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写结合提高初中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2023-07-10莫淞淋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辨能力读写结合初中语文

【摘要】本文分析读写结合对提高初中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意义,提出通过以读促写提高初中生思辨能力的策略,包括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助力学生理性表达等。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读写结合 思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3-0085-04

思辨即慎思明辨,也就是谨慎周密地思考,清晰明确地分辨。思辨能力是指一个人在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运用逻辑、理性、创造性的方法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语言学习强调读写并重。“读”是阅读,是输入;“写”是表达和应用,是输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可以将“读”与“写”结合起来,通过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共生等方式,引导学生把在阅读中习得的方法应用于“写”,通过“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培养思辨意识,提高判断能力和理性表达能力,促进思辨能力的发展。

一、以读促写,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语文课标》)指出,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形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的关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读促写,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事实”,厘清观点与材料的逻辑关系,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还可以通过群文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分析和比较文本的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训练求同、寻异、归因等逻辑思维,提高思辨能力。

(一)以读促写挖事实,培养思辨意识

情境教育理论强调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和复杂问题的解决要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将“情境”分为个人体验情境、学科认知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三大类。很多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目时,难以辨识出题者创设的题目情境,把握不准答题规律,这成为困扰他们阅读与思考的一个障碍。阅读和表达是密切相关的两种能力。阅读是获取信息和知识,而表达则是将所知的内容传达给他人。阅读是表达的基础,表达能够促进阅读和思考。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以读促写开展阅读训练,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中挖掘“事实”,教给学生审题方法和答题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

以语文综合性学习之“观点论述题”审题分析为例。教师通过以读促写,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事实”,梳理观点与材料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观点论述题又称为小议论文,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分析问题、发表观点并加以论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是常见的中考题型。分析这一类题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解读文本,挖掘文本“事实”,再依据文本“事实”,将题干中情境化的描述“还原”为其最初的意义,最后进行归纳、整合,写出答案。例如,2022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考语文有一道“小议论”试题,原题如下:

下面我们一起探究“时间管理”的相关问题。时间管理就是运用策略和技术,帮助人们尽可能有效地利用时间,从而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方法。有人就“时间管理”做了论述(如图1),请你针对此人的观点进行反驳,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字数80字以内。

这道题目创设了个人体验情境与社会生活情境,学生通过以读促写,得出以下结论。1.分析关键词“反驳”得知,这是一道驳论型观点论述题。基于这一“事实”,观点、论据、结论都可以在“敌论”中找到线索,比如观点可以反向“还原”为“时间管理很重要”。2.题干中“时间管理”这一概念(事实)可以作为阐述理由和进行论证的“支架”。有效利用、实现目标等关键词表明“管理时间”的目的。“敌论据”的“时间管不管理都在那里”“慢工出细活”的阐述(事实),可以给予我们这样的启发:没有做好时间管理将会影响工作效率、降低生活质量,从这两个方面“还原”文意,可以支撑“时间管理很重要”这一观点。3.在论证时间管理很重要的前提下,思考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梳理观点,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最后归纳整合形成如下答案:(1)时间管理很重要;(2)没有做好时间管理,工作没有计划,将会影响工作效率,而社会秩序出现问题,人们的生活也将受到影响;(3)我们要养成时间管理的习惯。

由以上分析可知,通过以读促写,将文本“事實”转化为分析文本内涵和答题“支架”,可以帮助学生找到答题方法,培养思辨意识。

(二)群文阅读找异同,培养思辨意识

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个多文本阅读教学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力和思考力。同一主题的不同语篇,它们在行文思路、艺术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往往各不相同,这就为学生在比较和选择议题上提供了空间。也就是说,学生只有经过分析和辨别,才能够确定不同语篇是如何体现同一主题的,从而培养“求同”思维。在同一主题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多个议题进行思考和辨析,培养学生的“寻异”思维。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比较文本的异同,以书面形式表达阅读感受。以读促写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思辨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作家作品的方式开展“1+X”群文阅读活动,其中“1”指的是每个单元的精读课文,“X”指的是教材中“思考探究”提到的拓展阅读篇目。分析同一主题不同作者文章的异同,梳理观点与材料的逻辑关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例如,学习语文八年级上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教师可以请学生对比阅读邹韬奋和老舍的同名作品《我的母亲》,以及里柯克的文章《我们是怎么过母亲节的》,从内容主旨、行文结构、语言风格、艺术手法等方面比较分析几篇文章的异同,并一一写下来。例如,同样是歌颂“母爱”的题材,里柯克在表现母亲的奉献与无私时,运用了幽默诙谐的笔法讽刺“我们”享受着母爱却不懂得体恤母亲的种种行为。老舍与邹韬奋运用的表现手法有所不同。老舍记叙了母亲的身世、经历、性格以及遭遇,塑造了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无限敬爱和无以报答恩情的愧疚之情;邹韬奋抓住生活细节,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生活中多个表现母爱的场景,十分具有感染力。在群文阅读中,学生对比阅读多篇文章,分析它们的异同,不仅培养了文本精读的意识,而且锻炼了求同寻异、因果分明、互为印证的逻辑思维,在读写活动中培养了思辨意识。

二、以写促读,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

《2022年版语文课标》指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这意味着学生在阅读不同主题的文本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文本脉络,明确文本主旨,依据文本特点和教学需要,通过以写促读,如仿写、续写、改写等,开展与文本阅读相关的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判断能力。

(一)以写促读,梳理脉络,训练判断能力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写促读,让学生掌握提炼文本主旨和梳理文本脉络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以教学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为例。教学时,教师以“谁是这场论辩的胜利者”作为话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比赛,要求学生先写辩词,再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挺庄派”认为,在庄子陈述:“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之后,惠子再没言语,这场论辩的获胜者应该是庄子。而支持惠子的学生认为:前者不过是为了避免尴尬而偷换了“安”字的概念(惠子将“安”理解为“怎么”,而庄子故意曲解为“哪里”,导致惠子话语的意思从“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从论证严密角度看,惠子才是这场论辩的赢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写辩词,进行“微写作”,开展辩论活动,这有利于学生明确文章主旨,条理分明地阐述观点。这一做法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在阅读生活感悟哲理类文章或主题为科学探索发现的实用性文本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以写促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辨析作者的态度和立场,提高分析判断能力,训练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以教学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河中石兽》为例。基于讲学家和老河兵对石兽沉河位置的判断(讲学家认为石兽因为自身的重量而沉在原地,老河兵判断石兽在泥沙下陷和水流反向沖击的影响下会被反推至河的上游),教师让学生仿写,分析石兽沉河的位置,或者以寺僧的视角讲述前往下游打捞石兽的缘由,分析得出处理事情不能仅凭经验和理论知识,而应像老河兵那样,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方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推理。学习了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师可以假设菲利普一家遇到了已经成为大富翁的于勒,面对这个曾经被人唾弃的“败家子”,现在却成了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贵人,他们会有什么样的表现?要求学生续写故事。学生回顾全文,续写故事,从而深刻感受到作者对“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憎恶。教学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太空一日》时,教师可以联系神州十三号“天宫课堂”的内容,引导学生转换叙事角度,将自传改写成通讯文章,表达对中国航天英雄的崇敬之情,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感到自豪,在写作过程中提高分析能力和论证能力。

(二)以写促读,归纳整合,提高判断能力

“问”是发问、质询,提出疑惑,以求解答;“辨”是分析、思考,以问题为发端,进行思考和思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这是提高分析判断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重要方式。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不理解的内容或提出的问题逐一写下来,通过分析和思考,以“写”的形式,把原本不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分析、思考和判断,发散了思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能够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进行精准表达,不仅养成了勤学善问的习惯,而且提高了分析、归纳、整合与推理等能力。

三、读写共生,促进学生理性表达

《2022年版语文课标》提出“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辨和理性精神”,强调培养学生理性表达的习惯和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读写共生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寻找支撑阅读感受的“证据”,使学生在读写共生中发展思维,培养理性表达的习惯。所谓读写共生,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融入“写”的因子,在写作活动中发挥“读”的引导效应,读写结合,相互促进。“读”可以为“写”积累材料,酝酿思想;“写”可以推动阅读,促进表达,检测阅读效果。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搭建多元对话平台,适当开展辩论活动,设计分类作业,鼓励学生在读中学写,在写中促读,以读写共生的方式提高分析能力,培养理性精神,学会理性表达。

(一)问题导学,读写共生,培养理性思维

问题导学往往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前提。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问题导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生成,以专题读写的形式帮助学生打破读与写的壁垒,找到读与写之间的“共生点”,在读写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让学生学会理性表达。

教学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猫》时,有的学生对“芙蓉鸟之死”的情节提出质疑:“第二只芙蓉鸟肯定是亡于黑猫,但是花白猫真的能够完全洗清嫌疑吗?”教师抓住课堂教学生成,创设“谁动了第一只芙蓉鸟”专题读写活动,要求学生分析文本并做出判断。学生先在课文中圈画出关键词,再利用关键词组织语言文字,形成结论依据。有的学生认为白猫有罪,理由有以下四点:1.芙蓉鸟在重点保护(妻子的反复叮嘱)下仍然殒命,很有可能是熟人作案。白猫在芙蓉鸟刚到家时就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存在作案动机。2.监督白猫的张妈在关键时刻开小差,导致它缺乏“不在场证明”,白猫有作案时间。3.白猫在家里生活多时,熟悉情况,有作案条件。4.案发后,白猫在附近出现,符合“犯罪心理学中”重返作案现场的心理特征。从而得出结论:第一只芙蓉鸟很有可能是被它弄死的,而黑猫可能在房檐上看到了这一幕,这是模仿犯罪。有的学生认为白猫没有罪,基于课文描述,将理由归纳如下:1.课文第16自然段提到花白猫在我家里长成了一只壮猫,“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从中可以看出我们悉心照料,白猫养尊处优,它没有必要做出登高破笼捕鸟的事情。2.课文第17自然段中的“似乎”一词,第23自然段中的“常常”一词,第27自然段中的“好像”一词均表明,认定白猫吃了芙蓉鸟,是“我”在盛怒之下做出的判断,缺乏理性分析。可见,白猫是被冤枉的。3.从课文第20自然段描述的案发现场看,“笼板上都是血”说明这里曾经发生过激烈的搏斗,这与第27自然段描述白猫“安详”的态度不匹配,文中也没有提到猫身上有血。4.认为黑猫看到白猫犯罪过程而做出模仿犯罪的说法只是一种假设,没有依据。

教师通过问题导学,引导学生基于“问题”开展读写活动,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辨,在思辨中发展思维,进而学会理性表达。

(二)分类作业,创设情境,实现理性表达

作业是通过任务驱动实现读写共生的重要形式,也是学生将阅读感受外化为实践应用的重要抓手。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作业、课中作业和课后作业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学会理性表达。

课前作业可以实现学习的前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教学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白杨礼赞》为例。教学开始前,教师安排课前作业:从课文中挑选出最能够表现白杨树特点的一句话。有的学生认为“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是白杨树的特点,有的学生认为“力争上游”“绝不旁逸斜出”是白杨树的特点,有的学生认为“宽大的叶子片片向上”,树皮“光滑有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是白杨树的特点。课前作业为学生理解白杨树“伟岸、正直、坚强不屈”的形象做了铺垫。

课中作业以《2022年版语文课标》为纲领、以中考语文命题为参照、以学生的学情为基础,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课堂训练,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完成课堂作业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理性表达。学习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背影》时,教师可以设计课中作业:“我”为何与父亲“不相见”,又为何对他的背影難以忘怀?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给出答案。学生阅读文本的同时要查阅资料,在与人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找出“不相见”却“难忘”背影的原因,理解“父爱子”“子念父”这一主题。

课后作业包括记忆类作业(抄写、识记、背诵、朗读等)、理解类作业(理解重点词语及句子、厘清文脉、概括故事情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等)、鉴赏类作业(鉴赏文章的内容主旨、谋篇布局、写作手法、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应用类作业(知识迁移、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等)等。课后作业包含了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分析等活动,可以实现读和写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读写活动中巩固知识,发展思维。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就是要通过以读促写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通过以写促读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利用读写共生促进学生的理性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点亮学生“思辨”的火炬。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张秋玲,牛青森.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余党绪.思辨意识·判断能力·理性表达:义教阶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三个任务[J].语文建设,2023(1):11-16.

[4]伍东波.语文要“回家”:东波说[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20.

[5]王晨.基于初中生语文思辨能力培养的读写结合教学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2022.

[6]仇定荣.读写共生:内涵、特征和实施路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2(2):51-54.

[7]寇建峰.问题导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5):94-96.

作者简介:莫淞淋(1983— ),广西南宁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责编 欧孔群)

猜你喜欢

思辨能力读写结合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大学英语写作思辨教学策略研究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高中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