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搞不定现实的人,去寺庙搞定自己

2023-06-27朱秋雨

南风窗 2023年12期
关键词:寺庙小微痛苦

朱秋雨

在广州市中心人来人往的北京路商圈上,有一座五层楼高的寺庙,金碧辉煌。宫殿般的建筑中,更是人声鼎沸。

发生在这里的一切,必须放在寺庙的语境去理解。

走进去的人,脸上摆出相似的虔诚和恭敬。大殿内设有电子屏,教人双手合十,念念有词,对着屏幕里不同法号的佛下跪。一场仪式耗时1个小时,数十位“信徒”从头跟着跪到尾。她们证明了,自己该是整座庙堂里最虔诚的人。

我是在这里遇见湖南人小微的,她便是其中之一的证明者。她有一头披肩的长发,从广东东莞坐动车来广州,就是为了到这座久负盛名的寺庙拜一拜。下跪的时候,她也总比常人弯腰得更多,直到每次头碰到垫子上才愿罢休。

她的行为彻底地向外人展示:此刻,她很需要佛。

相似的信念在我身边也能看到:张宇,刚满29岁的男人,最近一个月迷上了寺庙。据他说,导火索是在4月的一次出差,他到北京的法源寺听了一场长达2小时的法事。

从此,他喜欢上了寺庙里一种 “给人平静”的感觉,还为此买了本500元的书,专门研究各种佛像。

他和我透露,也许因为自己经常被痛苦的感觉缠绕。回答“你在痛苦什么”的问题很难,因为面对生活意义感的追问,痛苦源通常很难描绘。他只知道,寺庙背后的佛家思想就像熨斗,“可以稍微熨平一些生活的痛苦”。

人就是这样迷上寺庙的。

近半年,像小微、张宇一样的年轻人都往寺庙奔去。来自现实的郁结与不确定性,驱动着许多人去寺庙找明天。庙里有着出人意料的热火朝天。

我想知道,去寺庙的青年人在找的是什么?

印有柿柿如意的香囊、十八串子、签文……玄学的力量,怎么拉住2023年的人们?

求 佛

长发小微背着一个Prada的胯下包,手上拿着一本佛经。与我碰面时,她刚在大殿里跪了一个小时。行人来去匆匆,小微全神贯注。

她有比一般人更虔诚的态度。但她也和多数拜佛的人不同,她漫无目的,不设目标。大殿外的诸神有各自的功效,文殊菩萨一旁牌子写着,保佑“文思泉涌,金榜题名”。财神爷的牌子写着“财源滚进,事业有成”。

神像的香火反映了求佛者心之所求。象征财运的财神爷、代表事业运的关公,是整座寺庙香火摆得最旺的两座神像。相比之下,送子观音面前门可罗雀,香火寥寥,仿佛错过了时代。

小微属于少数什么佛都拜了个遍的人,理由是“求个心安”。5月20日,从东莞坐动车到广州,她来到省城的大佛跟前,希望通过拜佛,寻找生活郁结的解法。

广州的大佛寺是她在网上看到的,听说里面办了禅修班。五层塔的恢弘建筑,金碧辉煌的夜景,“很正规,规模很大的样子”。

这些当然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一个朋友曾告诉她,自己到这里拜佛,受过高人指点,从此一甩霉运,不仅生病长辈的身体有了好转,事业也更上一层楼。

这让刚满30岁的小微感到心动。

“诸事不顺。”她形容自己的过去三年。这期间,和丈夫的两次创业,一次做情趣用品批发,一次做茶饮店,都以失败告终。

她还没放弃。顺着大潮,从2023年开始,她每天用7个小时研究短视频。搭进去了半年,粉丝只上涨了几百,每晚的直播,也就只有几个亲戚跑来旁听。

“我都这么努力了,怎么还是没成功?”说了一连串生意上的事情后,小微说出了心底的疑问。她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差错。对失败的焦虑,让她每天从早晨睁眼忙到夜晚1时,“我比上班的人还累”。

神像的香火反映了求佛者心之所求。象征財运的财神爷、代表事业运的关公,是整座寺庙香火摆得最旺的两座神像。相比之下,送子观音面前门可罗雀,香火寥寥,仿佛错过了时代。

在山东读博士的刘进也有相似感受。她的学术生涯,简而言之,是一个反复推倒再证明自己猜想的过程。每周的组会,每次发表文章,一团人都在讨论一件事:论证自己。

没完没了又失败的实验,经常会像锤子一样击打她、提醒她:“这个世上,付出和结果不一定成正比。”她的研究经常因为没能论证出结果,陷入停滞,心情也跟着滑至谷底。

她开始找不到努力的意义。“每一次的投入,都只能证明更大的无意义。”

察觉生活中密不透光的压抑时,刘进走进了寺庙,一个距离学校一个多小时地铁路程的僻静之处。

“当作去散心了。”

奇妙的是,每次从寺庙回来后,她的心头会洋溢一种感觉—“生活好像还能继续过”。

悬 浮

“运势,是运势的问题。”回顾不顺的过往,小微得出这样的答案。

“我不比任何人活得舒服。”小微说。从表面上看,她不用工作,有丈夫,小日子安稳且温馨。两人在老家房价未起飞的2017年,在小微26岁时,买了人生第一套房子。

“只花10万块首付,我撬动了一套房子。”这是她少有感到人生在走上坡路的时候。几年后将这套房转手,她净赚了70万。

但生活就像四处打喷嚏一样爱开玩笑。接下来,小微和丈夫把手头的钱拿去做生意,有一半飞了。初尝赔钱的苦涩时,两人希望开拓新的业务,东山再起,打响胜利的号角。

越做越赔。越赔越做。慢慢地,她的脸上不再上扬20多岁时无忧无虑的笑容,紧皱眉头的次数多了起来。她变得紧绷,对生活中的小事敏感,也睡不好觉。

“这种感觉你能理解吗?”她问我,“整个人都是悬浮的”。

用佛来寻找解法,这是她自认为努力过后唯一的出路。“听我的邻居说,修禅,学佛学,就能摆脱大部分烦恼。”这次来大佛寺,她抱着明确目的:参加佛学培训班,改变运势,找到让心不再悬浮的办法。

南京的前互联网人绿子也有类似的倾向。2022年的6·18购物节前夕,她所在的电商部门连轴加班了近一个月。这是历年来最高强度的时期,也是部门离职率暴增的时候。

工作的第二年,面对高强度的工作,绿子感到精神和体力上的巨大消耗。“我变得不像我自己,经常加班到深夜,回家只想躺在床上刷视频。”她在社交媒体记录道。

“我开始感到危机四伏。”她清楚地感受到变化的发生,“我日复一日去上班,却失去了学习新事物的动力,疲于思考,不热爱工作,身体小病痛不断,再也不会主动规划和复盘(人生)”。

2022年8月,一次发烧让绿子主动按下了离职的发送键。摆脱工作带来的虚无和无意义,寻找内心真正的热爱,她因此坚定了辞职的决心。

因为工作过度消耗后,她只想无限放空,找到努力的方向。

2023年,她在浙江嘉兴找了一个寺庙,成为一名义工。

迈出这一步后,她告诉自己,可以什么也不想,也不给人生设期待。待在这,“就当解锁一种人生新体验,找到开导自己的新方法”。

修 行

寺庙生活的丰富远超绿子的想象。光是禅修,如今她就能一下列出很多办法:“我们寺院有吃饭禅、行走禅、生活禅、感恩禅、古琴禅、音声禅、禅舞。”

她和我介绍,比如静坐,这在寺院里是一种通用的修行止观的办法。目的是,通过长时间的止语静坐,“转化心里因俗念而产生的妄想,使心保持平静、稳定,集中心思去观察和思维,达到智慧境地”。

劳作也是一种修行的办法。她最喜欢清洁佛殿,因为“擦佛殿不用费脑子思考,又可以培养自己的专注力”。

日出而落、日落而息的寺庙生活,在过惯都市生活的绿子眼里,变成充满美感的日常。

用佛来寻找解法,这是她自认为努力过后唯一的出路。

在社交媒体,她不时记录下涌现的美好:“我在清晨无人的佛殿,听着佛经擦窗户;在菜地播种,捡到一块写满经文的石头;在元宵佳节,帮不识字的老人写祈福签。”

这些小事伴随着她对自我了解的增加,让她充满能量。比起在上班时刻面临的意义感焦虑,在寺庙没有收入的义工生涯,反而让绿子内心变得笃定。

“禅修不是什么神秘学的东西。”她告诉我,这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佛学倡导人要顺其自然地去生活。但同时要保持一种觉知,时时刻刻知道自己当下在做什么,当下的感受,最终让身体和心灵达到和谐的状态。”

三个月的义工生涯,让绿子更加坚定在寺庙生活的路。她正计划跟随庙里的古琴师傅,前往终南山游学。

她兴奋地发现,自己已经像变了一个人,内心时常感到幸福宁静,个性也变得愈加开朗。

更具体来说,“我终于脱下了原先成年人生存的面具”。

寄 托

小微也想過这样的生活。

与我聊完,她在大佛寺外遇到了一位自称居士的佛教徒。对方告诉她,她人生所有的烦恼在于成功来得太早,26岁成功买房的经历令她很早就开始迷失。

“欲念太多。”对方告诉她痛苦的来源。要想摒弃痛苦,首先要“破除我执”。

但小微问了对方办法后,开始默不作声。

原来,居士告诉她,“破除我执”,首先要有决心,真正相信佛学的力量,并亲身实践。比如,每天静坐至少1小时;施行“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这些短期内施行都不算难,但居士说,小微最大的问题很可能是无法坚持。“我担心你过几天,抄了几天经书,静坐几次后,又回去原来的状态。痛苦依旧,无法解决。”

小微没有在居士面前说话。“信!”“该信吗?”她陷入很长的沉默后自言自语。

直到在回程的地铁上,她算了下账:丈夫目前处于创业期,需要她精神和行动的支持。她的直播虽然不温不火,但确实是热爱的事业,现阶段也可能放不下。

要抛弃这些念想以及让生活变得更好的可能性,“对我来说也许更痛苦”。

于她而言,用佛家要求的行动摆脱痛苦,如今仍有些艰难。她还有太多未竟的心愿和不甘心。

“那就先祈求神的护佑吧。”

刘进也告诉我,她既不信神,也不信佛,但在心理最崩溃的时候,她需要这些。

寺庙于她,更多时候的功能在求签、解签。她渴望知道自己接下来的命运,一次实验能不能望到尽头,一篇文章能不能发表通过,寺庙的签,都能满足她的好奇,尽管对于这个提前预知的“命运”,她不能接受坏的结果。

没时间坐1个小时地铁去寺庙的日子里,刘进爱上了赛博求签。

4月,她在网上求了支签,上面写:

“累有青云志,君恩禄未丰。若逢侯手印,好事始总总。”

用佛家要求的行动摆脱痛苦,如今仍有些艰难。她还有太多未竟的心愿和不甘心。“那就先祈求神的护佑吧。”

签文注释说:“你的不成熟还不能得到上位者的认可,但好好传递自己的心思是重要的,好事也会接踵而至。”

5月,签文写:“更望身前立,何期在晚成,若遇重山去,财禄自相迎。”

签文告诉她:“‘重山是一山又一山的意思。辛苦地越过人生高坡后,希望也变得可以实现。必定会成功的。”

她说不清楚为什么会相信上述签文和寺庙。在现实生活中,她既不爱算命,也不像同龄人一样热衷测塔罗,与“迷信”毫不沾边。

“塔罗面对的是很具体的问题,万一算出不好的结果,我回避这些。”她和我解释。

而可以求无限次的签,真切地给了刘进精神的动力。她说不清楚这种明知自我欺骗却依然给人动力的玄学,到底怎么作用于她的心。反正,签文里头透露的好预兆,让刘进灰心丧气的学术之路多了些希望。

“就是一种精神寄托吧。”

她后来想明白了,缓缓地说:“生活总有这么一刻,我特别想有一个人告诉我说,你可以。”

相比之下,小微的寺庙之行虽然未能如愿以偿,但她说,今后还会到大佛寺烧香拜佛。

猜你喜欢

寺庙小微痛苦
降低“支付痛苦”
谁痛苦,谁改变
分担痛苦
小微企业借款人
痛苦力
从管理寺庙到监督寺庙*——民国时期宗教立法观念的转变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当代佛教寺庙规划设计初探
小微企业经营者思想动态调查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