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与健康”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

2023-06-21任红涛余秋颖

农产品加工 2023年9期
关键词:营养食品思政

王 凡,王 娜,任红涛,余秋颖

(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0 引言

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战略部署制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 年10 月发布并实施[1]。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 年6 月印发《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 年)》并明确提出到2030 年,食物营养健康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居民营养健康素养进一步提高、营养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强化营养人才的专业教育和高层次培养、推进全民健康行动。建设健康中国、全民营养与健康拉开新时代帷幕。“食品与健康”正是契合时代需求、助力国民健康改善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在大健康时代背景下,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面向全校食品类及非食品类专业本科生开设了“食品与健康”公选课。该课程依据食品类专业教学标准,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与“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旨在让学生了解国内外食品与健康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普及食品营养、食品安全与食品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和健康观,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健康水平。

“食品与健康”课程以食品营养、食品安全为基础,以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促进健康为主题,阐述食品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主要介绍食品营养、食品安全的基础知识、合理的膳食结构、不同人群的营养与健康、食品对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营养防治原则。该课程是培养学生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提高营养水平、增进健康的目的。对于高层次营养人才的专业教育及相关研究方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引领作用[2]。对课程教学实践的建设思路、教学设计、考核方式、课程教学应用效果等教学培养过程关键环节进行探索和讨论,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改革,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创新驱动发展需求的食品与健康领域高级专业人才。

1 “食品与健康”课程建设

1.1 课程建设思路

该课程教师具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授课前积极参加课程培训学习,通过多次讨论,反复斟酌修改教学大纲,最终形成了以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为建设目标,以参与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及线上线下同步教学“三结合”的教学模式为特色的课程。

“食品与健康”课程前期建设工作见图1。

图1 “食品与健康”课程前期建设工作

1.2 教学目标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确立3 个维度的教学目标。①理论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饮食营养与健康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各营养素的功能和科学的饮食理。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提高营养水平、增进健康的目的。③价值目标。强化课程的“育德功能”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增强和发挥“价值引领”功能。

1.3 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追求提高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目标,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创新与求实紧密结合起来,构建该课程的基本框架。该课程学时为24 学时,整个教学内容分为12 次课,每次课为2 个学时。课程构建了六大知识模块,分别为食品与健康最新研究热点、营养素的功能与作用、食品安全与健康、合理的膳食结构、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和合理膳食、食品对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营养防治原则。

课程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三结合”的教学模式,即采用参与式教学,将课堂讨论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将食品安全中的重点案例知识与科学研究及进展相结合;采用线上线下同步教学,将多媒体与常规教学手段相结合。使学生对食品与健康的基本方法和理论有所认识,了解国内外食品与健康的研究的进展和发展动态,掌握食品营养与安全的基本知识、概念和内容,在实践中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调理并改善亚健康状态的能力,从而为完成培养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1.4 教学考核

“食品与健康”课程建立“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即过程评价:以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目标评价:以课程标准目标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能力评价:以学生运用该课程知识解决相关理论和实际问题为参照标准。在过程评价中,针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德、能、勤、绩”等多方面表现进行考量,由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考评的形式来完成。着重考核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对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否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进行评估。评价内容包括知识、能力及素质考核评价,主要围绕学生“创新思维、价值取向、团队协作”等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两人互评、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

课程采用笔试或论文设计、调查报告等方式进行考核,考试时间为课程结束后1~2 周内进行,总成绩的确定由卷面成绩(或报告、论文成绩) 与平时成绩2 个部分组成,其中卷面成绩(或报告、论文成绩) 占60%~70%,平时成绩占30%~40%。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包括学生的考勤考纪、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及其他。课程反馈评价选择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在课程讨论交流区留言评价课程并给出建议,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提高。

2 课程应用成效

该课程于2019 年春季首次开课,对应的年级分别为2016 级、2017 级和2018 级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授课班级分别为食品质量与安全、风景园林、环境设计、生物工程、林学等25 个专业47 个班级。选课人数达120 人。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在课上认真听讲并将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做详细的记录,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课下学生也经常找授课教师讨论有关食品与健康方面的问题,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

通过采取课程的教学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带动了综合成绩的提高。从期末综合成绩来看(见图2),优秀占12%,良好占52%,合格占35%,总体上学生对该课程已经较好的掌握。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饮食理论、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图2 “食品与健康”课程学生成绩分布

“食品与健康”课程学生成绩分布见图2。

3 课程后期建设规划

3.1 优化“食品与健康”课程中思政教学的结构

在“食品与健康”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中,巧妙融入思政教学内容,传授食品营养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通过有意识地增强和发挥“价值引领”功能,不断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的教育,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强化课程的“育德功能”的教育理念,注重“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同步提升。

3.2 优化线上线下课程建设的适配化、技术化、规范化

教学中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继续采用“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拓展教和学的时间与空间,使教育模式更加个性化和适配化。加强教师的现代技术培训,提高教师对多媒体设备、计算机、网络电子资源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教学的信息化、技术化。加强线上线下课程体系建设的规范化,提高课程结构规范化、内容资源形式规范化、运行流程规范化、课程评价体系规范化。

3.3 优化教学团队建设

优化教学团队,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增强师资队伍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提升教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定期集体备课,共同研读教材,提高授课技能;加强课程思政理论学习,邀请优秀的思政教师参与教学研讨活动,选择课程思政切入点,达成统一的教育思想共识,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3],积极开发和制作相应的课程思政资源,如案例、视频、新闻报道、先进典型、法律、法规等[4],打好“食品与健康”思政育人的基础。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5]。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在全民健康备受关注的今天,“食品与健康”课程的设立与改革将在后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摸清并兼顾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学习的需求,不断更新调整教学内容,科学编制课程计划,采取各种措施调动学生积极性,保证实现培养目标的同时,体现持续改进的教学思想,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掌握食品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6],为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高质量的行业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营养食品思政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夏季给猪吃点“苦”营养又解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这么喝牛奶营养又健康
营养Q&A
食品造假必严惩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