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口西炮台遗址现状病害及加固保护措施探析

2023-06-25李玉颖于侠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3期
关键词:灰土病害

李玉颖 于侠

【摘 要】由于风化、雨水冲刷及其他自然因素的侵蚀破坏,西炮台遗址文物本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本文以营口市西炮台遗址修缮保护为例,分析病害种类及特点并通过试验结果判定夯土土料的成分、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采用传统夯土工艺进行修缮保护。以期为土遗址的保护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西炮台遗址;病害;灰土;加固修缮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3

营口西炮台是晚清在东北修筑的一座近代海防军事工程。始建于清光绪八年,建成于清光绪十四年,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西炮台遗址建筑风格独特,全台呈“凸”字形,由围墙、三座炮台、护台河、角楼、军械库、弹药库等建筑组成。四面围墙850延长米,墙下有暗炮洞八处,东面有门三处,建有兵营二百余间,内置大小炮共五十二尊。历经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成为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历史见证。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百年风雨侵蚀,无数次战火的摧残,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病害发展趋势也更加严重。

一、西炮台遗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在我国近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营口已成为中国东北经济、金融、航运的中心,营口的战略防御被纳入清朝统治者的统一战略部署。为加强海防,清朝统治者在沿海修筑炮台128座,营口西炮台是奉天各海口15座炮台之一。西炮台遗址最显著的特点是850延长米围墙、三座炮台、炮台台基、挡墙和马道均没有采用砖石结构,而是全部采用夯土建筑形制。夯土建筑是中国最传统的建筑形制,夯土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夯面上可以看出夯窝。西炮台的夯土围墙层次均匀,整个围墙和炮台的夯土,层与层之间厚度均为20厘米,是我国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保存完好的生土材料建筑遗存,也是中国人独立设计施工并督修的大型炮台,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及社会价值。同时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和营口地方史有着重要意义。

(一)历史价值

西炮台遗址是中日甲午海战的实物见证,遗址中出土的铁炮、炮弹等武器装备是研究海防史的重要物证。出土的石夯、铁夯、碗、砚台等文物对研究清末兵营生活提供了重要物证。现存的铁碉堡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物证。

(二)科学价值

西炮台遗址的选址、布局、炮位配置、建筑技术是北方沿海炮台建造史上的重要案例。西炮台遗址使用三合土代替了磚石作为建造材料,且其建造方法受到西式炮台影响,是我国炮台建造史上的一大进步,对研究近代军事防御工程和建筑技术史具有重要而独特的科学价值。[1]

(三)社会价值

营口西炮台遗址现已成为营口市的重要标志,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所体现的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要价值。作为营口百年沧桑历史的见证和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西炮台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爱国主义、国防教育题材广泛,意义深远。

二、环境对遗址本体的影响

土建筑遗址以生土为基本建筑材料,建筑工艺单一,建筑形态可塑性强,工程的可逆性很差;相对于木质和砖石质文物而言,土建筑遗址极为脆弱,易损,耐久性和抗风能力弱,自我保存能力很差;土建筑遗址体量较大,且多以露天保存为主,受环境的影响极大,不利于保护。[2]

(一)温差效应

温度变化是引起物理风化作用的最主要因素。营口市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昼暖夜凉,昼夜温差较大。营口11月上旬开始结冻,12月中旬可冻结到10cm深,1月上旬冻土可达50厘米,最大冻土深度曾达1米多,3月上旬土壤开始解冻,4月上旬冻土完全化解。夏季又多雨,土体表层干湿变化频繁,增加了土体膨胀和收缩的频率,加快土体的开裂、剥落。温差可促使夯土材料膨胀和收缩交替地进行,久之则引起墙体破裂。

(二)可溶性盐的晶涨作用

西炮台遗址岩层主要为全新统海冲积层,岩性主要为灰绿、灰黄粉细砂、亚粘土等。由于毛细水的侵蚀作用,夯土文物近地面表层积聚大量的Na(K)NO3·H2O和Na(K)HSO4·H2O等可溶性盐,夯土墙和文物基础部位在可溶盐的作用下,慢慢酥碱粉化。

(三)季风作用

遗址区受季风影响较大,全年主导风向多为偏南风,除冬季盛行偏北风外,其余季节均盛行偏南风,风速较大,最大风速达20m/ s 以上,大于8级大风,日数20—35天,大于6级全年大风日数80—100天。海陆风四季存在,尤夏季明显。加之围墙夯土成分不同和夯土面水平层理,形成了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形状各异的风化凹槽、风化洞。

(四)地理位置

营口处在地震活动高发区。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地震,夯土墙在地震及外力作用下也极易发生损坏。

(五)战争因素

西炮台遗址历史上经受多次战役,战争结束后没有及时管理及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对遗址的破坏。

三、现状病害种类及特点

通过对西炮台遗址围墙及炮台本体的现状调查、周围环境调查与气候因素等分析,遗址病害主要原因是夯土自身因素、气候因素、植被因素及战争、人为破坏造成的。

(一)风化凹槽

遗址区域海风及风速较大,加之城墙夯土组成成分不同和夯土面水平层理,形成了风化凹槽、风化洞。炮台围墙四周外侧风化凹槽较多,南侧墙体较为突出。凹槽宽约10—50cm,深5—50cm,大小不等,宽度与夯层厚度自相匹配。风化深度与墙体夯土材料有关,随墙体夯土硬度增大而减小,围墙四面都有这种现象,特别是南面墙体(图1)。风化凹槽这种现象在黄土、石灰夯土墙上风化宽度及深度相对小一些,而在灰土、石灰夯土墙上风化宽度及深度相对大一些,局部形成类似西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

(二)层状剥落、空鼓、酥碱、裂隙的现象

遗址区一年四季温差变化较大,湿度变化也较明显,日照时间长,夏季雨量丰富,在上述因素等干湿交替作用下墙体夯土会产生层状剥落、空鼓、酥碱等病害现象(图2)。墙体的裂隙主要是平行裂隙和垂直裂隙,平行裂隙主要位于墙体的边缘,由于墙体下部风化残缺或坍塌造成的卸荷裂隙;垂直裂隙主要是原墙体和后补墙体收缩裂隙,并因降雨渗水导致裂隙越来越宽;且后补墙体因原墙体结合性差导致后补墙体大面积空鼓。

(三)墙顶防渗层的破坏

灰土、石灰夯土墙顶面无防渗层,加之围墙顶面生长围墙顶部、边坡、基部及两侧长有大量树木和杂草,以灌木、高大乔木植物为主。植被以西墙最多,北墙次之,东、南墙最少,灌木、乔木植物之间距离较小,部分灌木、乔木植物距外墙体较近;围墙两侧均茂密生长。树木根劈作用导致夯土的开裂坍塌,降雨顺开裂裂隙渗入,加重墙体的破坏;顶部树木破坏墙体顶部防渗层,导致墙体渗水严重,墙体内部夯土含水率较大,抗剪强度降低,加重墙体坍塌的危险性。

(四)崩塌倾覆

由于夯土的抗剪切强度低、夯土密实度不均匀、抗风化能力差,加之墙体上部陡倾等因素,墙体上部1—2.0m范围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坍塌现象。随外层墙夯土坍塌的蔓延,夹芯土墙也逐渐坍塌下来,局部由于下部风化凹槽的加深,使得凹槽以上墙体呈大块倾倒。

四、现场夯土试验

(一)试验地点及夯土墙规格

(1)鉴于北方冬季寒冷结冰,试验位置选在西炮台办公室内,采用暖气加空调保持室内温度。

(2)试验夯土墙规格确定为长1.0m 、宽0.8m、高0.6m,每夯层厚度为150mm。同时夯筑五块墙体进行比较试验。

(二)试验材料

(1)主要材料:粘土。根据原夯土墙土体类型,在当地和附近选择与其环境相似的土质。粘土为粉红色(塑性指数10—17)。对选定土料的含水量、颗分、液限、塑限进行了分析。

(2)辅助材料:石灰、水硬石灰、糯米汁等。

(三)材料加工

(1)粘土的处理。将粘土敲打碾细过筛,土颗粒小于不大于2mm,铺150—200mm厚,喷水湿润,放置2—4天。湿度以手握成团,摔地就散为宜。如果过湿则需烘干。

(2)糯米。先将糯米磨成粉,冷水和匀,加入大量热水,使糯米汤变得很稀。

(3)土加入石灰、水硬石灰、糯米汁,少量水,搅拌均勻。

(4)灰土配比。本次夯筑试验采用三种配比,每种配比夯筑一块墙体。

样品1配比为粘土:石灰=8∶2。

样品2配比为粘土:石灰:=7∶3,加糯米汁。

样品3配比为粘土:水硬石灰:=7∶3。

(5)水灰比。用击实试验确定各配方的最优加水量与最大干密度。检测方法:能搓成约30mm的细带,则水分适中。碾成宽20mm、厚6mm的长条,沿光滑桌边慢慢滑下,若仅伸出几厘米,则砂含量太多,粘性不够;若伸出200mm不断,则砂含量太少,影响强度。若水分多,则夯不实,易渗水、会收缩裂纹。以夯实后干密度达到1.7—2.0g/cm3为宜(表1)。

五、遗址文物本体修缮保护措施

试验结果为文物本体修缮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为保护工程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根据颗粒分析试验和击实试验确认,土料采用当地的黄土和黑土。压实效果和压实系数根据现场试验确定,压实系数应不低于0.90。补夯完成后,整理围墙顶部呈轻微弧形,把雨水分散成无数细流,不使其汇集,避免出现大的冲沟。防渗层采用3:7灰土(体积比)夯筑,夯实厚度30cm。

(一)夯筑施工工艺

3:7夯土配制加工后进行所修缮墙体清理工作,采用传统木桩设标识以此“分活”后进行每步夯筑前铺料、打夯,最后进行掖边找平。

(二)墙体顶步防渗层保护工艺

(1)城墙顶部处理。将城墙顶部杂物与松散土料清除、多余夯土修整,保证其平整度。

(2)设标识。在城墙顶部设立若干标识,以此来保证防渗土料铺设厚度,以免防渗层夯筑后高低不平。

(3)土料加工。灰土采用泼灰与墙体成分相近粘性土加水搅拌而成,其配合比为3∶7(体积比),灰土拌合时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采用人工充分拌和,保证其颜色、土料含水量均匀一致,防止土料过涝或过干对夯筑后的质量造成影响。

(三)铺料及保护性夯筑

(1)夯筑为分步夯筑。每步夯筑后需进行掖边找平处理,以免影响下一步夯筑效果。

(2)夯筑土料铺设厚度不大于200mm厚,夯实后约110mm厚,由人工使用传统夯具按要求分步进行“冲海窝,铸银锭”等工艺夯筑,打夯时要求夯具高度以及打夯力度保持一致,以保证夯窝均匀。城墙夯筑后,检测标准可按最大干密度与压实系数进行控制,压实系数通常为0.93—0.95(以原城墙检测数据而定)。

六、结语

经过对夯土土料的配比研究以及探索古代夯土工艺与工法,采用传统工艺调配,从而达到了完全采用传统夯土工艺来加固保护文物的目的。通过西炮台抢险加固保护工程前期的试验与后期工程的顺利实施,有效改善了围墙夯土的密实度、城墙顶部(马道)灰土防渗层、风化影响、植物根系对围墙的破坏等多个病害问题,使修缮保护后的围墙在外观、夯土强度、以及对抗各种病害的能力有着明显的提高,不但增强了围墙本体的强度与保存年限,同时保留了围墙的原始风貌。

参考文献:

[1]于珍.辽口要塞—西炮台[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

[2]吕渊,田林.土遗址本体保护工程后评估方法的实践——以交河故城保护加固工程为例[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8(4).

作者简介:李玉颖(1973—),女,汉族,河北大城人,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学、营口地方史、古遗址保护;于侠(1984—),男,汉族,黑龙江安达人,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古遗址保护。

猜你喜欢

灰土病害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害
灰土挤密桩质量控制措施研究
小麦常见三种病害咋防治
葡萄病害周年防治历
果树休眠期咋防病害
西瓜两种常见病害的防治
灰土压实系数指标探讨
“杀”出来的病害,“杀”出来的风险
开远灰土寨
路面基层旧灰土材料的再生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