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任务型教学中学习支架的搭建

2023-07-06朱玲芹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3年3期
关键词:学习支架学习任务

朱玲芹

【关键词】学习任务;学习支架;《杨氏之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并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时要“体现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无论是单篇课文教学还是单元整体教学,“学习任务群”正以崭新的面貌和姿态成为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主要样态。但由于各个学习任务整合了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等要素,学习空间扩大了,综合性与复杂性增强,自然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部分学生在完成任务尤其是高阶认知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障碍。因此,新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要“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学习支持,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

“学习支持”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是指教师为指导和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在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提供的形式多样的服务。也许是一句追问,也许是一份资料,也许是一种技术手段……这与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支架式教学”有许多相似之处。“学习支架”就是依据学习任务给学生搭建合适、贴切、具有学习指导意义的“脚手架”。可以说,学习支架是完成学习任务群教学的抓手,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分析、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思维路径和策略途径,其目的是让学生高效、快速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通过观察、分析、评价,寻找学生的学习优势与不足,并以其为支点搭建“学习支架”,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获得发展。学习支架的搭建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指向学生发展的“潜在状态”。

那么,在任务型教学中,如何适时地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呢?下面笔者就以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杨氏之子》的教学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虽然只有55个字,但故事性强,人物对话简短有力。主客两人,一个说得巧,一个答得妙,表现出斗智的乐趣。笔者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疑惑的地方想办法读准、读顺,努力做到停顿正确。

2.利用注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的意思。

3.抓住写人物言行的关键语句感受杨氏子的“甚聪惠”。

三个学习任务隐藏着小古文教学从“读准、读通”到“读懂”再到“读透、读好”的要求,任务与任务之间有内在的关联。每个任务看似简单,但作为对教材有较深理解、对知识有较好把握的教师,应该能预料到学生在完成每一个任务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惑。如第一个学习任务中“为设果”和“儿应声答曰”中“为”“应”的读音,“孔指以示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节奏停顿;第二个学习任务中“家禽”的含义,“父不在,乃呼儿出”背后的意蕴;第三个学习任务中“惠”同“慧”,此“惠”还有什么意蕴?文中是否有所体现等。这些疑惑或许会成为学生完成任务的障碍,该用什么方法解决?教师需要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搭建学习支架,给予学生有力的学习支持,有针对性地帮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一、整合经验,联结旧知与新知

在学生自主完成第一个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能发现文中的两个多音字,学生读得不一样,尤其是“为”。如何引导学生判断“为设果”和“儿应声答曰”中“为”和“应”的读音?教师不妨在指名朗读之后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原因,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的“因义断音”的方法。于是学生很快地判断出这两个多音字在本文中的读音是:“wèi”“yìng”,甚至有学生能根据胡令能《小儿垂钓》“怕得鱼惊不应人”中“应”的读音来判断。

同样,面对“也指以示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节奏停顿,教师可以抓住其中的关键词“以”“家禽”的理解来突破。

师:同学们,这一句(课件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刚才两位同学的停顿并不一样。(课件出示:①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②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能说说理由吗?

生:我读过陆游的《示儿》,所以我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读了。

师:“指以”能连在一起读吗?孔君平指的是什么?

生:杨梅。

师:“以”是“杨梅”的意思吗?

生:好像不是。

生:我觉得“指”后面省略了“之”,就是“杨梅”。

师:对!“以”是什么意思呢?

师:我们曾经学过《囊萤夜读》“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这里的“以”是什么意思呢?

生:用这样的方式。

师:“以夜继日焉”“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以”呢?

生:用,拿。

师:对,“以”一般为介词,相当于“用、拿”。

師:那本文中的“以”呢?

生:也是介词,表示“用这样的方式”。

师:想象一下画面,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用这样的方式给杨氏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师:所以,这个句子应该怎么读呢?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师:运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或方法进行推测,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关键词句的意思,朗读时的节奏、停顿自然就凸显出来了。这一句呢?(课件出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你觉得应该怎么读?“家禽”是合在一起读还是?

生:“家禽”是个词语,表示人类家养的一些鸟类或动物,不是野生的。所以要合在一起读。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想起《精卫填海》中“炎帝之少女”“少”“女”要分开理解,这句中的“家禽”也要分开理解,是说某某家的鸟或动物的意思。

师:好像都有点儿道理,但“真相”只有一个。谁的观点正确?

师:看看孔君平说的话,同学们有受到启发吗?

生:我知道了。根据上一句“此是君家果”来判断,“君家”是连在一起的,和“果”分开。这一句与它相对应,所以“夫子家”也是连在一起的。那“家”“禽”必然是要分开理解的。

师:根据语境来推理,这也是一种好办法,那你再来读读。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课件出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真棒!学着他的样子一起读——

任务型教学,以在课堂上完成任务为旨归,强调通过任务的完成来使学生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但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障碍,而且是凭一己之力难以解决的障碍。因此,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绝不是“甩手掌柜”,把任务丢给学生了事,而是要准确判断学生学习的疑惑处、困难处,适时提供支架,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联结新知,进行合理的判断,多维度思辨,任务的完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适时追问,指引思维航向

初看第二个学习任务,学生觉得并不难。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学生就能说出这篇小古文的大致意思。但这只是字面意思,文字背后还隐含着什么?如“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的潜台词是什么?教师不妨追问:孔君平何許人也?他去拜访杨父,说明什么?杨父不在,就把九岁的杨氏子叫了出来,这又说明什么?请联系日常生活想一想。孔君平是孔子第26代后人,时任廷尉,掌管刑狱。他去拜访杨父,说明杨父的地位不低抑或学识很高,并且这两家的关系很好,相互之间非常熟悉。有了这样的知识背景,学生才能明白孔君平会利用谐音来调侃九岁的杨氏子,而杨氏子也能快速回应的生动场面,从而深刻地感受到杨氏子的“聪明机智”。感受人物语言的风趣幽默,体会杨氏子的聪明机智,厘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在感受杨氏子的“聪明机智”时,教师不妨再次利用谐音,让学生化身为杨氏子来从容应对:

师:假如来的不是孔君平,而是李君平呢?抑或是黄君平、郭君平、柳君平、胡君平呢?如果你是杨氏子,会如何应对呢?

生:假如来的是李君平,我会应声答曰: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

生:假如来的是柳君平,我会这样回答: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掌声送给他!还有吗?

生:假如来的是黄君平,我会应声答曰:未闻黄河是夫子家河。

生:我想的也是“黄君平”,但不一样。未闻黄鼠狼是夫子家畜。

师:同学们,比比这两句,你更欣赏哪一句?

生:我觉得第一句好。第二句中的“黄鼠狼”在人们心中是很坏的,非常狡猾,所以用黄鼠狼来应答,我感觉不太好。

生:我觉得第二句攻击性比较强,会让人不舒服。从两家关系非常熟悉的角度看,客人本来就是在和孩子开玩笑,没有侮辱人的意思,所以用“黄鼠狼”来回应,不是很妥当。

师:能联系上下文来思考问题,说得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生:我有不同的理由。“杨梅”“孔雀”都是两个字,“黄鼠狼”是三个字,从对仗的角度看,也不是很恰当。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这两句虽然都利用了谐音。但放在本文语境中,似乎第一句更为恰当些。因为杨氏子不仅“聪”,还很“惠”(课件点击,“惠”字放大)。“惠”同“慧”,心专也。一表示聪明,二表示仁爱。杨氏子又“惠”在何处呢?

……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揣摩杨氏子与孔君平的对话,从三个角度感受杨氏子的“聪”:一是“应声答曰”,反应敏捷;二是以牙还牙,利用姓氏的“谐音双关”还击;三是相互对应,语句较为工整。在初步感受第二点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谐音之趣”,教师在关键处追问:“假如来的不是孔君平,而是李君平呢?抑或是黄君平、郭君平、柳君平、胡君平呢?如果你是杨氏子,会如何应对呢?”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运用,在拓展想象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杨氏子的聪明机智。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敏锐地捕捉到教学的生长点:杨氏子不仅“聪”,还很“惠”,在不卑不亢应对客人的同时又能做到委婉得体,表现出对客人的足够尊重,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巧妙地化解了这次交往“危机”。对于聚焦语文要素、蕴含思维发展的学习任务,教师要适时搭建探究的工具支架,驱动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展开。

三、人物比较,领悟独特价值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宋刘义庆撰写(一说刘义庆组织门客编写)的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三年级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也出自这本书。《世说新语》描写的人物众多,且独具个性,特点鲜明。

书中不乏聪明的孩子,但杨氏子的“甚聪惠”有些与众不同。此文能带来怎样的独特育人价值呢?在完成第三个学习任务感受杨氏子的“甚聪惠”时,教师不妨这样处理:

师:《世说新语》里还有一些聪明儿童的故事(课件出示《张吴兴的故事》),请你们来读一读这个故事,与课文进行比较,看看你更欣赏哪一位。

生:我更欣赏杨氏子,他比张吴兴有礼貌。

生:我也是。杨氏子不仅聪明,而且回击别人时能注意对方的身份,比较委婉得体,让人心服口服。

师:张吴兴不聪明吗?

生:张吴兴也很聪明,小小年纪反应敏捷。但明明知道长辈和他开玩笑,却口气很冲,有点咄咄逼人。他说的话结尾用的是叹号,而杨氏子的回答结尾用的是句号,相比之下,杨氏子语气要温和得多。

师:读书很仔细!从一个小小的标点中读出人物的品质,很了不起!

生:张吴兴的回答带有侮辱人的味道,让长辈从狗洞中出入,有点儿过于张狂了。

师:是呀,聪明的孩子有很多,但回答巧妙又得体有礼的甚是难得。怪不得作者一开始就说:(引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甚”显红放大)

教学至此,学生不仅从人物对话中感受到杨氏子的聪慧机敏,还明白了面对他人的调侃,应对要有礼有节,得体有度,这才是一个真正“聪惠”的人。学生在完成第三个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链接课堂内外,将相关的文言文资料作为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并在情境中对人物进行比较。这样的策略性支架让学生从细微处鉴古知今,从而促进自身的成长,有助于实现文本独特的育人目标。

面对学习任务的综合性、开放性,受认知特点与认知水平所限的小学生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准确认知的前提下,适时有效地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支架,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帮助,在师生、生生的良性互动中,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策略展现或传递给学生,引导他们模仿迁移甚至进行创造性运用,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和独立发展。《杨氏之子》的教学只是提供了一个案例,我们要从学生真实的体验出发,基于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设计具体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学习上的关键问题,从而实现主动的意义建构。案例肯定还有不完备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不管如何,在以学习任务群为主要样态的教学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在关键节点给予学生多样的、强有力的学习支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进行知识的建构与内化、方法的领悟与运用,从而实现知识、能力、品德的创造性整合。

猜你喜欢

学习支架学习任务
生本理念下初中物理“支架式”教学的实践思考
学习支架在学习支持中的作用探究
“学习支架”的继承与融合
强化支架意识提升学习效能
基于学习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
科普学习任务在网络RPG游戏中的设计
浅谈微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实践
技工院校物流课程一体化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