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问导读让整本书阅读落地生根

2023-06-26马樱子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学生提问骆驼祥子

马樱子

摘 要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学科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引导学生真实、深入地进行整本书阅读,从而提高阅读水平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自主提问,带着问题读名著是一条有效的路径。本文以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必读名著《骆驼祥子》为例,按照学生阅读的三个阶段,阐述了问题式导读策略:读前提问,调动阅读内驱力;读中提问,强化深度阅读;读后提问,提升个体阅读体验。

关键词 学生提问 整本书阅读 《骆驼祥子》

如何引导学生真实、深入地进行整本书阅读,从而提高阅读水平和思维能力,值得语文教师不断地探索研究。笔者认为让学生自主提问,带着问题读名著是一条有效的路径。在此,以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必读名著《骆驼祥子》为例,按照学生阅读的阶段,探讨问题式导读的教学策略。

一、读前提问,调动阅读内驱力

开启一本书的阅读,首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调动阅读内驱力。在以往的教学中,通常是教师提问,学生被动地解决问题。提问是思考的开始,是创造的摇篮。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指出:“所谓主动的阅读,就是能提出问题来。”因而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更能发掘他们的主动性。

但提问也不是漫无方向的,需要教师合理地引导。学生在阅读整本书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其围绕作品的封面进行提问,包括书名、封面的插图、作者等内容。如名著《骆驼祥子》这本书,导读课上笔者尝试引导学生围绕封面提问,发现学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整合如下:(1)关于书名:祥子是谁?祥子是哪里的人?祥子是干什么的?他为什么叫“骆驼祥子”?(2)关于封面的插图:祥子为什么拉着骆驼?天空中为什么有浓烟?祥子的上衣为什么要打个结,露出半邊膀臂?(3)关于作者:老舍为什么要写这本书?这是一部什么体裁的作品?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就会产生一种阅读期待,对作品的内容充满渴望,这时教师再指导他们制订具体可行的阅读计划,就能顺利推动整部作品的阅读。

二、读中提问,强化深度阅读

在学生正式进入阅读后,先前提出的问题有的会迎刃而解,有的还需继续探究。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扫除障碍,达到深度阅读;同时从教师的角度,为了能及时检查学生阅读的进度和质量,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仍需要引导学生有方向地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选取典型的问题整合成问题任务群,师生共同答疑解惑,以保证阅读的真实发生和持续进行。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提问。

1.依据文本特点提问

不同文体的作品,阅读关注的重点相应会有所差别。读小说,特别是读名著,更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使其习得阅读小说的模式和准则。《骆驼祥子》是一部反映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悲剧命运的长篇小说,阅读小说需要关注小说的基本要素,如情节、人物、环境等。而这部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情节设置围绕人物的命运展开,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据人物要素展开提问,教师再整合成问题任务群。例如,(1)主人公祥子命运的“三起”和“三落”是怎样的?(2)小说中还出现了哪些人物,分别是怎样的形象?(3)这些人物与祥子有怎样的关系?(4)谁对祥子的影响最大?为什么?

以人物为关注点,将学生的问题整合成问题群,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作品人物及情节的基础上,深入理清人物关系、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2.围绕精彩片段提问

新课标强调:整本书阅读,要引导学生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的阅读方法。《骆驼祥子》作为一部经典名著,文中有许多精彩片段,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精读,体会作品的独特魅力。如作品的第十八章,祥子在烈日与暴雨下拉车是一处精彩片段,无论是人物的刻画、情节的安排,还是自然环境的描写,都富有特色、扣人心弦。教师可让学生进行问题设计,整合如下:(1)在第十八章中,是如何体现烈日之“烈”和暴雨之“暴”的?(2)在第十八章中,祥子是如何面对烈日和暴雨的?(3)在第十八章中,为什么要描写坐车的人?(4)如何理解“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这句话?

经过整合的问题任务群,旨在让学生通过精读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品多感官、多层次的环境描写并体会其作用;同时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祥子在恶劣的环境下顽强抗争的生命状态;在体会“坐车的人”的冷漠中探究旧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困难根源;在理解重点语句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3.关注写作技法提问

经典作品有很多值得鉴赏和学习的地方,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独特的写作技法。《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一部语言力作,文中融入了大量经过提炼、加工的北京方言,戏剧大师曹禺称赞说:“他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谈的。”因此也可通过整合问题群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老舍的语言表达技巧。问题群如下:(1)书中哪些语句令你感动,为什么?(2)书中哪些语句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3)书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特点?结合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是从全书的角度提出的问题,也可以针对具体的章节提出问题,如第一章中说“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这一句在文中独立成段,在结构和语言表达上有怎样的妙处?第五章中,从虎妞对祥子说的几句话中,体现了她怎样的心理?第十八章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发了狂”的天气的?

这些问题都有助于学生深入文本,细读、慢读,咀嚼语言表现的张力。除此以外,小说刻画人物的角度,景物描写的角度,故事情节的设置、文本构思等方面也可作为师生共赏的美点,教师可选择其中一二,引导学生提问、探究,提升阅读审美能力,同时习得文本的写作技法,从而运用到自身的写作实践中,实现读写融通。

三、读后提问,提升个体阅读体验

阅读完一部作品,不同的读者,对作品会有不一样的解读,都有自己的观点。新课标中提出要“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因而教师要接纳学生的个体阅读感受。在整本书阅读结束后,教师还可以通过问题式导读,提升学生的个体阅读体验,培养高阶思维。

1.基于专题探究提问

在学生深度阅读整本书后,对文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可引导学生就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梳理、整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一专题,进行阅读探究。《骆驼祥子》教材中提供了以下几个专题:(1)给祥子写小传;(2)话说“洋车夫”;(3)独特的“京味儿”;(4)探究悲剧原因。学生也可以自己拟写专题。

教师可让学生围绕感兴趣的专题组成合作小组,分小组交流、探究。学生组内就某一专题设计具体的问题,深入研读。如话说“洋车夫”专题,问题整合如下:(1)“洋车夫”的名字是怎么来的?(2)“洋车夫”有哪些派别?祥子属于哪一派?(3)“洋车夫”的生活状况怎么样?(4)你对“洋车夫”有什么看法?老舍笔下的“洋车夫”身份卑微,他们是当时社会的最底层劳动人民,他们身上的勤劳、朴实和善良,与旧中国的黑暗腐败形成了鲜明对比,老舍借这个群体表达了对黑暗的旧社会的控诉。在问题的引导下,小组成员回顾作品,感受“洋车夫”职业的特征及生活的艰难,体会祥子走上“死亡之路”的血和泪,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和阅读体会,求同存异,在与他人思维火花的碰撞中,丰富了个体的阅读体验。

2.基于文学评论提问

在老舍的全部创作中,《骆驼祥子》无疑是一座高峰,这部作品字问世以来,也得了许多名家的广泛认可和文学评论界的不断研究。教师向学生推荐名家的解读评论,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丰富认知。借助与读者的多重对话,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新的阅读体验。

如著名作家毕树棠评论说:“处处写他(祥子)那一死儿的守常,不能应变,那股子又争又让,半推半就,含着辣又嚼着甜,软不是,硬不成的劲儿,实很出色。”这段评论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的学生会提出质疑:祥子面对生活没有应变过吗?有的会问:祥子又争又让、半推半就的劲儿体现在哪里?为什么说祥子“含着辣又嚼着甜”呢?这些问题是关于祥子的性格的大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祥子起初淳朴、善良、追求独立,有自尊心,为了理想积极奋斗过,面对逆境也抗争过,但虽有理想的激励,一次次现实的打击,又让他变得优柔寡断,一步步丧失自我,体现出“延宕”的性格,任由现实摆布。受认知视野、生活阅历等的局限,初中生的思维模式还比较片面化、极端化,在提问与探究中,学生意识到祥子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继而又探讨其性格发生变化的原因,这样的提问为学生的思考搭建了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勾连现实生活提问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阅读的最终目标是心智的成长,学生在读完一本名著后,如果能读到自己,能联系到现实生活,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心智的成长与发展。

老舍先生认为小说是对人生的解释。《骆驼祥子》在故事情节上没有大的波澜,却能让读者从作者轻松冷静的述说中,在平凡的故事中读出主人公祥子存在的意义,读出时代的特有意义,也启发读者对人生终极价值进行思考和追问。在阅读提升课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作品及现实生活,提出自身的疑问。笔者将学生的问题整合如下:(1)文中说“这个社会不让好人活”,祥子的悲剧是社会的原因吗?(2)祥子如果选择和小福子在一起,结局会怎么样?(3)祥子如果生在当今社会,他的理想能否实现?(4)如果我遇到挫折的打击,如何与命运抗争?

提出这些问题,再回到文本中,学生认识到祥子的悲剧命运有时代的因素,也有个人的因素,祥子自身的性格缺陷和顽固的思维枷锁使得他自暴自弃,最终成为城市的行尸走肉。在环境面前,人是有能动性的,相比较主观因素,外界环境对人的影响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人的选择或许也会改变人生的轨迹。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从书中走出来,关注个体的发展,思考在逆境下如何改变自我。与现实相勾连,可让学生的阅读站在更高的价值定位,以更广的视野去挖掘经典名著的现实意义和深远价值。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研讨的路上,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地尝试,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来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问题式导读以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兴趣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实际给予方法指导,能够有效调动学生阅读的能动性,丰富阅读体验,培養高阶思维,从而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真阅读”。

[本文系苏州工业园区“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发问能力促进深度学习的研究”(课题编号:SYK2021075)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

猜你喜欢

学生提问骆驼祥子
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研究
河北省卷《骆驼祥子》阅读
初中数学课学生提问的意义及培养策略
论《骆驼祥子》中祥子人生悲剧的原因
从《骆驼祥子》看祥子的多重性悲剧
试谈《骆驼祥子》中两大女性形象
学生课堂提问点燃思维的火花
唤醒沉睡在《骆驼祥子》里的写作精灵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提问”的探究
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看歌剧《骆驼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