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感觉反馈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构建

2023-06-21林佳佳

新教育·科研 2023年4期
关键词:反馈小学科学实验

林佳佳

【摘要】对课堂教学展开革新、创优,建立生本课堂,已经成为新课改的落脚点。要想让生本课堂落地生根,就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让感官成为教学切入点,助力学生知识体系构建。科学教学中引入多感觉教學,能够快速激活学生的感知点、思维点,给他们带来更丰富、深刻的认知,对彰显科学实验价值有积极作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显得尤为关键,教师要多措并举,借助不同方法,筛选独特视角,调动学生多重感官,在多感觉反馈中完成对实验内容的把握,逐渐内化知识。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多感官;反馈;立体构建

科学教学中,实验是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在一定仪器、设备等物质材料的助力下,有目的地探索事物属性的学习方法。实验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诸多因素辅助,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显得格外关键,它是教学活动成功的有效保障,也是构建智慧课堂、高品质课堂必不可少的因素。小学阶段,教师要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升级教法,给出具体化、形象化的指引,打破科学实验模式化的操作步骤,结合学生思维感知,调动他们的感官,在手眼脑的协作互助中激活学生思维,顺利启动实验。

一、视听觉调动学生多向感知

1.趣味阐述,激活教学主体

作为人体的重要感官,听觉对人产生的作用极大,生活中处处需要听觉的辅助。学习过程中,听觉的助力作用异常显著。有了听觉作为辅助,学生能够更好的感知知识,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才会逐渐得到提升。课堂教学中,听觉调动是启动学生认知的有效方法。教师不妨从听觉角度着手,对学生展开针对性指引。课堂中的听觉触动主要可以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着手展开探索。无论是教师阐述,学生聆听,还是学生阐述,教师聆听,都能为课堂注入崭新动力。聆听效果的呈现关键是阐述。阐述生动有趣,形象具体,自然能够给聆听者带来更丰富的情感触动,快速激活他们的认知。科学学科具有极强理论性,涉及到的知识也相对专业。教师不妨从趣味性角度出发,进行有效阐述,让抽象的知识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对学生有极强的触动性。运用语言启动课堂,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生动讲解和故事引导都是语言导学的具体体现。学习教科版六年级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为了吸引学生,教师先给学生讲述特种兵接头用手电筒做暗号的故事。“丛林深处,特种兵大卫与大部队走散了,这里正在举行一场红蓝对抗赛,丛林中不仅有自己的战友,还有‘敌人’,那么大卫要如何辨别对方是战友还是敌人呢?”曲折有趣的故事让学生产生了极强的学习欲求,快速进入思考状态。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想到了手电筒。教师顺着学生的思维,继续讲述故事,将他们引入实验操作状态。当然,在猜测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向着不同的方向延伸,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不能让学生的思维脱轨。实验本身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复杂性和专业性,为了削弱学科属性,教师运用通俗的语言展示故事,将学生引入独特情境中。故事导学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营造出既神秘又紧张的氛围。在环境的渲染下,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实验中。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唤醒学生过程中,可使用的方法是多样的。趣味阐述是常用教法。教师进行创新运用,在融合崭新教学思想和理念的基础上,借助趣味化、丰富性的语言描述,快速启动学生对科学学科理论知识的感知。

2.媒体调度,铺垫实验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五个感官中,视觉对学习效率产生的影响最大,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视觉是借助眼睛观察事物,在观察过程中,视觉接收信息、分解信息,为认知启动做铺垫。可以说视觉是人类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对文本内容的感知还是展开实践操作,都离不开视觉参与。为了给学生带来更丰富的视觉触动,操作过程中,可以融合相关辅助手段。毕竟教材内容有限,且教材内容大多是以文字形式呈现出来的,根本无法引发学生感知兴趣。多媒体有自身独特属性,能够将静态画面进行转化,以动态展示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内容呈现方式极具吸引力,能够更好地调度课堂,为科学实验的顺利开展铺垫基础。

小学生思维认知具有局限性。这就需要丰富教学辅助手段,借助多媒体,实现教与学、学与思的多重互动。学习“光的反射现象”,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组趣味视频资料。视频主题中呈现出很多一样的事物。在播放视频之前,教师给出问题作为指引,让学生思考:这是真的吗?如视频中有五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孩子,教师指导学生细致观察,让学生对五胞胎的真假状况进行分析。趣味化的游戏让学生异常激动,他们根据教师的提示,积极参与到视频观看和观察中。视频播放不仅仅是为了吸引学生关注,启动他们的感觉,更是要让他们在观察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引发他们主动思考。小学生容易被表象蒙蔽,缺乏主动思考、主动探究意识,教师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快速启动了他们的多元思维,为后续实验操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兴趣是最强劲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的学生依然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抓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多媒体为桥梁,激活学生视觉,引发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感知欲求,在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课堂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探索动能,对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触嗅觉触发学生多元思维

1.丰富素材,感知学习流程

科学实验的顺利推进需要材料作为支撑。材料不仅是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物质基础,还是学生认知转变的催化剂。可见,材料在实验教学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决定性作用。教学设计中,材料是必须考虑的因子。材料选择会直接决定实验效果展现。在选择材料时,必须摒弃固有认知限制,去思维化。通常来说,实验操作是由固定材料组成的。但这种固定性只是相对而言,并不是绝对的,可以根据实验特点和教学需要适时进行扩充。实验过程中,学生有了更多素材选择,自然需要调动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实验教学也会变得趣味盎然。

丰富多样、五彩缤纷的实验素材对学生有极强吸引力,也能够增加实验的科学性。学习“哪个传热快”,这个实验要让学生对塑料、木头、铜、铝、钢等不同材料的传热效果有基本感知。教材中提供的材料是五种,为了拓展知识面,教师没有对材料进行介绍,直接采用贴标签的形式,让学生在材料觸摸中有基本了解。不仅如此,教师还在原有5种材料的基础上加入了陶瓷这个常见的材料形式。学习活动伊始,教师先让学生用手触摸材料,用鼻子闻,然后将感受记录下来。按照教材中的操作步骤,学生进行操作。因为增加了一种材料,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做好了铺垫。

为了助推实验顺利进行,体现教学趣味性和丰富性,触发学生的多元思维,教师没有拘泥于传统实验材料的限制,而是给出备用材料,让学生有多种选择。学生根据自身喜好以及实验特点自主选择素材。素材的多样化激活了他们的敏感神经,拓展了学生的认知。在材料接触中,学生对实验产生了浓厚探研兴趣。

2.主动质疑,切准学生思维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旗帜鲜明的指出:“理解自然现象和解决识记问题是小学科学需要达成的基本目标,要以探究活动为主线,通过引导学生亲身实践,实现知识融合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提升,科学素养的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正所谓“愚巧之间在于一问”。提出疑问说明思维在高速运转,知识在不断的深入人们脑中。作为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要想将小学科学的价值发挥到极致,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学科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必须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学生提问,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很多信息,问题是对信息的归纳梳理,有效反馈。教师抓住这一关键时刻,结合相关问题,给出对应性点拨、指导,教学效果自然值得期待。

学贵有疑。然而疑问的产生不是平白无故呈现的,一定是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本身的认知与新知识产生了矛盾冲突,才会让学生主动思考,找到矛盾点,进入产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学习矛盾点就是最好的切入点,能够为实验教学注入强大动能。学习四年级科学“岩石的组成”,学习活动伊始,教师没有急着让学生进入实验操作过程,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经验,进行大胆猜测。“这些大小不同橡皮泥球,他们被碾压后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形态?”“还能是什么形态,肯定是扁扁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这时学生的思维尚未真正启动。教师借助实验操作的形式,用事实说话。学生按照实验步骤,一步步的操作完成。展示环节,每个学生展示出来的变质岩形态不一。这让学生很是疑惑,他们的脑中都有一个大大的问号。教师抓住有利教学时机,引导学生找寻答案。因为有了疑惑,学生学习热情大大提升,很快找到了事情的真相,由现象看到了本质。

问题的生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缜密度的体现。实验过程中,学生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会接触各种材料,对其属性和质地有基本了解和把握,也会对实验过程或结果产生疑问。教师不妨抓住学生思维点,促使他们主动质疑、释疑,高质量完成实验操作。

三、运动觉修炼学生多重素养

1.实操展示,锤炼实践能力

实践操作不仅是科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升级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教师要以训练为抓手,锤炼学生的多重能力。具体操作中,教师要注重训练方法的选择。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存在差异,对知识的感知呈现出个性化特征。教师要对教学学情有精准了解和把握,遵循因材施教原则,采用分层训练的形式展开具体化、针对性引导。虽然引导方式不同,训练题的难度系数存在差异,但无论如何设置,训练目的要明确,都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实操时,教师要时不时地将学生推向学习活动最前沿,让他们在展示交流中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实验精髓。

科学实验教学,再多的理论展示都不及实践操作。在具体操作中,学生有了切实感受和体验,学习认知能够得到快速激活。学习六年级科学“水的蒸发和凝结”,这个实验需要学生借助一系列的实验材料制作出露和霜。无论处于什么阶段的学生,他们都非常感兴趣。但其实这是两个实验,为了给学生以更强烈的刺激,教师进行理论讲解,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操作过程中,学生两两合作,进行思维交流,课堂学习氛围异常浓厚。为了让实验结果更明显,教师引导学生同时进行实验。一部分学生进行人造露的操作,一部分学生进行人造霜的操作。在对比实验中,学生对知识有了更精准的把握,霜和露的差异性也更能体现出来。展示环节,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参与热情极高。在积极主动的展示操作、系统讲解中,学生实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实操演示是教学反馈的具体化。小学生爱表现,喜欢被关注。教师以学生的性格特点为切入点,借助操作展示的形式,检验学生对知识吸收、转化情况。根据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对学生建立科学认知结构情况有了更精准的把握,为后续深度训练提供依据和参考。

2.对接拓展,形塑学科素养

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从生活中衍生出来又更好地解释生活、服务生活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实验操作必须与生活进行对接。脱离生活讲解科学实验,犹如无源之泉,学科魅力难以真正凸显出来。为给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设置科学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以教材中的实验为基点,进行适当拓展,在多重对接中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知识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拓展延伸的过程。掌握一个知识点不难,难的是从一个知识点出发,延伸出更多的知识点。对接训练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运动觉,让他们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获得更深刻的认知,完成思维升级。

在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引发思维革命。学习“身体总指挥部”,教师从教材中设置的实验着手,引导学生玩“翻转打手”和“快速抓尺子”的游戏。游戏过程中,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思考状态,很快对刺激与反应的知识有了系统了解和把握。为了强化正向刺激,锻炼学生反应能力,教师从生活中寻找切入点,结合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具体设置时,为了给学生带来更有效的感知,教师设置的题型异常丰富,既需要学生调动脑力,主动思考,还需要他们进行正确演示。如教师描述一个地震突然到来的场景,学生要用演绎的形式展示出来并做出反应。实验操作过程紧凑有序,学生在多元情境中进入思考状态,完成了对知识的深度吸收探索。

实验教学中,彰显学生创新思维是重要目标追求。设置实验时,教师就要进行优化创新,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视角出发,给学生提供多种思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深刻体验科学研究的创新过程,完成学习的整体性规划。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将感觉器官称之为建立联系的器官。在感觉器官的调动下,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经验,快速感知知识,将自身认知与新认知联系起来,进而获得新的认知。每一次聆听、观看、触碰、操作,学生都会获得新的感受和理解,知识学习也会向着更深一层迈进。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学科,要想达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完成科学素养形塑,教师不妨借助视听觉,调动学生多向感知。从触嗅觉视角,触发学生多元思维。从运动觉着手,修炼学生多重素养。

【参考文献】

[1]何军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新课程导学,2021(Z1).

[2]刘忠庆.深度学习理念指导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探索[J].辽宁教育,2022(09).

[3]谢木生.小学低年级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对策思考[J].名师在线,2022(26).

猜你喜欢

反馈小学科学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做个怪怪长实验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对“未来教室”的初步探索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