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医精诚》医德思想融入高校医德教育研究

2023-07-04孟健男司维李和伟

关键词:医德教育

孟健男 司维 李和伟

摘    要:《大医精诚》是《备急千金要方》的首篇,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著,是中医伦理学的基础。《大医精诚》从“精”和“诚”两方面对从医者提出了要求,在医术精通上所倡导的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要求从医者要有扎实的基础和勤勉的态度;而在为医之法上,所倡导的澄神内视、审谛覃思,要求从医者要清楚自己的职责,要有一颗救苦的心。《大医精诚》中倡导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职业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大医精诚的精神内核、意义作用的阐释,提出将大医精诚融入医学生专业课、临床教育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创新医德教育方式方法,以期对新时代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培养提供实践路径。

关键词:大医精诚;医德教育;医学伦理;医德社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7-0049-03

作者简介:孟健男(1983—),男,黑龙江拜泉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中医药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第二批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四横三纵一中心中医药文化育人体系建设与实践”(2018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医院管理和发展研究中心资助“健康中国战略下中医院人才医德教育研究”(SCYG2021-18);西南医科大学:2021年度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基地专项)“通过中医药文化思想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资源研究”(21417);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一路阳光辅导员工作室支持项目阶段性成果(2020HFG0003)

通讯作者:李和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特别是中医药文化明确提出“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口号,而传统医学思想是传承中医药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行医以德为先,孙思邈的医学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第一篇《大医精诚》对行医者的医术精进和医德品质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深入研究《大医精诚》中的医德思想,不仅能够加深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德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更能引发从医者对医疗职业精神的塑造,更好地履行医者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对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医精诚》中医德教育的核心思想

(一)医术精通,精勤不倦

《大医精诚》中记载:“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1]这段话不仅阐述了诱发疾病的原因错综复杂,还强调医者要广泛学习,深谙病情的演变发展,不能被表象所迷惑。中医传统诊疗手法望闻问切,对从医者的经验要求极为严格,除了大量阅读医学典籍,积累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还需要不断进行医学实践。在行医中得到真知,做到知行合一,《大医精诚》关于“医术精通、精勤不倦”的论述主要包括(1)精勤不倦的探索精神。告诫医者要寻思妙理、认真钻研,在医学道路上的探索永无止境。(2)精益求精的学术态度。医学乃是“至精至微”之工作,医学从业者只有在日常的学习中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对医术精益求精、对学术力求严谨,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3)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医学工作对准确性的要求极高,在学习工作中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严谨细致不仅是对医护工作者态度的要求,更是他们应该时刻践行的宗旨。医学生须谨记 “大医精诚”之精神,一丝不苟,严谨审慎[2]。纵观《大医精诚》,它对医学领域中医生应该具有的品质和对待病人的态度都作出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作为医者的根本要求。

(二)普救含灵,勿生为药

普救含灵,治病救人是医生的神圣使命,从医者要有一颗普救含灵之苦的仁慈之心,用这颗心将这份光荣的使命继续发扬。从古至今,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或限于钱财,或限于地域偏僻使得病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或疫情难以得到控制。古时的大医,深入民间走遍万水千山,他们不仅控制了疫情,治疗了疾病,还考察了当地的地道药材生长情况,可谓一举两得。当今社会亦不仅缺少这样的救治:国家积极鼓励广大的医护工作者支援偏远山区的医疗卫生事业,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普救含灵。

勿生为药,孙思邈强调不用其他生物的性命去救治人的性命,即“不杀生”的理念,这或许是因为盛唐时期佛教思想深入人心,五戒中的“不杀生”理念深刻影响着医者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也体现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值得今天的医务工作者发扬光大[3]。在当今社会,动物入药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如蛇皮、蛇胆、蛇油等。真正的做到尊重生命,不仅仅是人类自己的生命,更是地球上生活着的所有生物的生命,追求一种天人一体的的和谐境界。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3]

(三)至意深心,普同一等

至意深心。醫者,须怀有一颗仁爱之心,去面对病患及其家属。“仁”是儒家的主要思想,在泱泱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浸润各行各业的生活习惯,儒家的学说在医学领域的影响深远而长久,作为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标准,在立身处世、救死扶伤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仁”不仅能够提升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更能展现其高尚人格精神。对从医者而言,更需要有一颗仁爱之心,才能“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现代社会中一些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医生行医态度的不端正就违背了医德伦理和行为的本质,原因是医德修养方面的严重缺失所致。

普同一等。医务工作人员对待病人的态度应该是一视同仁的,没有尊卑贵贱的区分,这是身为一个医者对生命形式的尊重。在行医的过程中,要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不要被外界无关因素所干扰,辜负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医务工作者除了要博览医书,深入民间了解大众的疾苦,掌握过硬的医疗技术之外,更要心系病患,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践行医生高尚的职业操守。这是作为医者最基本的、必备的仁爱条件。

(四)为医之法,自感多福

为医之法,身为医者应该时刻铭记自己行医治病的原则,把它当作一种崇高的使命去完成,而不是炫耀的工具。治病救人是极为严肃的事,它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命,绝对容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因行医之便得知他人短处,就在背后议论传播,这些都极大地违背了医者该有的品德修养,是一种对医学的玷污、对从医者职业的亵渎。从医者应该时刻谨记:“谦”是一个医者的基本品格。

自感多福,孙思邈在行医的过程中,从不贪图一丝一毫的利益,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行医之上,以医学上的成就来完成自己精神上的崇高追求。纵观孙思邈的一生,为医清廉,与世无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医学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廉洁自律,一心从医,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不以医权去谋求一己私利,这是对当今社会从医者的基本的德行要求。

二、《大医精诚》中医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大医精诚》中对医德的论述极为全面深刻,其把医与德有机地融为一体,提倡医德为主的观念,对后世的医德观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符合医学伦理学对当代社会的内在要求;《大医精诚》中还涵盖了哲学思想、道德情操、伦理规范、职业技能和道德风尚等诸多方面,对于医学生而言,全面合理地运用《大医精诚》中的理念丰富自己的道德修养,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生命至上,救死扶伤,以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使医学生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

(一)强调医德教育的重要地位

传统的医德教育要求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树立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确保中医药文化能够稳定繁荣地向社会主义新时期迈进,并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代传承、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沉淀积累。医疗卫生工作者担负着救死扶伤的职责,必须践行《大医精诚》中的医德思想,构建全人类和谐美好的社会关系,这是医务工作者必须履行的责任,向全社会作出表率。

(二)发掘医德教育的必要价值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书中系统阐述了医务工作者必须要有精湛的医术,同时还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这是作为一名医者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追求。精深的医疗技术是救死扶伤的前提要求,良好的医德伦理观念则可以在大众心里树立良好的医者形象,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使得医者成为社会大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时代医学从业者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精诚的结合、德技的并重才是医务工作者的人生境界和伦理价值的最高追求。

(三)揭示医德教育的时代内涵

培养具有职业素质的优秀医学生是医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同时也是衡量医学院校教育质量和医学毕业生的质量的标准,医德是医学生职业素质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将医学人才定义为“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丰富的人文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精神。”[4]

新时代为医学生的医德培育赋予了新内涵。一方面,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不仅是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任务,培养单位更要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将医德教育贯穿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另一方面,医德教育需要全空间、全时间开展,除了课堂和校园以外,网络空间也是医德教育阵地。通过短视频、微信自媒体等向大众普及知识,为患者排忧解难,这些生活中真实的案例对于医学生医德的教育更有帮助。

三、《大医精诚》指导医德教育实践

(一)通过专业课学习培养学生“精”“诚”统一的医学教育观

将“精”与“诚”融合统一的医学理念是我国医者从古至今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当代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医学教育本身是为了培育以合格为基本要求,优秀为目标的医学生,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为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但由于多种因素对医学教育产生的影响,例如现在医院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市场化的运作给医疗机构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冲击等,出现了整体性扩张的逐利現象。所以培养出合格的医学生,秉持医术与医德融合统一的教育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医学院校作为医学教育和医德教育的起点,首先要树立医术与医德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医学人才观,要重视医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向学生灌输医德教育的理念,使他们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崇高的职业信仰,在理论课、案例讨论、临床实践之中,将医德教育落到实处。要增加通识教育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等人文类教育课程的课时,切实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安排。多开设中医经典课程,把人文知识整合到医学实践中。

(二)将大医精诚融入医学生临床教育实践

中医药学说是以儒、道思想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基础,以传统的哲学思想为逻辑,以伦理道德为道德规范的综合学术。医德教育也是从中华大地的哲学沃土中汲取营养,“大医精诚”就是对传统医德的高度概括,明确了每一个优秀的医药工作者都应是医德高尚和医术精湛的统一,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在传统医德的传承过程中,应全面、合理地加以运用,去粗取精,将医德教育运用到具体的医疗行为中,从而构建更有序、更和谐的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6]。

将传统文化中医德教育思想与临床教学实践相结合,即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同向同行。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将“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的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展以“大医精神”为主题的“青年说中医”“重温医学生誓词”等特色主题活动,让学生们认识到中医药传统文化在医德教育的无限魅力。校园设有“大医之路”,路的两旁建有20余位古代中医药学家的塑像,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每年开学或者特殊纪念日教师带学生参观学习,了解古代名医圣手的高超医术,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高尚的医德品质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医药学子;在床边病例的诊断思路和治疗方法讲解过程中引入中医人文、名医轶事、名方历史、中药文化等内容,让学生认识中医药文化的伟大成就和大医们高尚的医德情操,激发学生对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瑰宝的认同和学习兴趣[7]。

(三)运用好思政课开展医德教育

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医德的教育发挥着积极的引领作用,解答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思想政治课程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将《大医精诚》中的核心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融入到医德的教育之中,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德观,使医德教育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个人“小我”的道德修养应该服务于社会整体的道德责任感,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和健康中国的战略。

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中,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充分认识医德教育与大思政格局的密切联系。思想政治课程带给医学生的一系列规律、原理和方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医德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唯物辩证法与结合中医的“辩证论治”以提高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四)创新医德教育方式方法

为了使广大的医学生的医德培养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结合新媒体等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1)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在继承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把握时代脉搏,学习先进人物、劳动模范的优秀品质,将传统医德和现代品质相结合,发挥出更强大的作用力。(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传统的“大医精诚”的医德理论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无形的说辞变成具体的实物,避免空洞的说教,坚持以事说理、以理育人。可以通过动物尸体默哀等仪式,培养医学生敬重生命、崇尚感恩的人文情怀[8],尊重生命,培养仁爱之心。(3)创新教学形式。可以通过“翻转课堂”、小组讨论、新媒体VR、元宇宙授课等形式采取适合当代青年学生的上课方式,利用好学校“两微一端”等平台通过慕课、微课等形式将医学先哲、名家大师恩泽众生的行医故事宣传普及推广,创新医德教育的方法,在不同文化与媒介的碰撞与交融中,更好地去传播医德文化,为社会培养合格乃至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2.

[2]  李隽,李亚军,马真,等.《大医精诚》医德思想融入当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路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9).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4]  袁贵仁.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创医学教育发展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11-12-13(1).

[5]  宋静,杨帆,胡春平.医学生医德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3).

[6]  张岚,张晓莉.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医医德教育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21).

[7]  曾雪萍,沈雁,赵虹.医德信念与行为养成融入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的路径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4).

[8]  张良.提高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思考[J].中国医学人文,2020(7).

[责任编辑  姜    雯]

猜你喜欢

医德教育
加强青年医务人员医德教育的思考
高校医学生的医德教育简述
医学院校辅导员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浅谈当前临床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现状及对策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