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沙丘事变”前国内矛盾的萌生与发展看秦朝覆灭

2023-06-16袁健童

今古文创 2023年20期
关键词:秦二世赵高秦始皇

【摘要】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行途中病逝,赵高联合胡亥、胁迫李斯,为了各自利益发动“沙丘事变”,改写了历史进程。秦王朝的内部矛盾在“沙丘事变”后也达到顶峰,它始于郡县分封之争,恶化于焚书坑儒事件。然而正是“沙丘事变”从内部对秦政权起了瓦解和崩溃的作用,所以最后导致秦王朝的覆灭。

【关键词】 沙丘事变;秦始皇;秦二世;赵高

【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0-0065-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0.021

“沙丘事变”又称“沙丘之谋”,指的是在秦始皇历史上第五次巡行天下,巡行途中突然发病,在沙丘宫中去世。扶苏此时在上郡监督蒙恬的军队,其后,管理诏书的赵高发动阴谋,胁迫李斯,并劝说胡亥一起密谋篡改秦始皇的诏书,赐死扶苏和蒙恬,并隐瞒了秦始皇的死讯。回到咸阳后,胡亥继位,称秦二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在研究“沙丘事变”这一罕见的发生于巡游途中的宫廷事变与秦王朝覆亡的关系上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王绍东在《从“沙丘政变”看历史发展中的偶然与必然》中提到:“扶苏自杀后,沙丘政变完全成功。从此阴险毒辣的赵高与昏庸暴虐的秦二世共同将秦帝国一步步引向了灭亡之路。” ①

赵存河在《探析赵高策划的“沙丘之变”和“指鹿为马”》中指出:“在秦王朝衰落的过程中,加速其灭亡的人中,赵高算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虽说秦朝走向灭亡有其必然性,但是赵高的推波助澜无疑加速了秦朝的衰落。” ②

王紹东、孙志敏在《秦亡于二世的历史文化因素考察》指出:“这些因素‘巧合地汇集在一起,导致胡亥成为秦始皇的继承者。否则,长子扶苏如正常继位,则可能改变秦朝的暴政,历史也许会沿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③

这些研究让我们对“沙丘事变”与秦王朝覆亡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使得“沙丘事变”与秦王朝覆亡的关系上逐渐密切起来。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普遍研究的重点很多都放到了“沙丘事变”本身上,导致了研究的重复;二是对于“沙丘事变”的研究的创新性有待进一步地提高,对于“沙丘事变”的研究视角还有待挖掘。现以“从‘沙丘事变前国内矛盾的萌生与发展看秦朝覆灭”为课题,试跳出以前学者的普遍研究视角,以“沙丘事变”发生前国内矛盾的萌生与发展的全局来看“沙丘事变”与秦王朝的覆亡关系。选取秦统一六国后到秦二世而亡的历史时段,以“沙丘事变”为历史节点,试从“沙丘事变”前国内矛盾的萌生发展与激化、“沙丘事变”的经过与实质、“沙丘事变”与秦之覆亡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沙丘事变”前国内矛盾的萌生发展与激化

(一)“沙丘事变”前国内矛盾的萌生与发展

鹤间和幸把秦朝总共十五年的历史划成了三个时间段:第一个是“和平时期”,指的是在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16年;第二个是“对蛮夷战争时期”,指的是在公元前215年到公元前210年;第三个是“帝国崩溃时期”,指的是公元前209年到公元前207年。④而在第一个“和平时期”期间,也是秦朝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在这期间,秦王朝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而第一次有关郡县制的争论就发生在这个“和平时期”。

郡县制是秦国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的地方政治体制,它发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最终成型在秦汉时期。而在秦统一六国后的初期,这个重大的政治课题就摆在了秦始皇的面前:要实行什么样的政治体制才能保证秦朝的统治能够长治久安。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针对在秦统一后实行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就发生过激烈的争论。丞相王绾以多数人的观点,同时结合了以前的分封经验,向秦始皇谏言道:“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⑤王绾等这一类人,他们所主张的方式就是在边远地区沿用以前商周时期的所采用的封亲王的方式,在各地立皇子为诸侯王,镇守疆土,从而巩固中央统治,维护“家天下”的局面,而他们所提出的主张也是在结合春秋战国以来的结果,也是郡县制与封国并存的一个混合体制。

在当时,没有前面王朝所能提供维护“大一统”的历史经验,大多数人也站在王绾这一边。唯独李斯却与众不同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周文武所封子弟周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唯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⑥李斯的话也并不无道理,同时与秦国的现状也基本相符合,最重要的是也与秦始皇的想法一致。

正因为秦始皇自己本身一直以来都是想实行郡县制度的,所以他毫不犹豫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廷尉议是。” ⑦就这样,秦始皇将秦国制度推行到全中国,确立了实行单纯郡县制度的中央集权国家形式。这也是在秦统一六国后群臣与始皇帝第一次重大政治问题的分歧,看上去与后来的“沙丘事变”并无直接关系,但深究下去也可以看到这是在“沙丘事变”前,秦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开端,同时也为后来的“沙丘事变”埋下了伏笔。

(二)“沙丘事变”前国内矛盾的激化

秦王朝统一后,本应安抚六国,但秦始皇却大肆兴作,劳民伤财并用严刑苛法治国,加上秦王朝郡县制度在关东六国的实施和推行,秦王朝对东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了强制性的改造,使得原本的社会矛盾并没有因为全国统一而有所缓解,更是有所加强。正是因为这样,针对郡县的问题在其后统治的第八年,关于郡县制的争论再起。

秦始皇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阳宫,大宴群臣,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⑧这段话虽然是对秦始皇的阿谀奉承,却也大体符合史实,但在他的话中却把“以诸侯为郡县”作为秦始皇的一个主要功劳,这就引起了争议。博士齐人淳于越进言说:“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下之过,非忠臣。” ⑨

秦始皇在听了这些话后,既也没有生气,也没有当下就做出回应,依然是把问题交给了群臣。最后的结果,秦始皇依旧是作出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决定,他说:“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 ⑩同时李斯认为淳于越:“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李斯把这个关于政治体制的争论与学术思想扯在一起,这也就导致了后来的焚书事件。所焚书籍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不是秦纪以为的史官书,第二类是非博士官所职的诗书百家语。?其实,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在秦统一后,人心是不安宁的,秦始皇用残酷的兼并战争统一了六国,在统一之后对人民的统治也是极其残酷,严刑峻法,以至于人心不服,私议诽谤者众多。

焚书事件并不算完,在第二年就发生了著名的坑儒事件。坑儒事件的起因就是因为两位替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之药的方士卢生和侯生。这两位方士明知没有什么长生不老仙药,但还是欺瞒秦始皇,骗取大量的钱财,同时害怕被处死,在散布一些对秦始皇不满的言论后就逃跑了。秦始皇知道后十分恼怒,后来在审问咸阳儒生之后知道儒生也有散布谣言迷惑民众,结果最后诸生互相告发以至于牵连四百六十余人。而公子扶苏也因为对坑儒之事于心不忍,向自己的父亲秦始皇谏言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在公子扶苏看来,现在的读书人都学习孔子思想,如果这样用重法处置,恐怕会造成天下的不安。但秦始皇却没有听劝,“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把公子扶苏派往边疆。

仔细深究公子扶苏的做法,我们对于公子扶苏是否是儒家无法了解,因为历史上也没有关于公子扶苏是否是儒家的記载,而焚书坑儒的倡导者也正是以秦始皇和他的得力助手李斯为代表的一派,这一系列的举措也正是因为郡县之争而引起的。熊永在《封建郡县之争与秦始皇嗣君选择》中提到:“如果没有封建郡县之争这层深刻的历史背景,扶苏的这番话,可能仅会被理解成他是为秦王朝事业展开谋求一个稳定友好的舆论环境。” ?两次的分封郡县之争,我们也可以看出秦始皇和李斯为代表的这一派对于郡县制的坚持,既然已经决定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那么,对任何反郡县的行为都会做到零容忍,所以在第二次争论时,秦始皇表态后,群臣一片哑然。

在《封建郡县之争与秦始皇嗣君选择》中还提到了公子扶苏在这样的情况下还继续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就是公子扶苏的政治嗅觉不够敏锐,他的想法只是很单纯地想要安定战后国家内部的社会环境,稳定民心,第二种可能就是公子扶苏或是站在东方文化精英的一方,并认同他们的政治主张。不管是公子扶苏是哪种可能,对于秦始皇来说既然要做到零容忍,那么不管是谁提出对于这件事的反对,都会被贴上反郡县的标签。?而这就形成了另一派,以可能是未来皇位继承者的公子扶苏与大将军蒙恬为代表的一派。在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公子扶苏与李斯两个人是处于一个对立面的人物。因为两人的对立,这也是后来“沙丘事变”前赵高说服李斯的原因之一。

二、“沙丘事变”的经过与实质

(一)“沙丘事变”的经过

“沙丘事变”整个事件是从秦始皇第五次巡行天下至平原津突然发病开始的,《史记》中有详细的记载。“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 ?秦始皇此时已经预感到了自己的死亡,把赵高招来,让他代拟一道诏书给长子扶苏,命他将军事托付给蒙恬,赶回咸阳主持丧事。

此时的赵高却并没有按照秦始皇所说的去做,他很清楚,自己向来与扶苏和蒙恬不和,如果长子扶苏继位,对自己来说就是毁灭性的打击,而他却与秦始皇的幼子胡亥关系很好,于是他暗自扣下了遗诏。

不久,秦始皇去世,而丞相李斯害怕把秦始皇的死讯公布于天下后会造成不好的结果,担心天下大乱,所以就把这件事情先隐藏下来。在这个时候,一切如故,除了胡亥、赵高、李斯和几名宠幸之臣知道真相以外,其余人都被蒙在鼓里。而赵高也趁此机会,想要说服李斯。他在李斯面前说道:“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 ?同时,他告诉李斯,如果公子扶苏继位,那么他的宰相职位肯定是不能保留的,又为李斯陈述了历史上秦历代著名宰相的后果,让李斯自己思考是否要和他一起篡改诏书,而李斯最终还是选择了和赵高胡亥一起,联合发动了“沙丘事变”。最后扶苏自杀,胡亥即皇帝位,是为秦二世,“沙丘事变”至此成功。

(二)“沙丘事变”的实质

“沙丘事变”的发生包含众多偶然的因素与必然因素。王绍东在《从“沙丘政变”看历史发展中的偶然与必然》中把“沙丘政变”的偶然与必然呈现为五个方面:秦始皇的巡游的偶然与必然,胡亥跟从秦始皇随行的随机性与玄机,李斯变节的犹豫与选择,隐瞒死讯的荒唐与可能,扶苏自杀的难解与症结?。这些都是在偶然中包含的必然事件,但究其根本也都是秦始皇在生前所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在皇位继承的问题上,秦始皇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而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秦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矛盾激化的结果。

前面也已经提到过,在秦朝的内部,无形中形成了以秦始皇和李斯为代表的一派和以可能是皇位继承者的公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为代表的一派。赵高也利用了这一点来说服李斯一起发动“沙丘事变”。“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余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诛亡。皇帝二十余子,皆君之所知。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于乡里,明矣。” ?赵高所提到的内容也点明了两大派别,如果扶苏上位,与李斯政见向左的公子扶苏是肯定不会继续重用李斯的,鉴于之前秦丞相的各种下场,李斯也不得不在这种环境中思考自己的出路,最终赵高也说服了李斯。在最后,这无形中形成的两派把秦王朝的内部斗争与矛盾推向了新的高度,以至于发生“沙丘事变”。正因为如此,“沙丘事变”的本质也就是秦王朝内部斗争所孵化的结果。

三、“沙丘事变”与秦之覆灭

“沙丘事变”后胡亥当上了皇帝,胡亥上位之后没有改变秦朝残暴严酷的统治政策,在听信赵高建议后,进行了一场统治阶级内部的大屠杀。公子扶苏在收到赵高伪造的假遗诏后就自杀,而扶苏却也是秦始皇二十多位皇子里面最有能力和最有思想的人,同时也是可能会拯救秦朝,转变秦始皇政策的帝王之才。不仅仅是扶苏,同时也将蒙恬和蒙毅送上了死亡的道路。

“夫沙丘之谋,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而诸公子尽帝兄,大臣又先帝之所置也。今陛下初立,此其属意怏怏,皆不服,恐为变。” ?赵高阴毒的谋划就是想让胡亥诛除秦始皇的其他子女。他的阴谋也得到了胡亥的首肯,于是胡亥几乎所有的兄弟姐妹都被各种诬陷的理由杀害,连坐的人更是数不胜数。而这些人的存在,本应该是皇室的精英与支持者,胡亥在赵高的引诱下使得嬴氏,也就是跟胡亥血缘最近的亲人尽失,以至于到后来,赵高逼死胡亥,连帮助他的人都没有了。

胡亥上位后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以陈胜、吴广等农民阶级和关东六国旧贵族为首的起义。而在这时,李斯、冯去疾、冯劫针对起义向胡亥提出了一些忠言,想解决当时面对的困难:“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转作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宮作者,减省四边戍转。” ?其谏言指出了当前解决起义军,扭转不利形势的办法,但胡亥却反咬一口,将各地起义的责任抛给了他们三个,而他们三个人的结局也是不言而喻,接连被治罪。冯劫与冯去疾不堪受辱,自杀而亡,而李斯也被腰斩于街头。这样看来,现在胡亥身边的最后的精英人物也被自己所清除。而在最后为秦王朝卖命的章邯、司马欣、董翳得到的还是胡亥与赵高的惩罚与责骂,而起义军的形势也是胡亥和赵高所无法控制的了,昔日强大的王朝就在这样的形势下走向灭亡。

试想,如果是扶苏继位,立马改变以前所实行的高压政策与严刑苛法,与天下同休养生息,或许秦朝并不会这么快就灭亡,甚至有长久发展下去的可能。如果是现在来想,或许我们很难理解扶苏自杀的做法,王绍东在《从“沙丘政变”看历史发展中的偶然与必然》中提出:“秦朝统一后,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在这样的体制下,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绝对的权威,对君主的命令只能服从,否则就是大逆不道。而公子扶苏正是在这样的体制与氛围下选择自杀。” ?这样看来我们也可以理解公子扶苏作出这一决定的必然性。

四、结语

通过分析“沙丘事变”前国内矛盾的萌生发展与激化,我们可以发现秦王朝的内部矛盾最初源于郡县分封之争,第二次郡县分封之争后发生的焚书坑儒事件中矛盾被进一步激化。在这样的情况下,秦朝的内部形成了以秦始皇与李斯为代表的一派和以可能是皇位继承者的公子扶苏与大将军蒙恬为代表的一派,而后发生的“沙丘事变”正是因为这两派人物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日渐激化的国内矛盾所必然爆发的结果,而“沙丘事变”的发生也对秦朝政权起了瓦解的作用,最终导致秦王朝的覆灭。

注释:

①王绍东:《从“沙丘政变”看历史发展中的偶然与必然》,《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86-90页。

②赵存河:《探析赵高策划的“沙丘之变”和“指鹿为马”》,《兰台世界》2014年第25期,第85-86页。

③王绍东、孙志敏:《秦亡于二世的历史文化因素考察》,《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56-60页。

④鹤间和幸著,马彪译:《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4页。

⑤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38-239页。

⑥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38-239页。

⑦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38-239页。

⑧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4页。

⑨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4页。

⑩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4页。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4页。

?杨曦阳:《简论秦始皇焚书坑儒》,《湘潮(下半月)》2013年第8期,第10-11页。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8页。

?熊永:《封建郡县之争与秦始皇嗣君选择》,《历史研究》2020年第1期,第68-91页,第220-221页。

?熊永:《封建郡县之争与秦始皇嗣君选择》,《历史研究》2020年第1期,第68-91页,第220-221页。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64页。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64頁。

?王绍东:《从“沙丘政变”看历史发展中的偶然与必然》,《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86-90页。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49页。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63页。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73页。

?王绍东:《从“沙丘政变”看历史发展中的偶然与必然》,《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88-92页。

参考文献:

[1]陈生玺,胡校.论“沙丘事变”与秦王朝的覆亡[J].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4):22-29.

[2]林乐昌,张绍宽.试论沙丘事变的社会基础及其历史教训[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3):49-53.

[3]孙文礼.秦始皇“赐公子扶苏书”考[J].秦文化论丛,2004,(00):100-106.

[4]安子毓.《史记》所载秦二世史事辨疑[J].形象史学研究,2015,(1):163-173.

[5]熊永.封建郡县之争与秦始皇嗣君选择[J].历史研究,2020,(1):69-92,221-222.

[6]王绍东.从“沙丘政变”看历史发展中的偶然与必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23(6):86-90.

[7]王义全,徐益.秦亡的内部原因剖析[J].贵州文史丛刊,2008,(4):1-7.

[8]王绍东,孙志敏.秦亡于二世的历史文化因素考察[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56-60.

[9]吴方基.《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解读与秦亡原因新说[J].兰台世界,2019,(10):149-153.

[10]高海云.统一郡县制与社会矛盾的集中——秦朝速亡的制度史分析[J].秦汉研究,2010,(00):234-240.

[11]陈宝齐.秦始皇“焚书坑儒”浅探[J].黑龙江史志,2015,(1):132-133.

[12]贾军喜.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一些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1,(24):35.

[1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4]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作者简介:

袁健童,男,重庆石柱人,土家族,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史。(指导老师:刘俊男)

猜你喜欢

秦二世赵高秦始皇
指鹿为马
重新审视秦二世胡亥
秦始皇忆师
韩学极盛与秦二世而亡
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
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背后有什么故事
赵高的阴谋
秦始皇拜荆条
秦始皇拜荆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