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究

2023-07-05刘义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20期
关键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

刘义

摘要: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乡村地区的扶持力度,以期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带动乡村经济蓬勃发展。为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发挥好县域经济的支撑性作用,强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引导与改革,探索出一条符合地方实际的发展道路。应正视县域经济与乡村振兴间的关系,通过发展县域经济来推动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助力我国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目标。

关键词:乡村振兴;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思路

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曾多次提及“县域”,并强调县域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所发挥的“枢纽”作用,提出应将其视作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切入点。县域是城市之末、乡村之首,县域既是带动乡村經济建设的核心单元,又是助力城市发展的资源市场,“县域兴,则经济稳”,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应当正视全面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全面发展、优化、壮大县域产业,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一、研究概述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并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与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改善农村群众的生活状况,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施的根本抓手。而在此过程中,作为城市之末、乡村之首的县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所谓“县域兴则经济稳”,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百强县面积仅占全国土地面积总额的2%,然而这片土地却创造出了全国10%的生产总值。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更是带动乡村民众致富发展的根本所在。

县域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着力点,也是乡村振兴的难点所在。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充分重视发展县域经济,并取得了理想的成效,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县域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必须发挥出县域经济的重要作用,持续扩大县域经济规模、释放经济活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事业。

就目前来看我国现有经济发展质量还有待提高,产业要素集聚不足,缺乏良好的资源承载能力。这种根本上的不足与缺陷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并不理想,后续要尽快予以调整。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应充分认识到县域经济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的重要枢纽作用,推动发展资源向农村倾斜,全面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应当持续优化县域产业布局,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并积极引进新兴产业,构建一套现代化的县域经济发展体系,全面提升县域综合实力,推动乡村振兴。

二、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间的联系

(一)乡村振兴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立足于宏观战略发展角度,依据我国农村实际发展状况而构建出的符合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状况、能力及需求的战略规划方案。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乡村振兴战略都将作为一大根本指导理论,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建设。为切实改善农村民众的生活状况,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尽可能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给农村居民带来更多经济增收点。乡村振兴战略涵盖的范围极为广泛,涉及农村建设、治理、发展、人才引进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各地区要以此为根本指导,科学、规范地落实相关工作。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也应当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根本依据,在这一核心理论依据的指导下调整县域经济发展方向,科学规划发展方案,促使县域经济繁荣发展。

(二)发展县域经济能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抓手。县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农村与城市间的连通枢纽。为进一步缩短城乡经济差距,要充分发挥县域经济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现阶段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实力已有了明显的提升,然而不同地区间的发展并不平衡,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尤为明显。县域经济作为最基础的地区经济板块,为进一步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必须全力缩小各县域的经济差距,通过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来吸引更多劳动力,提倡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以此来改善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为农村地区注入充足的人才活力。可以说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根本抓手,也是扎实建设乡村振兴事业的核心支撑。

三、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实力弱,带动性低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地区的生产要素短缺性,充分发挥出县域经济的吸引力及带动性,将原本单向外流的乡村要素重新吸引到乡村地区。为此,应通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来聚集生产要素,在县域经济的辐射作用下引导生产要素回流,带动乡村地区发展。但目前来看,我国大多地区的县域经济缺乏充足的发展基础,能够发挥的产业聚集效应尤为有限,这就导致其无法发挥出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难以支撑乡村经济建设。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离不开技术、资源、市场、组织、管理等各方面的要素支撑。但大多地区的现有经济发展规模有限,无法聚集优质生产要素,不具备良好的带动性。

(二)县域产业发展层次低

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目标,应积极带动乡村产业兴旺发展,促进县域产业深度融合,形成良好的产业协同联动效应,乡村地区发展前景更为广阔。但现阶段,我国大多地区的县域产业发展层次较低,普遍存在以农业为主导的现象。且多数地区对于农业科技的应用较为有限,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低。这就导致其农业发展效益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不高,严重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多数地区的县域工业发展滞后性明显,难以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能够创造出的价值更是有限。县域产业结构的不平衡性对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导致乡村产业振兴缺乏动力。

(三)经济投入水平有限

我国地方政府的财力有限,在全面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充足的财政支持,因而导致县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状况不佳,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抑制县域经济发展。由于缺乏充足的产业配套服务,不具备健全的技术设施及公共服务支撑,因而导致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严重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此外,县域金融机构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县域内的中小规模企业存在较大融资缺口,农民的创业资金得不到满足,对县域经济发展造成了明显的制约。

(四)人口流失严重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同时,要确保县域具备充足的高素质人才,保障各项战略发展规划能够被落实好。近些年来,我国各地区持续完善乡村人才引进机制,并通过选调生、公务员招考等方式引入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但由于县域经济实力薄弱,能够给予乡村振兴人才的综合待遇有限,与城市间的差距明显,因而导致人才流失现象极为严重。与此同时,我国县域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青壮年普遍倾向于前往城市发展,这种严重的青年外流现象更是加剧了县域经济建设的人才缺口,导致乡村物质衰败、活力丧失,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才引进难度,给乡村振兴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四、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县域经济发展要求

步入新发展阶段,我国“三农”工作产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与变革,为更好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要立足于乡村振兴,明确新时期的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及要求,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县域经济发展策略。

(一)强调全面化、均衡化的发展

乡村振兴是立足于多个层面而言的,产业、人才、文化、组织等诸多方面的振兴都是同样重要的。分析我国现阶段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仍然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均衡、不充分的缺陷与短板。为此,新时期需要进一步保障县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与全面性。具体来说,首先,要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目前我国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城乡间的生产要素配置不平衡,大量的县域优质生产要素流向城市,给县域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为此,当务之急便是要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以此为县域经济的均衡化发展筑牢根基。其次,应缩小县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显著,东西部县区的经济发展实力也存在明显差距。我国百强县名单中90%都是东部地区县域,而西部地区的大多县区经济规模小、实力弱,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为此,需要提升对西部县域的扶持力度,提高其经济建设水平。再次,应缩小县域物质文明与经济文明建设间的差距。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充分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的重要性,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念,重视对县域历史文脉及文化资源的弘扬与传承。最后,应缩小县域经济发展及生态事业建设间的差距。应避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将保护自然资源、保護生态环境视作县域经济建设的前提与根本,解决好绿色发展问题。

(二)侧重于对特殊地区及群体的关注与扶持

在持续不断地努力下,我国已达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带领民众摆脱了贫穷的生活状态。随着新发展时期的到来,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发生了明显的转移。为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民众的生活水平、充分彰显脱贫工作的建设效益,应防止产生规模性返贫问题,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平稳过渡,视之为县域经济建设中的核心任务及底线问题。在此过程中要侧重于对贫困县贫困户的关注与扶持,保障脱贫户及边缘户的收入保障,提高其收入水平,增强其风险抵御能力。应重视贫困村在产业经济建设中的局限性,提升产业发展效益及韧性,保障其能够具有自主发展建设的能力。应重视对贫困县的政策扶持,增强其内生性,促使其达成高质量发展。

(三)优化发展观念,并把握好粮食安全主动权

步入新发展时期,我国民众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对于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及质量要求显著提升。目前,我国大多地区的县域三大产业发展并不平衡,在大力发展工业及服务业的同时,还应当进一步筑牢农业发展基础,全面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把握好粮食安全主动权。应保障县域耕地数量及质量不下降,在追逐经济发展的同时,避免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污染问题,保障土壤质量,为社会各界输送优质的农产品。应积极引进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应制定一些针对性的政策,调动农民的农业种植积极性。农业是一种低收入的产业,农民依靠农业种植获得的经济收益尤为有限,这就导致其种粮积极性遭受影响。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目标的同时,要通过一定的政策倾斜来协调好农民种粮的物质利益关系,使其获得更高经济收益,促进县域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应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物流贸易等基础设施,形成一套完备的农产品供应链,促进农产品外销,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提升县域经济体量及承载力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村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并逐步完成市民化。这就使得农村的人地矛盾得以有效减轻,为乡村振兴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为更好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保障农民在城乡间可进可退,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体量及承载力,充分彰显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特色。一方面,要持续提升县域经济体量,充分重视区域发展的重要性,给予县域经济充足的发展支持。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挖掘县域消费市场潜力,推动农民同步迈进现代化,并将在此期间释放出的消费及投资需求融入县域经济建设中,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充足的活力。

五、乡村振兴视域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强化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导作用

在全面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出国家及党中央的引领与领导作用,坚持顶层设计,将县域经济发展视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突破口。应强调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全面规划,立足于长远化、全局化的观点思考问题,制订出具备可行性的工作计划,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避免农村集体经济变成空壳,党组织需要积极参与到新型农业农村经营组织建设过程中,帮助县域经济寻求正确的发展方向。应立足于地区实际经济状况,把握好县域发展的客观规律,确保所做的一系列规划都是符合实际的,并切实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县域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二)融入新发展理念

步入新发展阶段,為更好地推动县域经济建设,要积极融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增强县域经济建设的创新性,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应协调好城乡与工、农间的关系,强调县域经济发展及生态事业建设间的协调性。应坚持县域经济发展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为了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考虑广大基层民众的切实利益,通过发展县域经济来切实提高基层民众的生活水平。

(三)坚持走因地制宜的发展道路

我国幅员辽阔,数以千计的县城数量决定了县域经济建设的复杂性。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经济差距及产业区别,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状况的发展道路。各地区要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自身资源禀赋及产业基础,从县域历史文化中寻找发展思路,以因地制宜为推动县域经济建设的根本抓手。对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来说,其县域政府具有较强的财政实力,且科技发展水平普遍较高,这些县域在发展经济产业时要进一步突出产业竞争力,倾向于建设现代化及科技产业。对于东北地区而言,应紧密围绕粮食、能源、国防等方面,做好大宗农产品生产建设工作,全面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西部地区则主要倾向于农业、牧业、旅游业及特色工业,优化自身产业链及价值链,全面带领县域经济建设。

(四)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及政策制度

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同时,需要守好政策底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并避免产生规模性返贫的现象。应建立具备实际效力的考核机制,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检测,进一步明确各县级政府的工作成果,给予县级相关政府部门良好的政治经济激励。从而形成良好的赛马效应,促使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投入更多精力。应进一步完善农业农村经营制度,通过有效的制度改革与创新来维护好农民的切实利益,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县域经济发展事业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增产增收。

(五)协调好各项利益关系

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要协调好各项利益关系,为县域经济建设筑牢根基。应充分认识到县域在城乡融合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强调城市与乡村及工业与农业利益间的平衡性。具体来说,应强化城乡居民收入间的平衡性,缩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此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应进一步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民能够平等地享受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成果。应强调不同层级城市间的利益均衡性,推动各地区协调发展,构建出健全的城市开放共享机制,强调公共服务及优质资源配置的平衡性。应给予县域地区一定的政府财政资金倾斜,进一步巩固其发展,使县域具备集结优质生产要素的能力,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六)强化产业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应积极推动县域产业发展,并强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实力,使其创造出更为丰厚的经济利润,切实提高农村民众的生活水平。应充分融入现代化技术,通过加强农业机械化种植、信息化管理来保障农业产业发展的标准化与优质化,提升县域地区的农产品加工实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应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由专业人员带领农民群众开展现代化种植,实现县域农业加工业及服务业的融合化发展,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从而有效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七)以人才振兴来推动产业规模化建设

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同时,需要充分认识到人才的作用,积极推进人才振兴,实现县域产业规模化发展。目前农村地区的青壮年流失现象明显,由于缺乏充足的人才要素,导致县域经济建设水平受到严重影响。为此,应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推出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前往乡村创业,鼓励青壮年重新回归农村发展,为其提供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在乡土优秀人才的带动下丰富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使其更好地为乡村产业振兴贡献智慧。对于一些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作出贡献的人才,要给予其表彰及肯定,从而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作用,带动乡村民众共同投入到县域经济建设中,促进乡村新业态蓬勃发展。应充分发挥出村党支部书记的带头作用,视之为培养优秀乡土人才的骨干力量,鼓励其带头发展特色产业,构建出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种植经营模式。同时还应不断聚集龙头企业,持续壮大产业规模,带领乡村人才在县域经济建设事业中创造出更多效益。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县域经济的带动性作用,以乡村振兴来助力县域经济发展,以县域经济发展来推动乡村振兴。应明确当前发展县域经济所面临的瓶颈与困境,依据地区实际情况,开发特色产业资源,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导与规划,积极融入新的发展观念,并持续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应坚持走“因地制宜”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均衡相关利益关系,科学把握节奏力度,从而构建出稳定、有序的县域经济发展体系,缩减城乡经济差距,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参考文献:

[1]王福全.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 着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J].发展,2022(04):27-31.

[2]张凤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理论探讨,2022(03):167-172.

[3]斯丽娟,曹昊煜.县域经济推动高质量乡村振兴:历史演进、双重逻辑与实现路径[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75(05):165-174.

[4]段进军,玄泽源.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江苏省县域经济韧性与乡村振兴耦合关系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03):32-43.

[5]温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J].财经智库,2019,4(02):52-62+141.

[6]龚晓菊,臧杨杨.乡村振兴与我国县域产业发展路径:浙江范例研究[J].生态经济,2022,38(09):111-117+124.

[7]董洪梅,乔喜凤,李子靖.大庆市增强县域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22(03):81-84.

[8]尚雅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提升研究[J].商业文化,2022(15):20-21.

(作者单位:金乡县财政局)

猜你喜欢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