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2023-06-28陈小燕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摘 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生活化教学,而道德与法治本就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科。教师应立足该学科特点,让教学主体有生活性,教学资源有生活性,教学情境有生活性,教学活动有生活性,进行生活化教学,使学生在“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文章以教学主体、教学资源、教学情境、教学活动为入手点,具体论述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16-0011-03

引  言

现阶段,《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尤为关注学生生活,强调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同时,教师要紧紧围绕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选择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展示,增强教学的生活性、新颖性。生活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实际情况,选择符合生活逻辑的教学素材,利用适宜的方式对其进行加工,组织适宜的活动,促使学生习得知识,并将知识融会贯通于生活实践中[1]。实际上,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部分一线教育工作者早已进行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但是,出现了诸多的“伪生活化”教学问题,如滥用生活化素材、生活情境创设不理想、忽视学生体验等[2]。这些教学问题恰好指明了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方向。教师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一、教学主体:紧扣学生生活

与学生相比,教师的生活经验较为丰富。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用“成人生活”替代“儿童生活”,因为成人生活与儿童生活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用“成人生活”替代“儿童生活”将导致学生进入不熟悉的生活场景,不容易迁移生活经验,产生认知负担。所以,

在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贴近他们的生活,选择契合教学需要的生活素材,为教学作好准备。

例如,在生活中,不少学生都有购物经历。一些学生在购物时会自觉对比商品价格,选择性价比高的商品。于是,在“学会合理消费”这节课上,教师可以紧贴学生生活经历,选择生活化情境——购买性价比高的铅笔。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展示超市货架的图片,货架上有琳琅满目的铅笔。同时,这些铅笔价格不一,低的五角,高的五元。教师提出问题:“这么多的铅笔,要选择哪一种呢?怎样选择才算合理消费?”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迁移生活经验,想到做出选择的不同理由。如有的学生想到:“我手里只有一元钱,我会买两支五角的铅笔。因为五角的铅笔和一元的铅笔看着差别不大。”有的学生想到:“虽然我能买五元一支的铅笔,但我不会选择它。与一元的铅笔相比,五元的铅笔多了一块橡皮。我有橡皮,不需要再买了。所以,我会选择买一元的。”

这样的生活化素材真正地契合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学生在与生活化素材互动时,会产生熟悉感,继而自觉迁移生活经验,积极思考、讨论,认知所学内容,积累生活经验。

二、教学资源:适时使用素材

生活化素材丰富多彩,能助力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顺利开展[3]。但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如果忽视教学时机,层出不穷地使用生活化素材,很容易产成适得其反的结果。应用生活化素材需要讲求适度,即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应用。对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留心关注学生的表现,把握生活化素材的使用时机。

例如,在“我很诚实”这节课上,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故事——李宏单元考试成绩不理想,害怕父母责怪,便请求表哥替代父母签字。结合情境内容,教师发问:“假设你是李宏的表哥,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样做?”受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表示拒绝。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做不到这一点。如在上周,本班某同学上课迟到了。但班长为该同学隐瞒实情。教师与班长沟通,了解其如此行为的原因——好友要求自己隐瞒情况,否则就绝交。于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趁势引出该实例。在实例的作用下,不少学生进行反思,吐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如一名学生说道:“刚才我撒谎了。实际上,我心里想的是,如果李宏找我签名,我会答应他。我们俩之间的关系应该很好,否则他不会找我帮忙。如果我不帮忙,我们的关系会破裂。”此时,该学生提出疑问:“我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我不这样做,还能怎样做呢?”其他学生在听后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于是,教师把握时机,鼓励全体学生思考、讨论该问题。有学生说道:“我会告诉李宏这样做的后果。如老师发现后,会告诉家长,家长会更生气。这样,李宏会主动告诉父母自己的考试情况。”有学生说道:“就算李宏生气,我也会拒绝他。我要坚守住自己的底线,否则会成为一个不诚实的人。”

由此可见,适时使用生活化素材,可以生成课堂活动,推动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学生与生活化素材进行互动,深入思考,解决问题,建构良好的认知,有利于做到知行合一。

三、教学情境:多样创设情境

在某种意义上,个体的學习发生于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在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多样的方式创设生活情境,助力学生学习 。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

教育信息化实践表明,有效应用多媒体,如借助图片、视频等,可以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场景中[4]。在此场景中,学生会发挥多种感官作用,主动感知,习得知识。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现生活化素材,创设生活情境。

例如,学校每学期会多次组织消防安全教育活动。学生通过体验如此活动,掌握了消防安全知识,积累了消防安全经验。于是,在“安全记心上”课堂上,讲到“119的警示”这一内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呈现生活化情境——学校发生了火灾。同时,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同学们,教学楼突发火灾。熊熊烈火即将蔓延到我们的教室门口。我们要怎么办呢?”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联想投入真实的场景。在此场景中,他们开动脑筋,回顾消防安全知识,联想到各种方法。如有的学生说道:“当烟雾比较大时,我们要用水浸湿衣物,捂住口鼻,匍匐前进到安全的地方。”有的學生说道:“在逃生的时候,我们不能坐电梯,要走楼梯。在走楼梯时,尽量都靠右侧,避免拥挤。”学生的描述使课堂上出现了丰富的生活化内容,也因此增强了自己的生活认知。之后,教师继续引导:“这次火灾是因为某人的疏忽引起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抱有侥幸心理,要做到防患于未然。那么,要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呢?”在生活经验的助力下,学生畅所欲言。

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生活情境,可以使学生进入真实场景,自觉迁移生活经验,由此掌握课堂所学。

(二)利用诗歌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是诗歌的沃土,大部分诗歌是生活的记录。在参与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时,不少学生吟诵了诗歌,了解了主要内容,感受了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在生活化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学生情况,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诗歌,创设生活情境,促使学生感知。

例如,在“父母有多爱我”这节课上,教师先动情地歌唱《让爱住我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课堂教学。接着,教师围绕“父母默默的爱”的相关内容,吟诵《游子吟》。在倾听时,他们纷纷在脑海中描绘场景——儿子在灯下埋头苦读,白发苍苍的母亲凑近油灯,眯着眼睛,一针一线地为儿子缝补衣服。在这样的场景中,学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早已习惯了享受父母的默默付出。所以,在吟诵诗歌后,教师向学生发问:“请大家想一想,自己的父母有没有为自己做过类似的事情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顾生活情景,畅所欲言。如有学生说道:“每天早上,妈妈都会给我倒一杯温水。我洗漱好之后,能喝上温度适宜的水。”有学生说道:“每天晚上我睡着后,妈妈都会起来给我关窗户,盖被子。”在大量的描述下,学生感受到了父母的无私付出。教师把握时机,认真总结:“父母总是在默默地为我们做一些事情,这些事情看似很普通,但里面蕴藏着父母无私的爱。”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吟诵《游子吟》,增强认知。

利用诗歌创设生活情境,可以使学生进入生活场景,自主思考、表达,轻松地建构良好的认知。同时,不少学生会因此建立积极情感,在生活中表现出良好行为。

四、教学实践:体验实践活动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生活性特点决定其教学离不开实践活动。有效的实践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做到“做中学”,形成良好的认知,还可以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践行良好行为。对此,在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使其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组织课内实践活动

课内实践活动是指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组织实践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对所学的认知,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例如,在“变废为宝”这节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双11”后遗症》。“双11”快递包装垃圾可摆满2万个足球场——教师以该信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垃圾的来源”“垃圾暴增的危害”“垃圾的寿命”“垃圾的处理方式”等。在探究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形成了环保意识,知道要进行废物利用。事实上,在美术课堂或家庭生活中,不少学生体验了废物利用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于是,立足课堂教学情况,教师组织实践活动——快递包装垃圾大变身。在此活动中,教师为每个小组分发快递纸箱,鼓励他们通力合作,对纸箱加以改造。在进行活动时,各组成员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描绘具体画面,并进行制作。制作完成后,各组主动展示各自的作品。学生通过观看,获取了诸多的想法,拓展了废物利用思路。

通过体验课内实践活动,学生借助具体行动,强化了课堂认知,增强了环保意识。同时,一些学生因此感受到废物利用的乐趣,开始乐于走进现实生活,自觉“加工”各种“垃圾”,做到知行合一。

(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是指以现实生活为依托的活动,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以现实生活为归途。在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后,学生要回归真实生活,体验实践活动,将认知转化为行动,做到知行合一。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例如,在“干点家务活”的课堂上,学生体验了多样的生活情境,知道在家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获取了一些做家务的方法。于是,教师以家庭生活为归途,向学生提出任务:“请大家在家里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可以每天做一件事情,连做七天。这七天做的事情可以是一样的,要求是在父母的帮助下进行拍照,并将照片发送给老师。”在此任务的推动下,学生进入家庭生活,发挥主动性,细心观察,发现自己能做的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他们遭遇了困难,如无法将袜子清洗干净,不知道怎样整理书包等。面对这些困难,学生毫不退缩,主动向父母寻求帮助。在父母的耐心教导下,他们掌握了劳动方法,攻克了劳动困难。同时,在为期一周的劳动中,不少学生积累了劳动经验。

通过体验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内化认知,践行良好行为。同时,不少学生因此增强了劳动意识,积累了劳动经验,形成了良好的劳动品质,积极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成为会劳动的人。

结  语

综上所述,有效的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建构良好认知,践行良好行为,逐步适应现实生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紧抓该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以教学主体、教学资源、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为重点,应用适宜的策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形成良好的品行,逐步适应学习与生活,提升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袁训强.回归生活,打造活力课堂: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J].家长,2022(17):34-36.

郑学海.初探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学周刊,2022(9):122-123.

张晓龙.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方法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1):139-140.

秦芳芳.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1(48):52-54.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2年开放课题“基于‘读思达视阈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研究”(编号:KCA202206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小燕(1979.2-),女,福建泉州人,

任教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实验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泉州晋江市骨干教师,曾荣获漳州市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福建省教师技能大赛三等奖、泉州晋江市道德与法治课例比赛一等奖。

猜你喜欢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