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深度学习的口腔组织病理学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3-06-11王霞孙维克张莉高月华蔡建娜贾晓宁

高教学刊 2023年17期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深度学习教学方法

王霞 孙维克 张莉 高月华 蔡建娜 贾晓宁

摘  要:教育部提出高校“两性一度”的一流课程建设,目的就是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浅层学习问题,形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的育人育才目标。混合式教学通过分析浅层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充分融合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将在线教学与传统课堂的优势相结合,唤醒沉默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该文以口腔组织病理学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索混合式教学中深度学习的路径,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深度学习;口腔组织病理学;混合式教学;一流课程;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7-0099-04

Abstrac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put forward the first-clas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aims at breaking the shallow learning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process and forming the educational goals of knowledge imparting, ability training and quality promotion. By analyzing the shortcomings of shallow learning, fully integrating modern informati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combining the advantages of online teaching with traditional classroom, blended teaching can arouse the silent class and let students take the initiative to participate in learning. This paper takes Oral Histopatholog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ways of deep learning from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odel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words: deep learning; Oral Histopathology; blended teaching; first-class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

2019年教育部發布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各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一流课程的建设必须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提升课程内容的高阶性和创新性,教学方法要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增加课堂教学的挑战度[1]。2020年教育部认定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与优秀案例的推广为高校课程的发展做出了榜样。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常遵循李森等[2]提出的模仿学习三阶段。形似模仿多在课程建设的初级阶段,模仿优秀案例的实施理念及形式,多为一种浅层学习[3]。神似模仿往往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加上自身的经验积累、教学反思及学生的学习反馈,对知识的内涵更加深化,具有了深度学习的印记。超模仿则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已经具备课程自身的体系及风格。因此,教师模仿学习通过观察、行为模仿、效果反思与改进的循环,实现从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递进,形成对该学科教学规范独到的理解和判断[4]。

口腔医学是本校的特色专业,旨在培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实践操作、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口腔组织病理学作为口腔医学的核心桥梁课程,主要面向口腔医学专业大三年级学生,是夯实基础理论、引导临床思维、培养科研思维的重要转折点。基于“互联网+教育”的大力发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是一流课程建设的有效教学形式,教育部高教司指出混合式教学要成为今后高等教育教学的新常态。本文以口腔组织病理学为例,从教与学两个层面分析浅层学习中的不足,探讨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发展中如何实现深度学习,与同行进行交流。

一  浅层学习中的不足

(一)  教师层面

教师作为课程设计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师的素质水平决定着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和育人成效。

1  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一流课程建设的根本前提。浅层学习是以教师为主体,侧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授。一流课程深度学习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重点在于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流课程实践的“剧本”。浅层学习中教学设计比较简单,主要为教师对重点难点内容的讲解。一流课程的深度学习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灌输性”教学,课前、课中、课后均要设计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过程的创新性及挑战度,是一流课程建设发展的关键。

3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一流课程教学实践的媒介。在浅层学习中以教师PPT授课为主,方法形式单调,部分学生在被动听课过程中经常出现“摸鱼”、神游现象。一流课程的深度学习要求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提高课堂效率。

4  评价方法

合理的评价方法是一流课程建设成效的标尺,也是教学反思、改进提高的重要参考。浅层学习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反馈,学生、校内同行及督导专家的打分。一流课程评价则是多元化的,最终的评价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仅仅是教师教了什么,即学习成效的输出,而不是输入。

(二)  学生层面

1  学习理念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浅层学习的目的以成绩为主,甚至存在“60分万岁,59分有罪”的心理,忽略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建设。一流课程的深度学习需改变“读死书、死读书”的恶性循环,更加强调OBE理念,培养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学生必须一改过去消极的学习态度,加大学习投入,以充足的热情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2  学习方式

浅层学习主要基于教材,知识的更新较慢,知识面的拓展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授课水平。深度学习要求结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可通过网课、慕课等途径接受到国内外同类课程大家、名家的课堂,拥有“无限”的学习资源,不断更新前沿知识。

二  深度学习的优势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由美国著名学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首次提出,核心理念是指“为个体将学习的知识从一种情境应用到另一種情境的过程”[5-6]。何玲等[7]和赵振华[8]将深度学习定义为基于理解的主动学习,是通过明晰学习目标、激活知识预备、构建新知识,并且能够将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充分融合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将在线教学与传统课堂的优势相结合形成的混合式教学,把学习者由浅层学习引向深度学习。混合式教学没有统一的模式,但有统一的目标,那就是彻底打破灌输式课堂、唤醒沉默课堂、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参与课堂,让思考、研讨、协作、交流和反思贯穿学习过程。

(一)  定义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统一教学思想

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认知、技能、情感是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的三个层面。认知目标主要以记忆、理解知识为主,属于浅层学习;后二者则是需要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应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深度学习[9]。深度学习更加强调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老师教了什么。因此,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三个层次设计明确的深度学习教学目标也是一流课程的达成目标。转变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教学团队建设一流课程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是“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老子》中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皆体现了能力素质建设的重要性。因此,教学团队的教学思想要紧密围绕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得如何进行设计与开展。

(二)  做好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基于一流课程的建设标准,融合临床思维、科研思维、课程思政整合教学内容,提高课程内容的高阶性;改革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优势融合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授课模式的创新性;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一种真正参与式、个性化的学习体验环境,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挑战度。将课前、课中、课后统筹设计,有效指导教学过程,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敬业奉献和仁心妙术的医学职业素养。良好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需要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一流课程建设需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同时考核教与学两个进程。教师根据反馈自我反思,提出改进措施,使得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反馈—反思—改进教学过程等各环节形成闭环,遵循PDCA循环教育管理[10],最终达成学生学习成果目标。

三  基于深度学习的口腔组织病理学探索实践

本校口腔组织病理学经过30余年的发展,历经课程建设积累、创新教学探索、混合式教学发展三个阶段,不断夯实教学团队的教学实力,整合课程内容,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在口腔课程思政融入等各方面探索深度学习的模式,不断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  转变教学观念,做好教学设计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本课程教学团队首先转变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转向科研服务教学,为教学服务的观念。明确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让师生都树立起心中的“靶标”,然后以此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邢翠芳等[11]提出的课堂教学设计包括课前教学准备、知识建构、知识应用与创新和反思评价四个阶段,几乎适用于所有的课程。本课程结合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的人才培养方案,统筹设计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活动。针对学生课前如何进行最大程度的学习投入,课中如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如何将知识储备输出应用于不同的教学情景中,课后如何实现知识的进一步内化,进行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基于对知识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在真实情景中应用知识的能力,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

(二)  整合课程内容,提升课程内容的高阶性

口腔组织病理学包括口腔胚胎学、口腔组织学、口腔病理学三部分,系统讲述口腔颌面部主要器官的发育、组织结构及常见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教研组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形成以器官为中心以疾病为主线的牙体组织、牙周组织、口腔黏膜、唾液腺、口腔发育学及骨关节基础与疾病六个教学模块。教学过程中,融入临床案例分析和相应领域的科学研究前沿知识,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科研思维,有助于分析疾病发生发展的转归规律,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  优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教学创新性和挑战度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大力发展,催生了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是一种新的教育生产力,教师要突破自我,变革传统的黑板、粉笔、作业本,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混合式教学主要组织形式即是线上学习与面授相结合,充分发挥两种教学的优势。团队自建的口腔组织病理学线上课程依托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智慧树等平台,免费向社会开放,累计学员近3万人。本课程的混合式教学主要基于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慕课堂管理,实现线上线下统筹管理、课前-课中-课后学习数据及时反馈。线上学习阶段主要针对教学模块中的口腔基础知识进行自学,需要完成视频观看、单元测验及作业、讨论和在线考试等,并以小组为单位建立学习共同体,相互协作完成PPT制作以备课堂展示分享。老师在此阶段需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实时督促,针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进行解答。线下课堂首先反馈线上学习效果;课堂活动结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采用雨课堂、智慧教室等开展主题汇报、案例讨论、分屏互动和弹幕释放等教学活动,侧重知识的深化及应用;课后发布重点、难点、热点讨论话题,学生根据知识学习进行思维发散,使得课堂成为开放的课堂,成为大家互助互学、交流协作的平台。慕课堂管理使得线上与线下教学活动无缝衔接,课堂教学更加有秩序,并实现课堂留痕,便于后期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与反思。

(四)  优化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参与课堂

“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真正带着“脑子”参与课堂活动。只有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动脑、动心、动手。教研组根据口腔组织病理学专业知识构架,因材施教,优化配置教学法。

1  BOPPPS教学法

BOPPPS教学法源于加拿大的教师技能培训,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目标为导向,有效提高学习者参与度的教学组织形式。包含导课(bridge-in)、课程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六个教学环节[12-13]。线下课堂教学过程中,以BOPPPS教学法为主线,根据授课内容融合多元化教学方法,如PBL、CBL、情景模拟和科普作品设计等形式。

2  主题教学法

主题教学法是以教师确立的主题框架为核心,跟踪学生围绕该主题进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架构知识体系,在课堂进行交流分享。本课程口腔组织学及口腔胚胎学部分理论性较强,主要采取主题教学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基于线上学习,相互协作制作PPT,课堂进行汇报分享。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的反馈,教师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强化与总结。

3  案例式教学法

通过临床病例的导入、讨论分析,提高专业知识的深化、拓展及应用。口腔病理学部分主要以口腔常见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为主,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对临床真实病例进行讨论分析及交流,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提高专业知识的临床应用能力,培养临床思维和“仁心妙术”的大医精神。

4  PBL教学法

通过对临床真实病例从发病背景、就诊经过、诊断及医疗过程的分析讨论,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查询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临床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根据口腔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融合几个教学模块内容设计PBL综合教学案例,利于知识的内化及应用。

5  项目教学法

以“920爱牙日”为契机,深入学校、社区、幼儿园和养老院等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不同项目的设计及实施。如幼儿园乳牙龋防治知识宣传、牙周健康科普知识宣讲等项目,通过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体验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

此外,胡科等[14]研究了混合式教学中生师互动的影响因素,提出课堂环境、学生的学习投入、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引导策略等均会影响互动效果。因此,学校给学生创造可移动桌椅的教学环境,配置智慧教室,从硬件上保障了混合式教学的实施。

(五)  科学评价促反思与改进

口腔组织病理学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综合测评教与学两个方面。

1  对学生的评价

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占40%,包括线上平台的评价占20%(视频观看、单元作业/测试、线上期末考试和发帖互动等)、线下课堂占20%(考勤、翻转课堂表现、社会实践参与等)。终结性评价占60%,指线下的期末考试。教研组反馈学生或辅导员,让学生反思调整自己的学习状况。

2  对教师的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包括学生、学校督导专家及同行专家、线上平台评分、校外同行专家评价。学生评教一方面通过学校质量控制中心的评教系统进行评价(一般学期末教务处统一组织),另通過问卷调查(教研组不定期组织,一般一个学期2~3次)综合评价教师及教学行为过程。校内专家通过随堂听课按照一定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测评(采取推门听课制度)。校外专家主要针对线上课程的建设运行及应用情况进行评价。教研组根据评价及时反馈教师,以便进行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提升教学质量。

综上,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高等教育要坚持“以本为本”,只有不断推动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作为教学过程的最小单元,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最后一公里”。教学过程中坚持育人育才相统一,分析浅层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好教学的每个环节,不断反馈、反思与改进,才能实现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2019-10-30)[2020-08-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2] 李森,崔友兴.论教师模仿学习的阶段、逻辑与实践意蕴[J].教育研究,2017(3):103-109.

[3] 李利,高燕红.促进深度学习的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5):148-153.

[4] 徐月,钟启阳.教学模仿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J].教育学术月刊,2011(5):21-24.

[5] MARTON F, SALJO R. 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 in learning: Outcome and proces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76(1):4-11.

[6] 卜彩丽,冯晓晓,张宝辉.深度学习的概念、策略、效果及其启示——美国深度学习项目(SDL)的解读与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6,34(5):75-82.

[7] 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5):29-30.

[8] 赵振华.混合式教学中深度学习框架研究[J].理论与探索,2021(22):88-92.

[9] 李平.基于深度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传播,2021(8):93-96.

[10] 赵宏,陈丽娅.基于PDCA循环的高校教学管理流程再造[J].现代教育管理,2015(2):76-80.

[11] 邢翠芳,刘瑜,吕海燕.深度学习视域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施[J].计算机教育,2020(3):72-79.

[12] 程舫.BOPPPS教学模式的评价与反思[J].法制与社会,2019(7):203-204.

[13] 王霞,孙维克,高月华,等.混合式教学在“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思政中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1(44):118-121.

[14] 胡科,刘威童,汪潇潇.混合式教学课堂中生师互动的影响因素分析[J].高教探索,2021(3):72-79.

猜你喜欢

混合式教学深度学习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