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2023-06-21丁艳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习俗文本课文

丁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它也是构成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用多种策略与方法,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渗透到教学之中,在促进文化传承、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诵读古诗古文,感受古代文学韵味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很多精美的古诗古文,它们本身就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可谓是“原汁原味”的文化之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古文的方法,在诵读之中亲近文言,感受古代文学的韵味。在诵读时,教师也要依据古诗古文特点和学生的学段,教给学生朗读、诵读和吟诵的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古文同现代诗文在语言、断句、语气、语调和音韵上的不同,初步感受古代文学的特点,体会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气息。

我们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司马光》一课的诵读教学为例。教学开始,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交流朗读感受。学生通过朗读与交流,发现课文内容简短,很多字词都没有见过,读起来也没有平常读课文那么顺畅,感觉有一些“别扭”。这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借此向学生介绍这是一篇用古代的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虽然同为汉字文章,但在语言和句式上同我们现在学的白话文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然后,教师以PPT的形式展示课文朗读中的停顿,并亲自示范朗读。学生模仿诵读,教师进行指点,要求学生读出句子中间的停顿,语调要适当延长,语气要舒缓。这样,通过诵读课文,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古代文学的韵味。要想让学生通过诵读更深刻地感知传统文化,教师还需要将诵读与文本的理解、内涵的挖掘结合起来。

二、探究节日习俗,传承优秀文化传统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还编排了很多描写节日习俗的作品,其中有古代文学作品,也有现代文学作品,有诗歌,也有散文等,可谓丰富多彩。不过,这些作品主要是对节日习俗的描写,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只能实现“知其然”,而无法达到“知其所以然”的效果。鉴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带领学生一起探究节日的习俗,从它们的由来、古人在这些习俗中寄寓的美好愿望,还有节日习俗的发展与演变等,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节日习俗,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们以古诗《清明》的节日习俗探究为例。教学开始,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对全诗内容与情感进行体会。然后,教师紧扣“欲断魂”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原因,依据学生的交流情境适时引导与点拨,让学生了解清明不仅是一个节气的名称,还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清明期间,人们要举行扫墓祭祖活动,以表达对先祖的怀念与敬重,是一种孝道文化。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生活中有哪些关于扫墓祭祀的活动。通过家人上坟祭祖、学校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节日文化的深刻感受。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调查,了解清明期间人们还有哪些习俗,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探究节日习俗的途径与方法很多,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条件灵活运用。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网上搜集和向他人请教的方法进行“纸上谈兵”式的探究,也可以通过参加节日实践、办板报、写作文等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真实体验。

三、挖掘文本内涵,探究传统文化之源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本身就是传统文化。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从内容中体会古人美好的思想情感,从主题中感悟要表达的真谛,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根源的探究。由于传统文化的载体多种多样,如汉字、寓言、神话、民间故事等等。在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与挖掘,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我们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守株待兔》一课的文本内涵挖掘为例。教学开始,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在学生能够流畅而又有韵味地诵读后,组织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课堂交流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实现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然后,教师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读课文并思考:那个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嘲笑?学生结合故事情节进行交流,发现是因为农夫一心想要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却把田地荒芜了。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了解寓言故事的写作特色。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宋国人嘲笑农夫,那他们心里觉得应该怎样做呢?学生通过讨论交流,领悟到了古人勤劳朴实、脚踏实地的品质,进而升华了对课文的学习。

在挖掘文本内涵时,教师要注意以学生理解体会为主,以引导点拨为辅,并且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如查阅资料、联系生活、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动的展示等,尽量让文本学习同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以实践促体会。

四、利用信息技术,强化传统文化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很多,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渗透是最为简单又高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与文化内涵,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相应的PPT、微课和短视频等。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的需要进行生动展示,促进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教师将文本学习同直观、形象的展示紧密地结合起来,生动形象地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强化其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从而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们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教学为例。教学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可以是文字、图片和介绍画作的视频。教学开始,教师先让学生交流所搜集的资料,对画作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教师播放微课来介绍《清明上河图》,通过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鲜明深刻的印象。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画作,初步了解画作内容、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学习课文,并以PPT和短视频对画作内容进行生动解析,促进学生感受画作所展示的风俗及其内涵,了解当时社会情况,进一步体会其文化与历史价值,从而强化传统文化的体验。

在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时,教师要注意同文本学习结合,多用图片、语音、视频和音乐等生动形象为媒介并以适当的文字为辅助,用鲜明生动的形象实现对学生感官的强烈刺激,提升体验效果。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课文中所蘊含的传统文化,并将它渗透到学生的阅读学习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习俗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