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小说特点提升阅读品位

2023-06-19叶枚举童双仲

江西教育B 2023年5期
关键词:桑娜渔夫故事情节

叶枚举 童双仲

小说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文体,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情节、环境,还要让他们感知人物。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忽视了小说的文体特征,没有准确把握编者的编排意图,未能引导学生习得正确阅读小说的方法。因此,教师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获得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从而提升阅读品位。

一、小说类课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文体特征,僵化为口号标签课

小说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文体的叙事性文体,其人物丰富、情节跌宕,环境描写也常随着情节发生变化,独具特色。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忽视了小说的文体特征,使小说教学丧失了原有的“味道”。如教学《穷人》一课时,有的教师先让学生回忆记叙文的六要素,再让他们根据六要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逐一出示描写桑娜和渔夫言行的语句,让学生概括人物的品質。这样的教学,不仅忽视了小说的文体特征,也使内容理解变得模式化,使小说课堂僵化为“喊口号”“贴标签”的课堂。

(二)拔高学习要求,异化为文学理论课

小说不仅情节跌宕,而且人物形象鲜活。然而,部分教师未重视学情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教学重点放在解释“小说三要素”“情节四要素”等文学术语上,就概念讲概念。通常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教师也讲得兴致缺缺。这样的教学,拔高了学习要求,将小说教学异化为文学理论课。

二、小说类课文教学的目标定位

(一)明确单元编排特点,把握单元语文要素

《穷人》这篇小说编排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与《桥》《金色的鱼钩》等课文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特别的环境描写以及精准的人物刻画呈现出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此外,这一单元导读页明确提示了小说的特点和该单元的语文要素: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由此可见,本单元重在引导学生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和感受人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学这一单元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情节”“关注环境”,还要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

(二)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习得小说阅读方法

《桥》《穷人》和《金色的鱼钩》这三篇课文都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塑造了一个个立体鲜明的人物。因此,“塑造人物形象”和“反映社会生活”是小说教学的重点。那么,教学时应如何处理好“人物”“情节”“环境”三者间的关系呢?通过分析单元语文要素可知,“关注”是手段,“感受”是目的。基于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从“小说三要素”入手,增强学生的文体意识,引导学生从会读这几篇课文到会读小说类文章,让学生习得阅读小说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当然,教师设定教学目标时要适切,不宜在深入探究小说主题、作者写作方法上花费过多的时间,更不要在课堂上引入大量学生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理论,对课文内容进行过度解读,偏离教学目标和方向。

三、小说类课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梳理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小说“三要素”中最关键的一环,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往往通过制造冲突、设置悬念、留下空白等方式增强小说的可读性。因此,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把握小说情节间的内在联系,是学生感知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

1.巧用思维导图,梳理故事情节

小说的故事情节常常安排巧妙、跌宕起伏。因此,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可以先让他们简述故事的主要内容;接着,引导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梳理,并拟出各部分的小标题;最后,引导学生结合内容完成可视化的情节图,如情节树、情节网、情节格等。

如《穷人》一课,学生初读课文后,大都能概括出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情节,并将各部分内容概括成小标题。这样,学生就能根据小标题完成情节图(如图1),以对小说的情节有更清晰的认识,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

2.抓住矛盾冲突,初步感知形象

小说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故事中有许多跌宕的情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矛盾冲突,分析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如《穷人》这篇课文,一共有四次明显的矛盾冲突。梳理出这四次矛盾冲突后,可以组织学生朗读冲突方的对话、心理描写,让学生感受当时冲突的激烈程度,从而体会渔夫和桑娜心地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形象。

3.关注特殊情节,再次感知形象

小说的情节设置往往有其独特之处,最精彩的部分往往在高潮处。但《穷人》这篇课文,却是在桑娜和渔夫的一段对话后把小说推向了高潮,也恰到好处地停止,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为什么不继续交代故事的结局?在学生猜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抚养孤儿这件事,作者设置了哪些悬念?学生经过思考,就会发现有两个悬念。悬念一:桑娜在暴风雨之夜焦急等待渔夫归来,在那样的天气里,渔夫能否平安归来?如果遭遇不测,桑娜一家以后的生活怎么办?悬念二:桑娜擅自收养两个孤儿,如果渔夫遭遇不测,那岂不是雪上加霜;如果渔夫能平安归来,会不会同意收养这两个孤儿?这样的情节安排,让读者不能不为桑娜的命运担心。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就会发现,这样的结尾能够带给读者出人意料的感受,也能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桑娜和渔夫善良美好的品质,并为之感动。

(二)借助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小说除了通过故事情节来刻画人物,还常常借助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还要将环境描写与感受人物形象结合起来。如教学《穷人》这篇课文时,可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然后让学生思考环境描写与刻画桑娜和渔夫形象之间的关系。

文章的开篇就有大量的环境描写。如“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这句,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体现出渔夫一家的生活环境恶劣;又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光”这句,描写了桑娜家屋内的环境,不仅写出屋里的整洁、温暖,也衬托出桑娜的勤劳和善良,与屋外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环境描写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结合起来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是随意一笔,而是有着渲染氛围、表达情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抓住人物描写,品析人物形象

小说往往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品析人物形象。

如《穷人》一文,作者通过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逐步刻画出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在教学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梳理文本中的矛盾冲突,再找到描写桑娜和渔夫语言和心理的语句,深入品悟人物形象。

第一次矛盾冲突是桑娜要不要抱回两个孤儿的矛盾心理,从“非这样做不可”“忐忑不安”等心理描写表现了桑娜同情孤儿但紧张、彷徨的形象;第二次矛盾冲突是渔夫得知西蒙死了,两个孤儿无依无靠,要不要抱回的矛盾心理,从“严肃、忧虑”“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等神态和语言描写表现了渔夫的善良与坚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贵品质;第三次矛盾冲突是渔夫对桑娜举动的误解,从“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等语言描写表现了渔夫的善良以及想立即抱回两个孤儿的迫切心情;第四次矛盾冲突是渔夫一家的贫穷生活与他们决心收养两个孤儿善良举动之间的反差,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渔夫和桑娜心地善良、吃苦耐劳的形象。但小说与一般叙事性文章不同,教师在引导学生品析人物形象时,还要结合环境描写、情节描写,引导学生在情节冲突中体会人物形象。

总之,教师在教学小说类课文时,可围绕小说的核心要素“感受人物形象”展开教学,使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将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开启更加美好的小说阅读之旅。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龙浔中心小学 福建省德化县第三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桑娜渔夫故事情节
穷人
渔夫和小猫
渔夫之利
穷人的心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
天皇版“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