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创新与发展研究

2023-06-09周倩李宁馨石宝岩

今古文创 2023年19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非遗

周倩 李宁馨 石宝岩

【摘要】 宋代点茶在中国茶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历史渊源与当代努力,宋代点茶已列入镇江市润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通过对宋代点茶的传承现状进行研究,发现由于受众少、点茶粉难获取、点茶课程宣传力度小等问题,使得点茶的传承与发展遭遇瓶颈。建议增强“非遗+”观念并灵活运用数字化技术、有效衔接网络媒体平台、加大政策扶持等,从而促进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进行有效传播。

【关键词】非遗传承;宋代点茶;非遗+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9-013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9.043

一、引言

经济的飞速发展丰富了百姓的物质文化生活,影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大众传媒成为百姓文化消费的主流,非物质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有淡出大众视线的趋势。当前,依赖于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逐渐在消失,很多传统技艺濒临失传和灭绝,不少工艺匠人因为寻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而抱憾终身。除此之外,很多属于国人的珍贵史物和资料竟流失境外或被埋没。非遗在传承和传播的过程中面对的阻碍较多,传统覆盖面比较窄,传播方式也比较单调,故而传承与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创新程度也不高,导致了大量承载着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非遗传承,国人再度掀起非遗传承热潮,让很多几近失传的非遗文化得到重现。国家大力号召各地非遗传承人将他们的传承技艺展现在大众面前,但是,非遗在现代社会依然不受重视,普通民众对非遗的了解还存在较多的障碍,不能深入了解非遗的精髓。尤其是青少年,对非遗文化没有浓厚的兴趣,导致了非遗传承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传承人的老龄化和传承主体的缺失。

本文的目标在于以宋代点茶传承为例,通过已经掌握的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知识,结合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将现有非遗传承方式和资料、非遗政策推广,推动传统手工艺品市场化,为非遗传承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激发群众对非遗文化的热情,号召更多人,尤其是当代青年来继承非遗文化。

二、宋代点茶概述

点茶是唐宋时期的一种煮茶方法,是两宋饮茶的主流形式,是中国古代茶道代表之一。它既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进行,也可以独个自煎(水)、自点(茶)、自品,它能给人带来身心的享受,带来无穷的回味。宋代是我国茶事演进的重要阶段,中国的茶道在此时发生了变化,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侣,下至商贾绅士、黎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时尚,而饮茶之法又以点茶法为主。宋朝皇帝宋徽宗精于茶艺,撰写了中国茶书经典之一的《大观茶论》,为历代茶人所引用。《大观茶论》全书共二十篇,却不足三千字,语言极其精练,详细记述了北宋蒸青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俗等,见解非常独到。

点茶法是以茶饼为原料,先炙热茶饼并将其碾细成茶末,用茶匙取茶放置茶碗中,执茶瓶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与此同时,还要将另一只手用茶宪旋转打击和拂动荼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泡沫),称之为“运宪”或“击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注水和击拂是同时进行的。所以,严格说来,要创造出点茶的最佳效果:一要注意调膏;二要有节奏地注水;三是茶宪击拂得视情况而有轻重缓急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点出最佳效果的茶汤来。而这种高明的点茶能手,被称为“三昧手”。北宋苏轼《送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点茶法的技巧在发展变革过程中得到不断创新,先是唐代以《茶经》为代表煮茶法呈现的茶汤变化,在宋代点茶时期经历了《茶录》所述的匙点二汤法到《大观茶论》的七汤点茶法的演变,七汤点茶法代表了点茶的最高层次,也在现代得到复原和重视。《茶录》《大观茶论》中对汤色皆有记载,汤色呈现乳白色为最佳,青白、灰白、黄白等次之。汤花的形成也有优劣之分,汤花的最佳评价标准谓之“咬盏”,即沫饽丰富持久不易散,能较长时间 “咬住” 茶盏内壁,宋代茶人斗茶时多以此分胜负。

点茶虽在历史的舞台上遗失了几百年,但曾经的足迹抹不去。如今,后人在遗留下来的点茶历史文物资料上不断研究和实践,沉睡已久的点茶成功被唤醒了。随着现代经济发展的进步、多元文化的渲染,点茶已被列入非遗名录,得以保护和传承,相信未来点茶终可回归宋代兴盛之况。

三、非遗宋代点茶项目传承方式现况研究

(一)非遗宋代点茶传承现状

宋代点茶的传承方式主要基于其较为完善的传承体系。非遗传承人宋联可通过钻研传承体系,最终于2012年完成《宋代点茶传承体系》,并获得版权。从2014年起开始将家传拓展到师传,每年举办庄重的传统拜师仪式招收弟子,终身跟随学艺修德。所有弟子在拜师前都要经过严格筛选,首先重人品,不熟悉或无品德高尚者推荐的都无缘。拜师后不仅要遵守严格的“门规”,还要定期参加学习,累积自己的成绩。这些弟子们的“成绩”,是能成为记名弟子、入门弟子、入室弟子、嫡传弟子的依据,而弟子的资格也决定了弟子在传承体系中的权利与责任。

非遗宋代点茶传承体系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从拜师到终身修习都有师门规定。首先是关于入门所须知的门规;其次是关于弟子严禁的八不准,是弟子最基本的道德与行为要求;再者是針对非遗团队人员对外开展点茶相关传承活动的一个资格说明,保证了开展传承活动的正确性和严肃性;还有就是关于传承弟子晋升的说明制度,让弟子知道努力方向和空间;关于非遗宋代点茶开展点茶活动的规定条例和非遗宋代点茶宣传点及传承课推广活动相关说明的制度,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非遗宋代点茶;最后就是终止师门关系,以及关于推荐弟子入门的相关说明条例。每个文件都要规范编号,每年都会不断修订、增补,以确保传承体系能保护与弘扬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传承体系方面,中国有很多非常好的技艺,因为没有科学与系统的传承体系,而默默无闻甚至失传,《宋代点茶传承体系》不仅较好地传承了宋代点茶,也可为中华传统文化与技艺的传承提供有益参考。

此外,学者们在提到宋代茶文化在当代的传承时,提出以下重要传承发展战略:全价利用,跨界发展。将传统的喝茶变为吃茶、用茶,进一步转化为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赏茶、玩茶。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宋代点茶项目传承瓶颈

1.点茶受众少,限制点茶传承和弘扬

受众不多,发展受限,加上点茶的没落后想要重新崛起,光靠传承人們的努力是不够的。虽然电视剧《知否》的火热播出也将剧中所使用的点茶文化带到大众视野中,并且短暂地掀起了一波点茶热,但是由于这股热潮来得快,很多关于点茶的细节无法真正展现在大众面前,同时还有很多博主为了蹭热度传播了错误的点茶方式,让人们一时之间难以接触到真正的点茶。这股热潮随着电视剧热度降低也消失殆尽,现在提起点茶,大多人还是不知道点茶为何物。虽然在网络平台上也可以搜索到很多关于点茶的课程,但是大众并不能辨别出其所教授内容是否正确,点茶课程的真假参半,也是阻碍点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点茶有自己的传承体系,传承人严格且谨慎地挑选传承弟子,但是这样的传承方式还是需要时间沉淀,短期内无法让点茶广泛传播。尽管传承人们已经采用了很多现代化方式来传播弘扬点茶,但是受众还是较为局限,以小部分爱茶人士为主,真正的非遗传承主体大军——青少年,依旧不愿意主动了解和学习点茶,更不用提传承。

2.点茶粉获取困难且点茶技艺工序繁杂

古法制作点茶粉的工艺较为繁杂,茶叶要选择在春天里采集到的嫩茶叶,先用蒸汽杀青做成饼茶,后将饼茶放在火上烘焙干燥,等茶饼干燥到合适的程度之后,再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制作出来的即为点茶粉。除却点茶粉的制作工艺较为繁杂以外,对茶饼不同的研磨程度都会影响后续点茶的效果,因此古法点茶粉制作的过程很难被机器替代。虽然诸多点茶爱好者会选择自己制作点茶粉,但由于不能批量生产且均为个人制作,并不能进入市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点茶在社会上的传播。

除却点茶所需要用的点茶粉难以获取以外,“七汤点茶法”对点茶人有较高的工艺和技术要求,如果哪一步出现了问题,点出来的茶无法入口或效果不佳,这种繁复的工艺也使得点茶的受众只有一小部分人,大部分人没有这个耐心去真正点茶,所以大众为了追求便利,都选择了泡茶法。

3.点茶现有的培训课程宣传力度小,知名度不高

虽然现今宋代点茶的弟子系统已经逐渐成形并建全完备,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第一,截至2021年末,宋代点茶的正式授课主要是通过讲座、培训班等方式进行,目前还没有学校设立相关专业或开设专业理论课程。第二,目前的点茶传承效果与面临的传承任务相比,仍然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开设培训班数量少、授课班级容量小、真正能成为点茶正式弟子的人数鲜少。第三,因为点茶技艺的教学课程开课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要用到很多特殊的材料、工具等,且自己制作工序复杂,购买成本较高,所以出现了开课成本高,教学回报率低等问题。这都说明宋代点茶作为一项非遗项目,其传承还没有步入正规化、常态化阶段,今后要考虑在传承方式上进行改进,合理利用高校资源,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在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改善点茶技艺的传承效果,提高传承效率。

4.开发利用尚未适应现代商业环境的要求

尽管在宋代点茶传承人宋联可的带领下,宋代点茶传承团队积极利用自身已有资源努力宣传并不断发展点茶事业,并且宋代点茶已经列为镇江市润州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如何将宋代点茶文化的内涵与现代社会地文化产品消费需求和审美需求相融合,还需要在团队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做出系统的策划与运营方案。目前,虽然有点茶课程,点茶师技能证书和一些其他与点茶相关的产品,但尚未形成点茶产品体系,且点茶相关活动多以公益性为主,不符合现代商业环境的要求。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宋代点茶项目传承方式创新

针对研究发现的现存非遗传承问题,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抓住非遗特点,增强“非遗+”的创新传播理念

许多能成为非遗的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都有其独到的特点,例如点茶就有着很多自己的特色。不同于唐代烹茶和明清泡茶,点茶其独特的“口感”就是一个可以进行宣传的方面。点茶是一种煮茶方法,经过一系列烦琐步骤最终得到的茶与其他茶究竟有什么区别,其口味如何,这将是大众非常关注的地方。再如可以抓住其“情操陶冶”这个特点进行宣传。点茶的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人生哲理,这也是吸引人的地方。

在紧抓非遗点茶特点的同时,有效利用“非遗+旅游”“非遗+互联网”“非遗+新媒体”“非遗+文创”等途径来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与当地旅游景区进行合作,开发品茗休闲活动,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报道,并借助其他的大型门户网站进行传播,制作设计文字、图片、内容丰富的宣传材料,以此来吸引庞大的网上用户,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可以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采用声音、图像、卡通漫画、视频等综合方法,以轻松愉悦的方式向大众介绍点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此外,使点茶更加“多元化”,比如制作相关的点茶饮品、点茶甜品、茶艺表演等,使其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从而引起广大民众的共鸣,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非遗、了解非遗的兴趣。

(二)灵活运用数字化技术

点茶的传承应积极借助各类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将点茶界各派系进行信息的集合汇总,向上追溯各个派系的历史,向下扩展当代社会中各派系的发展状况,并将点茶技艺做可视化处理,以网络平台为依托,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的点茶信息共享平台,为点茶相关的专业知识提供查询与共享平台。同时还应当合理利用网络媒体宣传平台,结合虚拟现实技术等的应用,通过身临其境的虚拟带动以青少年为主的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感召力。

(三)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管理

政府和相关企业可以投入部分资金建立完善的非遗传承设施,减少传统工艺的时间精力的消耗,推动非遗传承方式的现代化建设,进行产业链发展,打造自身品牌,向外推广。将传承非遗打造成为一种新型的谋生手段,给非遗传承人帶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例如,制作点茶需要用到茶叶、茶粉和茶具等,茶叶或茶粉企业可以给传承人一些优惠购买渠道,开发个人销售渠道,扩大零售市场,使价格更亲民,并且针对愿意自己尝试碾磨茶粉的受众售卖一些制作茶粉的简易工具,降低传统茶粉获取方式的难度。针对已有的茶粉顾客推销点茶使用方式,推广点茶的同时也可以给茶粉带货,既能给传承人增加一些收益,也扩大了点茶的受众。

(四)政府完善非遗传承相关政策

部分还没有广为人知的非遗文化一直难以进入人们的视野,主要是因为目前很多非遗相关会议大多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为主,其他传承人在保护非遗的工作中话语权不足,并且难以获得社会尊重,这导致他们的很多传承内容在推广的过程中犹如涟漪,不足以掀起巨浪,社会反响太小,后续工作无法开展。故而,政府应该完善相关规定和政策,给予所有传承人一个“说话”的机会,鼓舞更多传承人将非遗推广到大众面前。

五、结语

非遗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沉淀的精神瑰宝。文化,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体现,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运用他们的智慧,从生产、生活经验中积累出各种宝贵的精神财富。现代社会,互联网充斥着人们的视界,但同时也闭塞了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重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思想更新迭代、与时俱进。国家要兴盛,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对文化的传承更是造福子孙的绵延福泽。小到一杯茶,大到一幢宏伟的建筑,非遗文化在用各种不同的面貌,向全世界展示着祖先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传统未必是旧的,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要用新的审美思想去审视传统审美事物的魅力,这于非遗文化的传承是最有效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春红.关于高校非遗传承现状的分析和思考——以温州市为例[J].艺术科技,2016,29(03):44-45.

[2]宋联可,李传德.非遗宋代点茶传承体系探究[C].2019年“百年中尚杯”江苏茶产业发展征文论文集,2019:127-130.

[3]孙达,王盈峰,张士康.论宋代茶文化特色及其在当代的传承[J].中国茶叶加工,2013,(04):8-10+22.

[4]朱世桂,周杰灵.农业文化遗产中手工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发展探讨——以古代武夷分茶技艺茶百戏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4(04):121-124.

作者简介:

周倩,女,汉族,江苏常州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工商管理专业。

李宁馨,女,汉族,宁夏银川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工商管理专业。

石宝岩,男,汉族,辽宁大连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市场营销专业。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非遗
浅谈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尕妹子回族剪纸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具体实施与成果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