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畲族山歌传承的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及其启示

2023-06-28黄紫嫣

艺术评鉴 2023年11期
关键词:基本经验历史进程启示

黄紫嫣

摘要:畲族山歌已有千年传承发展史,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畲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梳理畲族山歌传承的历史进程,总结畲族山歌传承的基本经验,将对以畲族山歌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畲族山歌  历史进程  基本经验  启示

中图分类号:J605

畲族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能歌善舞。其中,畲族山歌是畲族文化中最灿烂的瑰宝。2006年,福建省宁德市申报的畲族山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浙江省景宁申报的畲族山歌经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浙江省泰顺申报的畲族山歌经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畲族山歌既是畲族宝贵的文化资源,又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明珠,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国家颁布的有关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达十余部。畲族山歌作为国家级非遗极具代表性,且畲族山歌历经千年传承至今,它的保护与传承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把畲族山歌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具有一定代表性。

本文以畲族山歌传承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梳理为前提和基础,厘清其传承脉络,找出其传承至今的有效法宝,进而为以畲族山歌为代表的非遗传承与保护提供启示。

一、畲族山歌传承的历史进程

唱山歌是畲族民众传授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知识和进行娱乐活动的重要方式。畲族山歌历史悠久,伴随畲族民众世世代代沿袭而来。旧时期,畲民世代居住在大山之中,没有其他娱乐休闲方式,唱山歌便作为唯一的娱乐活动诞生了。有学者将畲族山歌的发展历程概括为传统山歌时期、红色歌谣时期、政府和精英主导时期,这是按照山歌的传承内容进行划分的。本文认为山歌传承最重要的主体在于人,山歌的传承活动是依靠人才能完成的,故本文以山歌传承主体的不同表现特点为依据,对山歌传承的历史进程进行分段梳理。

(一)传承主体全民化时期

本文所指的传承主体主要是非遗传承人,非遗传承人是将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在人群中纵向传递,使之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人。具体运用到山歌的传承方面,山歌的传承主体即是那些传唱山歌并将山歌传授给后代或他人的畲民。

自隋唐时期畲族山歌诞生,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为山歌传承主体全民化时期。旧时,畲族民众居住在福建、浙江山区,整天面对着大山,没有其他娱乐活动,只能对山而歌。山里耕地匮乏,畲民多游耕和打猎,山歌内容也多表现此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畲民大都通过山歌传授祖辈留下的生产生活知识,教授孩子做人的道理。大山里交通不便,来往传递信息只能通过唱山歌。畲族民众婚仪嫁娶尤其看重山歌才能,畲男畲女通过对歌来挑选理想中的伴侣,不会唱山歌或者山歌技艺不精是很难婚配的。

这个时期,唱山歌是全体畲族人民必不可少的活动,他们通过唱山歌来传授知识、进行教育、抒发情感、休闲娱乐。教唱山歌成为每个家庭的义务和责任,山歌主要是通过家庭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每个人从小跟着父母长辈学习山歌,每个人都是山歌的创作者和传承人,他们一方面创作山歌,另一方面通过口头传播将山歌传承给后代,如此,畲族山歌得以不断发展和传承。

(二)传承主体精英化时期

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属于山歌传承主体精英化时期。20世纪70—80年代之后,城镇化进程稳定快速发展,大量畲族人民走出大山,涌向城市。畲族山歌是在大山里产生的,依托的是原生态的土壤环境。畲民离开了山歌土生土长的环境,对山歌不再满怀热情,渐渐不再唱山歌。且随着生产生活方式变化,传统的山歌逐渐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不再适应于当下生产生活。唱山歌不再是畲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越来越多的畲民不会唱山歌。只有少数自小跟着长辈学唱山歌的人才能够演唱山歌。此时,畲族已不复人人会唱山歌的局面。

20世纪80年代,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兴起,政府、资本、社会力量介入山歌传承,他们开始挑选优秀的歌手参加比赛,同时,组织优秀歌手成立专业演出团体,到外地进行山歌演出,将山歌带向全国、带到世界。由于大多数畲民不会唱山歌,只有这些歌手具备将山歌传承下去的能力,且因为各方力量对他们寄予厚望,他们也日益精进自己的演唱技艺,逐渐成为山歌传唱能手,对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些人被称为山歌传承领域的精英。

(三)传承主体老齡化时期

21世纪初至今,属于山歌传承主体老龄化时期。畲族山歌传承发展至今,原有的传承人随着时间推移年岁渐长。目前畲族山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蓝陈启已年逾70,雷美凤已年过50,后继缺乏年轻的传承人,山歌传承至此显出青黄不接的态势。

旧时期的传统山歌显得不合时宜,逐渐为畲族人民所忽视。短视频、电影、流行音乐等现代化娱乐方式兴起,现代化生活方式逐渐占据优势地位。年轻人丧失学习山歌的动力,这种情况下,政府就需要更加重视畲族山歌传承,举办各种类型的歌会、民歌比赛等,以期为畲族山歌传承人提供一个展示自身风采的平台。从传承内容来看,身处新的时代,山歌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展现时代特色。2019年,丽水市首届原生态畲族山歌大赛在遂昌举行,旨在以畲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有《丽水青山》《惠明茶》等独唱歌曲,有《大树王》《忠勇精神来继承》等对唱歌曲,也有《山歌献给党》《彩带飘歌迎国庆》等小组唱歌曲等29种不同类型的山歌。“这个春节莫瞎串,冠状病毒形势猛。春节在家发微信,情到意到人安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为宣传防疫知识,景宁县畲语畲歌传承工作室成员蓝仙兰创作了这曲《防疫歌》,在当地广泛流传。

畲村现存的传承人以老年畲人为主,一旦这些老艺人故去,畲族山歌的传承可能后继无人,面临失传危机。社会数字化进程加速,出现了一些利用新媒体等现代技术传承山歌的方式,例如微信、QQ对歌群,山歌小视频等。尽管如此,这些方式所能收获的效果远不如此前的口传心授和在山歌环境中耳濡目染自然而然习得山歌更加有效和直接。

二、畲族山歌传承的基本经验

畲族山歌自诞生至今已过千年,在传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诸多经验。对山歌传承的基本经验进行整理和概括,有助于厘清山歌传承特点,分析现有传承过程的不足,促进畲族山歌在新时代重焕生机,延续不断。传承人是山歌传承的基础和主体,传承内容是山歌传承的重点和实质,传承方式是实现传承的途径和渠道,关系到传承效果和质量,由此本文将从传承人、传承内容、传承方式三个层面对畲族山歌传承基本经验进行概括和分析。

(一)传承人的核心贯穿作用

畲族山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不具有有形实体,其发生、发展、成熟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在畲族山歌传承过程中,传承人是核心,贯穿始终。全民化时期,畲民创造出畲族山歌,并不断丰富其内容形式,同时通过口传心授将山歌传授给后代。从畲族山歌诞生,到山歌内容丰富,再到山歌传承,传承人始终贯穿其中;精英化时期,只有精通山歌演唱并将山歌传播到更大范围的畲民才能称之为传承人,他们对传承内容进行选择,将更具有传播传承力且适合表演的山歌进行传承。畲民通过勤学苦练成为传承人,选择内容进行传承,整个传承过程都离不开传承人。老龄化时期,大多传承人年事已高,传统的口头传承方式弊端尽显,传承人需要根据时代特点不断创新传承方式,涌现出诸如新媒体传承、活动传承等多元传承方式,且传承人通过抖音直播等新媒体传承方式还可以选择传承面向的受众。可见,在传承人、传承内容、传承方式、传承受众、传承效果这五个方面,传承人贯穿始终。

畲族山歌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是传承主体,创作出用于传承的内容,身体力行各种传承方式,影响着传承效果,没有传承人,畲族山歌的传承也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为继。

(二)传承内容与时俱进

传承内容是传承过程的重点和实质,也是畲族山歌传承区别于其他类型非遗传承的标准。畲族山歌的一大特征即为即兴演唱,其取材于日常生活,眼前之人、事、物皆可成为演唱对象,如此,山歌内容应随周遭事物而變,山歌传承内容亦随之表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

畲族山歌诞生之初,畲民世代居住在大山之中,以游耕和打猎为生,山歌内容中多有体现。那个时代,畲民只能通过家庭中山歌的口传心授习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应对生产生活的技能,山歌以表现游耕生产方式和山居生活方式的题材为主。例如,表现畲民劳动生活的《采茶歌》:“采茶采到南山上,南山路上等着娘。南山路上未等着,等着姐妹一大帮。”

20世纪6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的畲民走出大山,开始在城市定居,从事工业生产,摆脱了传统的山居生活方式和游耕生产方式,这使得传统的劳动歌等题材山歌在传承过程中不占优势。相反,政府举办各类山歌歌会和比赛,促使适合演出的正歌更多得到了传承。

21世纪,出现了更多体现时代特色的山歌内容。例如乡村振兴背景下,有建设美丽乡村、弘扬畲族文化的地方旅游歌曲《畲乡情,龙岗美》;还有加入现代流行元素将现代新民歌与畲族原生态山歌相融合的《畲山飞出幸福歌》。山歌内容体现时代特点,山歌传承内容也应根据时代需要选择性传承,与时俱进。

(三)传承方式应时而变

传承方式与传承人和传承内容相适应,建立在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最早,畲族山歌的传承仅依靠口头传承便能满足需要,且传承效果良好。此后,传承群体发生变化,由全民化到精英化再到老龄化,传承内容也在与时俱进。且随着高科技技术不断发展,时代大背景不断变化,传统的口头传承方式渐渐显出弱势,但不可否认,口头传承仍然是畲族山歌传承最重要的传承方式,在畲族山歌传承的历史进程中一直占据着一定地位,同时一些新的传承方式应运而生。

传承主体全民化时期,每个畲民都是传承人,传承内容与畲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且因为当时科学技术落后,时代生产力不发达,这一时期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头传承。畲族只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文字,畲族人都是从父母长辈的口传心授和耳濡目染中习得山歌技能。没有畲族山歌的口头传播活动,也就没有山歌的传承。口头传承形式灵活,随时随地都可进行传承,对双方的要求不高,只要能听懂畲语,传承便能进行,是对山歌进行活态传承最有效的方式。

传承主体精英化时期,随着20世纪80年代民族旅游产业兴起,畲族山歌的传承方式除口头传承以外,突出表现了演出团体传承的特点,称之为演艺项目传承。演艺是指融合畲族山歌、舞蹈的表演艺术,可分为民间演艺和旅游演艺。畲民自发聘请会唱婚俗仪式歌的山歌团队在婚礼上进行演出,这种场合下的婚俗歌演唱即为民间演艺项目。畲族聚居地依托山歌资源开发婚俗歌演出,婚俗歌演艺项目就此诞生,称之为旅游演艺。景宁畲族自治县的“中国畲乡之窗”景区有开发畲族婚嫁表演项目,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观看。山歌演艺商业性较强,但其无形中培养了众多传唱婚俗歌等山歌题材的人才,壮大了山歌传承人团体,促进了山歌的传承。

传承主体老龄化时期,山歌传承人老龄化倾向不可逆转,山歌传承青黄不接。21世纪,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蓬勃发展,畲族山歌的传承与现代技术相互碰撞,催生出了诸如活动传承、数字化传承等新型传承方式。活动传承包括国家层面的资料收集活动,以及地方政府层面的三月三活动、歌会比赛活动。传承人个体层面的传承教学活动,如2008年开始,景宁县政府年年举办“中国畲族民歌节”,至今已成功举办13届民歌节,2016年开始,罗源畲族山歌省级非遗传承人雷建银在罗源、连江等地学校开设小课堂,进行山歌教学,至今已有数百名小徒弟。数字化传承方面,广泛使用微信、QQ等社交平台,创造了一个可以进行山歌传唱的不同于传统歌场的虚拟空间——微信群、QQ群,如罗源“中华好畲音”微信对歌群等。

三、畲族山歌传承对非遗传承的启示

畲族山歌自诞生之初传承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是包括浙江、福建在内的五个省份的省级非遗,并先后三次申报成为国家级非遗。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缺乏有形的物质实体,更因为其具有的地域性、民族性、活态性等特征,所以受众群体狭窄、社会知名度低,长期以来并未受到国家和公众的高度重视。针对非遗中的畲族山歌而言,培养壮大传承人群体,定期举办歌会,不断创新传承方式,吸引了不少公众关注,传承千年至今仍未销声匿迹。故可从其传承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中觅得几分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启示。

(一)政府支持不可或缺

政府作为领导者,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领路人,政府的方针政策对文化发展起决定性作用。非遗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2008年景宁畲族山歌申报成为国家级非遗,自此景宁乃至浙江省对畲族山歌的保护和传承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如2012年开展“畲家飘歌进校园”活动、2020年景宁畲族自治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印发《2020年景宁文化(公共文化、文保、非遗)工作重点》等。

非遗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传播和传承范围受限,加之现代文化的冲击,传承空间日渐萎缩,仅靠传承人个体努力不足以扭转局势。政府能为传承人群体提供资金保证,同时开展各项传承活动,出台相关政策可以使非遗传承有法可依,还能利用自身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扩大山歌传播范围,使其为更多人所知,为非遗传承保驾护航。政府支持对于非遗传承不可或缺、至关重要。

(二)传承人保护培养迫在眉睫

非遗没有物质实体,传承人是承载非遗文化的重要且唯一活态载体,非遗传承更多依靠传承人的自身活动。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起始环节,也是决定性环节,但是传承人老龄化进程不可抵挡,对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显得迫在眉睫。

在畲族山歌传承人老龄化的情况下,培养潜在传承人、保护现有传承人具有深远意义。2012年凤阳畲族乡中心小学正式开设教唱畲歌的课程、2014年衢州政府出版乡土教材及畲族对歌、2016年浙江音乐学院成立浙江音乐学院声歌系“畲凤”女声合唱团、浙江温州市文广新局主办、温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承办的2017年温州市畲族民歌培训班在温州城市大学开班、2018年老竹镇开办畲族山歌传承班等举措都是为保护培养畲族山歌传承人所作的努力。

非遗传承最重要的传承方式始终是活态传承,而活态传承离不开传承人。面对非遗传承人老龄化和数量锐减的现实困境,应该学习畲族山歌进校园、成立培训基地的经验,培养壮大传承人团体,同时关注现有传承人,避免非遗传承出现后继无人状况,以致最终消失殆尽。

(三)非遗载体化传承大势所趋

非遗传承对传承人有很强的依赖性,这是造成非遗传承在现代面临困境的原因之一。非遗传承人普遍老龄化,非遗传承代际断裂已经是无可辩驳的事实,而这对于极度依赖传承人的非遗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这种情况下,非遗传承唯有将抽象的人为传承依托于具体的实在载体,实现载体化和有形化,才能不至于因为缺乏传承人而阻断传承。

畲族山歌在传承主体老龄化时期就出现了活动传承这种新型传承方式。活动传承就是将畲族山歌的传承从无形的口头传承中解放出来,赋予山歌传承以实际活动,减少了山歌传承对于传承人的依赖,同时还能扩大山歌传承范围。非遗传承载体化的一种直接有效方式就是以博物馆作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手段。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中将博物馆的工作对象扩展到非遗。各地博物馆展出阐释民间非遗已成为常态,这既能更好地保存非遗资料,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感知非遗文化的平台,对非遗传承意义重大。非遗传承载体化是在传承人老龄化和代际断裂现状之下的应对之策,更是非遗传承主动适应时代的创新举措,是大势所趋。

畲族山歌传承至今,历经了传承主体全民化时期、传承主体精英化时期、传承主体老龄化时期,积累了包括传承主体的核心贯穿作用、传承内容与时俱进、传承方式应时而变在内的基本经验,诞生了口头传承、演艺项目传承、活动传承、数字化传承等多种传承方式。作为国家级非遗,畲族山歌的传承历程延续千年不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成功经验。这对于其他非遗项目而言极具借鉴意义——可从中寻得启示,促使自身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涵盖畲族山歌在内的非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理应得到高度重视和妥善保护,不断延绵传承、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方清云,陈前.重返民间:自媒体时代少数民族山歌发展的新特点——基于浙江畲族山歌发展变迁的考察与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3):62-67.

[2]畲族山歌胜天籁,听听来自丽水的天籁之音[DB/OL].澎湃新闻,2022-11-22.

[3]景宁一党员自编“防疫歌”防疫宣传唱到家[DB/OL].浙江新聞网,2022-11-29.

[4]贾嫣.试论龙泉畲族山歌的传统分类[J].剧作家,2008(02):173.

[5]柳雯.有形文化遗产的载体作用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为例[J].人民论坛,2012(20):179-181.

猜你喜欢

基本经验历史进程启示
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确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意义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立法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平观的历史嬗变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国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探讨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浅析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若干经验
周恩来对推动大别山革命历史进程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