吗?”一声巨响后,惊魂未定的动车组列车长陈晓芳紧急用对讲机联系杨勇。虽然呼叫一次比一次急切,但对讲机里再也没有传来杨勇的声音。陈晓芳匆忙赶到车头前,眼前的一切让她惊呆了。

破碎的操纵台上,列车钥匙还插在上面。杨勇的司机手账本上沾满了黄色的泥土,扉页上“最后一道关,荣辱一把闸”十个大字显得格外刚劲有力。

事后,事故分析人员从动车组司机操控信息分析系统摘取了他生前最后一个画面:在危急时刻,杨勇果断停车,5秒钟内采取了紧急制动措施。

生命是寶贵的,每个人只有一次。正是因为杨勇的及时预判和果断处理,在这起触目惊心的事故中,这短短5秒,拯救了144名旅客和7名列车工作人员的生命。

将杨勇的遗物一一清点,小心地放在一块绒布上。黑色的拉杆箱微微湿润,上面的CRH标志依然清晰,显眼的“歪头鸭”从拉杆箱的一侧垂了下来……司机手账泥迹斑斑,每一页每一笔却饱含温度……

经全力救援抢修,因D2809次旅客列车撞击突发泥石流脱轨中断行车的贵广线榕江站,在2022年6月5日清晨完成线路通车修复工作,正常运营。

6月5日下午,以身殉职的D2809次动车组司机杨勇,回到了他的家乡贵州省遵义市。16时许,载着杨勇遗体的灵车,缓慢地进入殡仪馆。

“敬礼!”随着一声令下,早已等候多时的贵阳机务段100多位员工,瞬间齐举右手,久久地庄重行礼致敬。

杨勇常年奔波在黔山云岭的铁路线上,家安在遵义市一栋普通居民楼里,每两周甚至更长时间才回一次家。小区里的邻居,偶尔会碰到他,但很少有人认识他。“杨勇,一路走好!”这一次,街头百姓自发列队迎接他。

“杨勇,你是我们的骄傲!”此起彼伏的呼声,交织着抽泣的哭声。大家擦着眼泪感慨:“危急时刻,他拯救了一车的人!”

6月7日,阴雨绵绵的遵义,沉重的哀乐声中,杨勇遗体告别仪式在灵鼎山殡仪馆举行。

悼念现场庄严肃穆,正面祭礼台上方写着“沉痛悼念杨勇同志”,下方悬挂杨勇同志遗像,两边悬挂着“银龙映青山,钢筋铁骨英魂铸;热血酬壮志,舍生忘死大爱成”挽联。铁路干部职工以及杨勇的亲朋好友、战友、老家群众等,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向杨勇遗体默哀、鞠躬,依依惜别。

一名身穿黑衣、胸戴白花的中年男子,抽泣着把一束鲜花献给杨勇,深鞠三躬致敬。花丛中,一张卡片惹人泪目:“感谢您用生命守护——D2809次列车旅客敬赠。”

一位白发老人从当天7时许便守在大厅门口,随着送别队伍走完全程才离开。“虽然以前不认识他,但知道他的壮举后,我很敬佩他,想来送送他。”

灵堂上,杨勇的儿子杨国睿自始至终没有流一滴泪、没有哭喊出一声。直到晚上回到家,悲伤过度的母亲黄祖琴才察觉到孩子异常的情绪。

“你爸在最后一刻也紧紧握着闸把,你说他是傻吗?”黄祖琴故意激儿子,想让他把压抑的情绪发泄出来。

“不,他对工作一直很负责,平时他也这样教育我。”

“如果能再选择一次,他还会这样做吗?”

“会的,我了解他。”儿子的声音突然哽咽了,“妈妈,您能不能抱抱我,我好难过。”

母亲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这一刻,孩子终于“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烈士的精神在传递

一个烟雨蒙蒙的晚上,一名记者来到遵义市的一幢普通居民楼,拜访了杨勇的家人。落座后,记者接过杨勇的旧照片翻看,照片大多摄于军营,竟没有一张他与妻儿的合影。“他不爱照相,我想着以后会有机会,唉……”妻子黄祖琴遗憾地叹息,没再说下去。

出于对杨勇家人的尊重,采訪没有录音。当黄祖琴讲到那一晚她与儿子的对话,出于职业敏感,记者知道自己捕捉到了一段重要的信息。

与杨勇的妻子告别已接近凌晨。回到酒店,太困倦了,记者倒头就睡。半夜醒来,母子俩动人的对话,讲述时黄祖琴努力控制却微微颤抖的声音、含泪的双眼,在记者脑海里放幻灯片似的不断循环。采访时忙着聆听、记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而此刻,这些片段裹挟着的情感和蕴含的精神力量,汹涌地向他袭来。他感到有冰凉的液体源源不断地滑过脸颊,浸湿了枕头,达旦无眠……

采访仍在继续。这名记者第一次遇到受访者反过来感谢他。这不像是采访,更像在交换共同敬佩之人的点滴信息!了解到他们的更多故事,再把这些充满温度和正能量的故事,讲给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听。

“不是这一次壮举让杨勇成为英雄,而是因为他本就是一个正直、尽职、热忱的人!”一位受访者的追思,引发了大家的共鸣。一种动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在他们中间传递。

精神让人震撼,追思让人梦萦。和“歪头鸭”一对的钥匙扣,承载妻子对爱人无尽的思念。擦干了泪水,将钥匙扣放入随身携带的包里,妻子决定走出伤痛,打开门迎接新的生活。

一段时间没来办公室,桌面竟一尘不染,还多了几份早餐、数个手工制作的玩偶。不同类别的早餐口袋上,有着字迹不一的小纸条:黄老师记得吃早餐哦,多喝牛奶注意身体……玩偶上也有彩笔留下的弯弯扭扭的字迹:黄老师每天要开心。我们会乖,不再惹您生气……

在办公室外的窗台,涌动着孩子们的小脑袋。见黄祖琴抱起一叠作业本准备进教室,班长立即上前抢过去,与窗台上探头探脑的孩子们一起,一溜烟跑回了教室。

杨勇叔叔的英勇事迹早在孩子们中间传开了。没打上课铃,教室却静得出奇。看见黄祖琴走上讲台,一个孩子刚想张嘴说些什么,却被同桌用眼神制止。另一个孩子也想站起来表达,但又悄悄地缩了回去。孩子们稚嫩的小脸上,写满了关切、心疼与钦佩,那些可爱的、动人的小表情,被黄祖琴一览无遗。一瞬间,她的眼角湿润了,她立即转身写板书,掩饰了即将夺眶的泪滴。

翻开课本,教室里响起了琅琅读书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孩子们放声朗读着,此时他们脑海里都有着自己心中“最可爱的人”的模样:他高高的个子,戴着大檐帽,帽上的铁路路徽熠熠生辉……

英雄已然远去,但精神历久弥新。杨勇牺牲后不久,徒弟冯敏驾驶着列车,再次通过月寨隧道时,看到泥石流坍塌留下的痕迹,他想起了师父经历的生死一瞬。“最后一道关,荣辱一把闸”,这样的使命感时刻激励着他,让他充满了向前的动力。含着泪,冯敏微微颤着双腿,用尽全力,踩响了风笛。

车厢内,旅客或正在安睡,或正在嬉笑,或用视频连线着另一端的家人。他们可能不知道,这趟列车刚刚穿过的隧道,划破天际响彻山谷的风笛声的背后,还有一段英雄的故事,还有一位长眠于此的“铁路英雄”。月寨隧道安全通过了,榕江站越来越近。那一刻,冯敏抬起了右手,替师父喊出了那句永远没有说出的话:“出站凭证好了,榕江站,通过!”

这一幕,同样出现在成都局集团公司举行的杨勇同志先进事迹巡回宣讲报告会上,站在报告席上的冯敏,向全局干部职工复述了他的这段经历。台上饱含深情、动人讲述,台下热泪盈盈、掌声雷动。握紧生命的闸把,杨勇托起了151名旅客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紧握生命的闸把,这是动车司机的“肌肉记忆”、责任担当,更是一名铁路人的政治担当!

2022年,国铁集团追授杨勇同志“中国铁路优秀共产党员”、“最美铁路人”、火车头奖章等荣誉。2022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追认杨勇同志为烈士。2023年4月4日,杨勇烈士入园安葬仪式在贵州省遵义市南山烈士陵园举行。

一场学习英雄司机杨勇的浪潮在中华大地涌起。

国铁集团党组号召全路干部职工持续学习杨勇同志对党忠诚、始终保持先锋战士的政治本色,学习他重责在肩、护卫人民生命安全的崇高风范,学习他忠于职守、危急关头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学习他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标准作业的职业素养,传承烈士遗志、赓续红色基因,自觉做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宣传者、践行者、推动者,自觉把人生追求与铁路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在本职岗位上书写精彩的人生,在勇当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中彰显作为。

“生命的乐章,总会有华丽的一笔。肩上的阳光,燃烧着英雄的自己……”地处成昆线的汉源信号工区,年轻的信号工在一个飘雨的凌晨,为杨勇写了一首英雄的赞歌——《无畏的勇气》,表达了铁路职工对英雄的敬仰和爱戴。主创者之一、成都电务段乐山信号车间信号工张桢菡动情地说:“看到肩上的路徽,就觉得杨勇大哥并没有离开,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像路徽一样闪闪发光,一直陪在我们身边。”

当老兵杨勇殉职的消息传到武警海南省总队后,部队各级官兵广泛开展了“学英雄事迹,做红色传人”活动,掀起学习退役军人英雄司机杨勇先进事迹的热潮。“杨勇老班长不顾个人安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每个官兵学习的榜样。我们要把老班长的精神发扬传承好,当好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守护者!”武警海南省总队海口支队执勤六中队中队长张思亮说。

从东北沃野到彩云之南,从中原腹地到西南边陲小站,杨勇的精神在传承。他用忠诚和信仰、责任和担当、大爱和生命,铸就的不朽丰碑,为党旗增添了光彩,为铁路赢得了荣光,为全路树立了可学可敬的先锋榜样。

银龙在黔山苗岭间逶迤前行,映照着人间的壮美绮丽,青山掩映的榕江站,依然像一幅油画。杨勇紧握过的闸把,又被后来的兄弟握紧。每当穿越月寨隧道时,动车组的司机们都会鸣响风笛,那响彻山谷的风笛声,是对烈士的缅怀,也是对英雄最深切的敬意……

猜你喜欢

杨勇司机
Activated dissociation of H2 on the Cu(001)surface:The role of quantum tunneling
杨勇书法作品
Insights into the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ring-shaped magnetoelectric energy harvesters via mechanical and magnetic conditions∗
Quantum nature of proton transferring across one-dimensional potential fields∗
画与理
画与理
故乡
老司机
老司机
凭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