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探讨

2023-07-04刘燕

互联网周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人才培养互联网+

摘要:在“互联网+”的新教育形势下,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任务,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播、资源共享的特点,将“互联网+”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积极推进大学课程体系、课堂形式、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教学管理等内容的创新,促进高等教育教学的变革,与时俱进,建立“互联网+”高等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人本教育”理念,制定并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实践素养、学习能力等。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育;人才培养

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新时代改革的内生动力,互联网作为科技进步的一项重大成果,在促进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教育是国家培养人才的一个关键阶段,应该注重对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将网络技术运用到高校教育与教学中,既可以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变化,又可以推动高校教育与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的革新,从而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同时,在“互联网+”背景下,将网络技术运用于高校教育,可以有效地改善大学教育资源共享现状,达到“虚、实相依共存”的教学目的,本文主要探究了关于“互联网+”教育改革的实质和内涵,并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议。

1. 关于“互联网+”的内涵与特征

“互联网+”是指在“创新2.0”的背景下,以“知识社会”为动力,借助网络平台创造的一种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在实践中的深化体现,推动了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并为现有体制下大刀阔斧的改革提供了思路。基于《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的网络信息改革工作。从这一意义上说,积极推进“互联网+”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高校不仅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端人才的任务,而且在“互联网+”的新模式中,高校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应进行重新定位,使各专业的学生尽快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以适应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1]。

2. 当前高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 培養人才的理念较为传统

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方向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其中核心内容主要聚焦于国家层面。例如,在民国时代,在战争环境背景下,在民族危难存亡的关头,高校肩负着“培育出一批志向远大、胸怀天下的有志青年”的重任。在那个时候,在高等学府的教育中,主要是为了培养有先进思想、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才,塑造学生的大无畏革命情怀。当我国处于新中国初建阶段,国计民生百废待兴,亟须大批伟大工程的建设者,高校的职责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敬业精神,为新中国的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我国经过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与此相对应,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对良好文化和健康环境的向往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一时期,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但是,从当前的高校人才培养情况来看,很多教育工作者和教学管理者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新时代背景下,对由于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所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的需求,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还在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没有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和探索[2]。

2.2 人才培养方式不够科学

当前,我国高校在培养学生方面,仍以专业课与社会实践实习为主。在大学的课程设置上,以专业课为主体,在基础课的教学中,也会适当加入一些人文社科类的课程,但比例不大。学校对“创新创业类”“人文社科类”的自主选修课的投入和重视程度不够,这就造成了某些专业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其人文素养会有一定的教育缺失。在课程教学模式中,仍然使用的是相对传统的授课方式,没有更多地将先进的大数据分析和网络技术引入其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十分单一。同时,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缺少一些创新。如果能匹配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深度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借助互联网技术,能够进一步消除教育理念的层级差异,举办更有时代特色、更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的参与度也会更高。

3. “互联网+”条件下高校教育教学对策

3.1 深化教育与教学的改革

在“互联网+”时代,关注和研究高校的教育教学体制,对于高校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高校在“互联网+教学”方面进行了大规模深入尝试。以MOOC、超星学习通、长江与课堂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丰富的高质量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模式的网络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得到了广泛使用,腾讯会议、腾讯课堂、钉钉等网络会议平台的后台运维曾几度陷入崩盘,“互联网+”的教育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互联网+教学”在疫情期间,为维持高校的正常教学做出了很大贡献,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高校教学管理者和教师也在其中收获了很多“线上线下”联合办学的经验。目前,仍有一部分教师在延续互联网教学模式,利用网络APP开展一些非常规教学,这对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有着积极作用。

事实表明,“互联网+教学”的基本目标不应局限于“网络授课”,如果只把线下的课堂转变成网络直播教学,这就背离了“互联网+教学”的真实含义。“互联网+教学”应该以互联网为载体,形成一种高效、便捷的新教学模式,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主要目的,在师生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创造可以相互交流的学习环境。利用网络平台交互的优越性打破师生之间的沟通壁垒,学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思想,将教师从“施教导向”的教学转变为“学生导向”的教学。师生对于“互联网+教学”有了更熟悉的认知,也认识到网络教学的利与弊,更容易把握教学的正反面。“用进废退”,高校应该继续延续“网络教学”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不断打破常规的教学逻辑,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为学生拓展更多的学习空间、提供更多的学习工具。丰富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模式,加快推进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3]。

3.2 转变教学方式,构建“互联网+教室”

“互联网+教学”的规划蓝图应该发展到什么程度,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互联网+”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将“网络”作为教学的技术基础,利用网络的页面交互开展教务活动、教学活动,当然,这不是指高校线下的教学活动可以被完全取代。对高等教育来说,最好的教育模式是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既能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率,还能够保持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

高校的教学管理者可以构建“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简言之就是“智慧教室”。智慧教室中的“智慧”一词体现了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包括“智能教育”“智能技术”等,利用课堂的实时交互和算法,能够实现学生分组探究、课堂信息实时反馈、课堂报告及时生成、集成化网络教学资源应用等功效,构建高效、便捷、智能的教学课堂。

3.3 运用虚拟模拟技术进行“互联网+实验”的实训教学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高校的实训教学必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虚拟模拟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特别是实践教学,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对于很多理工科院校的实验教学来说,常常面临着实验室规格不够、实验成本难以负担等教学问题,导致高校实验的教学成效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但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实验完全可以开展虚拟教学,因此,不受时间、地点且减少实验成本的虚拟仿真实验室成为“互联网+”的教学研究重点,而且,虚拟实验平台面向全体师生,为其提供了更多选择。

“互联网+实验”的探索,可以说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次重大进步,不仅可以节省大学的实验室建设费用,提高实验的教学覆盖面,而且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前因为实验条件限制、教学成本等原因不能进行的实验,现在可以通过“互联网+实验”的虚拟教学平台,让学生们可以“身临其境”地进行操作,这样的创新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使其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为积极获取知识的状态,培养其主观学习的能动性。

3.4 以实践为基础,大力发展“互联网+创新”

高校要根据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开辟一条更为宽广的发展之路。创新实践训练基地是高校开展“创新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托,但当前高校的企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都存在很大的教学问题,就是“空有其表”,学生们在跟随企业导师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经费和学习时长的限制,往往是“一笔带过”,“雨过地皮未湿”的教学问题一直存在,未能将创新和实践落实到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创新实践教学,为学校开拓了教育思路,学校可以联合企业开展网络教育创新实践活动,融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为学生展示更多工作实况、现实问题,让学生提前了解行业内的就业情况,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从而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以便更好地应对日益严峻的社会就业压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以“校内外的实训基地”为教育教学基础,针对校企合作进行了广泛尝试,在此基础上,以“产学研”项目为基础,完成实践类课程的构建。学生们可以在实训过程中,理清学习需求和学习目标,同时还可以培养获取信息的敏锐性。此外,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创新创业计划,组织协作团队,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以此来深化锻炼学生的实习训练效果,使其不论是走上工作岗位,还是自主创业,都能更快地适应新的角色,更好地满足时代需要,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价值[4]。

3.5 实行教学与考试分开,推广“互联网+考试”

考试一直是中国教育体制内对教学成效、学生能力进行检验的重要方式。考教统一是一种传统教学、考核模式,教师作为课堂知识的传授者,同时还肩负着出题的使命。这样的考试内容具有一定的主观因素,教师自然会根据教学重点内容制定考试重点内容,还存在着“泄题”的可能性。而考教分离,则是一种对传统教考合一进行创新的教学质量评估模式,是当前以及未来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考教分离,规避了学校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观因素影响的可能性,从出题到阅卷、到成绩录入均不由任课教师参与,能够体现课程教学考核的公正公平,切实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

当然,教考分离的目的和教育培养的目标并不冲突,考试是为了检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考试的内容也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范围。因此,打造全面且具有深度的线上课程题库十分必要。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环节,例如课前预习、课中答题、课后作业,设计有层级、有深度的教学试题,转变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思路,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结果展开一种过程性的考核,利用APP的数据统计特性来完成考核工作。在學期末的考试中,可以从线下教师出题内容、线上课程题库抽取部分试题组成考核试卷,全过程采用答题卡答题、网络匿名阅卷,最终将成绩归档、对考试成绩进行大数据分析。考教分离中涉及的网络教学也是“互联网+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应当引起重视。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的人才培养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这就需要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无法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身的个性需求表现出来,因此,这就需要更加宽广、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互联网+”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挑战,构建“互联网+”平台,如“互联网+教学”“互联网+教室”“互联网+实验”等,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在信息获取与资源分配方面的独特优势,使网络技术为大学的教育与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最终实现大学“互联网+教育”的整体目标。

参考文献:

[1]申晓腾,王越芬.“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审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国际商务财会,2021,(13):93-96.

[2]杨啸,汪玉梅.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高校人才培养的审视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20,(9):156-157,162.

[3]戴敏.“互联网+”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43):174-175.

[4]赵慧.“互联网+”时代下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7,(22):200-201.

作者简介:刘燕,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

基金项目:2023年盐城工学院思政研究会研究项目——教育管理视角下大学治理路径研究探析(编号:SZ202303)。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人才培养互联网+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