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科内容和德育的融合

2023-06-08龚晴龙

求知导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初中物理德育融合

摘 要:中小学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那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方法有很多。文章以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为主题,探讨了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尝试,以探索德育和初中物理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德育;融合

作者简介:龚晴龙(1977—),男,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太平中学。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学校德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的德育,即主题、内容直白明确的德育形式;二是间接的德育,即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元素。不少教师认为在文科教学,比如语文教学、历史教学中比较容易渗透德育,毕竟语文学科、历史学科的内容本身就包含丰富的德育元素,而理科,比如物理,就很难做到把学科教学和德育完全融合,难以实现“润物细无声”。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课程标准主张德育为先,倡导立德树人,这也意味着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有机融合德育,都可以做到“润物细无声”,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育人意识,充分发挥教学智慧[1]。初中物理学科内容从表面上看都是自然科学知识,似乎很难和德育挂钩,实际上,所有自然知识都蕴含着深厚的德育内涵,都能培养学生的情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这关键要看教师如何发掘学科内容中的德育因子,为己所用。下面笔者就自己的初中物理教学经历,谈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将学科教学内容和德育有机融合。

一、一次科学实验,在学生心中埋下严谨做事的种子

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观察、探究事物的能力,要达成这一目标,自然离不开物理实验教学。课堂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验实验的全过程,在实验中锻炼学生的观察、探究、分析、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享受发现的乐趣。物理教材上的课堂实验,从实验步骤到实验器材都有着详细的规定。学生实验往往都处在理想化的实验环境下,学生在教师预设好的轨道上行进,最终实验结果应该是稳定的,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存在意外的。

尽管课堂实验环境较为理想,而且还有教师现场指导,失败的可能性比较小,可一旦学生思想上有松懈,忽视实验细节,也是很容易出现操作失误的,还可能会导致实验结果与预期大相径庭。笔者曾指导学生开展一个计算不同物体所受浮力的实验,实验器材有天平、弹簧秤、量筒等,都由实验员统一放好,测量物品如铁块、石块、铅块等,都是统一规格的。其实这类实验无非就是让学生体验一下物理知识的生成过程,对物体所受浮力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可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实验,偏偏出现了意外,班级8个实验小组测量出的结果,没有一个是相同的,而且各组实验结果之间的差距远超误差值,与标准值更是不搭边。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我看着学生们无所谓的表情,感觉出现这样的结果完全是态度问题,很多学生完全没有认真对待这个实验,在观察天平、弹簧秤的数据时,没有遵循正确的观察方法,造成结果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同时他们也没有通过多次测量减少误差。这样的思想态度是无法完成严谨的科学实验的,对物理学习也有害无益。

笔者没有要求学生马上重做实验,而是指着黑板上学生写下的实验数据说:“给大家的实验物品规格都是统一的,得出的结论应该是相近的,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你们知道吗?这种做实验的态度和结果,在科学研究史上也曾出现过,还造成了重大的灾难。科学研究容不得半点虚假,往往一丁点失误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是这个道理。你们的实验数据有如此大的差别,也是因为你们不严谨、不认真的实验态度,现在看来也许没有特别大的影响,但如果不及时改正,就可能会在未来酿下恶果。”

此时,学生似乎意识到了自己实验态度的问题,也知道了实验失误的根源,于是他们重新进行了实验测量,严格按照测量要求观测数据,尽可能缩小观察误差。经过多次实验测量,几个小组最终获得了一致的数据。这个课堂实验教学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很多德育元素。笔者看到学生实验的失误,也意识到了失误的根源,但并没有直截了当地指出他们的错误,也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用一个科学悲剧,让他们明白科学研究容不得半点虚假,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严肃认真的态度。

这个实验教学在不少学生心中种下一颗“严谨做事”的种子,端正了他们的实验态度,同时让学生明白,任何一次实验都是新旧知识的有机融合,做实验时必须把新旧知识勾连起来,而这也是学好物理的关键。笔者相信,在这一次实验教学后,严谨做事会成为部分学生未来学习生活的一个准则。

二、一个网络话题,在学生中掀起一场头脑风暴

物理是探究事物原理,寻找内在规律,并运用物理规律改造世界的一门学科。物理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究物质世界规律的能力,让学生形成特有的物理逻辑思维模式,从而达到真正的格物致知。

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正确答案也不止一个,但我们目前的考试评价往往拘泥于标准答案,束缚了学生本该多姿多彩的问题解决思路。为了取得好的考试成绩,教师很少拓展解题思路,学生也不敢冒险尝试,只求平稳得分。这样的物理教学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会阻碍学生思维广度、深度的进一步扩展。

在学习测量知识后,笔者忽然想到了近期讨论得比较热烈的一个网络话题:一位小学数学老师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数一万粒米,第二天上交结果,一名小学生回家后向父母汇报了这个任务,于是孩子妈妈动员全家一起数米粒,还把数米粒的视频发布到了网上,引发了关于家庭作业的有效性和家庭作业由谁来做的大讨论。

很多热议其实偏离了這项家庭作业的初衷。数一万粒米,这样的作业用意何在?表面上看可以说毫无意义,假如真的用最原始、最笨的方法一粒一粒数,肯定也能获得正确答案,但这样做有意义吗?一粒一粒数,自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那么有没有既简便又准确的方法呢?当然有,而且不止一种,这才是教师布置这样的作业的真实用意,让学生活用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希望学生找到更为简便而又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解决思路。物理学习就是要学生寻找和分析事物的内在规律,数一万粒米的作业也是要求学生总结米粒重量和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这样的题目自然难不倒初二的学生。在课堂上,学生们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用天平测量一撮米的重量,然后数出这一撮米的数量,以此类推,得出一万粒米的重量。但也有学生提出,米粒有大有小,其中可能存在很大误差,这该如何解决呢?有学生提出,可以多做几次同样的实验,尽可能取中间值,减少误差。在学生的讨论下,这个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但笔者并没有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是进一步因势利导,列出几道学生已经做过的练习题,要求学生换个思路思考这些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不同方法。在笔者的引导启发下,学生们兴致盎然,纷纷提出自己的思路。尽管有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但笔者借此引发了学生的头脑风暴,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多样的,许多问题有着无限的可能性。物质世界是复杂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如果我们只会循着既定思路思考问题,那么社会就难以进步,我们也不可能超越前人。在学习物理时,我们不但要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而且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更远的风景,看到有新意的东西。笔者用一个网络热议话题,结合初中物理的有关内容,巧妙地告诉学生:学习物理必须养成多元思考的习惯,从而锤炼自己的敏锐性,获得解决问题的巧妙思路。

三、一则科学家故事,规范学生探究思考的路径

目前的物理学习,学习的都是前人的研究成果,遵循着前人的研究路径。事实上,初中物理教学只是一种基础教学,还谈不上什么创新,但是在学习前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应该学习前人的研究思维,探究他们的研究路径呢?笔者觉得这应该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点之一,比简单地汲取他人的研究成果更有意义。初中物理教学应该注重探究前人的研究路径,让学生从中获得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从而真正做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基于这一思考,笔者总结了初中物理教学的两个重点:一是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这叫“接受”;二是学习前人的研究思维和研究路径,以此达到“创新”。

不少物理知识是很难被直观感知到的,需要我们细心观察、精细分析、严谨推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浮力这一知识点比较难学,那么,如何让学生面对浮力知识不畏难?笔者在教学中就以聊天的形式和学生讲述阿基米德发现浮力的故事。

关于皇冠是否掺杂其他成分的问题,阿基米德日思夜想,最后在一次洗澡时顿悟,发现了浮力原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获知了什么道理呢?学生们都说,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反复实验、仔细观察。这肯定没错,阿基米德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建树,是因为他经常沉浸思考、仔细观察。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后的故事。铸造皇冠的工匠的母親不甘心自己儿子被冤枉,为了证明阿基米德浮力理论的不完善,她历时几年反复实验,制造出了一个纯金但是空心的金球,让阿基米德测试金球是否是纯金的。阿基米德用他的浮力原理进行测量,认为金球掺杂了杂质,却没想到这个金球是空心的,以至于他的结果是错误的。尽管阿基米德的浮力理论没有原则性错误,但他忽略了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由此促使阿基米德进一步完善了浮力原理。我们学习浮力定律时不能简单地进行知识性学习,满足于解决几道习题,更应该从中明白世间万物的复杂性,学会考虑问题的多样性。即使是像阿基米德这样的大科学家,也会有思考上的疏漏。因此,我们思考不仅要全面,考虑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而且要逐步形成自己的思考路径。

科学家们发现物理定律的故事经常是生动有趣的,但在这些有趣的故事背后,却隐藏着科学家们日积月累的观察和思考。教师进行物理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这些伟大的发现,更要让学生学习科学家们伟大的科学探索精神。在日常教学中,笔者经常给学生讲述科学家的故事,意在激发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和欲望,督促他们养成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更为关键的是规范他们的思考路径。事物的奥秘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存在,召唤着人们去探索、发现,但事物的奥秘不是显性的,需要人们用心去感知、思考、归纳。那么,如何有效地感知、思考、归纳呢?我们可以模仿前人的探索路径,循着前人的足迹,进行一场自己的发现之旅,踏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现之路。

结语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物理教师也是各有妙招,但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立德树人意识[2],熟知教学内容,熟知科学研究史,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关心、留意课堂生成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绪,这样才能把学科教学和德育有机融合,不仅让学生有知识的习得,还能让学生获得科学人文精神的浸润。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柴永昌.唐甄的德育方法论[J].华夏文化,2021(1):8-9.

猜你喜欢

初中物理德育融合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