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员育人视域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路径探析

2023-07-04徐子婷

关键词:全员育人路径探析

摘    要:全员育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一个崭新的育人理念,是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在全员育人视域下探索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实践路径,有利于构建更为科学化和人性化的高校资助体系。基于资助育人主体局限、形式单一和机制不健全的现实困境,应从增强协同联动、丰富资助内涵和加强顶层设计等多个维度着手,探讨有效的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路径。

关键词:全员育人;发展型资助;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7-0086-04

作者简介:徐子婷(1993—),女,广西合浦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学生资助专项重点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创新研究”(2021ZJY1362);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广西师范大学)2020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项重点课题“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研究”(2020ZDZC005)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方向和遵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者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其中全员育人明确了育人主体,强调“谁育人”的问题,是最具能动性的要素。全员育人理念的提出对高校发展型资助有着重要意义,在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中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有利于推动构建育人共同体,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一、高校发展型资助的价值意蕴

随着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高校资助工作也随之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其目标及理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新,由此发展型资助应运而生。发展型资助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克服自身困难的同时,提高自身实践技能,更好实现自身长远发展的“功能性”“造血性”资助[1]。发展型资助与传统资助模式不同,它不再局限于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生活需要上,而是着眼于人,聚焦于人的发展,与高校立德树人理念相契合。发展型资助的提出适时应势,意味着高校资助工作迈入了新阶段。

(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应有之义

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十大育人体系”,其中就包括资助育人。《纲要》提出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2]。发展型资助在提供物质帮扶的同时将育人使命贯穿其中,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目标,遵循了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有利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助推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新高度。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所谓“立德树人”,立德是途径,树人是目的。从德育的角度看,高校资助工作并非简单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援助,而是在资助的过程中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换言之,这是一个“树人”的过程。经济资助只是缓解当前困境的举措之一,从长远来看,培养学生志存高远、自强不息、诚信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德才是助困之良策。发展型资助以育人为灵魂,将有形的资助与无形的“育人”相结合,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

(三)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事关国家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并引导他们成长成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奖、助、贷、勤、免、补”为一体的资助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确保了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新的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不应仅停留在经济资助上,而应聚焦学生能力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学生个人获得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育人的目的,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这才是育人的含义之所在。

二、高校发展型资助的实践困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出現了新特征和新问题,因此,资助育人模式也应与时俱进。集保障性和发展性于一体的发展型资助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发展型资助理念的提出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较好的育人效果。近年来,高校逐步探索行之有效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但就目前各高校实施情况而言,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着亟需破解的三重困境。

(一)育人主体局限,合力构建不足

《纲要》提出要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由此看来多主体参与是发展型资助的必要条件。就高校资助体系的运行而言,存在育人主体单一,协同育人效果不佳的问题。首先,育人职责不明晰。《纲要》提出了要构建“四位一体”发展型资助体系,但并未明确各方在资助育人工作中承担何种职责,如此一来便泛化了各育人主体的责任。高校资助育人主体不仅仅是学生工作队伍,还包括学校党政领导干部、专任教师、行政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群体,也包括社会人士、家长及学生个人。从目前的情况看,高校资助工作育人主体单一,育人边界模糊。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主要由资助工作者和学生工作队伍承担,其他育人主体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甚至出现育人主体缺位的问题。其次,育人专业性不足。当前,高校普遍存在资助工作者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资助工作者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缺乏对育人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在发现总结高校资助工作的经验和规律上有较大难度,难以做到资助工作专业化。此外,也正是由于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资助工作的压力就不可避免地转移到了辅导员身上。辅导员工作任务重,责任大,要求高,对资助工作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此可见,在当前形势下无论是资助工作者还是辅导员都难以充分运用先进的资助育人理念和知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这也就导致了资助育人工作无法做到专业性。

(二)资助形式单一,载体不够丰富

发展型资助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助推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这就要求各项资助育人活动要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然而,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形式较为单一,育人精准度不足,难以完全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首先,育人供给不充分。受物力、财力、人力资源的限制以及制度建设的影响,学校对于学生需求的动态响应不充分,出现了资助力度不够精准、不能适时满足学生需求的现象[4]。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高校资助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应助尽助”,但当前的“助”更多指向经济资助,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资助,更需要精神援助。高校忽略了对学生的精神援助,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其次,育人平台建设不足。学生的成长需要依托良好的平台,高校要多措并举,全员参与,搭建多元化平台,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但目前存在平台建设相对不足、功能比较单一、方式不够丰富等问题,究其原因是高校尚未将资助管理工作纳入整体规划,这会导致学校资助管理部门与其他各职能部门的协同联动较少,也就意味着育人平台太少,无法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育人机制不健全,缺乏整体性

发展型资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难以避免会出现道德风险、信贷风险和管理风险等,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仍处于探索期,各方面还有待完善。首先,监督机制有待加强。高校资助工作的初衷在于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一性质决定着资助政策整体上会更侧重于经济资助。因此,在工作当中高校在资助环节的监督机制相对完善,从资助对象的认定到资助过程的开展以及资金的发放,每一个环节都十分严谨,务求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反观育人环节的监督却并不完善,相比于资助环节的显性,育人环节更为隐性,很难用量化的标准来评判育人的成效。如此一来,就容易产生“头重脚轻”的现象,导致过于注重前期的资助,而忽略了后期的育人,甚至造成资助工作和育人工作相脱节。可见,资助育人的监督机制有待完善。其次,反馈机制需要完善。要构建完善的资助体系,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其中必不可少的是良好的反馈机制。高校要接收来自学校党政领导干部、资助管理人员、辅导员、受助学生等育人主体的信息反馈,掌握在实施发展型资助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纠偏。管理人员的反馈有利于完善学校资助体系的顶层设计,辅导员的反馈能够明晰预期目标和实际情况的差距,受助学生的反馈能把准育人方向。总之,任何一个育人主体的反馈作用都不可或缺。但大部分高校对于信息反馈的重视度不够,甚至是反馈机制缺位,这无疑对构建完善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成了阻力。

三、全员育人视域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路径

所谓高校全员育人,即高校全体教职员工人人皆有育人职责,人人皆要育人[5]。高校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挖掘育人要素,丰富方法载体,构建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发展型资助体系。高校在开展发展型资助育人的过程中,要发挥不同育人主体的作用,凝聚育人合力,形成人人参与资助育人的良好工作格局。

(一)增强协同联动,凝聚育人合力

资助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形成一个稳定的育人共同体,并促进各育人主体之间的整合和联结,凝聚育人合力。资助育人的主体既包括高校党政领导干部、资助工作者、辅导员、专任教师、后勤服务人员等,也包括受助者本人。從育人主体维度看,可以分为内部(即“自我”)和外部(即“他者”)。高校要充分调动各育人主体的力量,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首先,要发挥“他者”的引领作用。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全员参与是前提。高校全体教职工在发展型资助育人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虽职能各有不同,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高校要充分利用资源,激励广大教职工发挥所长,筑牢育人共同体。学生工作者在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好受助学生的诚信教育和感恩励志教育等,同时要帮助学生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专业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加强学业指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育人,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学校管理人员要不断创新资助工作模式,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做好党和国家各类资助政策的宣传工作,讲好受助学生的先进典型事迹,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后勤工作者要践行服务育人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履职尽责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不断强化资助育人实效。除了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外,还要发挥家庭和社会的育人作用。高校要建立家校联系机制,通过家访、微信、电话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增强家校沟通,了解学生实际需求,真正地实现资助育人的目的。此外,高校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既能通过社会捐资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物质保障,还能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成长发展的平台。

其次,要增强“自我”的能动作用。学生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要激发受助学生的潜能,促进其自主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受助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内生动力,通过理论宣讲、先进典型示范引领等引导学生摒弃“等靠要”的不良思想, 树立“闯干拼”的理想信念,形成“自尊、自立、自强”的品格,完成“他助”“自助”到“助人”的转变,从根本上实现资助育人的价值。另一方面,要增强受助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未来的社会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一批专业能力强、抗压能力强、有创新精神、有团队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这就为学生培养指明了方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和经济拮据等原因在学业状况、人际交往、实践锻炼等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高校要推进发展型资助体系的构建,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实现资助“输血”和“造血”并举,“扶智”和“扶志”并行。在全员育人理念指导下,高校资助应着眼于受助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制定能力提升计划,着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道德品质、就业竞争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使学生实现全方位发展。

(二)丰富资助内涵,提升育人成效

全员育人的实现不仅要有人的直接参与,还要有物的间接参与。简言之,全员育人需要依托一定的载体,而这一载体就是高校的“硬资源”和“软文化”。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发展型资助育人长效机制,要坚持“硬资源”和“软支撑”两手抓,通过软硬结合,有效汇聚各类育人资源,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是充分利用硬资源,拓宽学生成长成才平台。硬资源既包括教学楼宇、学生宿舍园区、体育活动场馆、校园景观等基础设施,也包括办学条件、政策制度等一切有利于育人的资源。高校要汇聚各类硬资源,加快完善政策法规、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加强育人阵地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硬资源能物尽其用。高校各部门要各尽其责,切实履行资助育人的任务,拓宽育人资源,实现资助育人效果最佳化。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促进资助工作科学化和规范化,全面推进“精准资助”;学生工作部门要创新资助育人形式,着眼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拓展视野、提升自我的平台,引导学生在研学实践中树目标、求真知、强本领;后勤部门要推动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打造集学生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教育生活园地。

二是构建校园软文化,营造育人大环境。软文化即校园文化,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资助育人功能。首先,要打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理念也是资助育人的价值观,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知恩感恩的环境氛围,强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国家、学校的情感认同。其次,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对学生的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开展有品格、有品质、有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既能陶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操,也能培育其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最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力开展资助育人宣传,坚持集中宣传和分散宣传相结合。在学生资助工作宣传月,通过开展资助政策宣讲会、资助宣传大使报告会、榜样学子交流会等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使资助政策深入人心;在日常资助工作中,做到线上线下齐发力,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资助育人的相关活动,如此一来便能产生较好的育人效果。

(三)加强顶层设计,健全育人机制

加强高校资助工作,尤其要注重机制建设,进一步解决制约其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高校要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各项工作的开展要从全局出发,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统一理念、整合资源、协作共享,提升资助育人成效。

首先,完善资助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的组织领导机构是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组织保障。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仅仅依靠个别部门难以高质量完成。为此,高校要成立由校领导担任组长的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学校资助工作领导小组、职能部门、院系、班级、学生帮扶小组”等多层次协同的资助育人体系。各部门要相互配合,通力协作,确保工作有谋划、有部署、有落实,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国家各项资助政策,做到应助尽助。同时,高校资助工作必须回归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高校各部门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真切地关心学生、关怀学生,避免简单粗暴的行政化工作。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做有温度的资助。学生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有不同的发展需求。要因人而异、因势而新,根据学生发展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资助“产品”,定制个性化的资助方案。

其次,建立科学的资助工作评价体系。近年来,党和国家对资助工作的投入越来越多,由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助工作不能只投入无产出,为了客观全面地了解资助育人的情况,高校要建立科学的资助工作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上,要尽量体现主体的多元化,将资助工作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受益者以及第三方机构纳入评价主体,对整个资助工作实行客观全面的考评。在评价方式上,要坚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既要通过大数据采集、家庭状况调查、生活实际考察、师生民主评议等方式进行定量评价,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也要通过家访、谈心谈话等方式进行定性评价。在评价内容上,要考察资助的实施过程,对资助对象、资助举措、资助程序等作出评价,同时也要关注资助的实际成果,从受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进行考察,为后期资助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

最后,优化资助育人工作队伍。打造一支业务精、能力强、情怀深的高校资助工作队伍是高校实施发展型资助的重要保障。高校资助工作并非简单的程序化工作,它面向的对象是学生,这就要求高校资助工作者既要能高效地处理事务性工作,也要熟悉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资助工作者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要对各项资助政策熟知于心,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此外,还要有深厚的育人情怀。资助工作是一项重要的育人事业,育人先育己,资助工作者要把育人当作一项长期的事业,关心爱护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总之,只有构建一支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资助工作队伍,才能适应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马彦周,高复阳.高校构建发展型资助的必要性研究[J].2011(1).

[2]  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Z].2017-12-04.

[3]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4]  邝洪波,高国伟.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精准化工作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2021(2).

[5]  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

[责任编辑  韩晓雨]

猜你喜欢

全员育人路径探析
现代职教视野下职业教育全员育人探究
基层检察院检委会规范化建设路径探析
构建多面展示平台 打造家校沟通纽带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新课标下的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路径探析
点面结合,让“全员育人”落地开花
“全员育人”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
中德合作下的全员育人机制实践与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青少年法制教育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