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园林艺术》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3-06-15冶建明

学周刊 2023年19期
关键词:园林艺术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

摘 要:《园林艺术》是以注重人类文化学与美学思想为理论基础,介绍中国园林的造园审美思想、园林布局和构图的课程。本文根据《园林艺术》课程的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引导相结合、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将混合式教学理念融入课程,构建了“课前准备—课堂活动—网络交流—专业体验”四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2019年课程在智慧树平台上线,2022年课程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明确了教学内容與方法,提出了未来改革的方向,注重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以园林文化为融入点、以审美教育为融入点、以生态保护为融入点、以情景交融为融入点、以工匠精神为融入点,开展园林艺术教学改革与思政育人协同建设,以期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与艺术修养,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园林艺术;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9-000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9.002

《园林艺术》是石河子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涉及工程、建筑、艺术、设计等内容。本课程以注重人类文化学与美学思想为理论基础,介绍中国园林的造园审美思想、园林布局和构图[1]。本课程旨在普及风景园林学、艺术学、建筑学等多学科交叉知识,培养学生的园林艺术常识,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美学欣赏能力与艺术修养,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2]。混合式教学可以融合课上教学与网络平台两种教学环境,教师可以使用传统讲学方式落实给学生传授知识与答疑的过程,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真正体现教师的指导性及学生的自主性。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头脑风暴和创新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园林艺术非常适宜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更加契合当下课程改革的定位[3]。

一、《园林艺术》课程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方面,教师要在园林艺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课堂知识感受中国园林;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优良的园林设计案例,促使学生感知、体会其中蕴含的园林艺术,凸显课程的实用性和综合性,实现全方位教学育人。教师组织学生走进园林,在可观、可感、可学的情境中感悟园林造景艺术和造园艺术,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认知和感知传统文化的水平。

(二)培养与引导相结合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目前高校公选课的普遍问题是学生并不重视课程,缺乏学习课程的主动性。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主动求知的过程中感悟园林艺术的魅力,从引导学生自主了解园林文化的层面培养学生感悟园林艺术精神内涵的能力,以便从知识层面升华到精神层面。

(三)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教师要善于发现园林与思政的契合点,既要讲授专业知识,又要达到育人的效果。既要重言传,又要重身教,以实际行动给学生树立榜样。教师要将课程思政融入园林艺术的理论分析、实例讲解、课堂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耳濡目染,达到教书和育人相结合的目的。

二、《园林艺术》课程改革的思路

基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新时代大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结合课程受众对课堂的反馈意见,团队认为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务必确保课程内容具有严格的实践意义。因此团队明确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核心、以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确立了“理论+体验”的教学思想,主要思路如下:采取各种优质的教育手法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考虑到园林艺术课程涉及内容较广,可以开展实践活动的形式也较为多样。教师要组织学生就课程展开场地感知活动,实现动脑与动口相结合[4-5]。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增强沟通和提升学生对园林艺术形态、建造背景、形成系统的认识。为了适应互联网新时代的发展,现今信息化教育展现了全面E化的趋势,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认知学科发展的趋向,并进行教学改革。学生利用网络学习,便于理解和记忆知识。因此,园林艺术课程确立了“线上+线下”的教学系统、“理论+实践”的教学思路以及“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路径。

三、实施《园林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情况

依据《园林艺术》课程的内容及特点,最终确定课堂学习20个学时,自主学习20个学时。2019年《园林艺术》课程在智慧树平台上线,2022年《园林艺术》课程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一)构建“课前准备—课堂活动—网络交流—实践体验”四位一体的园林艺术混合式教学模式

采用“课前准备—课堂活动—网络交流—专业体验”四位一体的模式引入混合式教学,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探究问题,学生代表作出小结,教师再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在网络交流阶段,学生在石河子大学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答疑与讨论;在专业体验阶段,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参加实践[6-7]。

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阶段主要分为四个步骤:思维导向、课前练习、观看教学视频、学生交流平台。学习开始之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思维导向图,清晰地告知学生本次学习的内容与重难点所在。学生通过自主查阅文献资料明确学习目的,教师将学习内容与教学视频外挂在网络上以供学生自由阅览,促使教学时间更为高效,重视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成立学习小组,学生分享自己的“所看、所感、所想、所悟”,改变传统意义上学生一味接受的被动学习方式。

2.课堂互动

(1)创建环境。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案例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其明确教学重点,学生通过个体学习、组内与组间讨论等方式激发学习的动力,提升探讨能力。(2)独立探索。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个体要学会“自主”,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搜集与共享资料,独立解决困难。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发现困惑。教师培养学生形成发现和探索知识的能力。(3)协作学习。任课教师下达任务,鼓励学生广泛研读相关资料。要求小组内成员要分工明确,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完成内容任务。(4)成果交流。学生在说的同时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在看的同时锻炼了审美能力;在听的同时锻炼了理解与判断知识的能力,提高了掌控课堂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聆听其他小组汇报结果的时候也会开阔自身的视野与思路。

3.网络交流

如今处于“互联网+”的时代,学生课前、课后更多依赖于网络学习,该阶段主要由回顾教学、线上探讨、在线解答三个部分构成。回顾教学是回味与深思知识,引导学生疏导知识系统,二次理解课上不懂的地方,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倒带”;线上探讨为学生提供课下交流的机会,让不同专业的学生畅所欲言,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理解,促使知识有“再认知”的方向,让知识在“输入”与“输出”之间来回转换;在线解答则将重心重新转回教师的身上,学生抛出问题,授课教师以案例导入、联想引导等方式给予解答。

4.实践体验

(1)教学游戏。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索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留出时间让学生亲历体验与实践,主要有课堂辩论、角色模拟、课堂游戏、知识竞赛等,为教学增添更多趣味性,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2)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师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看”的过程。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景观河,采用边看边讲、生讲生评的教学模式,分享环境体验与园林欣赏。组织开展以园林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校园宣讲会,通过教学实践促使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综合能力。(3)艺术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艺术活动,如模型制作:基于形式美法则,根据有限的材料,要求两人一组完成模型制作。可以用单纯的线材元素制作或者用单纯的面材元素制作或者几种不同元素的组合。植物画:收集自己喜爱的枝、叶、花、果等艺术化创作植物画。园林照片:以“园林与美好生活”为主题搜集拍摄身边的“美好”照片,引导学生走进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最后通过艺术展览与他人分享创作的喜悦,寻求共识。如此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水平。

(二)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开展园林艺术教学改革与思政育人协同建设

《园林艺术》本身含有丰富的思想政治与德育知识点。通过结合园林实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讲好中国故事,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爱国主义精神。教师要做到课程思政与专业学习同频共振,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8-9]。具体的教学手段如下。

1.以园林文化为融入点

园林是一门与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艺术。中国园林已经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足鼎立的局势,其社会文化、经济文化和美学文化都得到了充分发展。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视频、图画和文字有机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直观了解中国园林的艺术布局形式,深入学习中国园林中蕴含的建筑、书画、文学和植物等精华。通过学习中华传统园林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2.以审美教育为融入点

园林美是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园林是在自然的基础上人工改造园林的构景要素,使之成为一幅美丽而真实的“画卷”。园林的空间布局设計是美学和科学的综合表现,也是造园者对生存空间的向往。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空间布局形式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以生态保护为融入点

植物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四大要素之一,具有绿化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功能。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通过学习园林中的植物造景艺术引导学生思考生态园林,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4.以情景交融为融入点

营造意境是以园林意象为载体,让游览者从中产生一种触景生情的艺术境界。教师在《园林艺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古典园林中的楹联牌匾、民俗风情和诗情画意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哲学思想、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在情景交融中感知园林、感知自然。

5.以工匠精神为融入点

以颐和园和拙政园等典型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园林历史和造园时的工匠技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通过园林工程实习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锻炼学生踏实能干、吃苦耐劳的工匠精神。

(三)《园林艺术》考核方案

《园林艺术》的考核方式由重视“教学成果”转为重视“教学过程”,通过扎实的“过程”提高“成果”,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在具体考核内容上采用“网络自主学习—课堂表现—课下交流—结课作业”的模式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动态及学习效果。课程成绩由网络学习成绩(40%)、课堂表现(20%)、结课考试(40%)组成,重在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前自学效果及讨论表现、作业完成质量、实践设计能力体现、园林艺术综合知识等方面。

四、结语

园林自古以来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生活背景、社会趋势、人文环境存在差异,优秀的园林艺术作品往往会有与之契合的艺术形式。人类在探索艺术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艺术的不同形式,同时也总结了形式美的规律与法则。伴随着社会文明日新月异,现代园林的类型与艺术特征也逐步产生更替。未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现代园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等理论政策,促使学生发现现阶段园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生态园林、生态文明,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大学生的通识教育。

参考文献:

[1] 杨玲.风景园林专业美育实践——以《风景园林艺术》课程改革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9(22):135.

[2] 冶建明.园林艺术案例式教学改革初探[J].绿色科技,2019(1):238.

[3] 冶建明.园林工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9(5):240.

[4] 胡群霞.“园林艺术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9(21):148.

[5] 冯静.《园林艺术》课程实训教学改革与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7(51):247.

[6] 冶建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园林工程”考核模式构建[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7(4):51.

[7] 冶建明.“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探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3):64.

[8] 银春花,申海香,张玉琴,等.高职《园林艺术》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以园林技术专业《园林艺术》课程为例[J].绿色科技,2020(1):233.

[9] 吴涛,陶欣.农林类院校《园林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现代农业研究,2018(9):37.

[责任编辑 李永伟]

猜你喜欢

园林艺术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
得造天物 皇家园林艺术
现代园林艺术·微物志·定制与体验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对当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