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物描写中的修辞艺术

2023-07-06杨海庆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3年27期
关键词:花针拟人小草

杨海庆

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离不开景物描写,景物和人物构成了文章不可或缺的两部分,共同支撑起文章的主体结构。而具体生动的景物描写自然也离不开修辞手法的运用。

所谓“修辞”,“修”的意思是修饰,“辞”的意思是言辞。“修辞”就是利用各种手段对语言进行修饰润色,使语言达到优美、生动、形象、有情、有趣、有味的境界。换句话说,修辞就是语言的“化妆师”。

学习景物描写需要不断训练,而在初中阶段,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文章分析比喻、拟人、排比这三种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一、比喻

比喻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对喻体具体而形象的展开。

朱自清的《春》里就有很多精彩的景物描写。写野花时,他说:“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说得平易,却很形象,这个“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抓住野花细小繁多的特点,看上去动感十足。此处不仅写了野花,还暗写春风,有风才“眨呀眨的”,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

写春雨时,他说:“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里用的依然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把雨的形态写得形象贴切。这个比喻写出了春雨的绵密,但侧重点各有不同:比作“牛毛”,强调的是“密”;比作“花针”,强调的是“细”;比作“细丝”,强调的是“柔”。“笼着一层薄烟”中的一个“笼”字,可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层烟的轻柔,写出了春雨如烟似雾的状态。

二、拟人

恰当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种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

写小草,我们一般会说“小草长出来了”“小草发芽了”,朱自清却不这样说,他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显然,“钻出来”比写小草长出来、小草发芽了更生动。一个“钻”字,不仅赋予了小草人的动作、情态,赞赏其顽强的生命力,更表达了作者目睹这样的自然景象后内心的喜悦,自然生动许多。

同样,老舍《济南的冬天》中也有很多精彩的景物描写。比如,“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这里,作者将“雪”拟人化,把阳光照在薄雪上映出的粉色说成是薄雪害羞的红晕,此时的薄雪宛如一个娇羞的少女,富有人情味,体现出薄雪的美和作者对雪的喜爱。夕阳、小山、薄雪,这些都是寻常的景物,为什么作者能写得这样美呢?因为拟人手法使这些寻常的景物有了灵性,有了性格,有了情感。关键是作者自己对济南充满情义,才能写得如此生动形象。

再看看老舍怎么写雪后的村庄。“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这里,作者通过动词“卧”,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前一句写出了雪后小村庄的那种舒适安闲,后一句再现了雪中小村庄宁静的状态,表达出了其对济南的喜爱。

三、排比

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写景,层次清晰且有条理。恰当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可使行文有节奏感,从而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在《雨的四季》中,刘湛秋是这样描写秋雨的:“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这里,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秋雨的赞美之情。而在苏沧桑眼中,“而今夜过后,伴着夜行的火车,我将又一次远离,远离小院的桂花树,远离母亲的目光,远离春夜独自盛放枯萎的鼓词声。”这句话也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故乡小院的桂花树、母亲的目光和鼓词声,强调了作者远离故乡时的不舍与伤感,句式整齐,语气贯通。

運用修辞手法描写景物,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还可以提升我们感悟大自然的能力,陶冶我们的心灵。

猜你喜欢

花针拟人小草
小草的烦恼
小雏菊(外一章)
小草受伤了
牛小草的牛
拟人句
春雨
拟人句
小草也会疼
拟人句
学会拟人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