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四维哲学探析

2023-07-05黄琳庆余彬彬

学理论·下 2023年3期
关键词:现代化

黄琳庆 余彬彬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在道路选择上,坚持客观必然性和历史主体性的统一,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要求;在道路特质上,体现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要求;在道路布局上,彰显全面性与协调性的统一,符合唯物辩证法联系观与系统论的要求;在道路实现上,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是规律预存与封闭固化的,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深入、不断前进。

关键词: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哲学探析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3-0001-04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体现在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等方面。它不仅破除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固有的发展窠臼,而且为解决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众多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体现着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走向,也表现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特有规律,是最适合中国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从道路选择、道路特质、道路布局和道路实现四个维度深刻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哲学意蕴,有助于从本质上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何以能取得巨大成就以及如何坚定不移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中國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道路选择: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向现代化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是凭空产生,而是立足历史和现实、继承和发展所做出的道路选择。中国式发展新道路蕴藏着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道路。它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在党和人民的历史自觉和主动作为中不断发展进步,展现出历史主体的选择性。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一方面,中国向现代化发展是历史规律的必然。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人类社会发展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统一的矛盾运动规律。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整体状况,“为了不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1]由于生产方式不断发展,人类活动范围日益增大,民族交往越加普遍,历史不断成为世界历史,走现代化道路便成为历史必然。另一方面,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现实张力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2]列宁强调,无论何种社会形态,其发展既要经历一般过程和规律,同时由于各国的复杂性,其社会发展道路又显示出不同的特征,这是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规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这一规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之路,是基于历史传统和自身发展实际的特殊性,并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独特道路,因此“中国式”是中国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所在。纵观历史,我国的现代化之路从艰难探索到主动引领,始终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升经济发展能力,不断为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都是出于这个目的。”[3]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把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结构的各要素,并使其发挥交互作用,推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等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开创了“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西方以资本为核心、无限制追求物质主义的现代文明,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悖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向世界人民证明现代化的道路是多样的,任何民族和国家都可以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历史主体主动选择的结果。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规定了发展道路的大致方向,但由于各国历史文化条件和政治传统的差异性,其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差异性和多样性。对于具体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选择,则依赖于各国历史主体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情况及其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运用程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充分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握时代大局,立足国情和传统,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历经百年艰辛开辟出来的适合中国的正确发展之路。坚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离不开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和主体力量——人民群众。纵观历史,鸦片战争后,为寻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提出各种现代化计划,但均以失败告终。在经过实践的积淀与证明之后,只有历史和人民选择的中国共产党真正肩负起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伟大历史责任。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凭借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严密的组织体系,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制定正确路线和纲领,带领人民大众艰苦奋斗,最终推翻三座大山,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的前进方向和命运,开启了向现代化发展的伟大篇章。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取得了极大成就,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其他任何一个政党都无可比拟和无法替代的。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另一方面,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主体,在社会变革中发挥决定性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立足人民群众的广泛实践,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人民群众自觉选择的必然结果。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力量的支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无法发挥其蕴藏的强大潜力与生机,就不会在今天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特质呈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中国式的现代化,既在人类现代化发展的一般性轨道上不断前进,又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开,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特殊规律和独特优势,蕴含着深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辩证意蕴。

其一,作为通往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体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性和社会主義的本质规定性。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彰显了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特征。现代化是以工业革命为先导,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理性化等为主要内容,囊括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4]作为全人类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后来者”,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当然会学习、参考取得一定成就的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呈现出的现代化模式,会经历人类现代化的一般进程(譬如民主化、产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等),会面临这一进程中出现的诸如传统性与现代性、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生产效率与社会公平等各种矛盾与问题,这是人类现代化发展所呈现的一般性规律和普遍性特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两步走”和“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从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三步走”战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两步走”,中国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并在市场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等方面不断展现出现代化发展新特征。其次,中国现代化发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契合现代化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是在遵循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条件下结合中国实际不断发展创造的新道路。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5]他把这一共同体称之为“真正的共同体”,即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一社会形态下,生产力高度发达,人同自然、同社会、同自身实现高度和谐,人获得自由且全面的发展。这不仅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以此为追求,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经济发展层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在民主政治层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社会发展层面坚持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生态保护层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既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前,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国共产党将始终守正创新,团结带领广大人民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新局面。

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立足自身实际,在“两个结合”的实践中形成的,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之处。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不仅仅要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对比传统现代化模式和西方现代化模式,更要从“两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伟大实践中,“两个结合”体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指导思想,体现为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形成的独具历史底蕴的价值理念,更体现为在指导思想和价值理念的科学指引下,有效发掘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优势,创造人类现代文明新形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最深刻最根本的历史经验,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特殊性”所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然是中国最大的实际,但随着“两个结合”的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将展现出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伟大蓝图,不断绽放出属于东方大国特有的绚丽光芒。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破解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先验逻辑,丰富了世界各国迈向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以独具特色的中国方案为解决世界普遍性问题提供了全新选择。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体现人类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定性,坚守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本质规定性,又凸显“两个结合”赋予的特殊性,三者辩证统一。我们应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不断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由特殊到一般”的哲学意义与现实价值。

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谋篇布局:全面性与协调性的统一

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且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性工程。中国历经短短几十年就在社会各方面取得伟大的变革和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其原因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的谋篇布局。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全面发展、整体推进的谋篇布局,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观点。万事万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要求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以片面或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起新的联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蕴藏着这一深刻的哲学底蕴,它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把物质积累看作唯一指标,而把物质生产作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注重立足整体,强调推动社会各领域、各层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从1954年中国共产党人首次提出要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这四个领域实现现代化的构想到1964年郑重提出“四个现代化”即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显示出我国对现代化发展的认识逐步拓展、提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思路和布局不断清晰、全面。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到“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新时代的“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道路的谋篇布局越来越全面和完善,并在各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进步,实现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并联式”发展,并实现由部分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的转变。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立足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的紧密联系,全面、系统地发展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力彰显了联系观中关于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五位一体”通过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部分的横向性发展,推动现代化建设整体事业一体化进步;“四个全面”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纵向性展开,不断发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效应。“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两者各自内部及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统筹联动,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全方位、多领域的全面性,在本质上克服了西方以“物”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强大战略指引和支撑。

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注重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这是掌握联系观中关于系统优化方法的生动实践。在马克思看来,发展实际上是一个由许多要素相互联系而组成的系统,要使这个系统的功能发挥到最佳程度从而实现最优目标,就必须充分理解掌握系统的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协调优化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部分和各个要素组成了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有机系统,要实现各部分、各领域的井然有序、协调运作、良性互动,就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协调性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从人同人的关系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特征。在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是挑战更是机遇。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是解决中国人民关切,更是回应世界人民关切的现代化之路。“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中国方案的提出,有力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注重人与人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逻辑。从人同社会的关系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促进物质、精神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这两大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解决了以“私有制”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金钱至上、精神滑坡等问题。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一方面强调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巩固现代化建设的“高楼大厦”;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筑牢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大厦”,实现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从人同自然的关系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区别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化发展思路,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天人合一”,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统一,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总言之,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促进人同人、人同社会、人同自然的协调与全面发展,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过分强调物质主义的单向度发展模式。

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现方式: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和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在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综合内外因素的新生与重构。中国式现代化,在其选择、特质、布局和实现方式等方面既闪耀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又蕴藏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实践逻辑,在两者的紧密结合下不断实现创新发展进步。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实践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第一的观点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活动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人的正确认识从实践中来,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目的和归宿,同时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历史。各种各样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都从现代化实践中产生,并在现代化实践中接受检验。历经百年,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目标更清晰、布局更全面、手段更高效。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一全新命题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的理论创新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迎来了新的、更加明确的目标任务。中国共产党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征程中守正创新、勇毅前行,不断取得人民满意、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不断朝着现代化目标奋力前进。

其二,理论指导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将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走向前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利用现代化发展规律改造中国落后实践的历史。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局势和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国内新特征,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不变”与“变”的历史方位和历史坐标,遵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统筹谋划,适时调整其战略布局和发展理念,敢于实践,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经济建设上,中国式现代化努力实现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紧密结合,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在政治和社会建设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不断发展中实现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前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断显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生态保护上,始终坚持发展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两山论”,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总之,越来越多的富有创新性和中国气派的原创性理念和方案在中国土地乃至世界大地上“生根开花”,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注入强大的动能和活力,也为世界现代化发展增添生机,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中国气度和中國特色,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断向前发展。

五、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何以取得如此成就,从哲学角度理解,关键在于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蕴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光芒。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哲学意蕴体现在四个维度:首先,在道路选择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它体现了客观必然性和主体选择性的辩证统一;其次,在道路特质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彰显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它坚持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共性与中国发展的个性的辩证统一;再次,在道路布局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符合唯物辩证法联系观与系统论的要求,凸显了现代化发展全面性与协调性的有机统一;最后,在道路实现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体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彰显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价值意蕴。

在新的历史时期,走实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中国自身发展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将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在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对全人类发展进步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为世界各国和人民提供了一条有别于西方发展模式的全新道路选择,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全体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展现出伟大的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44.

[2]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74.

[3]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J].求是,2020(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

猜你喜欢

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现代化之路:共和国70年特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论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新现代化论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