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素养视域下一贯制学校体育课程优化路径研究

2023-06-22周伟陈莉

山东体育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体育素养体育课程优化路径

周伟 陈莉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一贯制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构建、内容衔接、实施方法、评价方式四个维度进行分析,探析一贯制学校体育课程优化路径。研究发现,当前一贯制学校体育教学面临体育课程目标与课程建设衔接不畅、体育课程内容层次不连贯、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学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机制亟待更新等困境。提出如下路径:以培养体育素养为核心,确定课程目标;搭建衔接小、初、高阶梯式课程内容体系;创新与整合教学实施手段,因材施教;重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健康档案。从而构建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的一贯制学校体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体育素养;一贯制学校;体育课程;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23)01-0064-06

Optimization Path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for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ysical Literacy

ZHOU Wei1, CHENG Li2

(1.Haojiang Experimental School Affiliated to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tou 515071, Guangdong, China; 2. Dept. of Sports,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Hubei, China)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ivew and logic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four dimensions of the goal construction, content connection, implementation method and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t is found that the current consistent system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s facing some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poor conne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bjectives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e incoherent level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tent, the single teaching method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learn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needs to be updated.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core is to cultivate physical literacy, to determine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to build a system of curriculum that link the primary school, junior high school and senior high school; to innovate and integrate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means, to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to re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learning evaluation system and establish students' health files, so as to build a consistent system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with vertical connection, horizontal consistency, internal unity and form combination.

Key words:sports literacy;the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sports curriculum; optimization path

2016年10月25日,國务院正式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开启了我国健康发展新纪元。我国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面提升人民体质健康作为国家健康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努力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加强体育锻炼。因此,发展学生体育素养,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显得尤为迫切。但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呈现出“学生上小学就学蹲踞式起跑,上了大学依然在学,大学毕业也没有掌握一项体育运动”的尴尬现象,反映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各学段之间出现衔接性不足等问题。在基础教育阶段,一贯制学校作为我国新型办学机制,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同样面临教学衔接不良的问题。作为学段连续性强、学龄跨度大、教学管理集中的学校,建立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的系统性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教学最迫切的需求。因此,本研究将从体育素养视角探析一贯制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路径,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1 推进一贯制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

1.1 实现体育强国人才战略目标的基本路径

2019年9月2日,国务院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至2035年,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5%以上,《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超过92%[1]。因此,督促青少年掌握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教育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基础教育作为其“根基”,必须牢固坚实才能承载知识的“大楼”。压实学生基础知识,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全面发展学生素养也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阶段体育素养的培养与建立直接关系学生未来健康生活理念的形成,以及学会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等的关键因素。2016年5月,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2]。同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其中也多次提到“体育素养全面提升”等重要精神。上述文件彰显出我国党和政府对青少年体育素养提升的高度重视,这也是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1.2 体育素养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必备元素

进入21世纪以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的重要方针,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近年来,体育素养成为世界体育教育领域中的热点议题,从概念研讨到素养测评的探究均有学者涉足。我国较早展开相关研究的有夏峰[3]、赖天德[4-5]两位学者,他们提出“体育素养是指体育的文化水平”的概念,虽有部分学者提出更多释义但都集中在“体育的文化水平”基础上,综合而言体育素养是由体育运动衍生出的一种综合文化[6],主要内容包含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锻炼行为、体育情感、体育道德、体质水平七个要素[7-8],它是融合体育能力、态度、习惯、情感与道德的综合素质。因此,基础教育阶段体育素养的全面实施触及素质教育的多方面,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必备要素。

1.3 一贯制学校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优势平台

一贯制学校是根据国家教育法有关实施(包括九年制和十二年制)教育年限的规定而组建的,贯穿小学、中学教育的一体化学校。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教育建设不断加快,但分散式办学模式与应试升学机制,使一体化课程建设和连贯的体育课程体系无法有效地开展与实施。连贯一体的教学设计与分散的办学模式的矛盾日益凸显,为平衡各适龄儿童受教育机会、缓解升学压力、提升各学段课程的衔接性与统整性,一贯制学校应运而生。其教育资源集中、系统连贯的育人机制、群聚性教育管理体系的办学模式,体现了教育的一体化和规模集聚效应,使政府和社会更青睐于一贯制学校的建立。同时,一贯制学校在学生培养目标方面更倾向于整理设计、分段推进的教育思路[9],分阶段落实学生的培养目标,创造多元、适应发展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实现充分的成长与发展。

2 当前一贯制学校体育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体育课程目标与课程建设衔接不畅

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引领与导向。目前,一贯制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紧跟《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两项《标准》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发挥了积极指引作用,然而从系统视角对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目标比较分析发现,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阶段体育课程目标存在衔接不畅的问题(见表1)。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在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下,将“健康第一”作为《课标》的指导思想,但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两者课程总目标的衔接性不足。义务教育阶段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中教育则强调体育的育人功能和学科核心素养,两阶段在学段间的衔接性不足。其次,义务教育课程阶段提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个阶段性学习目标;高中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学习目标[10]。两者虽有字面上的区别,但内容如出一辙,各目标设置结构缺乏递进的层次关系。另外,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小学的课程目标未充分考虑各学段的学习基础、身体特征、体能发展敏感期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学段之间未呈现出阶段性、衔接性[11]。总之,当前基础教育各学段课程目标设计自成体系,未考虑各学段的特殊性,缺乏从整体视角联通各阶段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相互衔接的系统性不够。

综上所述,一贯制学校涵括基础教育各学段,需要系统、连贯、明确的课程目标,建立连贯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为学生提供科学、系统的教育课程。

2.2 体育课程内容层次不连贯

体育课程内容是彰显体育育人属性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从现行课程内容的设置发现,年级之间、学段之间存在衔接不连贯、前后重复等问题,致使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到大学都未真正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在教材内容方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游泳项目中对蛙泳初学者提出的标准之一是“水中行走、水中漂浮、踩水和漂浮前行等动作,掌握水中呼救的方法” [14] ,对于高中阶段提出如此低的标准,在义务教育阶段又将如何实施?另外,在各学段的体育教材中出现內容重复现象,如,篮球技术从最初原地运球开始编写、田径从短跑开始编写,未遵循学段间的进阶性与连续性。其次,一贯制学校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更加突出,学校教学虽然可以做到连续性、系统性,但体育教学内容的构建却未能根据学校办学特点形成系统连贯的课程体系。小学阶段学习前滚翻、蹲踞式起跑,中学阶段依然学习前滚翻、蹲踞式起跑,改变的仅是授课人 [15]。另外,技能学习超前、滞后现象普遍,为了选拔出“体育苗子”,小学阶段就出现学习足球技战术、篮球“传切配合”、发展专项体能练习等超前学习现象。过早接触专项化练习,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为下一学段的课程内容增加不可避免的重复。而在高学段学习“滞后”项目,如,学习足球颠、传球,篮球原地运球、游戏教学、无身体素质练习等现象频现。教学内容与学生年龄段不符,是低水平的学与教,严重挫伤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一定程度上产生懈怠、消极的学习态度。

2.3 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手段,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促进学生技能学习、健全人格、增强体魄、实现体育育人本质目标的捷径。但当前一贯制学校体育教学方法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形式单一。受传统教育影响,授课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语言传递、直观感知和实际练习的方法言传身教。其中“示范-模仿式”最为普遍,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认知需求,致使部分学生逐渐失去对体育的兴趣[16]。 “比赛”的教学形式为基础教育通用手段[15],使用比赛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培养团结合作意识,但其实施条件是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否则舍本逐末的方法只会导致体育沦为娱乐的附属品。其次,小学阶段“游戏”形式呈现主导地位,游戏在兴趣引导、氛围调节方面有不可缺少的作用,但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生各阶段的发展需求。当前,“放羊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依旧出现在体育课堂,对学生技能掌握、体育课程本质的认识产生阻碍与扭曲。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以人的身体发育规律、心理发展为依据,从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个人到集体的顺序与阶段,呈现出层次性、顺序和阶段的特征,满足各学段的学习要求,并逐步引导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4 学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机制亟待更新

课程学习评价是对过去的总结与归纳,同时对后期课程内容、教学进度安排提供科学依据,增强各学段之间的衔接性,保障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当前义务教育各学段中,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仅有中考体育是具体化的规定,高中阶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之一,小学与其他学段均未列入政策性规定,因此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懈怠、虚假现象 [17]。一贯制学校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评价标准,实施学生体育课程学习评价。而《标准》中的课程学习评价无具体操作性指导,缺乏一致性,导致一线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其次,高中则以课程标准进行学习评价,而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体质状况评价无明确指标,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健康标准》实施。因地域不同、标准不一,各学校、教师在课程学习评价实施过程中出现“应付式”“形式化”现象,学生体育课程评价工作形同虚设。各学段学生的学习评价缺乏连续性,教师对于学生的真实水平难以把握,缺乏系统、详实、连续的学习情况记录。在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实施中主要以定量评价、终结性评价为学生主要评价方式,缺乏正向的过程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忽视了个体差异性,对于体质较弱、运动能力差的学生有失公允。

3 体育素养视域下一贯制学校体育课程优化路径

优化一贯制学校体育课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教师队伍调配、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等资源整合,更要面对整个基础教育各学段庞大的学生群体。一贯制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应在国家政策的宏观指引下变通求存,以学生体育素养的建设与培养为课程改革方向,深入教学一线,以实践为改革基础构建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的一贯制学校课程体系。优化一贯制学校体育课程就是为了解决当前一贯制学校体育课程衔接不畅、教学内容重复、教学实施手段单一、课程学习评价机制落后等问题,为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运动技能的掌握奠定基础。

3.1 以培养体育素养为核心,确定课程目标

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形式多样,侧重方向不明晰,使一线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难以抉择。因此,一贯制学校应摒弃繁杂的课程目标,以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为核心,分设小学低年级(1~2)、小学中年级(3~4)、小学高年级(5~6)、初中、高中五个阶段课程目标,每个目标都要结合青少年身体发育规律以及心理变化特征而制定。小学阶段涉及身体活动、体育情感、体育道德以及基本体育知识,进行体育素养的启蒙教育;初中阶段重点夯实各项运动基础与身体素质,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培养学生体育素养意识;高中阶段突出技能提升与意识的养成,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与体育行为的形成。

小学低年级课程目标主要在于促进身体生长发育与模仿性学习,同时注意培养体育锻炼行为和体育情感,为体育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小学中年级开始侧重于身体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遵守秩序和正向激励与引导;小学高年级更多的是涉及集体项目及规则学习,注重团队协作与道德意识培养;初中阶段正式开启各项目的专业性学习与加强身体素质练习,增设体育理论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中阶段不仅加深运动项目学习的难度,还要突出个人优势项目与特长学习,开展运动原理方面理论知识学习,逐渐形成自主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五个阶段课程目标层次明晰,纵向衔接连贯,有利于教师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也为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打下奠定基础(见表2)。

3.2 搭建衔接小、初、高阶梯式课程内容体系

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遵循学生身体发展顺序、心理变化规律,也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根据一贯制学校办学特点与课程目标设定,课程内容呈现阶梯式内容体系:小学低年级注重兴趣引导、身体活动开展,选择游戏与田径项目等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兴趣,促进粗大肌群的发展;小学中年级注重身體活动参与、集体运动的学习,涉及大量的跑、跳、投等,发展良好的体能,也为后续复杂动作学习奠定基础;小学高年级以集体运动与组织、基本技能学习为课程主要内容,选择初级的球类运动、集体操等项目,促进学生合作意识与协作能力的提升,同时满足学生对新技能学习的意愿;初中阶段主要以基本技能与理论学习、身体素质加强、准专项化学习为课程内容,不仅能在身体素质方面进行系统的练习,同时也加强理论知识上的引导,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体育锻炼行为与意识;高中阶段从准专项化练习向专项化转变,加深运动技能的学习难度性与专业化,同时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特长并持续练习。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内容设置,从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顺序与特点为基础,编排一贯制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从具体到抽象、简单到复杂、个人到集体的顺序层层递进,不仅能较好地衔接各个学段,同时也能为后阶段学生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图1)。

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应该是严谨而又不失灵活性,除了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田径、体操、球类、舞蹈、游泳、武术等)外,一贯制学校可根据地方传统文化、学校场地等特点开设民俗体育、新兴体育等课程内容,促使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

3.3 创新与整合教学实施手段,因材施教

教学实施手段是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直接关乎课程改革的效度。虽然一贯制学校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方面层次逻辑清晰,但教学实施内容依然复杂多样。因此,根据年级、学段以及运动项目类型的不同而选择科学、合理的实施手段,更能保障教学效果与课程改革有效性。小学阶段多以情境教学法、游戏、集体对抗等手段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注重学生兴趣、集体主义感的培养和基础技能的学习;初中是技能基础夯实的阶段,要注重打牢学生各项运动技能基础,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因此,要科学运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手段;高中阶段学生以技能提升、难度学习、个性选择为主要内容,因此,实战运用为主要实施手段,比赛的过程中能全面展示学生运动基础与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战术意识和竞争意识。

其次,根据学校年级、班级情况开设“体育走班制”教学,使学生在运动项目体验与认知方面拥有良好环境。这种破除行政班级、年级的形式,便于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也利于学生在不同环境融入团体的适应能力;根据地方民俗、文化特点开设“地方体育课”展示特色体育魅力;根据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优势,开设“校本体育”课程,并將该课程设为学生必修、必须掌握的体育项目。另外,随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转变,师生的角色在发生变化,教师由教学管理者变成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初始水平、身体条件等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分层次、多媒体、教学比赛、网络教学法等多种方式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3.4 重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健康档案

科学、合理、多元的课程学习评价方式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便于教师教学计划的制定。因此,基础教育阶段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应是科学性、公正性兼备的动态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做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真正实现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与科学性。

小学阶段采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遵守组织纪律、学习态度与热情等方面的定性评价方式;初中阶段注重基础运动水平、体质健康水平、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知识等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运动习惯;高中阶段要充分考虑个人运动项目偏好、技术水平、体质健康水平、运动习惯和体育理论知识,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与短板,保持优势项目并积极补足劣势项目。

建立学生健康档案,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程度、优势与不足都有详实的记录,同时将评价内容与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相对应,使评价有据可循。学生健康档案不仅客观地反映学生各阶段所参与的体育活动的类别、级别以及所获成绩等,还详实地记录个人参与体育锻炼、测试、比赛的所有成绩,能完整地保存相关数据,为衔接下一阶段学习提供相关参考依据。学生健康档案主要涵盖体质测试档案、课外运动档案、运动赛事档案、体育成绩档案4个部分。另外每个部分下设3个维度内容,对各个维度的内容综合评定后得出健康、亚健康、不健康3个等级以引起学生个人、家庭、教师对学生体质的重视,督促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见图2)。

4 结 语

体育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固有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课程学习评价之外,还有许多因素制约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诸如教师水平、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学校课程安排、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等。一贯制学校涵盖了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不仅需要面临自身体量大的问题,还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引导与规范,还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以及财政资助,社会联动支持等。同时,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促使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落实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体育强国建设纲要[EB/OL].(2019-09-03)[2021-05-23].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9-09/03/content_1944474.htm.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EB/OL].(2015-05-06)[2021-04-2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5/06/content_5070778.htm.

[3]夏峰.必须重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J].学校体育,1990(6):1.

[4]赖天德.试论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改革(下)[J].中国学校体育,1998(2):62-64.

[5]赖天德.试论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改革(上)[J].中国学校体育,1998(1):64-66.

[6]朱亚成,季浏.关于提升我国青少年体育素养研究的文献综述[J].浙江体育科学,2020,42(1):81-88.

[7]于秀,孙夕鹭,刘海燕.城市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5):1-5.

[8]于素梅.从一体化课程建设谈体育素养的培育[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3):8-11.

[9]董慧蕴.文化、课程与管理:十二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整体探索[J].中小学管理,2015(11):36-37.

[10]姜勇,徐光建.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现状及优化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9(12):97-103.

[11]殷荣宾,季浏.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现实诉求与路径[J].体育学刊,2015,22(5):75-80.

[12]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3]季浏,钟秉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14]于素梅.一体化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J].体育学刊,2019,26(4):16-21.

[15]郎健,毛振明.论体育课程在大中小学的断裂与衔接(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45(2):38-43.

[16]王芳.基于创新角度下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19(33):67-69.

[17]于素梅.一体化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J].体育学刊,2019,26(5):15-19.

[18]毛振明.对体育课程整体设计(大中小学课程衔接)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5):656-659.

收稿日期:2021-06-06

基金项目:广东省校园足球专项课题部分成果(编号:20SXZPT12);汕头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立项课题(编号:2020GHBY101)。

作者简介:周 伟(1990- ),男,湖北利川人,硕士,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学。

猜你喜欢

体育素养体育课程优化路径
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活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研究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90后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活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