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立场的大班体能大循环路径优化研究

2023-06-08许瑶

求知导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儿童立场个体差异

摘 要:在组织幼儿园大班幼儿进行体能大循环的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能大循环路线,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健康发展和体能大循环活动的成效。文章基于儿童立场,关注个体差异,围绕场地区域规划、循环路线优化和教师园本共研三个方面,探讨了关于优化幼儿园大班体能大循环路线的实践和思考,总结出以下体能大循环模式:园所场地区域规划—设计循环路线—初次尝试循环—设计分层次路线—再次尝试循环—场地区域重新规划。这一模式是循环往复的,可随着儿童发展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关键词:体能大循环;儿童立场;个体差异

作者简介:许瑶(1990—),女,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江溪幼儿园。

随着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为了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强幼儿体能训练逐渐成为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幼儿园应该及时优化和革新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户外游戏以提升幼儿的体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开展丰富多样、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如走、跑、跳、攀、爬等[1],体能大循环活动给了幼儿一个相互学习、合作和成长的平台,在活动中,幼儿能够自主摆放器械、自由规划场地、自信选择路线。

一、考察园内场地,规划循环区域

幼儿园户外体能运动大循环是指幼儿园结合幼儿的运动能力、性格特征、年龄差异,以及季节气候等,开展相应的户外运动活动,幼儿教师引导幼儿科学使用相应的体育器械、辅助材料等,在规划好的运动区域内完成走、跑、跳跃、悬垂、投掷、钻爬、平衡等一系列基本动作,全面开展户外体能训练,进而达到提高幼儿身体机能的目的。每个幼儿园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场地布局,应当根据具体场地和现有运动器械来规划园本体能大循环路线,并参考园内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来合理调整路线。譬如,拥有山坡和攀爬架的幼儿园就可以直接将这些特色场地融入体能大循环活动,而不需要再通过其他器械来创设类似的环境。体能大循环活动的路线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幼儿的成长需求不断调整,以此促进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

(一)关注园内地形

在为无锡市新吴区江溪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设计体能大循环活动路线之初,笔者考虑到我园除了整片塑胶运动场,还有草坪、山坡、攀爬架等独特的地理优势,所以将这些地理特色都纳入路线考量范畴[2],并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幼儿健康发展目标,利用现有的山坡、攀爬架设置锻炼大班幼儿手脚并用攀爬能力的场地;利用平坦的塑胶场地设置用以快速奔跑的场地;利用单杠设置用以不同难度的悬吊的场地;等等。这样的路线设计能锻炼幼儿的综合能力,而不是单一技能。

(二)划分运动区域

我园大班组共有9个班级,为了避免体能大循环活动中出现拥挤和长久等待的情况,笔者结合我园的乒乓特色,分别设计了器械循环和乒乓循环两条路线,既达到了分流的目的,又给幼儿提供了多种游戏机会。

器械循环路线的运动区域以塑胶操场和特殊的草坪、山坡为主,主要活动有快速奔跑、匍匐前进、连续跨跳、走独木桥、三级跳、S形绕障碍跑、跳鞍马等。

乒乓循环路线则利用了围墙、廊道和空闲的三角区,主要活动有滑步、托球走、托球滑步、原地颠球、颠球绕障碍走、颠球滑步、对墙击球、正手挥拍、反手挥拍、鸭子步等[3]。

(三)巧用标记指示

体能大循环运动区域一般比较大,活动器械也比较多,如何让幼儿对各种器械的游玩方法一目了然呢?设置标志指示牌是有效途径之一,譬如在攀爬网上可以标明上下攀爬的路线,在快速奔跑的场地上可以用彩旗、杆子等标记起点和终点。这样的标记不仅可以为幼儿说明不同区域的游戏规则,还可以更好地划分区域。根据园内地形和具体器械设计出相应的运动区域是第一步,这样教师不仅能对体能大循环可用的场地和器械了如指掌,还能在幼儿进行体能大循环的过程中及时给出有效指导。

二、聚焦儿童立场,助推循环路线

大班幼儿的自主需求更强烈,他们希望获得尊重和理解,所以应当让大班幼儿成为体能大循环活动的设计者和参与者,在体能大循环的器械选择、场地布置和循环路线设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主动权,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相应调整。

(一)聆聽幼儿的声音,让幼儿自主摆放器械

在我园体能大循环开展初期,所有活动器械由保育员在晨间统一摆放。在游戏中,涵涵说:“鞍马太高了,我有点不敢往下跳。”同同说:“如果我们能自己放鞍马就好了,我就可以把鞍马搭得低一点。”西西说:“没错,我也想自己来摆器材,这样每次都能有不一样的玩法。”听到这些对话,笔者便将摆放器械的任务交给了幼儿,即每天晨间由3—5位幼儿组成的小团队一起来摆放器械。当然,幼儿一开始会出现问题,譬如为了方便,将鞍马摆得很低,导致活动毫无挑战性,但是,幼儿在经历不断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的过程后,也能顺利地掌握合理摆放器械的方式和技巧,从而利用体能大循环满足自己的需求。

不断更新的体能大循环活动让幼儿充满期待,也让体能大循环真正属于幼儿。基于儿童立场不再是口号,而是真正重视师幼间的配合,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养成敢于挑战的精神。

(二)看见幼儿的需求,让幼儿自由规划场地

1.绘制场地设计图

“我们可以自己设计活动路线吗?”当大班幼儿不再满足于自由摆放器械时,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在得到教师的允许后,幼儿将自己的场地规划设想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然后通过团体投票选出每周的场地规划方式,再经由小团队进行相应的器械摆放。

体能大循环路线可以由幼儿自主设计,以问题为导向,笔者将它随机转化为班级生成课程内容,让幼儿在讨论、绘图和实践中探究路线的合理性,在一次次设计和调整中发现路线的可行性,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拍摄活动场地照片

数字化背景下,借助智能设备,幼儿可以自由拍摄活动场地照片,以此为依据,共同讨论场地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还需要丰富活动器械的种类等。此外,借助幼儿拍摄的照片,教师也可以更加直观地发现体能大循环活动存在的问题,譬如是否出现拥挤的状况等。

在一次次的讨论互动中,幼儿提升的不仅是活动规划能力,更是问题解决能力,他们在之后遇到生活中的其他问题时也能积极主动地探究更好的解决方式。

3.关注幼儿差异,让幼儿自信选择路线

在体能大循环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整体在体能大循环中的能力水平,更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为幼儿设置不同的路线来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4],更好地促进幼儿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器械循环活动中,大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以及体能会有所差异,有的幼儿在绕场跑了两圈后依旧神采奕奕、精神饱满,有的儿童则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有的儿童在双手抓杠悬吊时难以坚持,很快就掉了下来。这些情况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如何让具备不同身体素质的幼儿在集体体能大循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使每位幼儿都能得到更适宜的发展?于是,笔者组织幼儿展开了讨论。在讨论中,有幼儿说:“我腿软的时候,就想停下休息一会儿。”于是,笔者在靠近花坛的地方设置了休息区。有幼儿说:“悬吊的杆子低一些就好了。”于是笔者设计了不同难度的悬吊运动,在一些吊杆下放置了垫子作为辅助。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教师应不断完善体能大循环活动,因为体能大循环不是严格的训练,它应该是有趣的游戏,是能让幼儿在游戏中锻炼运动能力的活动。

当器械循环活动渐入佳境的时候,乒乓球循环活动却出现了新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幼儿的乒乓球水平差异。大班幼儿一般能掌握颠球、颠球滑步、对墙击球等,那么对于还不会颠球的小部分幼儿来说,该如何进行乒乓球运动循环呢?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

(1)同一路线下设置分层目标: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跳一跳能碰到的目标才是最适合学生的,所以对于不同梯队的幼儿,笔者提出了具体的小目标,比如不会原地颠球的幼儿一开始的颠球目标是10个,然后是20个,依次递增;练习托球时,幼儿先坚持10秒不掉球,然后练习两个来回的托球走(掉球可以捡起来继续),最后坚持托球走不掉球。根据儿童的实际水平来设置目标,能够适时满足幼儿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反过来激发他们的练习积极性。

(2)不同路线下开展单独指导:针对乒乓球水平比较差的幼儿,笔者会进行单独指导,如手把手教他们感受颠球节奏,教他们如何通过移动球拍来控制乒乓球的走向,教他们如何运用身体律动将乒乓球控制在球拍上,等等。

在器械循环和乒乓循环的路线优化中,笔者充分尊重和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体能水平的幼儿,设计了两到三条不同层次的路线,因此幼儿可以自信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路线,找到更好的发展路径。

三、借助园本教研,优化循环路径

在坚守儿童立场的同时,教师也应当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在恰当的时刻推动幼儿进一步发展,以此引领幼儿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以问题为导向的园本教研活动,能够帮助教师在解决“真问题”的情境中获得教学能力的提升。全园教师共研共思,从多元视角出发,深入探究活动内涵,有助于优化体能大循环路径。

(一)动听音乐提示休息时间

在研讨中,有教师提出,有时体能大循环的时间过长,运动量也比较大,虽然设计了临时休息点,但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休息与归队有点影响体能大循环的整体流畅度,所以是不是可以利用音乐来提示幼儿中场休息时间。这样的提议马上得到了很多教师的赞同,园部采用后更新了体能大循环音乐,并在活动中加入了休息时间。

(二)多种器械发挥组合作用

在讨论如何更好地发挥器械的作用时,有教师提出,如果将多种器械组合在一起使用,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于是,笔者用这个问题引导儿童思考,果不其然,幼儿将器械组合出了花式玩法,有将垫子、沙包、钻圈组合在一起的情境式“小刺猬运果子”,有将攀爬、抓杠悬吊和S形绕障碍组合在一起的“消防员救火队”,还有将软垫、长凳和交通锥组合在一起的“穿越火线”。总之,不同器械的组合作用大大优化了幼儿的体能大循环体验,让活动更丰富、更有趣。

(三)不同阶段开展分层指导

在体能大循环的不同阶段,教师的指导也应当是分层次的。活动早期,为了让幼儿熟悉器械循环和乒乓循环的玩法及路线,笔者安排了一位教师在幼儿队伍前面领队,保育员压尾,另一位教师在队伍中间观察每一名幼儿的状态,以免有因不熟悉玩法而受伤的幼儿。活动中期,儿童熟悉玩法和路线后,笔者将指导模式调整为让教师和保育员定点定位,只留一位教师跟着幼儿队伍,同时每班安排一位幼儿作为队伍的领头者。到后期,教师按照班级幼儿的能力水平来自由决定自己的站位,因为幼儿此时对体能大循环已有了一定的熟悉度和掌控度,他们可以自由自主地调整自己的活动,所以教师这时候可以着重关照肥胖儿、体弱儿等的状态。教师分层次指导幼儿,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快速熟悉体能大循环的规则、路线,也能给幼儿更多的自我成长空间。

总結以上大班幼儿体能大循环实践,可以得出这样的循环模式:园所场地区域规划—设计循环路线—初次尝试循环—设计分层次路线—再次尝试循环—场地区域重新规划。在这样的体能大循环模式下,幼儿能随着活动的开展不断地进步。只有真实地为儿童赋能,在体能大循环中给予儿童自主权利,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体能大循环的路径优化。

[参考文献]

柳倩.学前儿童的身体移动能力[J].幼儿教育,2017(10):4-5.

施慧芳.构建园本化健康课程的实践和探索[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12):184.

杨柳. 领会教学法在水平三乒乓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8.

余佳. 山西省阳泉市儿童福利院发展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儿童立场个体差异
数学规定:儿童视角下数学文化的关照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让“手中的画”更美
儿童立场——英语活动课应从这里出发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讲究纠错艺术,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走进“童画世界”:触摸美术教育的风景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
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