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析

2023-07-11毛笑雯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改革

[摘 要]当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而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则引发了高校对课程和教学的重新思考,我们开始讨论如何将该理论的内涵深入到思政课改革的过程中,创新教学设计。本文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新时代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考,并从“明确课程的目标定位”“实现教学内容的协同”“课程学习环境的创设”“注重真实性评价的设计”四个方面给出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高校思政课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西安市2021年基础教育研究重大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2021ZB-ZY17)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样的要求一方面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必须明确政治站位提升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則要求思政课教学要把思想价值性和政治理论性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理解现象背后的道理。但思想并不是无根的浮萍和抽象的思辨,内容过于深奥与抽象就会造成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冒”同时也提不起学习兴趣。如何才能够让思政课入脑入心?毋庸置疑,传统讲授方式固然重要,但更要不断创新,让思政课“活”起来。

多元智能理论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通过1983年出版的《智能的结构》首次呈现在公众的视野中,由此引发了高校对课程和教学的重新思考,开始讨论如何将该理论的内涵深入到思政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创新教学设计,让思政课真正发挥其立德树人的作用,打破 “百人一卷,千人一面”的旧样,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背景: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学习的发生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是一种可以外部观察的有机体的反应,其本质是人和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刺激—反应”是有机体所有行为的共同要素。当外界给出适当的刺激,而个体本身能够因此产生相应的反应,那么学习就发生了。如果我们可以通过激励或惩罚的手段来强化刺激后的反应,就会使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更加稳定,被强化的反应在未来发生的可能性就更大。由此可以看出在行为主义理论下的学习,更加看重学习的结果,学习的全过程由教师控制和负责,学习的流程是固定的,知识获得的过程是机械的,学习者只需要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而不用对环境本身承担积极主动的责任。

(2)影响学习的因素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环境是比学习者本身更为重要的影响学习的因素。虽然,行为主义者主张对学习者作出评估以确定教学应该从哪一个地方开始,但从本质来讲,他们并不关心学习者的主观意志,行为主义者认为个体只有在与环境进行“刺激—反应”的过程中,学习才会发生,因此学习的关键在于如何安排特定的环境,并以此设计应当给予学习者以何种刺激,并预测可能收获的结果。

(3)教学设计的重点

行为主义者认为教学的重点应在于设计或者建立起的外部刺激是否能够达成预期的反应。为了达成预期目标,教学设计的重点应是教学者必须给出适当的刺激,提供机会让学习者不断练习并达成预期的反应。同时,为了使“刺激—反应”之间建立起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给予学习者一定的线索提示和奖惩机制。所以在行为主义理论下,教学就是外化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是建立在奖惩基础上的一种训练,教学者会通过考试和分数等方式来强化“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记忆”是学习者最重要的学习特点,正如加德纳所指出的,在行为主义者的课堂里,教师试图通过多种“刺激”影响学生的回答,直到学生说出所谓的“正确答案”,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观意志是如何活动的,则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

2.多元智能理论概要

(1)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传统智力理论认为个体的智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而非后天的因素,智力是一元的,其中最关键的是语言能力和逻辑能力。但加德纳认为个人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智力除了语言和逻辑外,还有音乐、动作、人际交往等,它并不是一种能力,而是多种相互独立的能力的集合。加德纳提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节奏—音乐智能、交流—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和自然智能。多元智能理论不局限于传统的智力概念,它加强了智力理论与教育的联系,加德纳认为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应当与每个学生的独特智能相匹配,并通过教育激发学生更大的智能潜力的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观

加德纳强调指出,多元智能理论并不建立在考试及与考试分数相关的数据的基础上……与此相反,我们的理论来源于两个不同寻常的证据。一个是千百年来对人类大脑的认识,另一个是各种文化背景所看重的角色和技能的种类。由此可以看出,与行为主义理论不同,多元智能理论更看重学习者个体的经验与意识,学习不是一个机械式的“刺激—反应”过程,而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以学习者为主体来理解知识和建构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教学必须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并认真对待学生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学生优劣的标志,而是每一个学习者宝贵的特征,教育者必须认真分析每个人的智能特征,使教育在每个人身上获得最大的成功。

(3)教学设计的重点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最大的学习特点是“记忆”,但多元智能理论下,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则是“理解”,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特点,运用自己擅长的智能理解和应用知识。而机械式的“刺激—反应”学习过程和“唯分数论”的评价方法无法很好地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学习内容,因此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避免单一方式进行的教学活动,可以尝试引入各类合作式、项目式的学习活动,同时采用多种真实性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样的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做到“为理解而教”。只有真正调动学生的多元智能潜力,才能锻炼与培养出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真实问题能力的学生。

思考:多元智能理论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启示

1.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首先,从教学方式来看,思政课授课的主要方式为讲授式,教师单纯地讲解书本理论知识,课程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虽然在课堂上教师会设计提问、讨论等环节,以此来增强“刺激”的程度,从而引导学生达成期望的“反应”。但是如今的课堂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再加之当代大学生面对新鲜事物和热点消息非常敏锐,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呈现出的教学案例很可能是学生早已知晓的内容,这就会造成“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被弱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思政课堂可以保证“到课率”,但是无法保证“抬头率”和“参与率”。更严重的是,如果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学生平时在网络上了解到的信息不一致时,学生更会质疑教师的权威性,从而排斥该门课程的学习。

其次,从学习评价来看,虽然现今思政课开始关注过程性考核,但是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还是通过分数来确定的,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评价不够重视也不够客观。再加之评价主体单一、评价缺乏有效工具等问题,就会造成这类单一的“唯分数论”评价并不能有效地强化“刺激—反应”之间的稳定联结,因而无法有效体现评价的激励和反馈功能。

由此可见,目前大多数的思政课堂其教学过程是机械的、学生角色是被动的,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实现低阶目标(认知、记忆)的达成,但对于高阶目标(理解、应用)的达成就难以奏效。因此我们必须要改革思政课的教学模式,而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则让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将该理论的内涵深入思政课改革的过程中。

2.多元智能理论带来的启示

(1)明确以生为本的课程观,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高校,我们培养的当代大学生就是多元智能的个体,这就要求思政课在改革过程中必须保证与多元智能的个体相适应。当我们用更科学、更宽泛的态度来理解人的智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时,我们就能更充分地肯定学生之间智力和学习能力的独特性,为教学的平等性提供理解。传统的思政课堂较为注重学生的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但这并未覆盖多元智能的所有范畴。每个学生独特的优势、擅长的能力、适合的发展方向等,都决定了思政课必须以重视个体差异性为前提,以“学生如何学”作为教学的主要逻辑,这样才能找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切入口。

(2)突出多样广泛的智力观,强调多元知识的相互融合

加德纳认为,每个个体都拥有多元的智能,它们相对独立地存在,并且因人而异。既然每个个体的智能存在差异,那么知识作为智能培养的工具,就理应也是多元化的,这就要求思政课应通过扩大学习的内容领域和丰富知识的表征形式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多元智能。在授课过程中,融入丰富的教学案例、真实性案例,教学元素除了文字、语言还应加入音乐、影视、动作、情节等,只有表征形式变得多元,内容更具广泛性和深入性,才能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共识,从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思政课入脑入心,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更好地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3)构建因材施教的教学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既然学生是多样的,教学内容和知识表征是多元的,那么教学方式也应灵活多变,教师的任务就是找到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智能最大限度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习就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理解与建构属于学习者自己的认知模型,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环境尤为重要,教师应当使学生置身于多元智能积极交互的氛围中,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们可以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去内化理论知识,并思考现实社会,最终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4)建立多维向度的评价观,强调教学效果的真实反馈

目前,思政课“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只强调了学生语言和逻辑智能的发展,但无法观照到动觉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自省智能等其他智能,因此无法真实测评学生在思维、能力、品德等方面的达成度。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应从多个维度关注各类学生的各种表现,在学情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都适用于学生特点,帮助学生“扬长避短”。

探析: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

1.明确课程的目标定位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赵炬明在其研究中指出,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认识自我与融入社会,即社会化过程,这一过程包含四个重要环节,分别是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自我定位、融入社会反馈调整。而在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思政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在成长的过程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并能够对发生的事情形成系统的认识,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德行标准,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的发展,即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的任务,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参与、认可和满意,是有效完成这一育人任务的首要前提。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必须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智力,从新时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成长成才规律和思想情感需求入手,协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创新,找准学生成长需要和期待的切合点,与学生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2.實现教学内容的协同

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思政课不仅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在其指导下形成的本学科的基本知识进行教学,同时还要借鉴融合多学科的相关知识于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其内涵与外延是非常丰富的,从本质来讲,它是一门内容复杂的综合性课程。因此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改革首先应理清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必须明确每一门思政课的主题主线(教什么)以及他们如何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怎样教)。其次要扩展教学内容,丰富知识表征,通过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思政课的授课过程不应仅仅是书本内容的简单重现,而应是与实际生活融合后的生成性问题的探讨,同时知识的表征可以从文字扩展到音乐、影视、绘画、动作等,这样的内容有利于与学生的多元智能相适应。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最理想的课堂应有着丰富的知识模块,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智能潜力,选取不同的模块进行教学。

3.课程学习环境的创设

基于对当代大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方式的研究,我们发现伴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崛起,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环境,而且较为固化的环境也不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因此思政课教学应注意尝试创设“四个课堂”,以期提升学生的“抬头率”和“参与率”。“四个课堂”是以理论课堂为主阵地,网络课堂和研讨课堂为辅助、实践课堂为手段的一体化教学过程,实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信息搜集与整合等方面的能力。加德纳曾强调:“我们应该将读写能力、技能和学科知识作为工具来加以追求而这些工具可以使学生有能力来加深自己对重大问题、话题和主题的理解。”归根到底,思政教师的任务应是“为理解而教”,通过不同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具体来讲,思政课应做到坚守理论课堂主阵地,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等理论相关的科学真理;辅之以网络课堂实现理论延伸,利用学生自身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在相应的教学平台进行自主讨论学习;利用专题研讨给予学生展示的舞台,在体现学生差异化的同时,肯定学生的优势与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行走的课堂”,实现思政课以“学习参与”到“实践体验”直至“内化践行”的深度融合。

4.注重真实性评价的设计

真实性评价的核心就是通过提供给学生与现实生活中相关领域类似的真实性任务,让每个学生充分应用相关知识、技能、态度及智慧,展现其理解水平和对已有知识的驾驭能力。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在完成真实性任务时的具体表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与明确的反馈,以此发挥出考核的激励作用,而这种激励则会带来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可以说,真实性评价是对多元化评价取向的应答,是对质性评价回归的呼应。对于思政课来说,学生道德品质的变化、价值观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因此对于学生的评价理应覆盖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我们可以建立“电子档案袋”的形式,通过教师评价、生生评价的方式关注学生发展的全过程,这一评价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潜力,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应当鼓励其使用例如图画、动作、音乐等多种智能形式的表达与呈现,而非仅仅依赖语言与逻辑智能,这同样能够展示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3-18).https://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2]曾晓洁.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新视野[J].比较教育研究,2001(12):25-29.

[3]张雷雷.上海市部分企业员工开展拓展训练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叶增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关键特征之比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3):64-66.

[5]孙建.数字故事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6]霍德华·加德纳著,兰金仁译.智能的结构[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7]蒋丽娟.论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及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J].考试周刊,2011(85):123.

[8]谢志萍.由多元智能理论引发的对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7):58-60.

[9]赵炬明.打开黑箱:学习与发展的科学基础(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31-52.

[10]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11]张婷.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以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对象为视点[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4):41-42.

[12]杨南昌,钟志贤.多元智能理论对个性化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的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03(3):48-50.

[13]田友谊.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应当如何借鉴?[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2-27.

[14]谢丽英.服务类课程“情景导向教学模式”的评价策略——以《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7(9):66-69.

[15]俎媛媛.真实性学生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5).

(毛笑雯:西安欧亚学院)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改革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多元智能理论在新课改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项目教学分组学习探讨
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