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多维指向

2023-07-05杨富陈吉佳

学理论·下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杨富 陈吉佳

摘 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具有基础性和首要性,体现了中国国情、彰显了中国特色、凸显了世界意义。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具有多维度的指向,是巨量级的、中华民族整体的、多重任务叠加的、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的、发挥亿万人民创造伟力的、推动全人类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把握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多维指向,能够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容、重要特征、发展关键和显著优势,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口规模;多维指向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3-0005-03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又凸显世界意义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人口规模巨大”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中具有基础性,对其他四个方面具有约束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和首要特征。深入理解和全面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对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有重要意义,也是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巨量级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1]14亿多人口是最基本最显著的国情,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起着最为基础的至关重要作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立足国情,精准把握现代化建设的特征和内容,高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14亿多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整体”的现代化,与西方“部分”人的现代化形成了鲜明对比。18世纪下半叶人类社会开启了现代化进程,英国、美国先后引领现代化发展,按当时人口总量计算英国为人口千万级的现代化、美国为人口亿级的现代化。资本主义发展百年至今,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总计不超过10亿人,在全球人口已經80亿的今天,需要实现现代化国家的人口数量和比重仍需大规模提高,以规模化的现代化推动世界繁荣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适应世界所需,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是巨量级的现代化。

中国巨量级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体量相匹配的现代化,中国巨量级现代化进展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及对世界经济发展贡献同步发展、同频共振。我国2021年GDP达到17.73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8.45%,人口规模与经济体量、世界占比相协调,均呈现出巨量级的特征。虽然,中国人均GDP在世界排名还较低,但人均GNI已突破1万美元,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中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规模”贡献。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最为显著的是人口数量巨大、经济体量巨大,在人口、经济两个最为显著的“规模”下,也包含了各项人均指标的跃升,全面体现出“规模”特征与优势。

二、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整体的现代化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整体的现代化,关注了每个民族、每个地区和每个人的发展,是平衡和充分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同时我国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现代化进程不可能齐步走,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支持带动其他地区实现现代化。”[2]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人口分布差异度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较为突出,各地区、各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也必然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也决定了在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进程中有先有后、先行带后进,最终实现全体人民整体性的现代化。“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不落下一个人的现代,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3]。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不仅关注人口“数量”,更聚焦人口“素质”“人的发展”等本质问题。“所谓人的现代化,首先是全体国民、整个民族的整体同一现代化,包括思想、心理、态度和行为的现代化。”[4]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以资本增值为导向,人在现代化中被视为生产要素,处于被资本支配的地位,属于“被”现代化的范畴。西方单向度的现代化抛弃了人的主体,人成为资本的附庸,包括资本所有者在内的“人”均被资本的现代化所支配,成为被资本现代化所异化的“人”。中国式的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所要实现的是所有人的现代化,在物质财富、精神文化等全方面促进所有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整体”的全面发展进步,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必然。通过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释放带动和辐射效应,推动全世界范围内的人的现代化,具有全世界的“规模”意义。

三、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多重任务叠加的现代化

人口问题在我国始终是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问题,巨大的人口规模直接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亿多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亿多人,占13.50%。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分别上升5.44个百分点和4.63个百分点。人均寿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攀升,现代化基本指标大幅跃迁。但作为现代化重要内容和指标的城镇化率仍亟待提高,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4%,城镇居住人口为9亿多人,占63.89%;在乡村居住人口为5亿多人,占36.11%。人均预期寿命增加,人口年均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老龄化程度逐年加深,我国人口结构呈现出新变化、新特征,深刻影响着我国现代化进程。“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5]老龄化问题是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现代化推进中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又因人均预期寿命增加、受教育年限增加、人口年均增长率下降等因素加剧了复杂程度。数量型人口红利递减幅度增大,以人口素质为主的质量性人口红利亟须释放,在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显著的趋势下,产业发展、城乡统筹、教育、就业等问题叠加交织,经济增长压力更大。

此外,我国少数民族众多,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人口分散于广袤的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地区和民族间发展差异度较大,个别民族在个别指标上的水平还相对落后,现代化建设困难较多[6]。中西部地区还存在人口大量向外流动、人才流失、吸引人才难度大等问题,对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7]。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巩固小康社会建设成果与全面建设现代化任务叠加,在发展基础、特色与优势培育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积累,现代化建设难度增加。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更加凸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情况依然存在且严峻,收入差距扩大引起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仍需有效解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1]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多重任务叠加,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把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推向前进。

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具备坚实发展基础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虽远必达。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筑牢了深厚根基。“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8]2021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114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8.1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3.51万元,恩格尔系数逐渐下降[1]。我国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均为世界规模最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亿多人,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3 775万余人,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 690万余人,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人民至上、民生为本,我国的教育、社保、医疗等均取得“规模”巨大的成就,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打牢了“规模”基石。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经历了三件大事,为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更加成熟,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更为坚强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进入新发展阶段,现代化建设长足发展;完成脱贫攻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更为坚实基础。新时代的十年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以坚实的发展基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全方面全方位的坚实基础的支撑,任何一个方面的弱项都无法满足“规模巨大”的要求,都将成为制约规模巨大现代化的短板。新时代十年的发展成就是全方位的、深基础的,领导核心更为有力、制度保证更为完善、物质基础更为坚实、精神动力更为强劲,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面深入推进。

五、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亿万人民创造伟力充分发挥的现代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1]人口规模巨大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推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和发展优势。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本质上是14亿多全体中国人民的现代化,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现代化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真正的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的现代化。所以,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能够调动起亿万人民的主动性、创造性,以人民为主体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我国有14亿多人口规模,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增长潜力巨大,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在现代化建设中充分释放。“全国人才资源总量从2010年的1.2亿人增长到2019年的2.2亿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从5 550.4万人增长到7 839.8万人。各类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480万人年,居世界首位。”[9]我国人才工作成就得益于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关键与核心在于中国共产党卓有成效的人才工作,中國共产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致力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形成人人成才、人尽其才的全面的人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提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六、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推动全人类发展的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对全世界发展的带动效应日渐式微,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低迷,全球贫困人口不降反增,西方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内造成的恶果不断显现。2021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版图,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10]占世界近20%人口的中国式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推进和实现,对世界和历史的影响将是更为巨大的,也将重塑世界发展格局。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中国科技人才、创新人才数量将显著增加,人力资本质量水平将显著提升,我国将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世界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造就的是前所未有超级市场,中国的人口、经济、产能、需求等各方面都呈现出规模巨大的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规模化发展将以更强劲的动力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器的作用必将更为显著。中国巨量级的现代化,将改变世界现代化版图。一方面中国人口已超过现有现代化国家和地区人口的总和,人口规模上任何国家难以比拟;另一方面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进程产生全球范围的推动效应,将带动和加速部分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的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以14亿多中国人口规模为基数,将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进步。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充分体现了中国国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事关亿万中国人民福祉,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和坚决贯彻“两个确立”,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高质量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2]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1(9).

[3]本报记者.这十年,总书记的新春足迹[N].人民日报,2022-01-27(1).

[4]戴木才,尚泽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实现人的现代化[J].理论视野,2019(12).

[5]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16-05-29(1).

[6]段成荣,黄凡,毕忠鹏.关于各民族共同走向人口现代化的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3):117-127.

[7]陈蓉,王美凤.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迁移与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基于全国287个地级市的研究[J].人口学刊,2018,40(3).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N].人民日报,2021-04-07(1).

[9]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N].人民日报,2021-09-29(1).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全面小康[N].人民日报,2021-09-29(10).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
党引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以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勇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道路与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县域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