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程认证和课程思政背景下的石油工程专业建设与探索

2023-06-23吴小斌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工程认证石油工程延安精神

吴小斌

[摘  要]本文以延安大学石油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在当前工程认证和课程思政背景下,该专业建设十多年的探索过程,总结出了以坚持用延安精神育人,以工程认证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平台,以一流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思政为内涵的办学特色。延安大学石油工程专业的建设对类似工科专业的建设、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石油工程  工程认证  课程思政  专业建设  延安精神

延安大学2016年度校级科研项目(YD2016-04)资助。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近年来,伴随着卓越工程师、本科审核评估、双一流、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课程思政等一系列工作的推动,对新建石油工程专业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工程认证既要求所属专业认证内容的标准性、规范性,又要求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延安大学石油工程专业立足于我国目前最大油气生产盆地,扎根于革命老区,以坚持用延安精神育人,以工程认证为目标,以课程思政为内涵的办学特色,坚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石油工程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近代石油工业的开端是以1859年美国人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州钻成第一口油井“德雷克井”为标志开始的。1907年,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延一井”在陕西省延长县钻采成功,标志着中国工业开采石油的开始,从此揭开了中国石油发展史上新的一页。石油作为“工业血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对国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石油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现代交通、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

近年来,受国际油气资源动荡不稳影响,我国的油气勘探开发和战略储备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然而,伴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稳步回升和欧洲天然气市场大力反弹,我国的油气勘探开发进入新一轮投资热点,企业用人出现较大的需求。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位列第二的油-气-铀复合型盆地,随着油气资源的有效开发,整个盆地内油气资源丰富。长庆油田和延长石油是区块内最大的两家油气生产企业,这对于促进鄂尔多斯盆地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提高我国的油气产量,降低油气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风险,以及缓解西部和中东部油氣资源供需矛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巨大战略意义。同时,对于周边人才,特别是石油专业相关人才的就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高校石油工程等类似专业出现志愿报考率逐年降低、研究生招生生源短缺、前往石油类相关企业求职就业意愿率大幅下降等情况。

对于石油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为谁培养”的问题。延安大学石油工程专业立足鄂尔多斯盆地腹地,辐射陕西、山西、内蒙古、甘肃、宁夏等西北能源经济带,培养出来的学生要能够成为具有家国情怀,能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综合型人才。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胜利油田看望慰问石油工人时强调,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如何把握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将延安精神融入教育教学育人的各个阶段,是回答好石油工程专业“培养什么人”的首要问题。

坚持做好课程思政与红色精神相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之处。简而言之,思政课程立足于院校,整体,主要由思政课教师承担;课程思政由具体专业课教师承担,在具体专业结合实际,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境界。

1.汲取老一辈的石油精神育人

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一直都是石油石化行业的灵魂和根基。石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一,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埋头苦干”“一滴石油一滴血”的牺牲精神,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克拉玛依精神、柴达木精神;从“石油师”把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带到石油队伍中,铸就了红色基因。从毛泽东同志号召“工业学大庆”,到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弘扬石油精神,形成了浩瀚的石油精神谱系,汇聚成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强大精神源泉和不竭动力。

延安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和传承地,石油精神是延安精神谱系上的一个分支。目前我国的油气对外依存度高达70%,石油、天然气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如何培养新时代石油工业的接班人?如何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人员?延安大学坚持用延安精神育人,特别是在石油工程专业,培养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有家国情怀的大学生,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人才培养上,通过借助优秀教材、课程思政素材《石油精神日志》等为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较为全面地展示了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发展历程及内涵,重点介绍了玉门精神、克拉玛依精神、柴达木精神、“磨刀石”精神、塔里木精神、兰州石化精神、“八三”精神、“七尺布”精神等形成历史。以时间为轴,展示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记录了近年来中国石油在科技进步、绿色发展、弘扬石油精神等方面的重大举措和成果。

2.构筑延安精神“一体两翼”育人体系

“一体”是指以课堂教学为主体,注重顶层设计,从校、院两级推进,结合专业特点,做好延安精神进课堂。如,石油工程专业课程“采油工程”关于油水层封堵技术章节,引用了“七一井”的实际案例。1941年,“七一井”完钻,井深79.46米,初期日产油1.5吨。因受水层干扰,产量递减很快,如何封堵水层提高产量是石油厂面临的首要问题。359旅旅长王震得知消息后,把缴获的山炮支援给石油厂,工人们用炮筒加工制成封水套管,且不用水泥,封水效果很好,这种封堵技术被称为“空中套井法”。目前,延安大学石油工程专业实现了百分之百课堂教学改革,由原来的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的单一课堂教学方法,改为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对分课堂、线上线下、雨课堂、BOPPPS教学等教学方法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两翼”是指以体验教学和践行活动为两翼。工科人才的培养,不仅是考虑工科课堂体系的合理性、完整性、规范性,而且要注重对文学、工程伦理学和环境和谐发展理念的培养。按照学校相关制度,石油工程专业发挥资源优势,研发了“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建成了23处延安精神体验教学基地,要求在公选课平台最少选修一门延安大学特色公选课,实现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各个环节开展延安精神教育的工作流程,实现延安精神教育的全程化、全员化、全方位。

3.结合专业课特点,丰富课程思政元素

对于石油工程专业来讲,体验教学和践行活动的科目选择更为广泛。在“沉积岩岩石学”“钻井工程”等三大工程理论课教学中,依托全国油气地质大赛和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丰富教学内容,提炼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赛促学,提升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素质能力。

例如,在“沉积岩岩石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走进陕北典型的沉积剖面,观察油苗、裂缝露头;结合野外实习提升学生的践行活动。延安大学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腹地,从沉积岩石学的岩石学特征入手,分析其沉积演化环境变迁,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去思考,认识地质现象;合理运用常用工具、软件开展实验教学,编制出关于古地理沉积相分析的重要图件;恢复鄂尔多斯盆地三叠世延长湖的形成、演化、消亡过程,加深对油气的生成、运移、形成过程的理解。同时,穿插近年科研热点“致密油”“页岩油”“页岩气”等,让学生的思维既具有传统经典理论学说,又具有包容、创新开发的格局。此外,借助多媒体视频教学,学习观看了《石林的形成》、学习了碳酸盐岩篇章之后,师生一起编写“顺口溜”,记忆课程要点,丰富了教学方法,提升了课堂效率。

全国油气地质大赛和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是近年来石油院校学生广泛参加、影响深远的赛事。一方面,通过“学习、竞赛、研究”三位一体培养方式,打造了一批专业基础扎实、知识储备丰富、专业技能过硬,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油气地质—石油工程复合型(地质工程一体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组织单位、用人单位高度重视,特别规定:凡是在两大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及以上者,在研究生入学面试、用人单位招聘时有一定比例的倾斜。延安大学石油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是全国油气地质—石油工程复合型(地质工程一体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学生既能参加工程设计大赛,又能参加油气地质大赛。近年来,该学院学生在两大赛事中均取得较好的成绩,客观地反映了这种“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促进了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

4.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传承工匠精神和“两山”精神

据不完全统计,以延安为中,涉及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服务、环境保护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公司、国际油服不下千余家。延安大学石油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依托地缘优势,建立广泛的企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搭建各类生产实习基地三十多处。学生在见习和实习中,走进金属加工车间,了解油套管加工工艺,抽油机的设计、安装、调试流程,学会车工、焊工、钳工等基本操作,传承工匠精神;走进生产现场,体验一线作业的辛苦和奉献,领会科学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两山”精神。

现代的石油工业早已不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模样,随着钻井技术的发展,一排排整齐排列的抽油机上下往返运動;周围的井场和道路大都用油气生产过程的固体废弃物经过加工,固化而成。生产的污水,通过沉淀、除油、过滤等一系列复杂先进的处理工艺,又回注到同层位。正是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的重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才逐步得以实现,在石油开采过程中,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对于大自然的馈赠,人类应该更好地利用,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

根据地质演化历史,延安一带在三叠世之前一直是湿润的气候,生长着高大的乔木、灌木林,水资源丰富,到了侏罗系延安组沉积时期,大致还是水草茂盛、河湖交织、气候宜人的环境。随后,随着气候干旱炎热,红层沉积和河道沉积交换沉积,志丹、靖边一带露出的红色地层,被认为是风成沙丘,表明气候干旱;上覆厚厚的黄土堆积,实际是距今约200万年的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土状堆积物,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反推其沉积环境,类似于现在的沙尘天气。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笔者作为石油工作者在陕北地区工作,亲身经历过恶劣的风沙天气,哪怕就是身穿防风衣,出去一圈,满头、耳朵里都是沙子;一个风季过去,道路两边的沙子堆积了约5厘米厚。从这个地质历史演化过程看,现在的环境相较于当时,已经改善很多,其主要原因和国家退耕还林、大力治沙防沙的政策有关。特别是近10年来,延安一带的气候也越来越好,沙尘天气越来越少见。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做到绿色可持续发展,也是延安大学石油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开展工作的重点。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学院从我国发展的现状出发,注重绿色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对如何开展我国石油资源的有效保护,以避免其受到更多的污染与损害,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开展了研究和探讨。同时,还要对油气资源的使用方式进行持续优化,运用先进的技术,提高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济效益。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考察并深入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谷,了解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时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对延安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融合特色 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应用型人才

1.突出油田开发和环境保护特色

专业的定位是否恰当,是衡量一个学科是否有强大发展动力的关键。近十年来,国内开设了大量油气能源类专业,如榆林学院、陇东学院、兰州城市学院,以及哈尔滨石油学院、浙江海洋大学,等等。大部分专业同质化发展严重,如何办出专业特色,走一条不同寻常之路,实现弯道超车,尽快达到工程认证标准,是延安大学石油工程专业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该专业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石油工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面对新工科、新能源、新技术、新业态,以石油工程专业为核心的多学科交叉专业点、建设点、布点方向前瞻性不够,在学校现行的专业设置体系下,缺乏系统性。自石油工程专业开设以来,学科发展方向就初步聚焦在油气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两个方向,但真正在油气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方向想要做到融合,则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实践。专业突出油田开发和环境保护特色,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以工程认证为规范,大师引领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工程认证是指国际通用的,由不同专业类别认证机构(委员会)对工程类专业教育实施的专门性认证。截至2021年6月,通过认证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6所高校。延安大學石油工程专业自2007年开始招生,以工程认证建设项目为依托,先后成功申报“能源与环境工程实验中心”的“陕西省本科教学实验示范中心”,陕西省高等院校省级实验中心和“资源与环境”硕士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借助地缘优势,在建立多样化的实习实训基地上,形成大一到大四不同阶段一体化的生产基地培养模式。

实验室问题和师资问题是新建专业的通病,特别是新建工科专业。本科教学实验室多,相对缺乏以校内指导教师的科研实验室、仿真实验室。延安大学石油工程专业经过15年的发展,教师师资队伍由原来“三多三少”(工科男教师少,女教师多;硕士多,博士少;本硕不一致的多,本硕一致的少)变化为“一好两高三低一缺乏”(学缘结构好,博士比例高,地质工科博士比例高,工程工科博士比例低,双师型教师比例低,职称结构偏低,缺乏学科带头人)。针对问题导向,大量引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长庆油田、延长油田等知名专家、学者聘为兼职教授。2018年,石油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高德利院士工作站”正式授牌,对学院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结  语

延安石油工程专业依托延安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课程思政作为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紧密结合行业特色和优势,构建了“红色基因、红色传统”的思政课程体系。石油工程专业把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培养全过程,充分挖掘学科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延安大学石油工程专业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把工程教育认证作为推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动力,用延安精神贯穿育人的新体系,加强课程思政的引领,对于培养新时代石油工业接班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Z3):4-10.

[2]董燕,王学武,郭谨.基于新工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石油工程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20(19):161-164.

[3]齐宁,陈德春,巴海君.石油工程专业新工科改造升级路径实践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9(4):64-67.

[4]赵万春,张继红,董驰,等.工程教育背景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多维一体化建设探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19):47-48.

猜你喜欢

工程认证石油工程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跨越时空
延安精神照耀着我们
延安精神传万代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面向工程认证的软件项目管理课堂教学探究
基于工程认证及成果导向教育的环境工程专业体系构建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
石油工程化学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浅析石油工程服务企业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
基于现代加工技术的冷挤压技术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