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务共享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研究

2023-06-21徐敏天华

商场现代化 2023年4期
关键词:财务共享内部审计企业

徐敏?天华

摘 要:企业集团具有复杂的层级架构,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无法保证管理效率,且管理成本较高,不利于企业集团的发展。近些年来,企业集团开始广泛应用财务共享模式,依托财务共享控制财务运行成本,提升财务管理效能。随着财务共享模式的建立,对内部审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果企业依然沿用以往的内部审计流程和方法,将难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功能。因此,企业要结合财务共享模式的运行特点,及时优化内部审计流程和方法,不断提高内部审计水平。

关键词:企业;财务共享;内部审计

为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效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推行财务共享模式。财务共享是指由财务共享中心集中处理下级单位基础性的财务核算及财务管理业务,在统一财务处理标准的基础上,有效降低财务管理成本,改善财务管理效果。财务共享重构了企业业务流程及组织架构,随之影响到内部审计。只有及时创新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方式,才能够顺利达成内部审计目标。因此,企业在推行财务共享模式时,要同步创新内部审计机制。

一、财务共享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

1.增加新的风险点

在财务共享模式下,由共享中心集中处理财务数据,业务经办人员不具备修正、更改的权限,这样能够有效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防范潜在的舞弊风险。但随着财务共享模式的全面推行,也会产生新的風险。一方面,财务共享中心集中处理子公司的财务核算业务,而共享中心无法对各子公司的具体业务情况全面精确地把握,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不真实、不准确的数据,导致新的审计风险产生。另一方面,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内部审计对非现场审计较为依赖,审计人员无法对企业运转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发现,且部分缺乏完善的审计流程,导致新的审计风险产生。

2.内部审计方式发生变化

过去企业内部审计对现场审计较为依赖,依托现场审计核查财务凭证、合同等内容,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还会受到时空因素的影响。为提升现场审计效率,审计人员往往将抽样审计方法运用过来,依托抽取的财务、业务数据判断企业整体运行情况。此种方法虽然效率较高,但无法全面客观地评价被审计对象。而财务共享平台以统一的格式存储财务及业务数据,审计人员可结合审计目标及需求,直接提取财务凭证、预算信息等多维形式的数据,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开展现场审计,克服了时空因素的限制。

3.审计跟踪难度较大

财务共享中心的主要工作是处理基础性的财务业务,很多人员不熟悉基层业务内容,缺乏丰富的业务工作经验。同时,审计与业务的融合深度不足,与业务部门缺乏畅通的沟通交流渠道,无法有效跟踪整改进展,难以动态全面了解业务单位的整改情况,导致内部审计促进业务发展的功能作用得不到高效体现。

二、财务共享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流程体系不够合理

相较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财务共享模式具有较多的优势,但由于财务共享中心采用集中化、标准化的方式处理核心业务,如果没有完善设计财务共享系统业务流程,业财信息失真问题将会出现,对财务共享系统运行有效性造成不利影响。通过建立财务共享中心,企业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业财数据,但网络系统自身的缺陷也会引发安全风险,如数据篡改、违规操作等,如果企业没有充分重视信息安全风险,则会对内部审计有效性造成影响。同时,和现场审计相比,非现场审计具有较高的效率,但由于实地查验环节缺乏,审计人员难以对各子公司的业务操作流程、运营模式等深入了解,无法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2.业财审人员沟通不畅

通过推行财务共享模式,企业能够集中处理核算业务,提升财务管理效率。但财务共享中心人员不能够直接接触一线业务人员,导致业务、财务工作遭到隔绝。现阶段,很多企业构建的财务共享模式往往分层管理核算流程,如果子公司的业务人员产生沟通需求,要经过多个环节,无法保证沟通的时效性,导致财务、审计、业务部门之间产生隔阂,增大了审计证据的获取难度。同时,财务共享审核人员往往简单审查业务凭证的规范性,难以对交易活动的细节进行深入了解,无法及时发现凭证内容问题,对审计工作的实施造成不利影响。

3.复合型人才不足

随着财务共享模式的推行,内部审计内容及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很多企业的审计人员只有单一知识结构,与内部审计工作要求不相符合。第一,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内部审计人员具有丰富的会计、审计等知识,但缺乏较高的信息素养,难以有效完成信息化背景下的审计任务。财务共享模式改变了企业的业务财务流程,随之提高了内部审计标准和要求。很多审计人员具有丰富的审计经验,十分熟悉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在长期工作中逐渐形成固化思维,不能够高效掌握新的审计理念和手段。第二,人才培养考评机制不健全。只有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素养,才能够持续改善内部审计效果。现阶段,部分企业缺乏长效的培训机制,没有定期培训内部审计人员,或培训内容较为滞后,主要是传统的审计方法及流程,没有将财务共享背景下的内部审计新理念、新方法等加入进来,无法及时革新内部审计人员的思维观念与方法模式。而在绩效考核方面,企业主要从审计质量、审计程序规范性等方面考核内部审计部门,定量指标较少,无法全面客观地判定内部审计效果。

4.内部审计结果运用不足

企业虽然经常开展内部审计,但没有及时分类整合零散的审计结论,内部审计结论缺乏良好的整体性,无法指导企业的整体经营。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往往围绕某一个项目独立开展,没有依据审计成果纠正其他同类项目的问题,难以在审计整改方面体现财务共享平台的优越性。同时,内部审计结论涵盖较多方面的内容,如履职尽责、资金管理等,总公司没有持续跟进子公司的整改落实情况,一些子公司过于关注经营业绩,没有深度落实整改意见,影响到整改效果。

三、财务共享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的优化措施

1.完善内部审计流程

财务共享模式改变了业财流程与组织架构,原有的内部审计流程与当前审计工作要求不相适应。因此,企业要及时更新优化内部审计流程,改善内部审计效果。第一,准备阶段。实施内部审计工作之前,需对审计计划进行拟定,明确审计方向与重点。在具体实践中,内部审计部门要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及财务共享模式特征,全面研判风险点,筛选风险较高的重点内容,利用初步审计计划的形式确定工作重点与审计思路。受资源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审计部门无法全面、系统地审计所有项目。因此,审计部门要利用财务共享平台提取、汇总、分析业务财务数据信息,认真评估各项目风险的发生可能性及严重程度,优先审计存在重大风险漏洞的项目。第二,实施阶段。过去企业将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作为内部审计的重心,随着财务共享模式的推行,企业要转变审计方向,将财务共享服务全流程作为审计重点,全面梳理企业各个运行环节的潜在的风险。在内部审计实质性程序实施中,要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判断是否存在管理漏洞。部分被审计单位、项目面临着较高的风险,不能够单单关注经济利益,而是要及时完善内部控制流程。在风险评估实践中,需结合采用定性与定量方式,全面评估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风险,对单位、项目的业务流程进行详细梳理,围绕岗位职责划分情况对不同岗位的风险点进行准确判断。第三,报告阶段及后续阶段。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后,需以最终审计结论形式汇总呈现审计结果,且向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等及时报送,既要对审计结论、重点风险点进行呈现,又要结合企业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在后续整改过程中,需由不相容人员监督整改情况,及时补充、修订与完善内控制度,真正解决风险问题。同时,依托信息平台持续跟进关注审计结论中的重大风险点,督促相关部门及时纠正存在风险的业务。

2.优化内部审计方式方法

为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功能作用,企业一方面要深入融合业务与财审,另一方面要创新内部审计方法,充分适应财务共享背景下的内部审计要求。第一,推进业务与财审融合。现阶段,企业没有深度融合财务核算系统与业务系统,内部审计人员主要依托财务共享系统的财务核算模块开展审计工作,不能够高效获取业务信息。针对这种情况,企业要以财务共享为契机,积极融合财务核算系统与业务系统,共享不同系统、模块的信息,帮助审计人员快速获取信息数据,对业务流程进行便捷跟踪监测,实现审计效率提升的目的。同时,企业具有复杂的业务内容,审计与业务之间的融合度不足,导致业务全流程审计难度明显加大。因此,企业要优化业务与审计之间的沟通机制,引导业务部门充分重视与配合审计工作,避免对审计工作的顺利推进造成干扰。而审计人员要积极学习业务方面的知识,对业務流程中的风险点进行全面查找分析,利用内部审计促进业务的良性发展。第二,结合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和现场审计相比,非现场审计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对被审计对象的财务数据、业务资料等进行收集整理,依据相应的流程方法开展审计活动,具有较高的效率。特别是财务共享模式的推行,为非现场审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非现场审计也存在着诸多弊端,无法对审计流程各个方面进行有效覆盖。针对这种情况,企业要结合采用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方式,发挥二者的优势,弥补单一审计方法的不足。在具体实践中,内部审计人员先提取、整理、分析财务共享平台中的业务信息数据,初步挖掘业财管理中的风险问题,之后利用现场审计深入延伸核查各类问题,促使审计过程的可靠性、审计结论的真实性得到保证。第三,引入数据挖掘技术。在内部审计过程中,数据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积极应用现代技术,才能够提升数据分析效率和质量,更好地发掘风险点。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在工作中引入数据挖掘技术,对不同业务领域数据信息的关联性进行发掘,通过连接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分析业务经营规律,找出数据中的问题,更加高效、科学地制订审计计划,研判审计风险点。

3.加强内部审计人才建设

和传统内部审计相比,财务共享背景下的内部审计结合运用了常规审计方法与信息技术,如果审计人员的信息素养、综合能力不强,将难以保证内部审计效果。因此,企业要综合采用内部培训、外部招聘等方式,构建一支高水平复合型的审计队伍。第一,加大内部培训力度。企业要结合财务共享背景下的内部审计要求,科学构建培训机制,丰富培训内容,既要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又要将信息技术、法律法规等内容加入进来,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技术能力及法律素养,促使审计效率得到提升,审计成果的准确性得到保证。在培训主体方面,可委托外部专业培训师开展培训活动,这些专业培训师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还可采用更加科学的方式让培训对象快速理解和掌握,进而改善培训效果。第二,引进优秀审计人才。企业在引进外部人才时,既要关注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又要考察其是否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优先引进复合型人才,满足财务共享背景下的内部审计需求。第三,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为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提升积极性,企业要及时优化考评机制,将涵盖审计效果、学习能力等多维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起来,激励内部审计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4.加强内部审计结果运用

如果没有积极运用内部审计结果,则无法体现内部审计的价值。因此,企业要充分重视结果运用,健全相关的机制体系。第一,分类整合审计成果。为有效约束控制经营环节,防范潜在的风险问题,企业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后,需利用财务共享平台整合分类内部审计成果,从业务类、制度类、经验类等方面分类管理审计结果,合并归纳相似问题,且对不同审计结果的运用主体进行明确,依托审计结果修正处理内控薄弱环节以及重大风险隐患。第二,加强审计整改监督。企业的业务类型众多,不同业务具有差异化的管理制度与流程规范,为有效指导各类业务的规范推进,审计部门要密切联系业务部门,持续跟踪重点项目的业务开展情况,及时发现、处理审计风险点。做出审计结论后,需严格审核、复核审计报告结论,与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进行交流,认真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想法。形成最终审计意见后,将整改建议及时传递给被审计单位,联合纪检等相关部门对整改情况、整改质量进行监督评价。通过紧密结合审计过程与审计整改,可促使审计全过程控制得到实现,有利于提升审计效果。此外,如果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严重问题,需依据制度追责问责相关人员,真正运用审计结果。纪检等相关部门要对审计结果整改情况进行跟踪,以制度形式对问责标准、处罚形式进行细化,追责那些不认真落实整改建议的责任人员。通过强化运用审计结果,可促使审计部门的威慑力得到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内部审计流程方法难以适应财务共享背景下的审计要求,无法顺利达成内部审计目标。因此,企业要正视财务共享对内部审计的影响,深入分析当前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从内部审计流程、方法、结果运用以及人才建设等多个角度着手,不断完善内部审计机制,改善内部审计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漪澜,崔瑛.财务共享服务下企业内部审计体系建设探索[J].现代商业,2020(11):175-176.

[2]朱新科,张沛沛,张海霞.财务共享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变革研究[J].现代审计与经济,2020(3):38-41.

[3]陈优蓉.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内部审计思考[J].中国市场,2020(31):149-150.

[4]赵娟.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会计内控要点研究[J].当代会计,2020(2):23-24.

[5]毕克如.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建立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J].黑河学院学报,2022(8):45-47.

[6]经纬.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分析[J].经济管理文摘,2021(8):64-65.

[7]钟德仁.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协同助力企业内部审计改进路径研究[J].上海商业,2022(1):123-125.

[8]朱紫瑜.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财会研究,2020(6):64-67.

作者简介:徐敏(1993.02— ),女,汉族,籍贯:甘肃省,本科,会计师,研究方向:审计。

猜你喜欢

财务共享内部审计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试析集团企业实施财务共享存在的风险及防控对策
平安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组织结构框架研究
浅析SAP系统在石化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