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配性研究

2023-06-30朱风慧苗小爱

公关世界 2023年10期
关键词:协同理论区域经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朱风慧 苗小爱

摘要:为推动高职教育质量提升,助推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在协同理论视角下,实证分析了山东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适配性,研究结果揭示了高职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总量不协调、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不协调等突出问题。为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应立足经济发展需求,确定高职教育规模;契合产业发展规划,优化高职专业结构;基于产业层次导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协同理论,教育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复合型技术技能支撑的重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要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目前我国普遍存在高职教育发展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技能人才供给数量短缺,且人才供给的层次与质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1]。为实现人才供需领域动态平衡,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耦合协同发展,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性问题势在必行。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制度和模式”。在山东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亟需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适配性,从而以高职教育的溢出效应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在协同理论视域下,结合山东省“十四五”规划要求及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数据,从多角度对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适配性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完善山东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高职院校区域布局、提升高职教育质量效益、更好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路径。

一、文献综述

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上,多数学者认同两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促共进的正相关关系,并分析了高职教育或中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性问题。王伟等(2017)[2]通过对31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和质量的提升均能有效推动经济增长,相对教育规模而言,教育质量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吴楟君等(2016)[3]以粤西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其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较低,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相关专业数量不足、第三产业相关专业数量过剩;刘晓等(2020)[1]基于“发展型式”理论进行了分析,认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匹配应以产业结构、市场需求、产业技术作为逻辑出发点,从产业目录、产业空间布局等五个方面形成对接;张传娜(2021)[4]认为,区域经济发展为高职教育带来了资金支持和就业岗位,而高职院校的技术技能人才也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術保障和智力支持;李博文等(2021)[5]基于协同理论,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适切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学生与经济总量不相协调、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匹配、院校分布与产业分布不匹配和培养层次与产业层次不相适配;王军(2021)[6]认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利用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计算出东莞市高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72%。

根据协同理论,社会系统分为有序和无序两种状态,若系统中各要素之间不能很好的协同,必然导致系统呈现无序状态。在该理论视角下,本文借鉴李博文等(2021)对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适切性的分析,将从以下两方面研究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适配性:一是高职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总量的适配性;二是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配性。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本文将提出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优化路径,为山东省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提供助力。

二、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适配性分析

近年来,山东省坚持把职业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持续推进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不断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在学生发展质量、教育教学质量、服务贡献质量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为服务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九项改革攻坚任务”和“十强产业集群”等建设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但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背景下,目前高职教育供给侧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侧逐渐呈现出多层面的不协调问题。

(一)高职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总量不协调

在教育规模上,山东省持续高质量开展高职扩招与院校建设,其中2017年至2021年,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由70.23万增长至89.28万,高等职业院校数量由78所增至83所,专业点数达到2697个,实现了19个专业大类全覆盖,无论在校学生数还是院校数量,均表现出了显著上升趋势(见图1)。但高职教育仍发展较为缓慢,教育规模滞后于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2021年山东省GDP总量为83095.9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7.26%,但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数仅占全国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数的5.62%,学生规模与经济规模之间表现出显著的不协调性,山东省高职教育规模有待进一步发展,以匹配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

(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不协调

1.专业结构与当前区域产业结构的适配性分析

本文借鉴李博文等(2021)的研究方法,引入结构偏离度指标,以此度量山东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配性。

从表1可以看出,从2019年至2021年,山东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整体表现为正向偏离,人才供不应求。其中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近三年均大于4.2,属于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严重偏离,说明目前山东省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发展滞后,在校学生远不能满足第一产业发展需求;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近三年均在1.5以上,也反映出相关专业发展滞后于第二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近三年来介于0.74至0.8之间,相对较小,说明第三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相对较高,两者基本呈现协同发展态势。

为具体呈现专业结构与各产业细分行业的不平衡性,本文基于各专业大类在校学生数绘制了2021年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大类在校学生布局图(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第一产业中,农林牧渔类专业在校学生仅占比1.48%,而2021年山东省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总量的7.26%,可见当前山东省高职院校农林牧渔专业在校学生规模较小,无法更好服务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从第二产业来看,2021年山东省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达39.43%,但山东省高职院校在装备制造大类、土木建筑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等第二产业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数占比较低,合计占比仅为24.23%。可见当前山东省高职院校第二产业相关专业也存在人才供不应求问题,不能满足山东省第二产业发展对于高职人才的需求。

2.专业结构与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适配性分析

山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聚焦打造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十强现代优势产业,加快构建新动能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确立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五大新兴战略产业,以及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等五大转型升级产业为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本文根据《2021年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的“山东省高职专业与十强产业领域对接情况表”可知,在新兴战略产业发展中,山东省高职院校对应医养健康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开设的专业数均在45个以上,在校生占比均在11%以上,能够较好满足相关产业发展需求;而对应现代海洋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在校学生占比较小,仅为2%左右。在转型升级产业发展中,山东省高职院校对应文化创意产业、精品旅游产业和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在校学生占比均在6%以上,而对应高端化工产业和现代高效农业的在校学生占比仅为2.16%和2.15%。总体而言,山东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基本适配,但部分专业不能完全满足“十强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需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

三、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优化策略

基于第二部分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期优化山东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与区域经济的适配度,更好服务于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立足经济发展需求,确定高职教育规模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降低录取分数线,“以量换质”的做法不仅降低了生源质量、扩大了师资缺口,且加重了地方政府财政负担,不利于教育资源最优化配置。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方向,应在深入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基础上,依托高职院校自身的教学实力和发展规划,合理确定招生规模,不盲目扩招或缩招。

(二)契合产业发展规划,优化高职专业结构

高职院校在扩招过程中将大部分精力用在了专业类型的拓展及规模扩张上,忽视了专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以至于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脱节,无法为地方产业发展输送对口人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既要适应当前区域产业结构特点,又要与未来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应适时压缩或淘汰衰退产业、“三高”产业对应的专业,结合学校相关资源条件,设置一些对口区域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专业。

(三)基于产业层次导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学生就业难问题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质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根据当前发展特点和未来发展需求,应突出产业层次导向下的职业针对性和职业技能培养,以更好实现其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地方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应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由企业、行业、研究机构以及学校组成的“多元”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管理机制,多维度评价学生发展情况,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本文系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资助的研究成果,项目名称: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配性研究——以山东省为例,项目编号:JGZD2112。

参考文献:

[1]刘晓,钱鉴楠.职业教育专业建設与产业发展:匹配逻辑与理论框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42-147.

[2]王伟,孙芳城.职业教育规模和质量:哪个对经济增长影响更大?[J].教育与经济,2017(6):68-75.

[3]吴楟君,谭铮铮,陶红.粤西产业结构与高职专业结构吻合度研究——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6(11):142-145.

[4]张传娜.高等职业教育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探究——以吉林省为例[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5):9-12.

[5]李博文,魏娜.协同理论视域下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适切性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21(10):34-40.

[6]王军.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机制及实证研究——以东莞为例[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21(1):26-33.

(责任编辑:姜秀靓)

猜你喜欢

协同理论区域经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重庆市铁水联运协同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路径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中小企业新三板上市促进机制研究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如何服务于汽车经济发展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
多方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的技能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