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如品茗

2023-06-21戴荣里

民生周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品茗恩师刘老师

戴荣里

(一)

临近退休之年,朋友问我退休后做什么?我说,读书和旅游,外带品茗。其实,坐在书斋里是读书,旅游何尝不是读书。读书如品茗,其实,人生就是品茗的过程。当时到铁路工程队工作,单位发的劳保茶是茉莉花茶,老远就能闻到茉莉花香。工地上回来,牛饮一番。和北京市民细品慢咽一壶茉莉花茶的优雅姿势不一样。

近几年,我热爱上读书,什么书都读,政治的、经济的、人工智能的、文学的……似乎什么书都可以读。看到书,就想到马连道那些各种各样的茶。品茗是有讲究的,读书也是有讲究的。地铁上适合读哲理性的书,能让你摆脱掉旅途的嘈杂;办公室里,则适合读建筑类书籍;要是到野外,面对满山桃花,阅读一本散文最好。悲伤时读读诗歌,欣喜时看看心理学书籍,听到奇怪的新闻,翻一翻《犯罪心理学》,也能解除心头的迷雾。人生也短,读书读出趣味来,需要私密的感觉。就像喝茶,豪饮和慢品,滋味毕竟不同。有了更多时间读书,实乃人生幸事。记得有一年突发奇想,每天琢磨着去读一本书,把一点点的碎时光利用起来,没想到这样的不可能,完全变成了可能。读书可以辨别现实中的虚伪之处,现实中的虚伪之处又可以通过读书来弥补,实在是太有趣了。做人做到有趣味,方才不枉到世上走一遭。

人生就是不断经历的过程,经历也是在读一部自然、社会的大书。在铁路工程队工作时,感谢施工队长为我配的一辆自行车,可以让我从工地骑到附近的乡镇上闲逛。我在那个乡镇上见到了执意修毛遂墓的文化站站长,还有一位临聘的年轻文化干事。文化干事发誓要成为大作家,他给了我一本海明威的书,我还读了落满灰尘的川端康成的《雪国》。文化干事执意到北京闯世界的时候,我还在鲁南一个工地上奔忙。作为一位工程技术人员,对铅字的迷恋,更多地表现在发表了一篇豆腐块后,就把那张报纸怀揣成一个金币。铁路上的报纸总会随慢车一站站传递,我会骑车到官桥火车站接纳有副刊的那一期报纸。油墨味是最好的刺激品。感谢副刊编辑汪岱岭老师为我开辟了时间不短的一字文专栏,说叫专栏,其实也就百余字,我后来的专栏瘾,大概起源于青年时代的这种经历吧!技术员干着不务正业的偏事,文学成就了我,也害了我。我在技术专业上只混了一个高级工程师;而一直想得到文学上的更大成功,转行做了党务工作,虽说评聘为教授级高级政工师,但还是怀想着技术没有抵达心仪的境界。那些青年时的写作经历,犹如品茗者初涉茶界的小心翼翼。

读书的环境在变化,品茗的环境也在变化。人在现实的环境中,不仅想着未来,更在于同过去进行多方面的对比。患得患失中,时光不再;蹉跎岁月里,又有哪些值得坚守?

(二)

我和江西人有缘。我读工程硕士时的导师王渭明教授是南昌人,博士导师刘大椿教授也是江西人。王教授年长我不多,是岩土工程专家;刘教授则是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两位教授高足颇多,每位同门皆有可圈可点之处。正如同样是武夷红茶,此地和彼地,此树和彼树,味道是各不相同。

每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喝茶环境不同,喝茶仪式不同,即使是同样的一款茶,感觉也是不一样的。两位老师一样的谦和,我见到江西人就会有莫名的好感。记得读工程硕士期间,王渭明老师领我参观黄岛周围的群山,回到校园迷路了,好不容易找到教授别墅处,王老师说:“荣里知道吗?为什么叫科大,科大就是可大了。”师徒仰天长笑,如今回忆起来,就在目前。王老师江西口音,“美国”读成“米国”,几次逗着让王老师“出丑”,只见他小心翼翼地发音,还是读成了“米国”。王老师红着脸,像犯错误的小学生,同门则都大笑起来。凡是好老师,皆有童心童趣也。导师刘大椿,亦有此意。每次与刘老师交流,刘老师的风趣、幽默,让人十分舒服。刘老师是懂得因材施教的好老师,我是以一个实践者的身份进入刘门受教的。更多时间在工地奔波,和学院派的同门相比,学术素养远不能及,但我能向老师传递最鲜活的一线工程信息。记得老师曾问我高铁建设的诸多情况,我把自己参加京沪高铁建设的体会告诉老师,老师指定让我写高铁方面的博士论文。2013年因为为百花文艺出版社赶写一本高铁技术创新的著作,顾不得博士论文写作,不得不延期,恩师在前期为我申请品三宿舍的情况下,又再一次安排我住在红一楼人文社科中心。那时,我在良乡上班,正赶上女儿户口转往北京参加高考,女儿临时住在红一楼,解决了让我头疼的难题。恩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着学生,每次去刘老师家,师徒俩促膝交流中,笑声不断。有一次赶得急,没吃饭就到了恩师家。恩师问我吃饭了吗?我说吃饭了;师母不一会儿却端上来热腾腾的面条。有两年的春节,我与女儿是在刘老师家里度过的,一想起这些,就想起恩師父亲一样的温暖。恩师做了两次手术,腰椎不好,每次离开恩师家,恩师、师母总要执意送我到电梯口,这种微小的细节,让我十分难忘。老师南人北相、文人武相,高大挺立的形象,不怒自威。博士延期后,想着学位于己作用不大,几次想着要放弃学位,刘老师却一直盯着。他殷切的眼神,让我感动。即使到最急切时,刘老师也没有说一句过火的话。从他身上,我感受到了大学者的风范。有一次与刘老师同去江西老家调研,看到山清水秀的江西和禅意不断的寺院,我似乎悟出了老师的情怀里深藏着传统文化的诸多因子啊!老师像陈年老茶,越品越有滋味,滋润着同门愉快地成长。

如今,我也在几所大学当校外导师了。每每遇到有学生前来询问问题,也会如王老师、刘老师一样循循善诱。我立定了一个目标,希望每一个学生在校期间,能与我同发一篇小论文。校外导师虽不能像校内导师一样在学术上有效提携学生,但校外导师有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辅导学生的过程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学生问你,你不能不懂装懂,就要去认真大量地读书。每个论文题目都会让你学到更多元的知识。与其说指导学生,倒不如说是与学生一同学习。每每看到学生毕业了,就如看到一枚枚制作精美的茶饼摆在橱窗里,等待品茗者的赏识。读书好啊!各种不同形式的读书,就像打开了知识的天窗,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多元美好的世界。读书让人变得有趣,读书又让我认识了那么多智者;读书赠予我写作的爱好,让我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在读书中感受这个世界,又让你把在这个世界上的感受写入书中,这是多么奇妙的感受啊!

明年我就退休了,新的生活即将开始,其实,新的生活必然也是读书和写作。读书让我去学那些高尚人的品格,写作又滋养着一个有趣的灵魂。是的,生活充满了多样性,读书如品茗,在这个世界上,品茗一样的读书,才会充分体会到生活的无限多样性。当然,读书不只局限在书斋里读有字之书,旅游或许是另一种方式的读书,沉浸在大自然里或水乡古镇,这样的读书,更像在品一壶难得的老茶……

猜你喜欢

品茗恩师刘老师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品茗
曾字拜见恩师
谢谢您,我的恩师
幽默的刘老师
岁月如歌 品茗知味
安溪寿星爱品茗
怀念恩师欧阳天晶
白茶飘香 安吉品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