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档案修裱技术规范》修订解读

2023-06-17李冰张美芳

北京档案 2023年5期
关键词:纸质档案行业标准

李冰 张美芳

摘要:国家档案局颁布的《档案修裱技术规范》(DA/ T 25—2022)是在修复技术与手段逐渐更新,档案保护与修复实践不断对修裱工作提出新要求的背景下制定的。该文通过对比《档案修裱技术规范》(DA/T 25—2000)及联系相关标准,对《档案修裱技术规范》(DA/T 25—2022)的编制背景、编制依据与适用范围、主要内容及修订重点变化进行分析,并从针对性、继承性、可操作性和适时性等方面对该标准的特点进行解读。

关键词:纸质档案 修裱技术 行业标准

Abstract: The Specifications for Mounting- Re? pairing of Archives (DA/T 25—2022) issued by the National Archives Administration was formulated un? 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gradual updating of the re? pairing technology and means. It targets new re? quirements for the work of mounting with the devel? opment of archives protection and repairing. By com? paring the Specifications for Mounting-Repairing of Archives (DA/T 25—2000) and related standar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and basis of revi? sion, scope of application, main contents and key points of revision of the Specifications for MountingRepairing of Archives (DA/T 25—2022), and inter? pre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standard from the as? pects of pertinence, inheritance, operability and time? liness.

Keywords: Paper archives; Mounting technology; Industry standards

档案行业标准《档案修裱技术规范》(DA/T 25—2022)(以下简称《规范》)根据2000年国家档案局发布的同名标准《档案修裱技术规范》(DA/T 25—2000)(以下简称“2000年《规范》”)修订而成,2022年4月7日由国家档案局发布,代替2000年《规范》,并于2022年7月1日起实施。档案修裱工作是保护破损档案,延长档案保存寿命的重要手段,也是各地各类档案实践部门关注的重要问题。该标准的修订和实施旨在通过总结、研究近年来各地开展档案修裱的工作经验,提出档案修裱的基本原则和常规技术方法,为各地档案部门规范、有序地开展档案修裱工作提供方法指导和科学依据,并使档案修复与修裱的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向前推进。

一、《规范》编制背景

由于形成年代久远、质地脆弱、保存不善等内外因素的影响,各地档案部门保存的纸质档案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和老化现象。因此,针对纸质档案的破损类别和程度,借助传统修复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修复,对于最大限度地延长纸质档案寿命有着重要意义。手工修裱是档案治理性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抢救破损档案的重要手段。为保证档案修裱的质量和效率,《规范》对档案修裱的工具、技术和要求进行规范,明确修裱的操作、方法及流程,提高档案修裱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并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我国档案部门一直非常重视档案修裱工作的开展,国家档案局始终强调把“确保档案绝对安全放在首要位置”。近年来,随着国家重点檔案保护工程的进一步推进,总结出了一些更加安全、可行的档案修裱操作方法;与此同时,国家档案局于2018年颁布的《纸张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第4部分:修复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规定了档案修复的基本流程及方法,对档案修复整体工作具有参考与指导作用。但上述《指南》中没有涉及对档案修裱工具、设备、环境等的具体要求,且更侧重于规范纸质档案修复流程和操作。在此背景下,为适应当下我国档案修裱工作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对2000年《规范》进行修订,指导各级各类档案馆有计划、有步骤、有依据地推进档案修裱工作,提升档案长久保存的质量和水平。

二、《规范》编制依据与适用范围

(一)编制依据

《规范》的编制遵循《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GB/T 1.1—2020)的规定,主要包括前言、引言、正文和附录4个部分。正文部分包括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及标准的所有条款。在编制过程中,《规范》主要参照已经颁布的且与档案修裱有关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引用的其他相关标准有:《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第1部分:破损等级的划分》(DA/T 64.1—2017)、《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第2部分:档案保存状况的调查方法》(DA/T 64.2—2017)、《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第3部分:修复质量要求》(DA/T 64.3—2017)、《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第4部分:修复操作指南》(DA/T 64.4—2018)等;参考的其他相关标准有:《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GB/T 21712—2008)、《信息与文献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图书、期刊、连续出版物及其他纸质文献的装订要求方法与材料》(GB/T 30108—2013)、《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25—2010)、《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 22—2015)等。除此之外,《规范》编制过程还充分结合了档案馆、档案室的具体需要及档案修裱工作的实践经验。

(二)适用范围

《规范》对纸质档案手工修裱原则、设备工具、材料、技术、质量及管理要求等内容进行了详尽的阐释与规定,为修裱工作的操作方法及流程等提供了规范化的指导与参考,适用于各级各类档案馆、档案室,以及其他纸质档案保管机构的修裱工作。

三、《规范》主要内容及修订重点

《规范》的主旨是论述档案修裱的相关技术规范,论述的重点是档案修裱工作中的基本原则和常用的技术方法等,力求能够满足基层档案部门开展档案修裱工作的需要。《规范》正文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修裱原则”“修裱设备和工具”“修裱材料”“修裱前准备”“修裱技术”“修裱质量及管理要求”“附录”“参考文献”等部分内容。与2000年《规范》相比,在前言、规范性引用文件、修裱原则、修裱前准备等具体条目上做了修订、补充和完善。同时,在技术方法上也有了一些更新,使标准更具科学性、针对性与实用性。

(一)结构变化

《规范》在论述档案修裱技术操作时,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及参考文献等部分。根据《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 1.1—2009)的要求,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属于必备要素,参考文献属于可选要素,其中术语和定义、参考文献部分又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1]因此,《规范》在修订时,根据实际需要增加了上述三部分规范要素,使标准在结构上更加完整,在内容上也更加完善。

《规范》中部分结构经过调整后更加简洁、明晰。其一,将2000年《规范》中的“2总则”修改为“4修裱原则”,同时删除了“2.1目的”条目,修订后的条目更加明晰;其二,2000年《规范》中将“3设备工具”分为“3.1修裱设备和工具”“3.2辅助设备和工具”两部分进行说明,存在“设备”和“工具”混合不清的问题,而修订后的《规范》对修裱设备和工具部分的结构进行调整,“5修裱设备和工具”紧扣主题,再分为“5.1工作台”“5.2干燥设备”“5.3修裱工具”,将修裱的设备与工具进行归类,结构安排更加合理;其三,删除了2000年《規范》中的“附录A修裱工作间要求”和“附录C纸绷制作方法”,使《规范》在结构上更加聚焦于与档案修裱技术直接相关的内容上。

(二)适用范围变化

《规范》在论述适用范围时,将2000年《规范》中的“纸质(缣帛)档案”更改为“纸质档案”,主要原因如下:其一,更改为“纸质档案”更加满足实际需要。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档案室中保存数量最多的是纸质档案,而且随着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各地已抢救和修复的档案以纸质档案为主,缣帛档案占比较少,因此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将标准的适用范围更改为“纸质档案”更具实践性。其二,近20年来国内外在纸质档案修裱的材料、技术方法上有了一些变革,各地在档案抢救工作中也形成了更加成熟、完善的修裱流程,而“缣帛档案”在修裱的材料和方法上与“纸质档案”在某些环节上有所不同,因此,针对“纸质档案”总结得出的一套普遍适用的修裱技术规范不完全适用于“缣帛档案”,因此将适用范围改为“纸质档案”更为合理,也能进一步增加《规范》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除此之外,《规范》的针对性和准确性还体现在,将2000年《规范》中“其他文献保管机构……”改为“其他纸质档案保管机构……”。将“文献保管机构”这个宽泛的概念进一步细化为“纸质档案保管机构”,再次点明是针对“纸质档案”的修裱规范。

(三)内容变化

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规范》在技术内容上也进行了修订,其中主要的技术变化如下所述。

1.修裱原则变化。《规范》强调开展档案修裱工作应遵循“保持档案原貌、最小干预、可逆性原则、适宜性原则”,在2000年《规范》的基础上,新增了“保持档案原貌”“最小干预”两项原则。档案修裱工作的开展是为了修复破损档案,延长档案寿命,因此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保持档案原貌,在修复过程中使用的材料、方法、操作等均不能对档案有价值的历史痕迹有所破坏。同时,还要保证所使用的修复技术和材料具有可逆性,修复材料的性状不会发生改变,以便在后续出现更合适的、新的技术方法时,可采取一定措施将档案原件完整地揭裱,更好地保护档案原件。

2.修裱前期准备工作的变化。为更好地完成纸质档案修裱工作,在开始修裱前应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标准编制组充分考虑后,在《规范》修裱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新增了“拍照”和“预处理”两个条目,体现了两个步骤在修裱前期准备工作中重要性,[2]进一步完善了修裱的操作流程。《规范》在“7.2拍照”条目中规定“修裱前对需要留存照片的档案进行拍照”,在于能够直观形象地反映档案修裱前的整体状况和局部破损的细节,一方面用于档案修裱后的比对和质量认定工作;另一方面作为修复日志的内容之一加以保存。新增的“7.5预处理”要求在修裱前“档案如存在污渍、霉变、粘连、酸化等问题,应先对其进行去污、除霉、揭粘、脱酸等处理”,以有效避免在修裱过程中造成新的污染,防止对档案产生新的危害,并且预处理后的档案更加平整,便于实施各种修裱的操作。

3.修裱操作方法与技术的变化。《规范》在修裱的实施工作部分,对其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技术方法进行了修订,删除了挖补、倒干、揭补技术、丝网加固、地图托裱等不适用或有待进一步更新的操作方法,例如丝网加固的可逆性、保存特性等有待进一步实践检验,暂不宜在行业标准中进行规定。与此同时,增加了“局部加固”的条目,针对“档案局部的絮化、糟朽,可选择韧性较好的薄纸在背面无字处进行局部加固”,如遇双面字迹的档案,可选择透明度较高的补纸并尽量选择字迹少的一面进行局部加固。《规范》对“局部加固”的操作步骤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对实际工作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除此之外,《规范》较之2000年的《规范》,对“装订”内容改动也较大。首先,装订“基本要求”更加强调保持档案原貌,提出“应遵循原装订形式,尽可能保留原材料”“原本未装订的档案非必要不再进行装订”等要求。其次,《规范》新增了“装订材料”的要求,提出应“按照DA / T 22—2015中的要求选择装订材料”“材料以丝线、棉线为宜”。最后,《规范》删除了“平装”“精装”“毛装”的操作步骤,对3种装订类型进行整合、归纳后提出更具普适性的“一般装订程序”,使标准的操作性更强。

四、《规范》的主要特点

《档案修裱技术规范》(DA/T 25—2000)自2001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已经历时22年,它对我国纸质(缣帛)档案的手工修裱工作标准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示范、指导和规范作用。截至目前,2000年《规范》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档案室和其他的文献保管机构在实践中需要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操作规范。当然在该标准的施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定的问题,因此国家档案主管部门对其进行了系统的修订和完善,发布了《规范》。《规范》是国家档案局根据修裱技术的发展变化及纸质档案修裱工作的现实需要做出的相应调整,有助于提升纸质档案修裱工作的整体质量,从其主要内容来看,具有针对性、继承性、可操作性和适时性的特点。

(一)针对性

《规范》规定了纸质档案手工修裱原则、设备工具、材料、技术、质量及管理要求,在2000年《规范》的基础上,删除了“缣帛档案”,针对“纸质档案”总结得出了一套普遍适用的修裱技术规范,不涉及其他载体档案以及其他档案修复工作的内容,因此《规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继承性

《规范》是档案修裱工作中的操作规范,是纸质档案抢救与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档案修裱工作涉及修裱对象及其濒危破损程度、各种修裱材料、试剂、方法等,其中的各类技术标准、具体要求细致且专业。所以,《规范》没有对上述内容一一进行详细说明,避免造成文本体量巨大,忽视针对修裱工作的行业标准的根本属性,而是要求遵照DA/T 64.1、DA/T 64.2、DA/T 64.3、DA/T 64.4等现有标准中有关修裱质量、修裱对象破损情况、修裱常用的技术方法等要求,这体现出了《规范》具有的继承性。

(三)可操作性

在档案修裱工作中,通常包括制订修裱方案、修裱前的预处理、修补、托裱、装订等工作。《规范》对于上述内容分别进行了详尽的要求描述,特别是在修补、托裱两项工作中,一方面根据档案纸张不同的破损情况和破损程度给出了相应的修裱技术方法,如“修补适用于整体强度尚可,但存在局部残缺、开裂、脆弱等的档案”,而“托裱适用于出现严重霉烂、糟朽、絮化、脆化、破碎等导致整体强度较差的档案”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在表述具体操作方法上,能够抓住重点步骤,详略得当,既能有效指导实际的修裱工作开展,又精炼了标准的内容,使《规范》具有很强的实操性。

(四)适时性

《规范》是为响应当前纸质档案抢救修复工作实践变化而出台的,因而具有很强的适时性。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国内档案修复工作的蓬勃发展,各地在档案抢救工作中也形成了更加成熟、完善的修裱流程,一些纸质档案修裱的材料、技术方法上均有了一些变革;另一方面近年来在国家档案局的助推下,新实施了一系列有关档案保护与修复的行业标准,新標准的实施也对整个修裱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修订并颁布新《规范》更具有适时性。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大规划项目“西域文献整理、挖掘与抢救性保护”(项目编号:20XNLG06)的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GB/T 1.1—2020[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0.

[2]梁惠卿.《历史图牒档案修裱技术规范》解读之一[J].档案管理,2010(2):42.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纸质档案行业标准
近期发布的相关行业标准(2020年3月01日)摘选
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的整合利用与共存发展
纸质档案管理对档案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关于《腹腔镜用穿刺器》行业标准的若干思考
16项新的涂料行业标准将于6月1日起正式实施
钒钛磁铁矿行业标准将制定
指纹支付行业标准推出
6项净水器行业标准发布即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