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困境与出路

2023-06-11袁玉洁

文教资料 2023年2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现实困境新时代

袁玉洁

摘 要: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劳动教育仍面临著观念滞后、内容形式单一、评价体系缺乏以及师资力量不足的现实困境,使得劳动本真被蒙蔽,教育功能被瓦解。对此,高校应更新观念,加强师生劳动教育观念培养;知行结合,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以评促学,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高度重视,强化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以此顺应新时代需求、促进劳动教育的提质增效。

关键词:新时代 高校劳动教育 价值意蕴 现实困境 路径澄明

劳动具有综合育人的价值,是五育中的重要的擎架,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因而,劳动教育不仅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价值,对社会发展和国家兴盛也有着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多次对劳动和劳动教育发表重要论述,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高校作为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让劳动教育不再是德育和智育的陪衬。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随着劳动教育的内涵被不断的丰富与深化,我们会发现劳动教育是个以劳化人、以劳育人的过程。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价值观塑造:有助于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青年是引领社会风气的先行力量,其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高校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这个阶段需要师长用心对其进行引导和培养,正所谓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但长期以来,劳动教育的异化加上受到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风气的影响,部分高校学生的价值观被严重扭曲,他们对劳动产生抵触心理,不愿劳动也不会劳动。所以,高校亟须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加强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提高他们对于劳动的正确认识,端正他们对劳动的态度,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不易,明白劳动永远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基础,由此理解到劳动蕴含着为我国的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大军的伟大意义,用劳动托起中国梦。

(二)全方位育人:有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有助于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依据来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首先,劳动与教育相结合,人的本质属性也会在其中得以实现。因为“劳动的本质在于发展人、解放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塑造人”[1],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充分感受到自由生长的民主氛围,其自我意识得以启蒙、自主价值得以生成、自我满足得到极大充实。由此,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能使学生实现个性自由的全面发展。其次,劳动是个体有目的、有意识去改造自然的活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其中增长劳动才干和劳动价值体验,还能帮助学生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使学生实现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最后,每个人的劳动都不是在孤立的状态下进行的,而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相互关联。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在其中获得人生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并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使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促进自身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三)新时代要求: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育人的根本始终在于立德,而劳动教育正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因为劳动可以锻炼人,教育可以塑造人,将劳动与教育结合起来就能将育人的效应发挥到最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可见劳动教育强调要最终在实践中去养德、树德。在新时代,高校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学生对于劳动价值的认同感,并在实践中体会到劳动教育的实际意义,感受到劳动的现实力量。高校要始终以劳动教育为手段,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劳动教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力量,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最大价值。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随着相关政策的颁布与实施,我国高校在劳动教育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相关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来看,高校的劳动教育依然存在片面化、形式化等问题,折射出高校当前劳动教育观念滞后、劳动教育内容形式单一、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缺乏以及劳动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现实困境。

(一)认知性困境:劳动教育观念滞后

科技革命带来了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促成了时代的跃迁,推动劳动方式、社会分工、人才需求发生深刻变革。[3]然而当前部分高校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并没有随之提高,依然受狭隘的传统观念影响,片面地将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劳动。高校劳动教育观念的滞后也使得其目前开展的劳动教育依然是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与社会的实际发展相脱节,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相割裂,而后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都由此而生。除此之外,高校劳动意识淡薄也是导致高校劳动教育观念滞后的原因。通常高校较为重视向学生传授学科专业知识,传统的评价观也更注重于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这就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轻视劳动,难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内容性困境:劳动教育内容形式单一

一方面,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未能随着时代的更新继而扩充、丰富,无法激起学生们对于劳动的学习兴趣。具体表现为目前大多数高校依然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以理论阐述或道德说教的形式去讲述有关劳动的“老掉牙”的知识,劳动教育内容与学生的专业教育、职业规划等脱节。另一方面,“怎么教”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问题,但当前高校的劳动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有的高校劳动教育的教学形式已经固化为课堂教学,学生只在教室“听”劳动,会“考”劳动,就是不“做”劳动,无法切身感受劳动带来的真正意义。另外,相较于中小学,高校的劳动教育更该注重发展学生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劳动教育,为未来就业做准备,但在实际中,大多高校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往往仅仅是依赖一个固定模式的活动去开展简单的体力劳动,缺乏与社会实际的有效联动。

(三)机制性困境: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缺乏

考核评价体系是关系劳动教育质量效果的关键环节,就像是一个“指挥棒”,引导着高校劳动教育的走向。但目前高校中的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在实质上有缺憾,存在不健全、不合理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调动师生对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目前,部分高校对于劳动教育的评价大多依据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呈现情况,评价方式单一,或是以终结性评价结果去评定,拘泥于简单的分数。总而言之,高校劳动教育评价一直没有从“软约束”变成“硬标准”,既缺乏明确劳动教育评价的主体,也没有形成学生劳动素质评价的标准、程序和方法,劳动教育游离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范畴之外。[4]

(四)主体性困境:劳动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能否完全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调控,因为教师不仅是教育过程的重要参与者,还是教学活动的掌舵人。高校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影响高校自身的未来发展,也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全面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现状却不太乐观,相较于其他四育,高校在劳动教育上的投入占比低,缺乏具有专业理论功底且专门从事劳动教育的专任教师。通常高校负责授受劳动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师大多由相关学科专业教师或聘请社会上的专业人士去兼任,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时也基本由辅导员或党、团委方面的老师组织。此外,高校劳动教育缺乏专门的教研团队去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创新研发,对劳动教育实施过程进行规划和管理。总之,高校在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上没有形成一支专业突出、人员稳定和结构合理的专职教师队伍,劳动教育在高校中开展的进展受阻,实施时易流于形式,其应有的效果被大大弱化,时效性也无法得到保障。

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路径澄明

高校劳动教育被时代赋予了新的价值意蕴,但其目前存在的现实困境使得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也受到制约。为此,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应积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从更新观念入手,进而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以及强化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劳动教育提质增效。

(一)更新观念,加强师生劳动教育观念培养

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一方面,高校应正确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其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从观念上真正认识劳动的本义,扭转对劳动教育的曲解与忽视,树立正确劳动教育观,才能在行动上落实好劳动教育。另一方面,高校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及时更新劳动教育观。劳动教育不等同于体力劳动,也不是缺少教育意味的休闲娱乐,更不是惩戒学生的规训手段,其本质是一个有机组合,涵盖认知、情感与实践三方面,是综合性的赋能教育。高校应及时更新劳动教育理念以契合培养新时代人才的目标,并积极利用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激发他们对于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兴趣。

(二)知行结合,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首先,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为其注入新的内容,其知识理论应不仅包括传统的相关劳动教育知识,还应随着时代发展和学生需要加入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知识,如开设劳动者保护权益的法律法规课、科技信息工具的使用课等,有益于学生在未来求职就业中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其次,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让专业课教师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将劳动教育理念融入课程中,形成具有劳动教育特色的新课程体系。最后,高校应创建更丰富的活动形式,推陈出新,使劳动教育的开展形式具有新颖性、开放性等特点,可以搭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将劳动教育从课堂引入社会的场域,体现地方特色,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专业性和时代性,也可以推进家校社协同构建劳动教育实践场所,使劳动教育在家校社中无缝衔接,还可以使用5G、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使劳动教育“活”起来,摆脱课本的局限,冲破囿于固定活动模式的罗网。

(三)以评促学,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健全高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既是检验劳动教育成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劳动教育地位的重要举措。但评价本身要充分做到可靠、有效,使高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与高校自身的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相匹配,做到像智育一样有明确的量化标准、评价程序、方法和奖惩机制。

首先,要有专门的部门对高校教师的劳动教育过程进行考核,实现以评促教,提高教学质量和重视程度;其次,建立劳动教育效果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估,让成果与奖惩挂钩,激励教师,再将教师的劳动教育成效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提高教师的动力;再次,同样建立学生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将学生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劳动教育成绩纳入学业成绩考核中,以评促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作为各类评优评奖的重要参考;最后,学生的劳动教育评价一定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四)高度重视,强化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应当打造一支人员稳定充足、专兼结合的优良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助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真正落地。首先,高校可以根据学生人数配备充足的劳动教育专职教师,并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劳动素养和专业化,并让其学习最新的劳动相关政策等,保障教学内容的前沿性。还可以请优秀的企业家、劳动模范等社会专业人士以兼职的方式加入师资队伍,这不仅可以聚合力量,使专兼老师相互补充、有效衔接,还可以促使劳动教育往专业化方向发展,让学生获得更多实践机会。其次,应鼓励其他专业课教师大胆将自身学科特点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努力成为“多功能”教師,以便能更好地给予学生指导。最后,高校应划拨专门的劳动教育经费,确保教师有足够的经费寻找适宜的设备和场地开展劳动教育。

参考文献:

[1] 郭长义.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61-169.

[2]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3] 程文宣,黄海鹏.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2):57-59.

[4] 吴玉剑,王习胜.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广西社会科学,2021(9):183-188.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现实困境新时代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
读懂名师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