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课学生提问的意义及培养策略

2017-01-10吴显炤

江西教育C 2016年11期
关键词:学生提问数学教学初中

吴显炤

摘 要:提出问题是创新的第一步。在过去的灌输式初中数学教学环境下,学生普遍欠缺质疑和提问能力,不仅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更与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格格不入。本文就将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的意义进行分析,包括加深学生知识理解、加强师生课堂互动、培养学生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 数学教学 学生提问

一、问题引入

受制于应试教育体制和教学理念,过去的初中数学课堂大多采取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数学知识,缺乏对知识的独立思考,更难以发现和提出问题。同时教师也大都不能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甚至怕影响教学进度而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这不仅造成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低下,难以深刻把握知识内涵,缺乏知识运用能力,更不利于学生批判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严重制约学生今后发展,与素质教育精神以及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格格不入。新课改以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主流趋势,然而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同样需要教师采取科学的方法予以培养。因此本文将在分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的深刻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的意义

1.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学生数学知识掌握运用能力

学生提出一个好的数学问题的价值首先在于,这个问题能够暴露出学生知识掌握局限,从而帮助数学教师把握教学重点,学生通过问题解答可以弥补自身学习短板;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本身就说明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了独立的深入思考。而且,许多牵涉到数学应用层面的问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以,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2.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数学教学离不开对学生兴趣的引导和培养。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法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对知识的理解,而没有自我的思考和表达。课堂参与度的低下和师生互动的缺乏往往使数学教学变得索然无味,学生课堂独立思考和质疑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主动思考知识,发现自己的困惑与知识的乐趣;可以使学生主动表达心中想法,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改变被动接受的局面,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同时加强了师生间与同学间的交流互动,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增进彼此的了解,完善自己的知识。

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社会知识量巨大,更新速度快,学生仅靠学校所学知识已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所以相比掌握知识,初中数学教学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自主思考数学问题并通过自身和外界帮助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便是自主学习的过程,这也符合新课改以来初中数学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首先,学生准备数学问题的过程便是自主筛选知识能力养成的过程。数学知识信息量大,有效筛选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其次,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表达能力。丰厚的知识储备固然是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养,但同时良好的知识表达能力同样不可或缺,对问题的有效表达是学生知识表达能力培养的第一步。最后,提出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反思意识,这对于学生日后的知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教学策略

1.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前准备

初中生难以提出有效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科学的课前准备,上课时间只是跟着教师的思路在走,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难以发现自己的困惑,即使有困惑也往往提问质量不高。而且,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这种情况下教师的答疑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学生进行充足的课前准备从而提出高质量问题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初中生数学课堂提出问题的第一步在于课前准备,学生唯有在课前准备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储备,课堂上才可能与教师互动,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发现自己的不足。

由于初中生缺乏经验以及课下时间有限,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课下准备给予必要指导。具体来讲,首先,教师应为学生精选适当的课前预习材料。预习材料不应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更应有教师优选的辅助材料,辅助材料必须贴合教学内容,贴合学生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其次,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针对教学重点为学生的课前准备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课下先对重点进行思考。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过程,课堂才能发现自己理解的局限,知识领会才会更加深刻,而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

2.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

学生的课堂提问应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由于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提出。因此数学教师更应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有耐心,注意方式方法,不能打击学生提问热情和积极性,以丰富多彩且贴合教学的形式增加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师生间的知识互动。例如,河南某中学积极进行“主体课堂建设”,教室座位环形布置,方便学生课堂讨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样学生才能主动汲取数学知识,自主思考数学知识,从而提出自己的问题。

3.在实践和应用中发现问题,以情境引入问题

数学知识虽然抽象,但是追溯本源,仍然来自生活,也将应用于现实生活之中。现实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而要贴合现实生活,坚持以情境引入问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具体来讲,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首先,在讲解数学知识时,要以问题导入。学生在接触一个数学知识时,不光要掌握知识点本身,更要结合数学发现的背景深入思考,想想这个知识点主要被用于解决哪一类问题,例如“追及问题”常用来解决“追赶类问题”。其次,要引导学生留意现实生活,培养问题意识。数学问题便是对现实生活情境的模拟,因此要引导初中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最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总结,认真分析学生在提出和解决问题中暴露出的不足之处。

例如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某中学就模拟世博会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场馆模拟布置,进行游客流量模拟统计和函数模型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加强了学生运用立体几何知识、代数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这种复杂的现实情境中,学生也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四、总结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深刻掌握数学知识内涵,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热情,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性、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有效的课前准备中深入思考发现问题,在知识运用与情境实践中提出问题。

参考文献:

[1]Sternberg.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赵海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曾小平,吕传汉,汪秉彝.初中生“提出数学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3):51-53.

[3]李祥兆.基于问题提出的数学学习——探索不同情境中学生问题提出与问题解决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6.

责任编辑:李杰杰

猜你喜欢

学生提问数学教学初中
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研究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学生课堂提问点燃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