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探析

2023-07-06刘显武

南北桥 2023年11期
关键词:转化科技成果高校

刘显武

[摘 要]新时期,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科技成果的取得、转让更加频繁。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创新领域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度较大,转化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制度和机制的限制,严重影响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对此,高校应从制度、机制等角度出发,推动产学研融合,不断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本文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分析和对策进行详细的讨论和阐释,以期为相关人员开展工作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

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推动科技走出去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许多科技成果来源于高校,许多高校具备大量的科技创新资源,也是我国高价值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来源。而新时期我国更加注重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高校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将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高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高效率运转。

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在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后,将在过程中挖掘的具备实际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后续的实验、开发、应用推广中,并形成新的产品进入市场,这一过程就是科技成果转化,其目的主要是提高生产力水平。我国高校鼓励学生和教师积极研发、创新、申请专利,大大提高科技成果数量,但其中能够转化为科技产品的却非常少,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低。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1 自办实体

自办实体模式是指高校通过自行创办企业,使得高校内部产生的科研成果商业化。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负责所有工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技产品的成本,不仅强化了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还可以帮助高校积累资金,方便日后的产品开发和产品创新工作。但在具体的轉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许多员工可能受到对市场规律知识掌握较薄弱、敏感度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高校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虽然可以抓住机遇,但是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会面临较大的风险。同时,这种模式下高校往往接收的信息较少,科技成果会在信息差的影响下难以发挥出它的真实价值[1]。

1.2 合办实体

高校与企业合作,通过委托、代理等方式让企业开发推动成果转化,这被称为合办实体模式。与自办实体不同,在这种模式下,高校和企业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二者之间是合作关系,有着明确的分工,可以充分展现双方的优势。高效科研工作者可以无所顾虑地、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工作中,而企业也可以专心致力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科技产品的深度开发,进而提高商业化水平。但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和学校需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才能切实推动科技成果转化[2]。

1.3 孵化器和技术市场转让

高校借助资金和技术为一些创新性项目提供支持和服务,这被称为孵化器模式。这种模式下,高校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专业更加优质的平台,推动创新创业,为深入进行产学研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但由于高校的资源较少,往往无法确保科技成果全面得到转化。

技术市场转让模式是指假如一个人拥有某项科研成果,他便可以在市场中转让自己的科研成果,在这种模式下,该科研成果所有者不仅可以简化操作,还可以缩短企业的投资回报期。但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科研人员和技术中介机构需要充分履行自身职责,在积极展开调研的同时寻找相匹配的需求方完成对接,否则就会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效果。

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2.1 转化体系不够完善

当下,我国许多高校虽然在科研方面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和设备,但整体的投资量还是较少,转化平台不够专业,技术中介服务机构数量也较少,相关的设备功能也不够完善。大部分高校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缺乏专业技术,市场调研也不够充分,无法实现需求与供给的充分对接,不能提供完善的服务,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较大缺陷。与此同时,许多科研人员思维模式较为陈旧,不符合市场发展需求,难以深入了解市场,导致科研的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无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所需要的生产力。

2.2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新时期,我国更加重视科技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深刻认识到科研工作在发展中的重要性,并采取激励措施[3]。但在实际情况中,许多高校理论工作不到位,没有制定合理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许多高校的人才评价体系不完善,职称晋升和考核中成果转化的占比也不高,很多科研人员对此的重视程度不足。当下,许多高校虽然重视科研,但忽略了科技应当服务于经济发展。教师是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角色,应当带领高校学生开展科研任务,但是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他们既要教学又要开展科研,且市场经验也非常匮乏,导致科技成果很容易出现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情况,难以保证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与此同时,我国尚未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科研成果,也没有充分的政策支持,导致高校科研工作者缺乏工作热情,很少主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技产品,整体的工作效率不高。

2.3 运作模式不成熟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多种模式,但哪种模式都有优点和缺点,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有问题和不足,需要高校立足自身实践,及时解决问题,不断探索和改革。许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运作模式还不完善,以高校或者是共建实体为主,以课题制为主的科研体系,使高校的科技成果往往追求理论和技术的先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与实际需求存在偏差,存在供需不匹配的结构矛盾。运作模式不成熟使得许多高校的科研成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难以适应企业的产业化需求,无法实现商业化价值。

2.4 转化主体积极性不强

在具体的实践中发现,许多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这一情况使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收益无法获得保障,严重抑制了他们推动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从这一层面来讲,科技成果转化过程需要持有人在这一期间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益却无法精准预测。这使得持有人在转化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压力,进而造成转化的动力不足。与此同时,我国高校现有的利益分配制度不够完善,不能够精确衡量团队中每个人的贡献率,对利益分配有较大影响,这使得许多科研人员在转化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和动力。

2.5 大学科技园发展不充分

作为高校创新和成功转化的基础配置,大学科技园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发挥了一定作用。当下我国许多高校的科技园发展并不充分,对科技园的认识不足,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并不及时,存在投融资方式和渠道有限、跟风现象突出等问题,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和设计,高校科技园的定位边缘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与此同时,高校在资金投入和设备投入方面存在不足,没有为科技园配备合适的软件和硬件,在建设中受到交通、税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并不是十分先进。

3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一个国家要想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离不开知识产权的转化。因此,国家需要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转化体系,进一步提高知識产权转化效益和转化成效,推动经济创新发展。高校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需要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推动转化工作的顺利实施。

3.1 加大资金投入

高校应当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为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也为高校科技成果的立项、研发、转化、应用都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在该过程中,资金缺乏可能导致最终成果转化失败。高校的科研投入主要源于政府,资金缺口大,渠道单一。为了更好地改变这一情况,政府应当加大对高校的资金投入,在转化科技成果的过程中,鼓励高校科研人员敢于创新并勇于创新,同时为学校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推动校企合作,多方面吸取资金,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除此之外,高校也需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在整体投资中的占比,不断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和设备,为科技研发提供技术支撑和设备保障。

3.2 提高成果转化管理工作效率

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工作的重视,加强资源的整合,转变传统的工作方式,推动上门服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顺利进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高校管理部门需要从科研成果立项、转化、服务等多方面搭建平台,实现人员与企业之间的对接,解决供需结构性矛盾,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高校可以设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并设定专门的转化服务流程,统一负责整体的转化工作。设立专业的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不同部门职能的重合,在简化工作流程的同时避免多个部门同时审批的问题,帮助科研人员保留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工作。与此同时,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解决与企业之间沟通不顺畅、市场信息滞后等问题,征集成果转化项目,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3.3 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更好地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动力和科研激情,加快成果的转化,提高工作效率[4]。对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高校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凭学科、科研任务分工等多方面要素制定针对性的激励制度和体系。在过程中注重公平、公正、公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和论文发表质量,更加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广度和经济效益。在评价考核过程中,要确保考核过程的公开性和准确性,公正地评价科研人员。与此同时,在考核后,对于创造可观价值的科研人员,高校可以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科技成果的外流,推动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

3.4 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多方面工作,流程复杂,整个过程会涉及许多法律问题,比如知识产权的归属与科研人员的权益保护。对此,需要不断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保障体系,保障科研人员的权利,才能更好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在该过程中不断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自我防控风险的能力,减少人员权益保护等方面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不断完善民事主体、知识产权等相关制度,为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依据,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除此之外,应在立法层面不断明确不同人员之间的权责分配,对科技中介机构进行规范和管理,借助科学合理的法律制度,保证外部环境的公平、公正、有序,重新建立科学成果转化利益分配制度,保障科研人员的基本权益,调动其科技研发的热情,从而推动成果转化工作顺利开展。

3.5 推动产学研融合

为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高校需要更加注重对科研成果的分析和研究,加大对重大科技成果的扶持力度,推动成果转化顺利进行。从这一层面来讲,高校需要搭建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服务平台,保证该平台提供的咨询和服务能够满足企业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优化平台的社会服务职能和基础功能。此外,高校需要不断加强资源整合,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并建立专业的平台,拓宽平台融资渠道,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本,缩小资金缺口,保证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与此同时,高校需要不断挖掘科技成果转化新道路,将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到社会团体中,并加大宣传力度,实现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高校可以不断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在合作中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解决。高校也需要不断加强与政府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进一步优化平台信息反馈机制,贯彻落实政府政策,不做表面工作。在科研过程中,高校应当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加重大项目研究,研究方向要符合市场与企业的需求,防止出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

3.6 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应当不断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或将其委托给代理机构完成转化工作,提升效率[5]。与此同时,高校还需要不断提升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保障其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提升市场敏感度,使其能够充分把握市场规律,实现供需对接。此外,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科研人员的培养力度,提升其创新管理能力、综合抗压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对资产进行有效管理,规范操作流程,明确成果所有权,保证所有人的权益。

4 结语

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需要更加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断完善相应的激励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管理制度,提升成果转化管理工作效率,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保护知识产权和所有人的权益,规范操作流程,深入推进产学研融合,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东凯,崔振凯.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J]. 科技视界,2022(27):8-11.

[2]郑俊亮.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J]. 江苏科技信息,2022,39(20):7-10.

[3]张燕妮.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路径思考[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1):64-66.

[4]王宏伟,蒋建勋. 政策响应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机制研究[J]. 江汉学术,2022,41(5):29-38.

[5]张敏敏. 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J]. 大众科技,2022,24(10):189-192.

猜你喜欢

转化科技成果高校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