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嵌合

2023-06-08马伟强李森豆书龙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振兴

马伟强 李森 豆书龙

摘 要: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嵌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固有根脉,彰显着乡村振兴的厚重底色;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具有助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功能。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之间存在双向度互动嵌合性,即主要体现在嵌合实践的必要性、可行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四个维度。把握此嵌合性,有助于协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乡风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实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优秀传统文化;乡风文明建设;嵌合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202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两个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新的概括,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战略定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在此背景下,如何系统地探讨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嵌合机制,总结制约两者嵌合的关键因素和改进路径,是一个重要的现实和理论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乡风文明建设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习俗以及生存方式与情感心理等,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张国民等,2013)。从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关系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嵌入性”关系强调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助推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应结合时代诉求加以融入(唐兴军等,2019;金绍荣等,2018)。二是“功能性”关系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角度出发,强调其对于乡风文明建设具有外在的促进作用,主要集中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具备的价值和意义等(舒坤尧,2022;任映红,2022;苏静,2021)。三是“逻辑性”关系以大历史观的视角系统梳理我国乡风培育的优良传统以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不同历史时期阶段性改造传统文化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历程(刘欢,2022;韩广富,2021;米华,2021)。

基于国内现有研究,从乡风文明建设层面探讨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的理论较少,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研究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相对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深度嵌合关系的系统梳理欠缺,相关研究呈现碎片化特征。据此,本文基于多重视角,从嵌合实践的必要性、可行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四个维度系统探讨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有效嵌合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有效嵌合的必要性

(一)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

乡村振兴作为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需要依托乡村特定场域予以整体推进。我国广大乡村地区因其自然资源禀赋和历史发展现实的客观状况不同,呈现差异化特点,但与此同时,乡村作为人类群体聚集存续的初级共同体,普遍存在着相似的文化特质与文明形态。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和壮大的精神基石,是传统农耕文明精髓凝练并传承至今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启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进一步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内在关系。而乡风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应成为其历史根脉,并在乡风文明建设中予以深入挖掘和阐释。故而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深度嵌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应然之举。

(二)百年建党的经验传承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不同历史时期,党依据乡村建设阶段性特点积极领导人民在继承与改造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逻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乡风文明建设主要集中在中央苏区和革命根据地的广大农村地区,围绕移风易俗和科学教育两大主题,对乡村地区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改造,通过禁毒禁赌、婚姻婚俗改制、解放妇女和反封建迷信等运动,使得传统文化剔除糟粕成分以适应革命形势需要,提高了一定范围内乡村民众的整体素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民实现了当家做主人的愿望,但这一时期的广大乡村仍相对落后与贫穷,民众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得不到充分满足。为此,党中央在农村地区推动经济建设,并以“扫盲”和“破四旧”两项工作为主线,加强民众思想教育,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主義建设者风貌。同时,在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逐步开展劳动先进个人与家庭评选系列活动,促进农民群体对民生政策的理解,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得到高效转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乡风文明”一词被正式提出。此时的乡风文明建设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呈现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的显著特点,倡导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倡导村规民约的制定,塑造了农村文明新风尚。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中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升到了文化战略的高度,始终坚持“形”“魂”并重,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开展乡村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同时,积极引导各地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地区的阐发与应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奋斗目标是共同富裕。当前,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跨入由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就共同富裕的具体内涵而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多数人的富裕,不是城市中心论的富裕而是城乡一体化意义上的富裕,不是追求仅在物质层面上的富裕而是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富裕。从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现状来看,保护型城乡二元结构占据主导地位,加之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城乡差距逐年缩小,乡村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不断回应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乡土社会较为普遍的观念上层建筑,反映农民精神状态和乡村精神风貌,适应现代乡村的经济基础。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基本要素厚植于乡风文明建设全过程,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涵,可更好助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提升农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开辟乡村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新路径,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高效转化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嵌合式循环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深刻体现和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

三、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有效嵌合的可行性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有效嵌合的历史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凝心聚力的重要功能,勤劳致富、孝老爱亲、守望相助等主流观念是长期以来乡村一脉相传的思想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被乡村普遍认同和遵循的精神价值。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已深深植根于乡风文明之中,渗透到村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村民的共识。农村公共生活中邻里关系的和谐程度关系到乡风文明建设,而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村民在农业生产生活中共同积累形成的普遍共识,反映出村民对于乡村生活的目标和需要,让村民邻里之间产生相互认同感。有了共同认可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道德规范,更能凝聚乡村成员之间的情感,使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社交生活中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在农业生产和公共交往中自我约束,履行道德义务,从而帮助乡村成员之间形成良好的社交关系。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有效嵌合的生活性

费孝通指出,中国传统乡村是具有礼治秩序的无讼社会,遵循乡土本色下差序格局所营造的特殊主义的关系取向,即以自我为中心根据血缘和地缘关系划分亲疏远近并进行人际交往。农村社区的组成群体不仅有家庭宗族还有邻里,各个群体之间既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又具有一些方面的稳定关联。村民一般以家庭为单位独立进行生产,而在农忙及举办婚丧嫁娶等重要活动时,家庭与邻里之间又相互联动起来,“睦邻”“友爱”“互助”等优秀传统文化观念得以体现,“远亲不如近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在和谐的社区生活中发揮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邻里之间的相处成为农村社区社交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形式。村民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不同,导致其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也不尽相同,故而在长期近距离范围的相处中难免出现矛盾和摩擦。因此,邻里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不和谐因素,这就需要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作用,调解邻里纠纷,实现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涵养乡风文明建设生态。

四、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有效嵌合的现实性

(一)传统乡村社会形态发生深刻变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促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传统乡村社会形态和结构的变迁与异化,原本具有乡土性的熟人社会逐步向空巢化或空心化的半熟人社会过渡。随着农村社区的不断开发,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赖以延续发展的客观基础与平台载体遭遇严重冲击。首先,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的物质形态遭到一定破坏。一些传统民居建筑、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或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残缺,或因现代经济建设需要而被损毁拆除。一些地方依托传统乡村发展文旅产业过程中,出现了“拆了古建搞新建”的短视行为,营造同质化的旅游景区和文化景观,导致无人光顾现象屡见不鲜。其次,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的精神形态发生异化。现代社会价值观体系呈现多元化特点,乡村在积极接受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也使得一些乡村乡土文化出现断裂,传统乡村道德约束功能有所下降,传统美德有所淡化,村规民约形同虚设,高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问题时有发生。

(二)以经济中心论为主导的乡村治理观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则农村经济振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治理观是当前乡村建设的重要思想。乡村经济发展为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但一些地区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忽视了乡村文化建设,将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乡风文明建设置于次要地位。一是运动式治理,即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应付上层的指标任务,未能有效建立持续化建设机制;二是简单式治理,即单纯认为乡村文化建设就是“贴标语”“放电影”和“跳广场舞”,没有真正认识到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不利于群众理解国家政策;三是滞后式治理,即认为文化建设没有经济建设重要,可以分先后顺序进行,一些地方甚至将文化建设专项经费挪为他用,使乡村文明风貌没有得到应有改善。

(三)建设主体参与过程中的协同性不足

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嵌合过程有赖于乡村地区各主体多元协同共治,具有系统性推进的特征。农民作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与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在一些地方未能得到足够重视,主观能动性未能充分发挥,加之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人口外出务工情况,建设主体有所流失;乡镇政府工作繁重,未能给予乡村社区文化建设以精准指导;一些乡村地区基层党组织在文化建设层面一定程度上存在涣散思想,“重物质轻文化”观念时有发生,不能客观认识二者的互促关系;一些乡村地区群团组织和社会自组织虚置化现象较为突出,有的文化站甚至有名无实,未能有效发挥动员农村群众参与文化事业传承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助手作用。

五、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有效嵌合的可操作性

(一)实现乡风文明建设中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性与现代化的统一

我国文化正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及域外文化交互杂糅,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基于乡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形态现状,要深入推进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利用“非遗+”“互联网+”“数字+”等新型数字治理模式,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充分体现地域文化风格。基于乡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形态现状,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点整治乡村不良之風;要促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宣传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文化组织,坚持官方支持和村民自办相结合的原则,深化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二)实现乡风文明建设中优秀传统文化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

乡风文明建设的目标是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的嵌合过程有赖于乡村经济的支撑;反过来,二者的嵌合实践又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能。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意识形态同样受到影响并发生转变。在乡村发展中,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出现巨大改观,乡村文化必然会乘势而变。首先,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经济资源,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化的形式,都具有鲜明的物质性特征。要不断活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利用方式,研发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产品,拉长产业链,使其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根据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特色,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促进乡村三产融合发展。其次,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一种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精神性特征。农民群体在文化产业化过程中能够深刻体会到本土文化带给自己的价值意蕴,不断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在社会互动中逐步提升综合素养,重塑个体意义,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实则是走出经济与文化二元分离的传统观念而转向二元融合的新路向,在经济文化化与文化经济化的双向嵌合中实现深度的文化治理。

(三)在二者的嵌合实践中构筑乡风文明建设共同体

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嵌合实践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从农民群体角度而言,要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和提升文化素质,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其对于自身作为嵌合实践核心主体地位的理解,调动参与嵌合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从乡镇政府和基层党组织角度而言,要加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其领导主体作用,指导党员群体当好先锋模范,深入群众做好调查研究,分析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提出针对性举措;从群团组织和社会自组织角度而言,要切实发挥联系和组织群众的支持主体作用,调动乡贤等人才群体参与嵌合实践,为基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言献策。各主体共同构成的协同治理生态系统,在坚持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话机制,听取各方诉求,最终构筑乡风文明建设共同体。

六、结语

要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深度嵌合,需要不断转变农民固有思维,调查分析乡村本土的文化资源,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价值,保护乡村传统文化中体现鲜明特色的内容,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所具有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有规划地进行科学开发与利用,展现不同地域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独有魅力,多形式多渠道进行推广传播,使其呈现科学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面貌。要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现代化生活,利用多元文化传播手段,满足农村居民文化需求,为乡村传统文化注入现代化的鲜活力量,促进乡村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性与现代化的统一,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动能,繁荣乡村文化产业,将乡村文化建设逐步向深层次的文化治理过渡,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深度嵌合和多元主体共治的有效机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实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3.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3-02-14(001).

[3]舒坤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J].人民论坛,2022(03):123-125.

[4]任映红.乡村文化难题破解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实现研究透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2(01):48-55+108.

[5]米华,王永.乡村振兴战略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目标论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4(06):121-128.

[6]刘欢,韩广富.中国共产党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百年历程、经验与展望[J].兰州学刊,2021(06):5-20.

[责任编辑:李伟杰]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