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歌剧的民族化发展路径

2023-06-12徐凤

剧作家 2023年3期
关键词:民族化发展

徐凤

摘 要:歌剧是舶来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歌剧发展几十年来,在近现代音乐史上日渐熠熠生辉,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歌剧的民族化经历了启蒙期、奠基期和成熟期的发展进程。今后中国歌剧应在艺术传承中进行剧目创新、音乐创新、舞台创新、文化创新等。

关键词:中国歌剧;民族化;发展

歌剧是舶来的一种艺术形式。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传入中国后,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受到启蒙的中国音乐艺术家借鉴西洋歌剧的特点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逐渐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歌剧。中国歌剧发展百余年来,在近现代音乐史上逐渐熠熠生辉,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1945年歌剧《白毛女》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成型。中国歌剧的民族化是中国歌剧发展的必然途径。从发展之初到当下有明显的进程和特征。

一、中国歌剧的民族化发展进程

(一)中国歌剧的启蒙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

在这个阶段,中国歌剧的发展受到了西方歌剧的影响,主要是来自意大利、俄国等国家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剧情和音乐都带有明显的西方特色,没有太多中国元素。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演员有中国人。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歌剧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个时期的中国歌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受西方歌剧影响,西化程度较高。早期的中国歌剧多取材于西方故事及剧目,如《茶花女》《卡门》等,歌曲的演唱方式、舞台布景等也受到了西方歌剧的影响。2. 语言使用一般以普通话为主。早期的中国歌剧大多使用普通话演唱,而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方的戏曲多使用方言。3. 早期中国歌剧的演出方式与传统戏曲有所不同。与传统戏曲剧目相比,早期的中国歌剧在演出形式上与传统戏曲有所不同。中国歌剧将音乐、唱腔与话剧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演出形式,其张弛有度、情感真挚的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4. 内容涉及社会现实题材。早期的中国歌剧不再局限于历史传说,还开始涉及社会现实题材,如《小小画家》《麻雀与小孩》等,这些剧目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反响。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比欧洲歌剧晚问世三百多年,它的内容主要是教育儿童善良、孝顺、诚实和宽容等。在戏剧结构上仿照昆曲“分场标目,曲牌成套”的做法。《麻雀与小孩》具有地道的平民气,它取材于生活,重视旋律,采用民间音乐的特质,标志着中国歌剧从一开始就与欧洲歌剧截然不同。总的来说,中国歌剧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具有较强的西洋化和话剧化特点,但同时也开始融合中国文化元素,为后来的中国歌剧发展积累了经验和素材。

(二)中国歌剧的奠基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

在这个阶段,中国歌剧开始逐渐向中国化发展。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歌剧的主题和内容也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中国特色。同样,音乐也开始加入了中国元素,比如民族乐器的运用,旋律上的改编等等。这个阶段的代表作品有《白毛女》(1945)、《红色娘子军》等。《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发展的里程碑, 创造了中国歌剧艺术的新篇章。《白毛女》没有脱离中国传统戏剧的技艺,而在叙事、表演、编排和音乐等方面不断创新,开创了中国歌剧发展的新阶段,为中国现代音乐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反映了现实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命运和灾难。《白毛女》讲述了喜儿的悲惨经历,反映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在音乐上采用了中国民间音乐和西方歌剧音乐相结合的方式,使歌剧的表现更生动、更丰富。充分融合了中华文化和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内在精髓。歌剧以传统的发麻调、秦腔、梆子为基础,技巧运用精妙,不仅保存了戏曲表演艺术,而且为现代戏剧艺术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因此,歌剧《白毛女》开创了中国歌剧的新格局,将歌剧带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该剧强调人民的力量,表达了中国人民在困境中挣扎求生的愿望和期盼,为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是中国歌剧民族化的阶段,这个时期的中国歌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剧目更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在这个阶段,中国歌剧开始涉及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题材,如《西施》《靳柯》《赤叶河》等。剧目的内容更加紧密地围绕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中国民间文化和艺术形式。2. 强调中国化特色。中国歌剧在这个阶段开始注重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艺、歌声为基础,用中国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剧目,更加注重对唱腔的表现和策划。如《王贵与李香香》(1950)、《小二黑结婚》(1952)、《草原之歌》(1955)等。3. 引入民间乐器,曲调更具中国特色。中国歌剧在这个阶段引入了民间乐器,如板胡、阮、笛子等,曲调开始加入中国传统的音乐元素,不再像20世纪初至30年代的中国歌剧那样偏重西方的音乐表达方式。《红霞》(1957)、《洪湖赤卫队》(1959)等歌剧作品具备中华民族特有的音调和质朴的魅力。4. 注重表现女性形象。在这个阶段,中国歌剧开始注重表现女性形象,更多的剧目喜欢以女性角色为主人公,如《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这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倾向有关。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中国歌剧在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加入了更多的民族元素,更加注重对唱腔的表现和策划,具有较强的中国特色,也是中国歌剧民族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三)中国歌剧的繁荣阶段(50年代至今)

50年代至今中国歌剧在这个阶段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江姐》(1964)、《阿依古丽》(1966)等作品使中国歌剧舞台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歌剧创作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创作条件。在这个阶段,中国歌剧的局面越来越多样化,不仅有大众化的歌剧,更有一些艺术性更高、更加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族歌剧,这些歌剧使得中國歌剧的地位不断提高,而且越来越受到欢迎。50年代至今是中国歌剧的新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歌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更加多样化的剧目。在这个时期,中国歌剧的剧目更加多样化,不仅有以历史题材为主的传统歌剧,也有以现实社会题材为主的现代歌剧。这些多样化的剧目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2.更加注重表现现实生活。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歌剧也开始注重表现中国的现实生活。剧目涉及到了新时期的很多重大问题,如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改革教育、社会风气等,反映出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和进步。比如歌剧《张骞》讲述了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出使西域的艰难困苦以及与匈奴妻儿的夫妻情、父子爱。该剧借人间离合之情,写凿通西域之伟绩;以丝绸之路风情,颂扬民族开拓精神和东西方文明。3.更加强调个性化和艺术性。这个时期的中国歌剧更加注重个性化和艺术性。剧作家、作曲家和表演者都开始尝试创新,追求更加出色的作品和表演方式。这些新的尝试使得中国歌剧具有更强的艺术深度和表现力。4.具有地方特色。中国歌剧在这个时期也开始展现出更加具有地方特色的特点。不少地方的戏剧创作者开始将本地文化与歌剧的创作相结合,创作了充满地方特色的剧目,比如山东吕剧、安徽黄梅戏、江西清音等。50年代至今的中国歌剧是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形态,在表现上更加强调现实社会和地方文化元素,同时注重深度和厚度,反映出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中国歌剧的民族化发展路径,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但不论是在音乐、文化、内容等方面,中国歌剧始终不断地寻找着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中国歌剧的重点在于表演,特别是在民族歌剧的演唱中,要求表演、演唱和音乐等服从于剧情。和西方歌剧不同,中国歌剧继承了戏曲的特点,用形体动作配合演唱,以抒情为主,演唱者用行腔来抒发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对表演者有着更高的演唱要求,除了有扎实的演唱功底,还要有表演功底,用形体配合演唱。中国民族歌剧的音乐创作其实是处在中与西的交汇点上,中国的歌剧是受一些戏曲的影响的,充分展示出各自民族音乐独有的民族特色。在音乐发展的场合中,中国民族歌剧更是充分继承了历史音乐文化的優秀素材。

二、中国歌剧今后的发展路径

未来中国歌剧的发展路径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向:

(一)继续推进民族化。中国歌剧作为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代表,应该继续推进自身的民族化,从剧目、唱腔、舞台美术到服装道具等多个方面,更加注重弘扬中国文化,体现中国特色。

(二)结合当代现实,弘扬人民精神。中国歌剧可以结合当代现实,更加注重表现人民精神。需要创作更多关注人民福祉、反映社会问题的剧目,通过歌剧艺术形式展现人民热爱生活、抗争不屈、全面创新等精神。

(三)融合多元文化元素。中国歌剧可以融合多元文化元素,通过融合不同文化传统,形成新的文化表达,拓展歌剧表演形式,提高对不同文化习惯的认知度、传播度和影响力。

(四)探索新的表现形式。中国歌剧可以不断探索和创新表现形式,借助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互联网等,拓宽表现范围,丰富观众体验,推动中国歌剧的现代化运作。

(五)引导市场化发展。考虑到市场营销是艺术形式普及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歌剧应该更多地关注市场的需求,挖掘优秀的艺术资源,注重歌剧的营销和推广,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参与,实现歌剧的市场化发展。

三、新时代民族歌剧的艺术创新

新时代的民族歌剧在艺术创新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艺术传承中进行剧目创新。创作更加贴近当代、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剧目。可以通过挖掘现实生活、历史传奇、民间故事等各个方面的素材,创作富有内涵和表现力的剧目,使得剧目内容能够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

(二)在深度融合中进行音乐创新。在音乐的处理上,可以把传统唱腔和音乐元素与时下的音乐语言相结合,创作出更多符合现代观众审美要求的音乐形式。可以加入更多网络流行元素,展现更自由、现代化的音乐表达。

(三)在吸收借鉴中进行舞台创新。在舞美方面,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大型灯光音效、舞蹈演技等,加强舞台艺术表现,为观众带来更好的沉浸感。如民族歌剧《沂蒙山》将山东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舞美设计浑然一体,表现出深沉厚重的史诗意蕴。

(四)在兼容并蓄中进行文化创新。在文化的处理上,可以结合多元文化元素,使得民族歌剧在表述形式上更富多样性和包容性,包括戏剧的表演形式,戏剧的气质和艺术韵味等方面都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五)在时代环境中进行继承创新。在继承中创新是新时代民族歌剧创新道路特别重要的一点。要充分吸取前人的创作、前辈艺术家的创作经验和成果,不断挖掘剧目的文化内涵,并且要融入现代文化表达方式,同时注意传承保护悠久的优秀传统艺术,以充分展示中国民族歌剧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

中国歌剧的民族化是发展的必然路径。如何传承民族歌剧,多元文化语境下民族歌剧发展之路径如何探寻?这是在民族歌剧发展实践中,应该长时间不断思考和探寻的问题。要兼顾历史性和时代性,融合民族性和世界性,以多元的方式用民族的形式歌咏民族故事。

参考文献:

1.张向侠:《中国歌剧中几位女性人物形象塑造浅析》,《音乐天地》,2009年2月

2.肖金勇:《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探究》,《赤峰学院学报》,2013年4月25日

3.纪建功:《民族歌剧对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影响》,《北方音乐》,2014年1月

4.章学锋:《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安文化再发力》,《西安日报》,2013年12月26日

(作者单位:黑龙江闪耀传媒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 姜艺艺 王巍

猜你喜欢

民族化发展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音色探析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高师声乐教学民族化路径探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