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京剧《杨靖宇》主题精神的建构

2023-06-21王亚丽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爱国精神杨靖宇

【摘 要】京剧现代戏《杨靖宇》以曲折感人的情节、响遏行云的唱腔和激烈精妙的武戏塑造了精忠报国的抗日英雄杨靖宇和东北抗日联军部队,赞誉了他们反抗侵略的坚定信念和不怕牺牲的民族气节。此剧在进行主旋律精神书写上另辟蹊径,在形式上寻求交响乐和京剧的有机结合,做京剧现代戏的创新性尝试,在情感上挖掘人物的思想全貌,完整地阐释家国情怀。京剧《杨靖宇》具有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双重意义,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增强能量。

【关键词】《杨靖宇》;爱国精神;革命文化;精忠报国

【中图分类号】I20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2

京剧作为国粹,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融合创新,随着时间的淘沙,京剧艺术也在内部更新以符合时代的审美倾向。在表现形式上吸收西方戏剧的写实性原则,从舞台美术设计、唱腔对白更新、剧本编创上深度考究,形成戏曲表意和话剧写实相结合的现代戏;其取材范围也不断的拓宽,涵盖现实题材、革命题材、历史题材等等,无论何种取材,都注重现实生活的情感表达,它自初期就有启迪民智、传播文化的作用,梅兰芳先生的《梁红玉》,是根据宋朝抗金女英雄梁红玉这一历史人物而创作的,表达当时人们抗战的心情。[1]这也体现着戏曲的美学原则,则强调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要“观物取象”,“观物取象”出自《易传》,“物”是指包括人类生活在内的天地万物,“观”指的是对天地万物现象的观察和感受,“取象”是指将生活提炼、概括成艺术的“象”。[2]

《杨靖宇》是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以抗日英雄杨靖宇的英勇事迹创作的现代戏,得到业内和观众们的关注和赞誉。作为一部革命题材的现代京剧,此剧在文本构思和表现方式上都精巧加工、用心编排,真实地展现革命时期冒着严寒饥饿与敌人的残酷侵略进行英勇斗争的杨靖宇将军和他的抗联部队,为当代观众了解历史、感念先辈、增强爱国理念提供艺术营养。此剧从现实中取材,聚焦杨靖宇将军最后三年的真实抗战时光,用京剧形式告诉当前人们,历史不会忘记杨靖宇作为民族英雄在白山黑水间战斗到最后一刻,为了改写中华民族的屈辱、为了中华儿女的自由将自己宝贵的生命奉献在抗联事业上,虽然他壮烈殉国,但是留给人们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的投入到反抗侵略、忠于祖国的战斗中,鼓舞着后人建设祖国、加快实现中华腾飞的步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树立一座永远的丰碑。

一、“抗联”使命中的精神气节

京剧现代戏《杨靖宇》作为一部情节集中、形象鲜明的抗战革命戏剧,它强调以情动人和传承精神,因此对于剧中所展现的人物心理应透视分析,对杨靖宇将军所代表的“抗联”精神要深刻总结、大力弘扬。

(一)精忠报国的信念

本剧是讲述1939年秋到1940年春天杨靖宇率领着东北抗日联军在吉林长白山一代与日本军官犬野斗争的事迹,整部剧以百姓为抗联运送粮食被日军杀害、杨靖宇摆口袋阵大胜日军、杨靖宇上山联合关山红共同抗战、杨靖宇被汉奸背叛为转移大部队牺牲殉国四场故事组成,每场戏线索清晰、起伏有序,从人物的刻画中展现在国破危亡之际每个人物的选择和表现的气节,以杨靖宇代表的抗联英雄、以棒槌老人、石奶奶为代表的龙泉村村民、以关山红为代表的江湖匪帮在面对强敌面前英勇不屈,精忠报国。杨靖宇是缔造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始人,在东北军二十万军队放弃抵抗的艰难背景下,他率领着抗联军队发挥着阻击日军侵占国土的重要作用,他对祖国的赤胆忠心是支撑着他迎战强敌的理想信念,第二场杨靖宇上山会见大刀会关山红的情节中,他说服关山红加入到抗联队伍中用到了岳飞的典故,在唱腔中提到:“只因为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在新房。”雄浑深厚的唱腔表现出内心的坚定,他告诉关山红这四个大字应该刻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上,这种精神直接打动了义薄云天的关山红和她的手下们,当场就决定加入到杨靖宇的抗联队伍中,为抗击侵略、解放祖国做贡献。同时他也是用自己的鲜血生命去捍卫这种信念的,尤其是戏剧结尾杨靖宇牺牲之前,舞台上运用“心灵对话”的方式,让犬野和杨靖宇一对对手进行心灵沟通,杨靖宇在此说到:“中国的土地,一寸也不会划入侵略者的版图,四万万同胞,正在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钢铁长城,我要告诉所有的侵略者,你们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灭亡”这一段激昂的念白通过演员坚定的语气中将精神上升到整个民族中,直接点明了中华民族不屈的奋战之意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不畏艰难的斗争

在戏剧中离不开矛盾冲突,冲突需要设定情境,在既定的戏剧情境中,人物所处的情况、环境和关系成为人物戏剧动作的来源和依据,戏剧动作能“使冲突及其发展进程具体、直观地体现出来”,冲突又能“使人物的动作具有明确的目的、集中统一、不断发展”。[2]在《杨靖宇》这部冲突激烈的主旋律抗战剧中,正是由于来自敌人的压迫、严寒饥饿的恶劣环境、内部分化的三重冲突中彰显人物精神的伟大。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就具有强烈的抗压性,这种抗压性在外敌侵略的战争背景下尤为明显,表现出来的是不畏艰难的斗争气节。本剧中最大的艰难就是抗联与日本侵略者军事力量的悬殊对比,日本军队掌握着正面战斗的绝对优势,但是在杨靖宇的唱词中提到:“为抗战,五次入獄,我心未悔。为抗战,别妻,别母,别家园。为抗战,亲手创建一路军……为抗战,牵制敌军难入关。”戏剧中有几场精妙的武戏设置,将敌人的凶残和抗联部队的英雄直观的表演呈现,歌颂他们以微弱的兵力却奋勇杀敌,牵制日本军队侵略的步伐。剧中犬野对抗联步步紧逼,抗联军队被迫转移保留实力,杨靖宇为了大局选择引诱敌军最终牺牲,体现着他在不畏强敌,艰难斗争的精神;抗联的残酷不仅是与敌人正面战斗中体现,剧中用写实的舞台设计,将电子屏和灯光交映还原了长白山冬天恶劣的严寒环境,大雪纷飞、寒风呼啸,杨靖宇将军在这样的环境中患上严重的风寒,战友和上级要求他前往苏联治病,但是被他拒绝了,他也知道身体健康的重要,但是在严峻的战争形势下,面对受苦的乡亲、患难的战友,杨靖宇依然选择了坚持,继续带领战斗冲锋陷阵。除了环境的恶劣,缺量少盐的境遇是摆在抗联面前更致命的威胁,戏剧从开场就将这个现状说明,到了最后杨靖宇诱敌深入之际已经无物可食,为了充饥肠他只能吞咽棉絮,捧一把身边的白雪当山泉,当日本军队杀害杨靖宇解剖尸体时,从他的胃中只能看到草根和棉絮,这是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坚持不懈斗争的真实写照;堡垒内部的攻陷是最致命的危险,本剧就刻画了一师师长当汉奸的线索,面对犬野给的钱财动摇了信念,出卖了抗联战友,带着日本军队找到杨靖宇,致使杨将军牺牲。汉奸的线索说明了金钱和背叛是抗联斗争的巨大绊脚石,剧中安排杨靖宇将军临死之前处决两位叛徒,表达了不畏艰难的斗争精神。

(三)团结群众的路线

剧中杨靖宇深入贯彻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抗日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对敌抗争的决胜法宝。[3]在剧中杨靖宇紧密的联系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对抗外敌侵略的做法是抗联精神的内核之一。第一场中龙泉村乡亲为抗联军队掩护行踪、运送粮食甚至宁死也不揭发抗联队伍的行为是中华民族共同抗战的缩影。实行统一战线后,战斗规模逐渐扩大、战斗次数增加、活动区域逐渐扩展,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4]《杨靖宇》中就将此做法搬上舞台,在剧中第二场加入“大刀会”和“关山红”,他们本是占山为王的土匪被抗联部队打跑了,杨靖宇得知后说道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于是乔装前往老爷岭去拜见关山红,最终依靠自己的赤胆忠心说服关山红和一众兄弟,组建武装力量共同抗战。

(四)运筹卓越的才能

杨靖宇组建的东北抗日联军是在特殊的条件下的武装力量,在各方面都落后的情况下,能够起到牵制日本军队的作用离不开杨靖宇的卓越军事才能,在剧中第二场开始就用设计精妙的武戏场面表达了抗联军队的英勇善战,从卫生院的歌声中赞扬了杨司令巧布口袋阵,兵分两路歼敌军的良策,通过石柱子和卫生院的对话介绍了杨靖宇的“四打四不打”的战斗原则,讲述了近几年打过几场大胜仗,表现了抗联从实际出发,实行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斗策略;在最后一场杨靖宇的独白中,也发出了“为抗战,杀敌灭寇以过万”的感慨,日本军权犬野将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侧面的刻画出他的军事才能;以及最后他敢于诱敌深入,帮助大部队转移,将杨靖宇这一位有胆识、有计谋、敢牺牲的军事人才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主题精神的“现代”表现

京剧《杨靖宇》作为历史革命题材的现代戏,在创作中不仅还原了战斗时期的历史面貌,也融合了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审美倾向和艺术表达,赋予主题精神的延续性和辐照性。

(一)交响乐的融合

本剧在表现手段上最创新的方式就是融入西洋交响乐的伴奏,起到宏大叙事的作用。交响乐具有恢弘、庄严的特点,在表现民族英雄英勇事迹的题材故事中,用交响乐和戏曲唱腔融合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冲突、达到理想的叙事效果。例如在杨靖宇出场的个人唱段中,首先由演员倪茂才演唱几句高派唱腔:“霎时热泪洒胸前,这粒粒新粮鲜血染”,婉转凄凉的唱腔将乡亲们为了帮助抗联牺牲的情谊和精神深刻表达,同时也表现了日军侵略者的凶残面貌,紧接着交响乐响起,棒槌爷爷向杨靖宇哭诉龙泉村悲惨遭遇,板乐响起,倪茂才转身亮相,激昂的唱腔扣人心弦,布置了战斗任务,高声为百姓报这血海深仇,两种音乐形式交相辉映,与剧情紧密相结合,营造气氛,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交响乐在剧中还有着连接情节的作用。“通过器乐乐章,简要地向观众描述连接各个唱段之间的重要情节,使各唱段之间更加紧密和谐地连接起来,成了交响乐队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演唱完美的契合了情绪表现,毫无违和感。此外,戏曲和交响乐的结合尝试也拓宽了观众审美范围,加大京剧的宣传力度,通过戏曲与交响乐的融合,实现中国传统戏曲兼具通俗和高雅风格,实现雅俗共赏。

(二)表现人物内心全貌

文艺作品的创作离不开人物塑造,作品的主题是通过人物的行为展现出来的,作品的精神是通过人物的品质升华而成的,因此如何塑造人物是当前京剧现代戏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对历史英雄人物的再塑造,需要结合整个戏剧的艺术特质与时代下的人文思考,避免人物的模板化和套路化。《杨靖宇》在进行人物塑造时注重挖掘当下的审美价值,将英雄杨靖宇多方面展示,增强其主体性思想的表达,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全貌,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上融入新的创作思考。

在刻画杨靖宇不畏艰难、为国战斗的伟大的同时,也注重聚焦他内心的乡土眷恋,展现他对于家乡亲人的思念,这种情节贯穿在戏剧的始终。第二场通过卫生院与石柱子的对话,介绍杨靖宇的经历从老家河南领导确山大暴动,受党委指派来到东北建立抗日联军;杨靖宇在与棒槌爷爷临终前聊天时,杨靖宇说道:“将来把日本人赶跑后,带你回到河南老家,家里有儿媳妇有孙女,他们都是你的亲人,到时候我给您做一碗河南的羊肉烩面……”直接抒发了他对家乡眷恋的情感;在杨靖宇被敌人发现之前,饥寒交迫之际他恍惚的看到自己的妻子郭联呼唤他的原名,孩子在呼喊他爸爸,这个时候杨靖宇以一段唱腔表达对妻子的亏欠、对女儿的愧疚,将一个丈夫、一个父亲无法守护家人身边的难过与思念的情绪刻画的淋漓尽致。创作者将杨靖宇的个人家庭的亲情之念、眷恋家乡的乡土情怀、精忠报国的信仰细致展示,增强人物的真实感,加深观众的共情感。值得一提的是,在塑造反派汉奸师长时,创作者也并未直接脸谱式的安排,而是给予一个铺垫。

(三)新时代的价值体现

京剧《杨靖宇》不仅是代表吉林参加艺术节的参赛作品,也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胜利70周年,纪念民族英雄杨靖宇诞辰110周年的优秀作品,它所蘊含的主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写照,不仅激励着战争年代中华儿女的不屈奋战,在当下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是当代青年应该铭记和继承的优秀品质,它是中华民族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艺术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在时代发展中焕发着崭新的面貌,二者的结合使传统文化与革命历史文化的相辅相成,是带给当下观众的文化营养大餐,京剧《杨靖宇》的宣传教育意义,更能够为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做贡献,是提升全民族文化自信的有利渠道,在不同的时代都能够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芝风.戏曲艺术的美学精神[J].福建艺术,2007(5).

[2]谭霈生.论戏剧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3]国莉莉.东北抗联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研究[N].吉林党校报,2020—05—15.

[4]万书亮.大型现代京剧《杨靖宇》戏曲与交响乐“跨界”融合[J].戏剧文学,2019(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资助性计划)“新时代红色文化价值传播研究——以豫剧中的红色文化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3—ZZJH—332),项目主持人:王亚丽。

作者简介:王亚丽,安阳学院音乐学院专任教师。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爱国精神杨靖宇
试论中国辞书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杨靖宇的最后时刻
读《抗日英雄杨靖宇》有感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浅谈陆游作品中蕴含的爱国精神
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基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