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风月梦》看清代中后期瘦西湖景观文化

2023-06-10高歆

艺术科技 2023年11期
关键词:瘦西湖

摘要:随着扬州经济的发展,瘦西湖在清代逐渐演变为具有多种社会文化意义的场所。清中后期,扬州由盛转衰,瘦西湖物质景观发生巨大变化,景观文化的内涵也随之发生更迭和扩充。与此同时,不断衰败的城市现实催生出《风月梦》这样具有现实意义、聚焦市民生活的城市小说,其将扬州真实的地域空间作为叙事背景,再现了当时的城市风貌。其中主人公三次出游瘦西湖的情节,展现了三幅不同风格的瘦西湖景观画卷:有端午节和观音香会时的声色繁华景象,有楼台倾毁、花木凋零的萧条凄凉之景,也有返璞归真、清新自然的郊野风光。瘦西湖景观的不同侧面展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园林建筑等人文景观荒芜的背后是盐业经济的衰落、盐商的失败出逃,这使得文人雅士感叹历史兴衰、寄寓怀旧梦华。与精英文化没落相对的是大众文化的繁荣,市民在与瘦西湖景观的互动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节俗娱乐活动,宗教信仰、传统习俗、休闲娱乐等多重主题同时融入瘦西湖这片空间,促使瘦西湖景观文化更加包容与丰富。失去湖上园林妆点、退化为一片郊野的瘦西湖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地吸引文人和游客到访,是因为其自然景观的原始魅力具有雅俗共赏性,这赋予了瘦西湖景观旺盛的文化生命力。

关键词:瘦西湖;《风月梦》;景观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41;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1-00-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江苏著名湖泊的文学意味及生态美学阐释”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10298036Z

邗上蒙人所作的《风月梦》讲述了贾铭、吴珍、袁猷、陆书和魏璧五个结拜兄弟流连风月,分别和凤林、桂林、双林、月香和巧云五个女子交往的经过。它继承了《红楼梦》的部分精髓,以繁华的喜剧开幕,以寥落的悲剧收场,以第十八回陆书的银钱挥霍殆尽为节点,由盛转衰。全文围绕“利”与“情”的角力,呈现了欢场男女的多种情态,但小说中强烈的说教色彩消弭了文学之美,艺术价值有所欠缺。

从体察明清扬州城市文化的角度来看,《风月梦》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正如范伯群先生的评价,“(《风月梦》)写当时的扬州民俗特别详细,以文学性的眼光看来,有时达到了烦琐的程度……至于扬州五月初五玩龙舟的场面,喜乐会与进香还愿,还有六月十八日灯船游船,也都摄入它的镜头”[1]。瘦西湖位于扬州城外的西北方,是一个公共开放的休闲娱乐场所,它的存在使扬州的城市空间超越了城池的范围,城市文化、社会风气等在城濠以外得到了有形的成长,更能体现扬州的市井风情和繁华风俗。《风月梦》详细描写了五名公子三次出游瘦西湖的情节:第五回中,五名公子去瘦西湖雅集结盟,与月香一起乘船游湖,大致游览了瘦西湖各处景观;第十三回中,众人雇画舫去瘦西湖过端午节,欣赏龙舟竞渡、吊艄、抢标等节日活动;第十六回中,众人参加观音山香会,拜观音,看马披傩戏。从人物活动来看,瘦西湖空间不仅起到休闲游览的娱乐作用,还是雅集聚会的社交场所、承载宗教信仰的文化空间。从景观内容来看,瘦西湖景观既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又有丰富的人文建筑,如园林、寺庙,即使是废墟也具有观赏价值,可以从历史的维度观照瘦西湖鼎盛时期的辉煌。这三次出游塑造了绚丽多彩的瘦西湖空间,“以人物与景观的互动体现了瘦西湖丰富的文化内涵”[2]。

1 节日市会:声色繁华之景渲染节俗氛围

对扬州市民而言,瘦西湖是一个具有公共性的文化景观空间。瘦西湖的水系四通八达,因此瘦西湖的景观具有天然的开放性。一些园林虽是官僚阶层或富商巨贾私人建造的,但不会完全封闭,而是半开放的,在市会节庆时也欢迎市民游览。得益于扬州经济的发达,市民生活富足,追求享受,休闲游览成为多数扬州人热衷的活动,这自然而然地促进了瘦西湖的不断成熟。同时,扬州在运河开通后便成为商贸枢纽般的存在,各行各地的商人汇聚于此,服务行业大量涌现,瘦西湖逐渐发展成一个商业活动中心。在《风月梦》中,瘦西湖景区有完善的娱乐服务设施,有茶馆、食肆、歌楼等场所。时人既可邀朋携友,登上画舫,泛舟湖上,欣赏风景,又可在湖畔找一座酒楼,与友人相聚,游玩一整天,这使得瘦西湖公共休憩空间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晚清扬州衰落后,虽然市民文化中的奢侈性引发了人们的反思,但是市民享受生活的精神追求却保留了下来,因此具有休闲性、公共性的休闲游览活动得以继续发展,并逐渐融入节俗市会的文化传统之中,如人们在节假日和宗教节日会去瘦西湖游览。同时,许多盐商退出扬州,瘦西湖摆脱了私有属性,成为普通民众可以随性携游的地方。特别是到了市会时节,瘦西湖更是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风月梦》第十三回描写了端午节时瘦西湖声色繁华的节俗景象,且这些节俗富有独特的地域特色。例如,端午节的瘦西湖上会有九色龙船,这些龙船的形制与竞渡的龙舟相比,更接近华丽的画舫,“以坚为身、雕刻彩画、穷工极巧、五光十色,令人目眩神骇”[3]。龙船的功能倾向于展示表演而非竞渡比赛。擅长水戏的孩童站在船艄上为游人表演花样繁多的杂技,龙船水手们为撩标的买家上演精彩紛呈的夺标运动,呈现出一幅“旌旗光蔽日,锣鼓响喧天”的热闹景象。龙舟竞渡与戏剧、杂技融合在一起,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可见一斑。富家子弟乘画舫雅游助兴,普通民众则在瘦西湖畔自在泛游,“两岸游人男男女女,有搀着男孩,有肩着女孩,那些村庄妇女,头上戴着菖蒲、海艾、石榴花、荞麦吊挂……各种小本生意人趁市买卖,热闹非常”[4]101。端午佳节,男女老少倾城出游,人声鼎沸。村庄妇女将香草、花卉装饰在发髻上,纵情奔跑,大声呼喊,一改传统教条规训下娴静、端庄的女性形象,解放了人的自然天性与活力。大家都在享受自由、奔放的狂欢盛会。这样的节日景象丰富了瘦西湖的文化意蕴,展现了它世俗味十足且富有朝气的一面。

《风月梦》的第十六回展现了瘦西湖在观音山香会时的另一幅繁华图景。扬州市民纷纷提着灯笼朝山进香,大雄宝殿烛影辉煌,香烟袅袅,新妇在百子堂祈子偷帽,马披的傩戏鬼魅神异。傍晚的瘦西湖面上灯火璀璨,好似千条火练,万道霞光。“不分男女约同俦,半为烧香半玩游……赛会迎神人凑集,繁华端的是扬州。”[4]130这样的宗教节日图景蕴含着扬州极具代表性的节俗文化与地域风味,彰显了瘦西湖独有的景观与城市的文化底色。晚清的瘦西湖园林建筑虽然多有破败,但每逢节日市会,人物、景物和风俗的有机融合,也能建构一个声色繁华的瘦西湖。

2 园林雅集:荒败凄凉之景引发梦华情节

清代乾隆年间是扬州的极盛时期,作为城市盛衰之候的园林在这个时期发展到最繁华的阶段。因盐漕二运与商业的繁荣,加之康熙、乾隆皇帝的巡幸,富甲天下的扬州盐商在瘦西湖畔兴建园林,呈现出“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极盛境地[5]。至嘉庆年间,因盐法和运法的剧变、盐务弊病积重难返,扬州的盐业走向衰落,许多盐商面临破产,纷纷离去,他们在扬州建造的园林无人打理,荒芜坍圮。清代扬州学者阮元在《扬州画舫录二跋》中记载道,“扬州全盛,在乾隆四五十年间……楼台画舫,十里不断……嘉庆八年过扬,与旧友为平山之会,此后渐衰,楼台倾毁,花木凋零……近十余年间荒芜更甚”[6]。阮元在道光十九年作此跋,以此观之,清代扬州在乾隆年间到达鼎盛,嘉庆时走下坡路,道光年间“荒芜更甚”,经历了从繁华到衰颓的变化。

《风月梦》约成书于道光二十八年。在扬州盐业与城市由盛转衰的历史背景下,小说中所描写的扬州虽仍然维系着表面的繁华,但难掩颓败之色。第五回中写到五名公子到小金山雅集结盟,行至北岸荒冈,望见盛景遗迹,追忆往昔繁华,感叹不已。贾铭道:“想起当年,这一带地方有斗姥宫、汪园、小虹园、夕阳红半楼、拳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修禊许多景致。如今亭台拆尽,成为荒冢。”[4]34昔日“园亭十里景幽幽”的旖旎风景,如今却变得满目荒冢、芳草萋萋,在令人痛心惋惜的同时,也刺激人们回忆瘦西湖往昔的繁华景象。

这种怀旧梦华情节根植于不断衰败的城市现实。当扬州“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盛景逐渐没落,成为过眼云烟时,往昔与当下、繁华与衰颓、和平与战乱、团聚与离散的对比能激起人们强烈的精神震动,从而引发追忆美好往事的梦华情结,融入小说创作的肌理。一方面,对往日扬州的繁华进行深情的描绘,如《风月梦》中怀念消失的瘦西湖园林盛景,通过回忆与想象重现辉煌岁月,将昔日盛世凝成精神世界中的永恒之物,有力地维持了历史记忆。另一方面,诚实地书写扬州日渐衰弱的现状,经济的衰微使扬州的城市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导致了文化的衰靡和“扬州梦”的解构,促使扬州小说的地域书写更具现实意义,如《风月梦》就书写了市民生活与城市的兴衰史。瘦西湖成为清代扬州兴衰史的缩影,“历史与现实的层叠寄寓着兴衰之叹,瘦西湖空间由此拥有更为丰富的内蕴与意义”[7]。

3 雅俗共赏:清新自然之景尽显郊野风光

清代中期以后,随着扬州经济地位的衰落,清中期前所形成的瘦西湖景观的鼎盛繁华状况荡然无存。正如阮元在《扬州画舫录》后跋中哀叹其为“楼台荒废难留客,花木飘零不禁樵”,此时的瘦西湖只是衰败扬州城中的一处郊野之地。《风月梦》中引用了一首《竹枝词》描写瘦西湖北岸一带荒冈的凄凉景色:“曾记髫年贸棹游,园亭十里景幽幽。如今满目埋荒冢,草自凄凄水自流。”综合两者,一幅破败、荒凉的郊野景象跃然于人们眼前。

难道没有了亭台楼阁的瘦西湖就没有了魅力和价值吗?不管是阮元这样的大文人、《风月梦》中雅集结盟的五名公子,还是在端午节、观音会出游的普通市民,都依旧流连于不复往昔的瘦西湖郊野。他们不是仅仅为了凭吊古迹、节俗娱乐,而是因为此时的瘦西湖仍然有吸引他们的地方。瘦西湖之所以会吸引历代文人雅客和普通游人市民,与其自然风光、水文景观的魅力密不可分,而后来修建的园林都只是修饰。在游览瘦西湖的情节中,作者多次描写瘦西湖清新自然的郊野风光:雅集结盟时,看到“各处芍药,红白相间,烂漫争妍”;端午时节,则是“榴红似火,艾绿如旗”。虽然湖上园林会毁弃,但是瘦西湖的自然景观不会消失,反而因为剥离了人工的修饰,呈现出返璞归真、自然纯粹的景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清代中后期的瘦西湖反而实现了其原始魅力的回归。

没有了园林的瘦西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始终没有发生改变。正如《风月梦》中所描写的那样,文人依旧会来瘦西湖举办诗会、雅集和进行修禊,游人也会来瘦西湖郊游、过节、祭扫。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鼎盛时期瘦西湖的历史记忆,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受到瘦西湖自然景观原始魅力的感染。正是这种自然风光的原始魅力,使瘦西湖做到了雅俗共赏,使其景观文化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

4 结语

《风月梦》作为一本诞生于扬州衰落期的城市小说,其以市民生活为描写的中心,书写内容极具现实意义。瘦西湖作为市民公共活动的空间,小说中的一些重要故事情节和扬州城市文化的塑造都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市民与景观的互动展现出了瘦西湖空间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清代中后期扬州经济实力的下降,昔日的湖上园林胜景逐渐向郊野风光转变。盐商让渡了对瘦西湖园林的掌控,瘦西湖为普通民众所享有,逐渐与市民生活方式、文人修禊活动、观音山香会等社会文化生活紧密关联。多重主题同时融入瘦西湖这片空间,表现出瘦西湖景观具有的文化包容精神,体现出人文精神和世俗精神的和谐交融。瘦西湖寄托着扬州人民的家园情感,雅俗共赏、出世与入世精神并存、形而上与形而下兼有的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使瘦西湖具有与其他文化景观迥然不同的精神气质和旺盛的文化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15.

[2] 葛永海.城市品性与文化格调:论中国第一部城市小说《风月梦》[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4):30-34.

[3] 王鸿.老扬州[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116.

[4] 邗上蒙人.风月梦[M].苗壮,石星,校点.济南:齐鲁书社,1991:101,130,34.

[5] 顾风,冬冰,刘马根,等.大地上的卷轴画 扬州蜀冈瘦西湖的景观精神和人类价值[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145.

[6] 李斗.扬州画舫录[M].周春东,注.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4.

[7] 張雨顺.清代“扬州梦”小说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1:75.

作者简介:高歆(2001—),女,江苏丹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文学。

指导老师:邹虎,魏巍

猜你喜欢

瘦西湖
My Friend
美丽的瘦西湖
十二月的瘦西湖
瘦西湖
Parks In Yangzhou
俯瞰大美瘦西湖
扬州瘦西湖核心景区园林植物群落调查研究及分析
瘦西湖景区文化内涵提升对策研究
世界最大直径双层隧道成功穿越瘦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