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6版《西游记》里的音乐美

2023-07-05陈清华

南腔北调 2023年1期
关键词:徐志摩唐僧孙悟空

陈清华

1.音乐美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你挑着担,我牵着马/翻山涉水两肩霜花/风云雷电任叱咤,一路豪歌向天涯,向天涯。啦……啦……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听到这熟悉的旋律,很自然地,就想起86版《西游记》。

音乐的力量是无限的。能看到这部经久不衰的《西游記》,能听到这么多好听的片中曲,要感谢杨洁导演和许镜清。

在《计收猪八戒》那一集,有一首插曲,叫《猪八戒背媳妇》。在手机彩铃风靡的年代,这首曲子可是被无数人设成了手机铃声。你可能不知道,《猪八戒背媳妇》其实是有歌词的。只不过,它在剧中只有纯音乐。它以板胡为主旋律,加入扬琴、响板、锣鼓等元素,同时还加入架子鼓和大管等西洋乐,中西结合,又不失民族味道,歌词诙谐,曲调优美。

“噢……沙里瓦沙里瓦,是谁送你来到我身边”,这首歌是玉兔精化身的天竺少女与唐僧成亲时的插曲,也是《西游记》中最为人熟知的歌曲之一,朗朗上口,热情奔放,又充满了少女怀春的情怀,还很有异域风情。歌词的意境相当美好,可以和《女儿情》媲美,借明月、星光、泉水、花瓣和蓝天等来抒情,情意绵绵。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一转眼,曾每年暑假都聚在黑白电视机前看86版《西游记》的小孩子,现如今都开始成家立业了,有些人的小孩都会打酱油了。现在的你,再次重温李玲玉的这首《天竺少女》,心里又是怎样的一番感受呢?

许多年以后,我们还是忘不了,那些年,我们一起在黑白电视机前追看86版《西游记》的日子。

暑假一起看“西游”。如今86版《西游记》仍然是不少孩子每年夏天必看的电视剧。西洋电声配上“咚咚,咚咚咚咚”的鼓点,让人一听就心潮澎湃,观众的心就如东海一样激荡起来,感受《西游记》中那魔幻的宽广世界。

我们在看86版《西游记》时,能真正感受到:这才是中国古代的神话,而不是现在的魔幻神剧。

音乐可以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和书一样,因为融入了作者感情,而变得有生命。86版《西游记》里的音乐很动听。一首《女儿情》唱出了女儿国国王对唐僧的一片痴心;《敢问路在何方》则用音乐诠释出西天取经的艰辛;伴着《晴天月儿明》的歌声,我们感受到的是师徒二人扫塔时的那份虔诚心。

《何必西天万里遥》,是《误入小雷音》那一集中的一首插曲,为杏仙而写。古典味十足,歌手清脆透明的声音,让歌曲显得更为梦幻。

“桃李芳菲梨花笑/怎比我枝头春意闹/芍药婀娜李花俏/怎比我雨润红姿娇/雨润红姿娇/香茶一盏迎君到/星儿摇摇 云儿飘飘/何必西天万里遥/欢乐就在今朝 欢乐就在今宵。”

每每听到那熟悉的音乐,就会唤醒我们童年“有86版《西游记》陪伴”的日子:那是一代人共同的青春记忆,非现代科技化手段能够比拟。也正因为有了它,我们的童年也多了很多欢乐。

在《三打白骨精》那一集中,孙悟空因三次打死白骨精而激怒唐僧,被唐僧冤枉,《吹不散这点点愁》应声响起,深刻表现出了孙悟空内心的悲愤与凄凉。“就这样蓦然分手/就这样一去不回头/临行方知情深厚,多少往事在心头/啊,山悠悠,水悠悠/一路上秋风,吹不散这点点愁。”

唐僧念紧箍咒赶走孙悟空,表面上看,未免太绝情。要知道,取经路上有了悟空的保护,才能驱除妖魔鬼怪,一路畅行。猪八戒虽时常在唐僧的面前说悟空的坏话,悟空的被迫离开,少不了他的添油加醋,和他脱不了干系;而且,猪八戒平时好吃懒做,经常说些散伙的话。可是,真正遇到危机时,他也会奋不顾身,保护师父,厚着脸皮去花果山求悟空。

悟空身在花果山,心却在取经路上。当悟空答应前去营救唐僧时,八戒感动地说:“猴哥,仁义呀!”是啊,就是这份仁义,兄弟情深,其利断金,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他们西天取经的豪情壮志。

86版《西游记》还留了一个“千古之谜”,那就是——老实巴交的沙僧(沙和尚),他挑的担子里,究竟装的是什么?取经路上,跋山涉水,沙僧担不离肩,可似乎也没见他从中取过什么。那么,他的担子里究竟装的是什么?有人还在“知乎”上煞有介事地问,有人认认真真地答。

关于沙和尚的那首插曲,也道出了这个老实人的性格——

一辈子老实巴交,挑重担不辞辛劳

从来是埋头苦干,哪管他水远山高

啊!沙和尚,沙和尚

任别人议论,任别人嘲笑,我自有我的目标

一辈子忠实厚道,从不会投机取巧

只追求尽力奉献,哪计较报酬多少

啊!沙和尚,沙和尚

任别人抢夺,任别人争吵,我自有我的目标

有人夸我崇高

啊,有人骂我草包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我依然是老样子,不屈不挠

一辈子老实巴交,挑重担不辞辛劳

从来是埋头苦干,哪管他水远山遥

每一个长在20世纪80年代的孩子,都曾有过能飞天打妖怪的“西游梦”,不信回家翻翻你的玩具箱,说不定还能找到一个你儿时玩过的、粗糙的孙猴子塑料面具,或一根红黄相间、用它打过小伙伴的“金箍棒”!

电视剧《西游记》就像“奥特曼”,每一集都是一个完整的“打怪游戏”,无论你看哪一集,都能享受一次愉快的“西游之旅”,不需要追寻前因后果。几十年以后,一听到“吃俺老孙一棒”,那个时而狡猾时而暴躁时而幽默的孙悟空形象,就浮现在脑海之中;一说到“不好了,师父被妖怪抓走了”,必定是沙和尚的台词。

每个孩子都有个“西游梦”,其实更多的是“大圣梦”。孙悟空疾恶如仇、古道热肠、铁肩担道义,七十二变,招招用来除恶锄奸,遇鬼杀鬼、遇妖杀妖,从不手软。可以说,孙悟空的形象不但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也承载着中国人的是非观与英雄观。

1986年,《西游记》在央视一套播出后,就引发了万人空巷的追剧热潮,时至今日,该剧播出整整35年,播出3000多次,如此反复播出而观众依然爱看,堪称电视剧的一个“神话”。

虽然这35年来,出现了各种版本的《西游记》,但很多只是昙花一现,和86版的《西游记》无法比。还是86版的《西游记》最为经典,即使这么多年过去,这部电视剧依旧每年活跃在荧屏上,收视率居高不下。

致敬经典,永不落幕!

《西游记》想必是绝大多数人儿时的回忆。不少人,从十来岁看到三十多岁,每次一打开电视,看到熟悉的画面,不管这个故事看过了多少遍,总能又一次兴致勃勃地投入情节中去。

有个70后的男性朋友这样对我说:“在这30多年的时间里,出现过很多版本的《西游记》,但最喜爱的还是86央视版。这不是因为先入为主,也不是因为念旧情怀,而是因为它真的好看,而且也确实是我们这一代人童年里不可磨灭的记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是我的中小学时代,虽然一再蹲在电视机前把《西游记》看了一遍又一遍,但当听到邻居家的电视响起‘噔噔~噔噔~噔噔~噔噔~这一前奏的时候,我还是会飞快地跑回家,再次津津有味地看起那些烂熟于心的情节。这部《西游记》贯穿了我整个小学阶段,以至于我现在回想起那时的暑假,总仿佛能听到那个主题曲,仿佛能看到自己歪倒在沙发上,一边舔着冰棍一边看电视剧的情形。电风扇在一旁呼呼地吹出带着热气的风,窗外的知了在拼命地叫,一声声拖得很长。记忆中,似乎每一年暑假都是这样过去的。虽然三十多年前还没有今天电影大片的特技效果,但戏中的腾云驾雾、变化多端依然让我看得如痴如醉,一度幻想如果自己也会七十二般变化,该如何好好利用这个本事——肯定要学着孙悟空的样子,给自己变出一大堆的零食和玩具。”

对很多人来说,《西游记》不仅给他们带来过童年时的欢乐时光,还是一部爱情启蒙电视剧。另一个30多岁的女性朋友这样对我说:“‘说什么皇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在我不懂爱情却向往爱情的少女时代,这样的旋律,被我哼了一遍又一遍。闭上眼睛,打开耳朵,享受音乐之美,别想‘懂和‘不懂的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传达心灵的语言。只有充分享受音乐,才能体会到美好生活的真谛。本来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应该让人高兴的,但舒缓的旋律,却让人生出几丝惆怅。好像看见有位佳人,在水一方,举手投足之间,尽是动人诗句,但一曲终了,却红颜凋零。临别时,女儿国国王眼波里闪动着泪光,唐长老却决绝而去,只有在马上的微微一回首,看出了他心里刹那的迟疑。这首歌听了这么多年,总觉得吴静老师唱得最好听,深情、纯粹。后来看电影《后会无期》,听了万晓利唱的《女儿情》,竟也觉得很动人,这部电影上映于2014年,我已年过三十,再听这首童年和少年里耳熟能详的歌,人到中年的我更多了些感慨。”

女儿国国王,可以说是86版《西游记》里最深情的女子。她对唐僧一往情深,宁愿舍弃一切荣华富贵,只愿与心中的意中人双宿双飞。《女儿情》这首歌就是她唱给唐僧听的——“鸳鸯双栖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女儿美不美/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只愿天长地久/与我意中人儿紧相随/爱恋伊,爱恋伊/愿今生常相随/愿今生常相随,常相随。”

“鸳鸯双栖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女儿情》的旋律无比优美,充满古典韵味。一曲女儿情,一句若有来生,触动了多少人的心灵。蝶双飞、女儿美,人虽醉、心却碎,情已久、梦未圆……流动的音符里,不时传来鸟语花香,小溪潺潺的声音。一首情真意切的歌词,许镜清用最简单的音符,写出了观众最易接受、最易传唱的歌曲。

这让我想起凌叔华和徐志摩的隐秘恋情,其中包含了太多的无奈。人们都知道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的关系,但却不知道徐志摩还有一个私交甚密的红颜知己——凌叔华。

风流才子徐志摩,他跟张幼仪在一起,才真正具有传统意义上“家”的概念:上有高堂,下有子女,中有世人的普遍的认可。从常人的眼光来看,他们俩的婚姻应该算是美满的。虽说是包办婚姻,可他们的关系却非同寻常。徐志摩和张幼仪,最终,还是离婚了,因为徐志摩的理想是:“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觉得这个婚姻,虽然是个好婚姻,却仅仅是个婚姻而已,而不是他想要的爱情。这在今天讲实惠的人看来,有点“作”了。不知足,太不知足了。

1921年秋天,他认识了才女林徽因,二人交往甚密。徐志摩对在英国康桥这段生活分外留恋,因为与林徽因的恋爱。1922年3月,徐志摩向张幼仪提出离婚。

林徽因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徐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诗《偶然》,是体现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表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之后,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四年之后,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

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不幸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1922年,徐志摩回到北京,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热恋之时,徐志摩写下了《爱眉小札》。

在男欢女爱里,大凡信誓旦旦的一方,往往靠不住。正如俗语所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常志。这是我在当学生時就明白的一个道理。后来,工作多年,才明白经常“严禁”如何如何的,往往风头一过,就可以“解禁”。社会如此,个人的婚恋也如此。凡人的生活免不了吵吵闹闹,免不了烦恼哀愁。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吵架,不是为了吃饭,不是为了争斗,而是为了超越——人生总有那么一刹那,你超越了你自己——之前没有,之后也不会再有。有那么一刹那,你留住了,也就够了。就是这样。其实,幸福的婚姻就是平常人的平常事,什么光环啦崇拜啦地位啦或者公众场合的作秀啦,都是不正常的。

在徐志摩和陆小曼刚结婚的日子里,虽然徐父徐母对陆小曼依然心有不满,但是两人也过得浪漫、惬意。到了后期,由于陆小曼的病,加上鸦片的侵蚀等诸多原因,陆小曼变得越发娇慵、懒惰、贪玩,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对陆小曼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徐志摩无法再从父亲处拿钱,他不得不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三所学校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1930年秋,即陆小曼29岁那年,徐志摩索性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以挣钱贴补家用。仅1931年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北京两地来回奔波了8次。当时,人均年薪为五块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即可挣到几百大洋,即便如此,仍然满足不了家庭的花销。陆小曼之所以养成这样大手大脚的毛病,是因为她出身名门,又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因而患有“公主病”,大小姐脾气,动不动就耍性子。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是冲破封建束缚的自由结合,其间虽也曾彼此伤害,但也深深相爱。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不再出去交际。她默默忍受着外界对她的批评和指责。正如她在致志摩挽联中说:“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她怀念志摩,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其中的苦辣酸甜,真可谓一言难尽。

徐志摩突然意外去世后,凌叔华与林徽因,为他留下的“八宝箱”而闹得满城风雨,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凌叔华与徐志摩的关系,不可等闲视之。

凌叔华是民国时期不折不扣的一代名媛。在当时,她的名气甚至比林徽因还大。慈禧太后的御用画师、一代怪杰辜鸿铭等文化名人,都做过她的老师。老北京一套有着28个房间还带花园的四合院,是父亲给她的陪嫁。

有名的“凌小姐的大书房”就曾招待过大诗人泰戈尔。也是因为泰戈尔,她结识了一生的挚爱徐志摩,和以后的丈夫陈西滢。徐志摩对凌叔华的才貌很欣赏,为凌叔华的第一部小说《花之寺》作序,是一生中唯一一次为人作序。半年时间里,两人书信就“不下七八十封信”。徐志摩在1925年赴欧前,将一只藏有记载他与林徽因、陆小曼关系的日记及文稿的“八宝箱”交给凌叔华保管,并戏言他出国若有不测,让凌以此为他写传,这恰恰表明凌徐俩人已相知极深。

凌叔华曾说过,那时,她爱上了诗人徐志摩。徐志摩意外去世后,一直默许他们俩关系的徐父就请她为徐志摩再题一块碑文,凌叔华欣然应允。但是凌叔华在各种场合都一再否认她与徐志摩的情感。在她去世后,后人没有找到一丝一毫她与徐志摩的东西,就连那些徐志摩寄来的明信片,也不翼而飞了。

凌叔华的女儿陈小滢说:“母亲在弥留之际,一遍遍念叨的是诗人徐志摩的名字,而不是父亲陈西滢或者其他什么人。”

凌叔华、徐志摩的这段隐情本可以由徐志摩的“八宝箱”来解开谜底,可是,迄今为止“八宝箱”下落不明。他们的关系,也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桩公案。徐志摩,也许是凌叔华心中永远的秘密。

“鸳鸯双栖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女儿情》的优美旋律,竟让我想起凌叔华、徐志摩的这段隐情,不能不说,这要归功于音乐的魅力。

人注定是孤独的,正如歌词所说,寂寞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尼采说得好:“在人群中比独自一人更孤独。”寂寞是月亮的存在方式,燃烧是火焰的存在方式,孤独是尼采的存在方式。

孤独不是无聊,也不是寂寞。孤独是思想家的宿命。就像真正的生命必定与痛苦相伴、真正的爱必定与死相伴一样,真正的哲学家必定与孤独相伴。人与人之间,只有礼节的相对交流,绝对交流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的,至亲的人之间也不例外。

幸好还有音乐,还有韵律。

每一个城市,都会有它的韵律。一首“莫愁湖”,美丽了一座南京城;一曲“信天游”,雄浑了一片黄土地;一管“雨打芭蕉”,湿润了岭南之春。人生当中,应该要有那么一些音乐,它们能够直指人心,让你感动得热泪盈眶。比如,我至今难以忘怀的童年时代喜欢听的歌曲《捉泥鳅》:

池塘的水满了雨也停了

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

天天我等着你

等着你捉泥鳅

大哥哥好不好

咱们去捉泥鳅

小牛的哥哥

带着他捉泥鳅

大哥哥好不好

咱们去捉泥鳅

还记得一起捉泥鳅的童年岁月吗?我们一起在田边的小沟里筑堤,一起拿着瓢盆将小沟里的水倒干,一起用那双小手翻开小沟里的泥土,去抓那泥里滑溜溜的泥鳅。也许曾经的那些画面不再,不过我们可以一边听着《捉泥鳅》这首歌,一边回味那曾经一起捉泥鳅的岁月。若干年后,仍可清晰地背记那些歌词。在情绪不安、彷徨或烦躁时它们安抚了我们的内心,平息了骚乱焦虑。对我而言,唱歌可以说是管理情绪的有效手段。欢快的旋律中,又隐隐约约地带着那么一点小惆怅、小哀愁,仿佛有风在召唤。正如厦门华厦学院教授刘海翔所说:“读到过一句英文诗,说‘风之生,乃因树木在互相挥手召唤(The wind was once created by the trees waving back and forth to one another),那么,同样,每一段音乐,其实就是一个孤寂的心灵在对另一个心灵的呼唤。人生中,总应该有那么一些时候,让自己沉醉在音乐的世界里,让一个个音符掠过自己的心弦,奏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共鸣。”比如,我喜欢听的《伦敦德里小调》,就仿佛有风在召唤。《伦敦德里小调》是一首历史悠久的世界名曲,又名《倫敦德里之歌》《丹尼男孩》等,由流传于北爱尔兰伦敦德里郡的一种小调改编而成,早期只有曲调没有歌词,后来有人开始为它填词,有多种版本,其中以费德里克·魏舍利于1913年的填词《丹尼男孩》比较出名。也曾有一首中文填词写得非常棒,名为《秋夜吟》:“月亮当空,照射大地明亮如镜。云淡风轻,秋高又气爽。在这个优美撩人的秋夜里,想起了遥远的故乡,家乡的母亲。啊,母亲呀!我最爱的母亲,您爱家乡,却更爱着我们,为了我们明天有光荣的前程,引导着我们奔向旅程。”

咱们说回唐僧。

唐僧并非铁石心肠,不懂这片深情。怎奈,他已是佛家之人,心无红尘。送别之时,佳人望着这湖面中的一对鸳鸯,看着心爱之人,策马扬鞭,绝尘而去,一声声“御弟哥哥”,怎不令人潸然泪下。

此时音乐响起——“相见难,别亦难,怎诉这胸中语万千/我柔情万种,他去志更坚,只怨今生无缘/道不尽声声珍重,默默地祝福平安/人间事常难遂人愿,且看明月又有几回圆/远去矣,远去矣,从今后梦萦魂牵。”

唯美的曲调,道尽了有缘无分的悲情与无奈,悠扬感人,再配上国王那哀怨苦楚的神情,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此曲也因此成为经典,传唱数十载。虽然此情节与原著不太符,但为《西游记》平添了一份色彩,令人难以忘怀……

另一个“80后”的教师朋友则这样对我说:我2003年参加工作时候,教的第一届学生是“90后”。当时我和他们聊86版《西游记》并无代沟,这是同属于“80后”和“90后”的文化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教的学生也渐渐从“90后”变成了“00后”。现在的一年级学生,已经是“10后”。“90后”的那届学生,有些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家长。而《西游记》的影视版本,也推出了一版又一版,张纪中版、张卫健版、程力栋版、张建亚版,层出不穷。影视资源相比于我们那一代人的童年,显得空前丰富,学生可选择的作品更多了。虽然86版《西游记》不再有当年那种深入每个儿童心中的流行程度,但每每和如今这代儿童谈到孙悟空,还是会有学生眉飞色舞,讲得津津有味。那一刻,我有些恍惚,仿佛隔着漫长的三十年时光,我们的童年在此时重叠了。感谢杨洁导演,感谢为这部电视剧兢兢业业工作过的人们,因为你們,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时代回忆,为我们这些陌生人的童年留下了温馨美好的一笔。

86版《西游记》距今已经有35个年头了,它如今早已不是单单的一部电视剧,更是老一辈穷尽的心血。剧中很多优秀的演员都已经离世,杨洁导演、“沙僧”闫怀礼等永远离开了我们。他们不为名不为利,为了艺术燃烧着自己,这种奉献精神将永驻观众的心中,不会随着时光消失。

老一辈留下的东西,永远不会衰。

但经典的诞生,并非偶然,这部电视剧背后的故事,比电视剧还精彩,也让人感动不已。

导演杨洁生前曾在节目中说:“《西游记》为什么受大家喜爱呢?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没有为奖状。我们这些主演,一个月80块钱、90块钱,甚至一个月只有15块钱补助,大家没有一个人叫过苦。我们6年拍了25集了,不是按月给钱,而是每拍完一集之后才给钱的,可是这一集得拍多久呢?最底层的工作人员才30块钱,他们也跟我们一样,用性命在拼搏,用心血在创造。所以当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热泪盈眶。为什么我们能够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拼搏出这样一个30年不衰的电视剧,就是因为我们有那种精神。”[1]

如果艺术作品都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又哪里会有真正的情感在里面呢?没有真正的情感就不会有血有肉,何谈经典呢!

杨洁导演虽然离开了,但她在当今文艺界留下了四个字:“工匠精神”。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荧屏上,正热播《霍元甲》《上海滩》和《加里森敢死队》等中国香港和国外电视连续剧,内地电视剧少得可怜。86版《西游记》于1981年立项,于1982年开拍,前25集陆陆续续拍摄到1986年才正式上映,后面15集于1998年立项开拍。从1982年开拍到1999年结束,《西游记》拍摄时间长达近20年,剧组全体演职员用当年唐僧取经的精神和毅力完成了这部巨著的拍摄,真可谓是六年磨一剑。剧组也聚齐了当时戏曲、话剧界的一众大咖,几位主演自不必说,像扮演太上老君的郑榕、扮演车迟国王后的赵丽蓉、扮演老和尚的程之、扮演女儿国国王的朱琳、扮演观音菩萨的左大玢……这些艺术家皆是当时话剧界、戏曲界的一流演员。“六年磨一剑,与一年磨六剑,比的是敬业精神,是大浪淘沙般的艺术沉淀。只有留下的才是精品。”这是网友向86版《西游记》致敬,怀念。

总是被模仿,难以被超越。86版《西游记》自播出至今已有35年,重播3000余次,似乎已经被人民视为恒定的“正版”。也有网友指出,86版事实上并不符合《西游记》原著,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它的喜爱。

不要以为所有的东西都能被时光所加冕。86版《西游记》如果还会热下去,说到底,也只因中国人心里生长的“西游”,大概就是这么个样子吧。

总有人在问:当我们在讨论86版《西游记》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讨论什么?这35年来,86版《西游记》是如何成为长演不衰的经典的?

回顾86版《西游记》自1986年播出以来的这35年,我们不得不客观说一句,该剧的成功更多是口碑的成功,而不是市场的成功。

《西游记》原著作为一个大IP,四大名著之一,几百年来集聚了足够的故事性和趣味性,里面的素材可谓浩如烟海,随便取一瓢饮都可解半生困厄。在这个“西游”泛滥的年代,86版《西游记》仍叫人记挂着,个中的原由,大概是因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86版《西游记》,没有打怪没有虐恋,甚至也没有关于生命的终极思考,却自有那种“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大气与从容。

那个年代国内没有什么特效可言,杨洁带领着大家几乎走遍了全国的每一个景点,当时很多景点都还没得到开发,周围的环境很艰苦,并不像现在交通便利,他们带着沉重的设备和道具,经过一个个危险的小道,杨洁有一次还险些命丧悬崖。

86版《西游记》的每一个画面,都在向观众传达:他们尊重所有的职业,尊重观众,为此他们拼尽全力。这就是86版《西游记》之所以深入人心、百看不厌的原因。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西游记》影视作品中,我们之所以怀恋86版《西游记》,确实有“曾经沧海”的那份情怀在,不过,杨洁导演“我们是在搞艺术”的态度,亦在技术层面释放出强大的经得住岁月考验的气场。那不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却洋溢着最好的情怀,甚至,理想主义还不是个贬义词,青年们还会靠着诗歌与摇滚取暖。那样的《西游记》像一棵花树,摇曳在那样的土壤里。你看过,你必记得。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设备、技术都不过关,剧组克服万难,一边想尽各种方法实现拍摄效果,一边应付资金和其他各种阻力。到了后期自筹资金进行拍摄,基本上是这些人的创业,诚如杨导所言:“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而当年参演的演员们,拍剧之时是受工作单位调遣,属于正常的工作调动,拍戏于他们而言就是日常生活,对比现在拍戏就是走过场的一些明星,戏比天大的他们,很难有什么炒作的心思。86版《西游记》固然是杨洁导演用尽洪荒之力才完成的人生大作,亦充满着各种妥协与无奈。因为不完美,更叫人惦记。说到底,所谓经典,电影也好,电视剧也罢,终究要归于文化内核的考量。

“‘忠于原著,慎于翻新的敬畏之心,决定了所有主创诠释名著审慎、认真的态度,使‘86版《西游记》成为名著二度艺术创作的一个标志。

“正是凭着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实践,加上电视艺术手段的运用,中国电视剧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创造了一个个辉煌:古典名著改编成功者,不仅有86版《西游记》,还有87版《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四世同堂》《上海屋檐下》《围城》等现代名著成功搬上荧屏;反映当代生活的《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等,播出时万人空巷、轰动一时……

“而今,人们对86版《西游记》的回望、对杨洁的怀念,代表了对一个时代的追忆,也折射出对当下艺术创作的再思考。

“30多年过去,中国电视剧也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然而,巨大的资本注入、庞大的立项剧目、优裕的摄制条件、丰厚的工作报酬,与精品佳作产出并不成正比,仍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需要。”[2]

有人说,一生都带有西游情结的周星驰,总算以西游亚文化在构筑另类的戏剧风景和哲学洞穴——这话也许是对的,如果你恰好只看过春光旖旎的《大话西游》或者《西游降魔篇》。但是,在《西游伏妖篇》里,支离破碎的故事和华丽震撼的特效,叫人越发感怀86版《西游记》那种“人生如初见”的单纯与傻气。在缺少崇高与真诚的后现代语境中,观众一再选择86版《西游记》,就是想缅怀那份“敢问路在何方”的浪漫情怀。

如今,杨洁导演走了。张国荣、梅艳芳、沈殿霞、陈晓旭,那些曾在我们眼前风华绝代的人,都一个个离去了。无可奈何花落去,这真真是无可奈何之事,就如同要正视自己不再是个少年,我们终将也要正视偶像们的衰老。

《人民日报》的评论这样说:“要论中国电视剧的经典之作,1986年版《西游记》、1987年版《红楼梦》、1994年版《三国演义》、1998年版《水浒传》——这四部改编自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出品、中央电视台首播的剧作一定会名列其中。被观众称作‘老版四大名著剧的它们,是几代人心中美好的回忆,也是国产电视剧重播次数很多的剧集。至今,观众说起剧情、演员和场景来,依然如数家珍,视频网站上播放量也依然很高,弹幕留言赞叹:‘果然是经典。

“老版四大名著剧之所以魅力不减且历久弥新,与其原著的经典性和普及度分不开,也与影视创作过程中下的功夫、注入的智慧和艺术含量分不开。

“相較于原著,电视剧《西游记》就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点。一是戏曲风的引入。在这之前,动画片《大闹天宫》就大胆借用传统戏曲中的脸谱和锣鼓点,形成独特的民族美学风格。《西游记》的导演杨洁是戏曲节目导演出身,她请各地方剧种的优秀演员出演剧中主要角色。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来自‘猴王世家、猪八戒的扮演者马德华是昆曲演员、白骨精的扮演者杨春霞是京剧演员……他们的一招一式充满戏曲韵味,为作品增色不少。二是童趣化的呈现。《西游记》魔幻色彩较浓,但也有很强的现实色彩。电视剧将其轻喜剧化,使之富有童趣,呈现一种合家欢的风格,所以受到各个年龄层观众的欢迎。”[3]

2.混沌

诗曰: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这是《西游记》的开篇诗,点明了整部小说的心脉,也是作者给《西游记》写下的根本性的纲要。

所谓“造化弄人”,这个成语大约就是从这里来的。造化,就是命运。要想知道神话传说中的那些超级大神怎样玩弄人的命运,就要看看《西游记》。

《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神魔章回体小说,它的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讲述了师徒五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共五圣。一百回“五圣成真”讲五圣得道归真)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历经十四年(贞观十三年~二十七年),途经十一国,行程十万八千里(刚好是孙悟空翻一个筋斗云的路程,也就是中医把脉的六部十八候诊法),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得成正果的故事。

经者,径也,即通向真理的通道或方法之意。有人看了《西游记》之后,很不耐烦地说:取经既然那般辛苦,如来佛祖为何不一次性降一部真经给东土呢?或者,还有更简单的办法,就让孙悟空翻一个筋斗云,刚好十万八千里,直接拿回来得了,干嘛这么麻烦?

本来,如来佛想送给东土就算了,但他担心“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要旨,怠慢了瑜伽之正宗”,所以想“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他众生”。也就是说,轻而易举得到的东西,人们往往不珍惜。太轻易得到的也会轻易失去,所以,如来佛要给人真经,同时又设下千难万险,要让取经人度九九八十一难,方成正果,取得真经,这样才能格外珍惜。这就好像一个人去找医生看病,医生就在饭桌上,或者,通过微信视频望诊之后,直接开了方。过了几天,医生见了他,问:药吃了之后感觉好点了吗?他回答:这几天忙,还没顾得上去抓药呢。你看看,人家医生连诊费都没要,给他开了方,他丝毫不珍惜,根本不去抓药。如果他花了2000元的挂号费、排了几天的队,终于找到医生开了方,他还会这么怠慢吗?作为医生,我就遇到这么一个患者,她爱人找我看病,说我看得准,总之,吃药之后感觉比较好。她也想找我看看,说自己患腰疼多年,电疗、推拿、针灸……都试了,看了很多医生,效果均不明显。我当天不上班,她好说歹说,非要央求到家里来。无奈,答应了。我说:“像你这种情况,我在医院治疗时,四诊之后,通常先让患者喝一付颗粒,然后辅助于理疗,效果就比较好。因为我家里没有颗粒,你明天早上来之前,先煮一服中药(微信上给她发了方),然后再过来。”她看我发了药方,说:“要煮是吗?收到。好的。”十分钟之后,她又回信息:“你好,陈医生,我刚刚想到明早我要去上课。我们改天再约,不好意思哦。中午忘记了。有学生暑假补课。明天上午不能过去了。”之后,很多天,直到今天,也没有再联系我。

我当时一听,就想:谢天谢地,多亏她没有来,多亏我没有接诊这个患者。难怪她的腰疼那么多年,都没有治好。原来,她有比较严重的心病呀。“心病还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啊。她的腰疼这个老毛病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心病引起的,我也许能治好她的腰疼,但很难治好她的心病。你说,她,一个老师,难道不知道咱们教育部门的“双减”政策?“双减”政策下,还敢声称去“补课”?拜托,能不能找一个好一点的理由?她大概觉得:我既然已经得到了医生的方,又何必再浪费时间上门诊断呢?林子大了,什么样的人都有。计较?犯不着。其实,我应该感谢她:她让我明白,有些人的病,是心病,医生也不好办。她让我明白,有些人,就是那么不靠谱。

人啊,说来说去,很难摆脱名利的困境,正如《西游记》中那首诗所写:“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富贵功名,前缘分定,为人切莫欺心。古人云,若要有前程,莫做没前程(的事)。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修行的人,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争名的,因名丧体;夺利的,为利亡身;受爵的,抱虎而眠;承恩的,袖蛇而去。

《西游记》中的师徒五人就是“五行”的代表:唐僧为水(江流、玄奘,是金蝉子转世。取经有功)、孙悟空为金(金公、心猿、心主、心君、行者。护驾有功)、猪八戒为木(木母、悟能、木龙,天河水神临凡为猪妖。牵马有功)、沙僧为土(悟净、弱水河神、刀圭、黄婆。挑担有功)、白龙马为火(白龙、意马。负人有功。在化龙池化回真身,水火既济之意)。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西游记》自有其多角度解读的可能。好的作品不是给作者提供某“一个”主题,而是提供多种“可能”的阅读,“接受美学”有一个观点,认为“阅读是作品的再创作过程”。一部 《西游记》,法学家从中读出了那个时代的法律知识;诗人从中读出了那个时代的诗和远方;历史学家从中读出了那个时代官场争斗的“阴谋”;医生,则从中读出了吴承恩妙传中华医学之道、济世之仁的良苦用心。

有人说,《西游记》中的唐僧只是一个“牌位”,取经也不过是一个噱头。吴承恩真正描写的,是如来佛祖跟孙悟空的一场游戏、一场梦。这话,也并非没有道理。你看《西游记》的结尾,取经成功,唐僧功封旃檀功德佛,孙悟空功封斗战胜佛,排名都在观音菩萨前。唐僧、孙悟空应该是在如来授意之下,由观音一手培养提拔的。佛是比菩萨境界高的一个层次,而观音之所以心甘情愿当菩萨,而不愿意成佛,自有其深层次的道理,就像地藏菩萨许下宏愿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取完经后,大家虽然成佛的成佛,成菩薩的成菩萨,但五位汉子的秉性脾气似乎也没有根本的变化。像唐僧、沙僧、白龙马这几位,安守本分,待在自己的道场里继续修行是不成问题的,关键是那两位专爱无事生非的专业户——猪八戒和孙悟空。俗话说,饱暖思淫欲,净坛使者的美差使,让猪八戒没了衣食温饱之忧,他的高老庄情结恐怕只会更严重。他会回高老庄吗?即使不回,相信他也绝不会老老实实待在家里,再说佛界仙界的美人可是多得很呢。不过,话再说回来,即使猪八戒回到高老庄,过了这么多年,当年的高小姐此时大概也已成为膝下子女成群的高大嫂了。佛界的清规又这么严,恐怕还是凶多吉少。那位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虽然成佛,但少了紧箍咒的约束,自然也未必肯安安分分地待在花果山,不知道这位侠肝义胆的猴佛爷又会惹出什么事情来。

人生之路总有一些岔路口,命运的转折就从这些岔路口开始。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或者不公,孙悟空持什么态度呢?“我操你八辈祖宗”之类的叫骂,或者破口大骂“老子信了你的邪,你个糟老头,坏得很”,或是沉默,麻木?都不是,他的态度是挥舞如意金箍棒,“先吃俺老孙一棒”,就是说,他不服输,他喜欢赢。

有人不明白,为什么孙悟空大闹天宫,大显神通、无所畏惧,十万天兵天将都对他无可奈何,而在后面取经的路上,经常被山野中的几个妖精搞得狼狈不堪,动辄到天上搬救兵。原因是这样的:首先,孙悟空长大了,长学问了,成熟了,棱角磨平了,不再天真了,慢慢懂得了一些规矩,学会“听话”了。也学了一些鸡汤文字,诸如“长得那么美那么帅气,自己却不知道,这就是气质;那么有钱那么有才华,别人却不知道,这就是修养”“做人,要有一份内心的不声不响,有一份急迫中的不紧不慢,还有一份尴尬中的不卑不亢。最美的你不是生如夏花,而是在时间的长河里,波澜不惊”“把脾气拿出来,那叫本能;把脾气压下去,那叫本事”等等。总觉得,孙悟空应该是待在花果山时最开心,像我们的童年,无忧无虑,逍遥自在。不过,人总要长大……

其次,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跟如来佛祖一样,也居住在“西牛贺洲”。从孙悟空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兼有释、道两家之法术,所以孙悟空“学贯东西”,本事自然也就了得。等到孙悟空被菩萨威逼,皈依了佛祖,智商和本领就明显下降。《红楼梦》中的一等丫头花袭人是什么性格?“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了个大扫帚也得在肩膀上走”。到最后,孙悟空简直都有了花袭人的性格了。

看过很多“鸡汤”文字,说成熟的最高境界是心静如水,是淡定,是从容,是随遇而安。孙悟空这性格,即使最后成了佛,他也不会“心静如水”,他的基因里就没这性格。再说了,“心静如水”,这话也缺乏逻辑。如水,如什么样的水?湖水是水,海水不是水吗?天上下的暴雨不是水吗?大浪淘沙的江水不是水吗?北极圈的寒冰不是水吗?沸腾的水冒出的蒸气不是水吗?

3.孙悟空

“腾云驾雾,追风逐电/一个跟头,十万八千/火眼金睛,铜头铁肩/威风凛凛,大圣齐天/说什么艰险磨难,怕什么鬼怪神仙/掣开如意金箍棒,打他个地覆天也翻/强者为尊应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一腔热血一身胆,不知退后总向前/强者为尊应让我,英雄至此敢争先。”

这是86版《西游记》中大家都熟悉的《大圣歌》。《大圣歌》是孙悟空跳出八卦炉后的插曲。配乐十分热血动感,节奏感和气势相当强大,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歌词也霸气。

我喜欢不合群,讨厌光鲜的赞美。于是,我特别喜欢看孙悟空。

世间皆羡猴王勇,无人知晓悟空难。其实,他的高光时刻,很短。两界山下五百年终于让老孙“认怂”。生而为人,在成长这条路上,兜兜转转,坎坷不断,龃龉前行。

孙悟空究竟是个啥样的人?

这么说吧,《西游记》中的第一主角不是唐僧,而是孙悟空。孙悟空功夫确实高,在取经队伍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恃才傲物。论能力,唐僧不如孙悟空,师不如徒,而徒弟的功夫又非唐僧传授,要摆正师徒关系,对唐僧而言压力很大,对孙悟空来说也是很别扭的。所以,孙悟空刚从两界山放出来,打死六个强盗,被唐僧说了几句,他便不服管教,一个筋斗跑到东海龙宫玩去了。孙悟空起初并不服唐僧管束,当被骗戴上了紧箍咒后,才不得不服管。紧箍咒这一段描写非常有趣,是孙悟空本人喜欢那花帽子,自己伸着脑袋往里钻,自己给自己戴上的紧箍咒,并非外人强加的。也就是说,孙悟空的“把柄”被唐僧抓在了手里,也被观音抓在手里。孙悟空这才死心塌地,答应听唐僧教诲。

说起孙悟空的身份,大家都知道,他出生于东胜神州“傲来小国”的一个岛上,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天生地养的石猴一个。生出孙悟空的那块石头,不是一般的石头,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仙石。

我们来看书中怎么说的。《西游记》第一回,作者讲完花果山的来历,继续写道:“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4]

按照《西游记》原著中的说法,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这块石头不仅有九窍八孔,按照九宫八卦的方位排列,天生便能修仙。而且身高三丈六尺五寸,暗合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周长两丈四尺,暗合二十四节气。另外,这石头所处位置刚好在山顶上,四周没有树木遮挡,可以最大程度吸收日精月华。旁边生长着芝兰仙草,可以为它提供灵气。

孙悟空是个石猴。“石头和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艺术之始,雕塑为先,盖因人类穴居野处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人类与石头年复一年,相互磨砺,渐渐地,‘人猿相揖别,人和动物分野了。‘人猿揖别后,人类并没有忘记与石头的旧交:西方人喜用石头给自己盖房子,东方人喜在石头上给佛爷凿房子,并题记,并造像。”[5]

我身边有不少朋友,酷爱收藏各种不同类型的石头。古人有“时来运转”一说,现代人喜欢谐音成“石来运转”。咱们河南的黄石砚非常出名,非常珍贵。黄石砚种类很多,大致说来,有紫石、青石、青紫石、墨石、凤眼石等五大类。紫石为标准马肝色,湿润后呈正紫,纹理细腻,温润如玉,米芾所喜的正紫石砚,正是这一种。而凤眼石十分少见,石中有呈圆点者,像大小不等的眼睛,有的有眼有珠,有的眼中有瞳孔,外层有晕。正圆形的眼睛明媚如画,称作“活眼”,极为难得。2012年,黄石砚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宋代书画家米芾在《砚史》中论及全国26种砚石,他在《砚史》中讲道:“唐州方城葛仙公岩石,石理向日视之,如玉莹如鉴光,而着墨如澄泥,不滑,稍磨之,墨已下……良久墨发生光,如漆如油,有艳,不渗也,岁久不乏,常如新成,色紫可爱,声平有韵。”大意是黄石砚材对着太阳照像玉石和镜子般光洁,着墨像澄泥砚发墨,稍研磨墨汁就出来了,墨汁如漆如油,光彩艳丽,时间再长,也如新磨一般。磨墨发出的声音,平和而有韵。米芾收藏诸多名砚,黄石山的正紫石砚,是他至爱。宋代大文学家黄庭坚在《次韵李之纯少监惠砚》一诗中写道:“探囊赠砚颇宜墨,近出黄山非远求。乃知此山自才美,物欲致用当穷搜。”明代书画家马愈著《方城石》称其为“石中上品”。

石猴所化的孙悟空,名头比较多,比如他经常这样介绍自己:“我乃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却只字不提他另一个实质性的官衔——弼马温。孙悟空的口头禅是“老孙”。“妖怪,你往哪里逃?吃俺老孙一棒!”

孙悟空到底多大?老不老?我们需要看看他的经历。

孙悟空主要有四段经历:第一段是出世;第二段是拜师、学艺;第三段是被道家招安,遭算计后“起义”,失败后被镇压,被流放到五指山思过,打磨棱角;第四段是“刑满释放”,被佛家招安,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经受历练。取经结束,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

先说第一段经历,出世。孙悟空生在什么朝代?《西游记》原书中第一回有一句交代:“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載。”这里说了一个大概的时间,就是三五百年,不够精确。

《西游记》开篇,悟空跃入瀑布之中,发现一座石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那么问题来了,楷书最早出现在汉末三国时期(历来公认钟繇是这种字体的创始人),也就是在公元220年到280年间。孙悟空(猴哥)是哪个年代的人呢?《西游记》里面没有明确记载,但是通过前后文的印证,我们还是能够计算出来的。

先说猴哥上天之前,经历了许多事情,不过都没有数字呈现。在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中,直到猴哥寿命终结时,阎王派小鬼拿孙悟空的魂,孙悟空因此大闹地府,阎王只得拿出生死簿,让他观看,原文是这么说的:“另有个簿子,悟空亲自检阅,直到那魂字一千三百五十号上,方注着孙悟空名字,乃天产石猴,该寿三百四十二岁,善终。”就是说,孙悟空现在的年龄是三百四十二岁。但是他一生气,把生死簿上的自己除名了。那年代又没有电脑备份,所以,从此,他想死都死不了。如果死了,只能当做孤魂野鬼了。

这之后孙悟空被招安,当了弼马温。他发现官职太小,便“小闹天宫”,闹了一阵,又回到花果山,原文写道:“一群猴都来叩头,迎接進洞天深处,请猴王高登宝位,一壁厢办酒接风都道:‘恭喜大王,上界去十数年,想必得意荣归也?猴王道:‘我才半月有馀,那里有十数年?众猴道:‘大王,你在天上,不觉时辰。天上一日,就是下界一年哩。请问大王,官居何职?”

这时候又过了十五年以上。

再次被招安担任齐天大圣期间,孙悟空管理蟠桃园,因为发现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没有请他,一怒之下偷吃了仙品、仙酒和金丹,后再次返回花果山。原文写道:“四健将打扫安歇叩头礼拜毕。俱道:‘大圣在天这百十年,实受何职?大圣笑道:‘我记得才半年光景,怎么就说百十年话?健将道:‘在天一日,即在下方一年也。”半年时间,也就是一百八十年左右。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鸟是关不住的,因为他天生就属于广袤无垠的天地,不属于某个人,而这个阶段的孙悟空,就是那样的一只鸟。

孙悟空闹了蟠桃会以后,玉帝派各路神兵擒拿,最后被二郎神捉住,被封在八卦炉里炼了四十九天,也就是地下的四十九年。

大闹天宫以后,玉帝请来佛祖,把猴哥压在了两界山下五百年。

前后相加,到了唐僧取经的时候,孙悟空的年龄大概就在一千一百岁左右。

唐僧取经是在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向前推一千一百年,孙悟空出世应在公元前461年左右,也就是战国初期。

悟空本当生于战国初期,这时候还没有楷书这种字体。这是作者的失误吗?其实呀,作者故意用这么明显的一个错误,可能是为了告诉读者:《西游记》里面发生的事,不是发生在距离战国初期一千多年以后的唐朝,而是发生在距离楷书成型一千多年以后的明朝。这也有可能是为了告诉读者:其实书里面的时间并不重要。封建时代,官场黑暗,自唐至明,历来如是。《西游记》里面说,阿傩、伽叶引唐僧看遍经名,对唐僧道:“圣僧东土到此,有些什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

灵山脚下,公然索贿。不给好处,就送出去一份无字真经。难道讲的不是当时的官场潜规则?

与其说,《西游记》是在讲神魔志怪,倒不如说,讲的是明朝的官场百态,讲的是明朝的权力斗争之下,取经五人组悲催的“棋子”命运。

孙悟空的第二段经历,拜师、学艺。孙悟空,起初不叫孙悟空,叫石猴。“孙悟空”这个名字是他的师父起的。为什么悟空学完艺以后,他的师父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为什么师父那么轻易就教给悟空那么大的本领?为什么师父在徒弟临走前交代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如果你惹了祸,不要说出谁是自己的师父。如果悟空说出师父是谁,师父会让悟空永世不得超生。原话是“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孙悟空的第三段经历,被招安、“起义”、被镇压、被流放。首先是被招安,先是做了弼马温,做了多长时间呢?“半月有余”。然后,嫌官太小,不干了,回到花果山。

孙悟空又被“请”上天,如愿以偿,当了“齐天大圣”——这么个好听的虚职,实际上只是负责掌管蟠桃园。但这厮,野性不改,肆意偷吃蟠桃与仙丹,然后逃到下界。

这个阶段的孙悟空,如同86版《西游记》的插曲《逍遥自在的孙大圣》所唱的那样—— “齐天大圣就是我/无拘无束无烦恼/自由自在多快活/天不怕来地不怕/嘿……嘿……/谁想逍遥自在(嘿)就学我/齐天大圣就是我/无拘无束无烦恼/自由自在多快活/齐天大圣就是我/嘿……就是我/哈哈……”后来,这首插曲也被导演用来讽刺猪八戒娶媳妇。

古人云: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接下来就是孙悟空的“知难”经历,以及他津津乐道的“大闹天宫”这段历史。孙悟空被捉,在八卦炉中炼了七七四十九天(相当于人间的四十九年),换句话说,他被惩罚、被折磨了差不多五十年。

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还很有些江湖气,他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要教玉帝将天宫让与他。如来佛祖却解释说,玉帝之所以能在此位,是因为玉帝“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

《西游记》里面最精彩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这一段。这段故事充满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这个阶段的孙悟空是个不折不扣的“顶级网红”,无论天上,还是地下,甚至海里,没有人不认识他。你现在要说“不想当网红”,马上就有人说,你的话散发着一股浓郁的“凡尔赛”味道。有流量,便有利益。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江湖大了什么鱼都游。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社会上涌现出一种“骨骼清奇”的审美套路——审丑。多年前貌不惊人、舞不动人、才不过人的芙蓉姐姐居然一度大火,把《知音》《故事会》奉为“文学经典”的凤姐也成为网红,连音都发不准的庞麦郎居然能把一首《我的滑板鞋》唱成洗脑神曲,网上到处都是“摩擦,摩擦”的声音。曾经,有个哗众取宠的马某某收割了一波又一波的流量……正如一篇文章中所言,“马某某”们爆火的背后,“不是你喜欢他,而是你需要他”。

说回“顶级网红”孙悟空。他神通广大,武力超强,能征服时空,是个大英雄。英雄就一定要有麻烦,不能让他总是为所欲为。

“大闹天宫”之后,孙悟空因“起义”失败被镇压。被压在两界山下,思过。整整压了五百年。这个数字《西游记》书中交代了一句“料凡间有半千年矣”。另外,观世音菩萨路过两界山时,孙悟空对菩萨说:“把我压在此山,五百余年了。”

孙悟空因为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两界山下。对他而言,这需要经受怎样的苦痛与折磨?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坚守的力量,又怎么能支撑他度过无数个日日夜夜?

到底是不是五百年?我们也可以大致算一下。唐僧经过两界山时,碰到猎户刘伯钦。刘伯钦告诉唐僧:“先年间曾闻得老人家说,王莽篡汉之时,天降此山,下压着一个神猴,不怕寒暑,不吃饮食,自有土神监押,教他饥餐铁丸,渴饮铜汁。自昔到今,冻饿不死。”大家可以算一下,王莽篡汉是公元八年,一般这种改朝换代都会有异常的天象,这次是猴子从天而降。唐僧取经是贞观十三年(即公元639年)。这样一算,孙悟空被压在山下不止五百年,而是六百三十一年,多“服刑”了一百三十一年啊。写到这里,耳边响起86版《西游记》那首熟悉的歌曲《五百年桑田沧海》:“五百年桑田沧海/顽石也长满青苔,长满青苔/只一颗心儿未死/向往着逍遥自在,逍遥自在/哪怕是野火焚烧/哪怕是冰雪覆盖/依然是志向不改,依然是信念不衰/蹉跎了岁月/激荡着情怀/为什么,为什么/偏有这样的安排。”五百年的桑田沧海,真的可以还保留那份最初的情怀吗?五百年的风霜雨雪,或许真的可以学到很多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像我们每个人,初出茅庐时也许锋芒毕露,历经了人生的风风雨雨,有多少人还能一如既往地留存当初的锐气?成熟抑或世故,冷暖自知,但愿岁月流逝,此心不老。

孙悟空的第四段经历,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孙悟空之所以要进入取经队伍,第一个想法可能是重获自由;第二个想法可能是不再受“饥吃铁渴饮铜”的惩罚,更高的理想估计也没有。

整个取经过程,经历了多久呢?书中说得很明确:“却说八大金刚使第二阵香风,把他四众,不一日送至东土,渐渐望见长安。原来那太宗自贞观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送唐僧出城,至十六年,即差工部官在西安关外起建了望经楼接经,太宗年年亲至其地。恰好那一日出驾复到楼上,忽见正西方满天瑞霭,阵阵香风,金刚停在空中叫道:圣僧,此间乃长安城了。我们不好下去,这里人伶俐,恐泄漏吾像。孙大圣三位也不消去,汝自去传了经与汝主,即便回来。我在霄汉中等你,与你一同缴旨。”[6]

大家看到了吧,是十六年,其实呢,真正的玄奘取经是十七年(这里按《西游记》的说法来算)。

结尾处,唐僧能成佛,猪八戒成不了佛,这个不难理解。比较难理解的是,孙悟空拜师是为了“保师取经”,从来没见他与师父一起念经拜佛,为什么也能成佛呢?唐僧有一句話,道出了孙悟空成佛的根据:“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在谈到《心经》,孙悟空非常肯定地说了“我解得,我解得”。唐僧更是心领神会。

这样说吧,孙悟空成佛,那是天赋,就是属于“无师自通、自学成才”的那种。

在孙悟空学艺时,有这样一段描写:“悟空应声叫道:‘师父,弟子在此跪候多时。祖师闻得声音是悟空,即起披衣盘坐,喝道:‘这猢狲!你不在前边去睡,却来我这后边作甚?悟空道:‘师父昨日坛前对众相允,教弟子三更时候,从后门里传我道理,故此大胆径拜老爷榻下。祖师听说,十分欢喜,暗自寻思道:‘这厮果然是个天地生成的,不然,何就打破我盘中之暗谜也?悟空道:‘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师父大舍慈悲,传与我长生之道罢,永不忘恩!”[7]

从前,有句俗语“法不传六耳”。也就是说,两人说话四只耳朵,多一个人多两只,可能会泄密。所以菩提祖师和孙悟空之间打了哑谜。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

[1] 杨洁.敢问路在何方:我的30年西游路[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106.

[2] 廖翊.观众怀念“86版”《西游记》是最权威的评价[N].新华社,2017-04-19.

[3] 李星文.老版四大名著电视剧为何经典[N].人民日报,2021-03-30.

[4] [6] [7]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3:19,89,105.

[5]于茂世.“永远的龙门”系列之七 大美无言卢舍那[N].大河报,2003-07-19.

猜你喜欢

徐志摩唐僧孙悟空
秒变孙悟空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唐僧师徒再就业
我的“唐僧”表弟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花牛歌
偏 见
惹人喜爱
小评《徐志摩论》
徐志摩的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