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浙江省农村产业发展现状与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2023-06-20舒奕阳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产业融合乡村振兴浙江省

舒奕阳

摘   要: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如何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浙江省大量行政村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产业融合取得了众多成效。但是目前农村仍存在发展短板,村落发展会受到人才、土地、资金、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建议继续深化产业融合,为农村发展注入新动力,为待业村民创造新岗位,为农户增收提供新渠道,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关键词:乡村振兴;浙江省;农村产业现状;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9-0007-03

一、浙江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取得的成效

(一)三次产业融合不断完善,城乡差距有效缩小

1.农业向第二产业延伸。传统的农业生产可定义为通过采摘直接进入市场售卖,例如菜市场的蔬菜,这种方式通常只是售卖农产品本身的价值,附带价值几乎没有。如果将加工业融入第一产业,进行系统的包装设计或者加工,将极大地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据数据分析,经过加工业处理的农产品,其价格可达到原来的3—10倍不等,从而促进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日益增加,加工产值年均增长率也连续多年稳步提高。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浙江省农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农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农业从单一的自身发展到向第二产业延伸,又迈向第三产业,现阶段中国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最典型案例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这种模式在打造乡村景观的过程中坚持“环境兴游”“生态兴游”理念,兼顾农业与旅游业的功能,形成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旅游管理模式。

根据浙江省文旅厅抽样调查测算,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与乡村旅游营业收入从2016—2019年呈上升趋势,2019年接待人数达7.3亿人次,实现10 911亿元收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导致2020年人数下滑至5.7亿人次,收入8 275.1亿元,旅游业受到严重冲击。随着大众生活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成为大众关注焦点,促使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乡村农业的发展。若无疫情影响,2019年之后人数依然会保持原有趋势,旅游业的发展依然是热潮。

3.迈步拓展“互联网+”新领域。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许多行业顺应时代变迁引入先进的技术要素。早期农业发展受地域因素影响大,农产品想要走向世界几乎是无法实现的。“互联网+”时代下,直播卖货火爆,短时间成交量就能突破百万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利用“直播+农户”手段,有效地解决了销售难的问题,同时交通便利优势和保鲜技术优势将农产品运往世界已不再是梦想。新领域下能实现动态监测、远程控制等智能化管理,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促进产业之间相互融合。

(二)特色产业发展逐渐丰富,大力推广品牌农业

1.“一村一品”模式助力农村打造品牌农业。“一村一品”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最初起源于日本,中国于20世纪初实行这一模式。“一村一品”模式是指农村以自身条件为基础,挖掘和发展具有特色的产业,从而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关键,若利用好这一模式,将会在农村发展中取得巨大的成功。

浙江省位于中國东部沿海地区,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服务业相对先进,因此,在浙江省实行“一村一品”模式具有先天优势。截至2022年1月,有数据反馈,杭州(11)、湖州(9)、台州(10)、宁波(25)拥有“一村一品”示范村数量位列省内前四,其中宁波市内的数量远超其他地区,这离不开宁波市内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优化名特优新农产品布局的举措。如城市品牌“一切为了U”的浙江衢州常山县,通过发展当地品质极佳的胡柚,打造特色柚子产业,售卖双柚汁、胡柚干、胡柚茶,自此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2.品牌农业将成为一种“势”。如今,品牌效益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一种广为人知的品牌将会为企业带来巨额利润,因此打造农产品品牌化、特色化已成为一种趋势。

浙江地跨八大水系,又属于沿海省份,特殊的地理位置凸显其交通优势,有利于农产品品牌的建立和推广。近年来,杭州径山茶、塘栖枇杷、慈溪葡萄、常山胡柚等特色农产品进行系统化整合形成区域品牌,以产品质量赢得流量与推广,建立起自身的品牌效益,使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巧妙地融合与运用。

(三)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推动传统农业转型

1.出现“龙头企业+农户”新型模式。随着经济发展、新型技术迭代,不断更新产业经营模式才能适应时代要求。农村农业生产方式面临挑战,“龙头企业+农户”产业组织模式以龙头企业带领小农户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将企业与农户捆绑成利益共同体,以股份合作机制进行收益分成。这种模式一方面解决了农户销售难的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提供了就业岗位和机会,帮助无业群体就业。

解决农村问题关键还在于“帮扶”,以企业带动小农户、全村的发展,农村提供土地与劳动力,企业提供人才与技术。浙江在劳动力资源和技术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龙头企业+农户”新型产业组织模式培育发展迅速。截至2020年年底,浙江省共有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505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65家,有127 600个农业商业实体,包括约69 000个农民合作社。这种方式用第二、三产业主动帮扶农业发展,促进产业融合。

2.“家庭农场”模式不断深化。自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概念以来,“家庭农场”经营模式逐渐成为新时期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改革形式。所谓“家庭农场”农业经营主体,其劳动力来自家庭成员,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农场所生产的农产品。

为响应农业现代化改革不断推进,“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也在浙江开始出现。但不同的是,浙江省的家庭农场基本上是农户自发形成的。自2001年浙江慈溪出现了第一家工商注册家庭农场,浙江省的家庭农场已逐步进入起步阶段。从2013—2016年,每年以翻倍的速率增长,浙江省家庭农场这种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2016年之后增长速率放缓,对于农村的劳动力就业等方面也产生了诸多正面影响。到2025年,浙江明确指出要建成省际示范家庭农场2 500家。

二、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空心化”

截至2022年1月,浙江省拥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共97个。据统计,省内共有2.4万个自然村,绝大多数的村落仅剩老人和小孩,村内空心化问题严重。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政府帮扶工作开始推行,一些村落开始挖掘特色,引进技术,逐步脱贫。但依然存在超过万个村落帮扶不到位的情况。例如浙江衢州市的破村,村内2000年前人口数量超过200人,如今村内仅存老人小孩50余名不到。当地依山傍水,自然条件优越,问题在于缺重视缺规划缺人才,农村发展后劲不足。

(二)区域资源配置不合理,内部发展不平衡

1.基础设施配置不到位。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它是一种公共服务体系,用于确保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正常社会经济活动。它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现代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基础设施完备程度越高。目前浙江省内有2.4万个行政村,面对如此庞大的基数,加上浙江西部地形复杂多变,导致人口分散、交通不便,并且基础设施的审批流程烦琐,大部分的村落都存在基础设施配备不齐全的问题。

2.就业结构不稳定。近年来浙江省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劳动力主要转向第二、三产业。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导致从事农业的低水平劳动力被淘汰,第二、三产业同样无适合的岗位就业,造成这一层级的就业问题十分严峻,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平衡;第二产业就业率呈下滑趋势,一些工业企业甚至因缺乏本地劳动力和进口劳动力而出现大规模的用工荒;第三产业就业比例逐年上升,表明其就业弹性系数高,能够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大量的人涌入第三产业,导致第一、二产业缺少大量的劳动力,造成就业结构的不稳定性。

(三)集体经济发展有待加强,管理体制不完善

1.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待加强。农村集体经济是指主要生产资料归农村社区成员共同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共同享有劳动果实的经济组织形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有利于聚分散的农户为一体,共同打造一款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促进农村产业振兴。2015年浙江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然而脱贫摘帽并不是终点,富民之路任重道远。2017年,浙江省仍存人均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6 240个,其中人均年收入低于1万元的空壳村还有1 837个。2021年浙江省实施“三千行动”,即千个单位扶千村、千个企业结千村、千个侨团(企)帮千村,说明走共同富裕之路仍是一项艰巨挑战。从目前帮扶有明显效果的农户分析,浙江省发展处于弱势的村落主要集中在浙西和西南部,受地理区位、基础设施影响较大。

2.农村经营管理制度规范化不够。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体制才能更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目前浙江省虽然已经完成了脱贫攻坚战,但是共同富裕的道路却是刚刚起步,大多数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度不够规范。一是集体经济管理制度不规范:村内干部少出力不卖力,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无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与财务工作流程;二是缺乏具有法律条文规定的经济合同样板:企业与农户之间达成利益合作必然是需要签约合同,然而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规范性不足,导致身为弱势的农户无法保障自身的权益;三是集体资产分配制度不完善:分散的个体农户组成集体帮助农村生产农产品,获取的收益可由村干部直接决定,导致农户分配不均。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产业深度融合之路

(一)创福利,引人才

如今浙江省内建有一套人才引进策略,据了解几乎所有的企业单位都存在“人才紧张”问题,他们表示在产业经营方面需要有能力有智慧的人来管理。经济社会的进步促使城市化的进程日益推进,但城市的虹吸效应导致农村人才外流严重。如何将人才留下,留在本省,留在农村?浙江省政府单位、企业单位有较为完备的人才政策,但在乡镇街道和偏远的农村却尚未健全。要想留住人,需要健全人才政策,按照困难程度給予相匹配的福利支持。相关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近70%就业者表明是因为福利待遇相比城市差距较大,因此不愿回乡创业与发展。政府应当采取合理投入资金、优化保障、增加补贴等惠民政策留住人,让人才留在农村,带动农村发展。

(二)健全产业结构联动机制,深化产业融合

农业与第二、三产业融合,现如今有农产品的外包装设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并且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推广销售增加产品销量与打造产品口碑。据数据分析,我国的农产品加工转化效率仅有67.5%,到2025年努力实现75%。我国的第一、二、三产业联动机制不健全,绝大多数偏远农村的农产品滞销,无外包装设计,无网络销售手段,从而导致农村贫困。针对产业融合不彻底的问题,政府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健全产业结构联动机制,为偏远地区谋出路,打造完整的产业链,继续深化产业融合。

(三)激发产业内生动力,合理配置资源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青壮年多数从农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就业,导致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减少。多数又转向发达地区从事服务业,导致一些欠发达地区第二产业的人口比重也同样出现下滑趋势。建议引导龙头企业与农业结合,创新农业新的发展模式,增强内生动力及辐射带动力,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同时优化福利奖励,合理配置资源,从内而外吸引劳动力返回地区创业就业;政府应当制定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合理配置设施资源,解决大众生活娱乐需求;健全集体经济经营管理规范制度,保证公平公正性,维护农户与企业签约合同的有效性,规范集体经济分配制度严谨性。最终促进产业融合,走共同富裕之路。

参考文献:

[1]   刘洪,黄丁容,曾勤燕.农村集体经济的现存问题及解决措施:基于湖南省攸县176份问卷统计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23):18-20.

[2]   王曼,唐浩.城郊型村庄集体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长沙市光明村的案例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23):46-50.

[3]   王安平,杨可.新时代乡村旅游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途径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20(12):99-107.

[4]   何剑威.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路径分析与选择[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4):111-113,141.

[5]   浙江省地方统计调查队课题组,郭慧敏,胡永芳,胡娉婷.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加速 深度融合仍需提档加力:浙江省乡村产业融合和乡村数字化调查报告[J].统计科学与实践,2021(12):35-37,64.

[6]   彭海红.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红旗文稿,2010(23):16-18.

[7]   方沁怡.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业振兴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21.

[8]   冉得天.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乡村振兴规划研究[J].居舍,2022(10):13-15.

[责任编辑   文   欣]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乡村振兴浙江省
《初心》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