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新兴颜色词探究

2023-06-07李学丽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1期
关键词:语义特征产生原因发展趋势

李学丽

内容摘要:近年来,在网络商业领域以及网络流行语中出现了大量类似于“深邃棕”“地狱紫”“原谅绿”等的新兴颜色词。本文从结构类型及特点、语义特征、原因分析、生命力展望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与传统颜色词相比,其在音节上呈现三音节词占优势、多音节化发展的特点;结构类型以偏正型结构占绝对优势,兼有联合型结构;构词成分呈现现代化、都市化和商業化的特点;具有语义构造主观性、语义指向多样性、语义内涵内隐性的语义特征。在语言内部和社会环境外部两重原因作用下产生,未来将以“修饰语+颜色语素”为模因公式持续更迭、不断创新。

关键词:新兴颜色词 结构类型 语义特征 产生原因 发展趋势

新兴颜色词指近几年来出现在商业领域、用于指称商品颜色的词语(黄凯,2016)。与传统颜色词相比,新兴颜色词在音节类型、构词语素、语义特征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新兴颜色词的大量出现极大丰富了现代汉语的颜色词系统,且处于持续发展和更新当中,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现象。本文以构词语素新、出现时间近或使用频次高作为新兴颜色词的界定标准,在淘宝、唯品会、京东等网购平台上搜索服装类、化妆品类、电子产品类、汽车类商品的颜色信息作为语料,并对其进行多方面的探究与分析。

一.新兴颜色词的类型及特点

(一)音节类型及特点

新兴颜色词从音节数量上可划分为双音节型、三音节型、四音节型和多音节型。其在音节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双音节型新兴颜色词数量少,且大部分双音节型新兴颜色词同时存在三音节的形式进行替代使用,如:鸽灰——鸽子灰、驼灰——羊驼灰;

第二,三音节型新兴颜色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

第三,多音节化趋势明显,有较多四音节型颜色词且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出现五音节、六音节型颜色词。

经分析,新兴颜色词呈现以上特点的原因为:

第一,汉语韵律规则作用。从韵律构词学的角度出发,将语言中能自由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称为“韵律词”,韵律单位为“音步”,音步通过音节确认。(冯胜利,1997)汉语以两个音节为基本音步。在汉语语串中,若基本音步完成之后,还有剩余单音节成分,这个单音节成分便要粘附于相邻双音步上,从而构成三音节的“超音步”(许红菊、吴慧,2016)。新兴颜色词多以双音节词为修饰成分,再加上相应的单音节颜色语素或“色”,从而构成三音节型颜色词,如“狩猎绿”“率性银”“锦鲤色”“气质紫”等;由两个基本音步组合形成的四字结构是汉语韵律构词体系中的重要单位。

第二,借喻的修辞手法。新兴颜色词大量使用借喻的方式进行造词,许多实物名词直接借喻成为表色词语,加之四字结构在汉语中是由两个基本音步组合而成的重要韵律单位,因此不在词后缀加颜色语素或“色”字,从而促成大量四音节新兴颜色词的产生及增加,如“奶酪布丁”“藕荷玫瑰”“玉脂樱茶”等;

第三,外来词音译。外国地名、商品名、品牌名音译到汉语中成为颜色的修饰语,产生多音节颜色词,如“毛里求斯蓝”“塞纳河银”“法拉利红”“玛格丽特蓝”“加拉帕戈斯灰”等;

第四,修饰成分的叠加。部分新兴颜色词在表色语素或“色”字之前具有多重修饰成分,如“加州亮橘”“陶土脏橘”“毒液牛血色”“珠光旋风红”“皇家珍珠蓝”等。

(二)结构类型及特点

新兴颜色词结构类型以偏正型为主,兼有部分联合型。偏正型新兴颜色词又有着多样的造词方式,具体如下:

1.偏正型

(1)名词性成分+颜色语素

①实物名词+颜色语素:鸽灰、钛银、胭脂红、春联红、鸳鸯红、烈焰红、落日黄、芝士黄、稻草黄、鸢尾蓝、猫眼蓝、冰珀蓝、牡蛎白、铃兰白、晨曦白、橄榄绿、苔藓绿、海水绿、玛瑙黑、碳晶黑、曜石黑、麻薯紫、氧气紫、空气褐、野菊紫、香槟金、彩霞金、狮子金、矿石银、古堡灰、海鸥灰、骏马灰、糖果粉、烟雾粉、汽水橙、荧光橙、火焰橘、铁锈棕、锦鲤色、人鱼色、牛油果绿、知更鸟蛋蓝、珍珠绸缎白、丝缎红醋栗等;

②地点名词+颜色语素:巴西黄、巴厘蓝、北欧蓝、法国蓝、极地白、极地黑、地狱紫、埃及金、敦煌金、都市灰、秘鲁色、威尼斯红、普鲁士蓝、太平洋蓝、巴黎艳粉、阿尔卑斯白、大不列颠绿、加拉帕戈斯灰等;

③品牌名词+颜色语素:丰田黄、丰田白、波尔多红、法拉利红、勃艮第酒红、马加拉酒红、玛格丽特蓝等;

④指称人的名词+颜色语素:梦露红、缪斯红、祖母绿、爵士黑、绅士黑、土豪金、骑士银、贵族灰、奶奶灰、少女粉、芭比粉、佳人粉、空姐色、正宫色、主教红、女巫红等;

⑤节日名词+颜色语素:圣诞红、圣诞绿等。

(2)动词性成分+颜色语素

如:炫动黄、打蜡蓝、仿古蓝、搞怪蓝、私语白、狩猎绿、行军绿、反射银、流光黑、相思银、丰收金、恋爱粉、吃土色、假笑色、微笑色、斩男色、原谅绿等。

(3)形容词性成分+颜色语素

如:魅黑、脏橘、性感红、吉祥黄、静谧蓝、妖蓝色、柔和白、冷艳白、冰清白、清新绿、睿智黑、沉静黑、时尚黑、神秘黑、简单黑、优雅紫、璀璨金、富贵金、高贵银、幸运银、高级灰、经典灰、俏丽粉、俏皮橙、热情橙、深邃棕等。

(4)形容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非颜色语素

如:烂番茄、小辣椒、翡翠冷、苦亚麻、冷茶、冰透南瓜、脆香可可、零糖亚麻、微光蜜桃、元气向日葵、甜辣火龙果、爆浆草莓、野生红莓、攻心小辣椒等。

2.联合型

如:酒渍樱桃、果冻香芋、白桃荔枝、肉桂奶茶、玉脂冰茶、琥珀焦糖、生椰拿铁、红茶奶泡、蜜桃燕麦、奶咖肉桂、嫩梅软糖、海盐透茶、金箔巧克力、糖樱炮弹、赤茶柑橘等。

颜色词是色彩概念的语言表达,是人类对色彩认知、范畴化并用自然语言编码的结果,是用来描述事物色彩属性(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词语(薛亚红、杨忠,2013)。传统颜色词常在颜色语素前冠以“明”“浅”“淡”“深”“暗”或“鲜”“纯”等,从视觉上对不用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进行区分;借助其他物体对颜色进行隐喻命名的词语,在传统农业社会影响下,大多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体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如“葱绿”“梨黄”“土黄”“炭黑”等。

而新兴颜色词作为现代社会人类语言景观里的一种记录符号,是对多姿多彩的现代化生活的反映,也展现了现代人对生活细节的发现和挖掘,其构词成分呈现出现代化、都市化和商业化的特点:颜色语素的修饰成分充分反映了现代都市生活的内容,如“玛格丽特蓝”“摩卡棕”“法拉利红”等;新增了许多反映现代科技成果的修饰成分,如“激光紅”“电光红”,反映现代科技对自然探索的“极光紫”“钛银”等;与集中出现在电商领域相关,新兴颜色词在描述商品颜色同时,或融入了对商品质感、品质的描述,或依靠新兴颜色词在商品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联系,以达到更好的宣传和推销效果,如“丝绒红”“云母金属绿”“缪斯红”“绅士黑”“优雅紫”等。

此外,新兴颜色词在构词上还呈现出颜色语素消失的特点。一类如“烂番茄”“冰透南瓜”“流心琥珀”“蜜汁肉桂”等,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段,其颜色本体被隐藏,整个颜色词为本身带有色彩的喻体组成;一类如“空姐色”“微笑色”“斩男色”等口红色号,该类颜色词从词汇本身来看,显示出部分新兴颜色词构词上的无理据性,颜色词不含有颜色语素,也不具备表色语素,修饰成分与颜色关联性弱,在商品销售过程中常配以图片展示其所表颜色,且只适用于特定领域,为部分群体所认知和使用。

二.新兴颜色词的语义特征

第一,语义构造的主观性。新兴颜色词表达着人们对于颜色的理解和联想,而丰富多彩的现代社会以及个体不同的生活环境、思想经历体现为不用的色彩想象,加之现代社会人们的主体意识增强和个性化发展,人们对于颜色的理解和表达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性,因此,即使对于同一种颜色,人们对其语义的联想也大有不同,如“安静蓝”“跃动蓝”“搞怪蓝”,“优雅紫”“地狱紫”,“清纯白”“性感白”等。

第二,语义指向的多样性。集中出现于电商领域的新兴颜色词,其修饰成分的语义指向不仅是色彩语素本身,还是形形色色的商品以及商品的消费者,其语义功能不仅在于描述、传递颜色信息,更在于宣传商品、吸引消费者注意力以促销,因此其语义指向多样。语义指向为商品,语义功能是向消费者宣传商品的材质、质感等特点,如“丝绒红”“亚麻灰”“柔滑银”等;语义指向为消费者,语义功能是以身份和特征关联的方式对消费者进行积极评价,如“缪斯红”“佳人粉”“绅士黑”等;语义指向为商品和消费者,语义功能是对商品的特点和消费者使用商品后可以展现出的特征进行积极评价,如“温柔紫”“时尚蓝”“活力橙”等。

第三,语义内涵的内隐性。新兴颜色词在演变过程中生成了一批颜色指向隐蔽、命名理据曲折的词语。如:“空姐色”“斩男色”“假笑色”等颜色词没有颜色指向,只用来形容特定的口红色号;“姨妈红”“原谅绿”或“姨妈色”“原谅色”来自网络新词语和网络文化,首先在“姨妈来了”“当然是选择原谅他”等网络用语广泛流传下成为热词,后在大量使用中逐渐与颜色关联起来,最终与相关颜色组合或直接指代颜色构成新兴颜色词,命名路径辗转,语义内涵丰富而隐蔽;出现在眼影售卖信息中的“小猪盘”“老虎盘”“鳄鱼盘”“冰狼盘”则分别表示以粉色、黄色或橘色、绿色、蓝色为主体颜色的眼影,以小猪(指“小猪佩奇”)、老虎、鳄鱼的主体颜色以及狼的眼睛色比喻商品的主体颜色,主体喻体关联距离远而路径曲折,颜色指向较为隐蔽。

三.新兴颜色词产生的原因

本文从汉语本身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别探索新兴颜色词产生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语言内部原因

1.名词、动词的语法多功能性

从汉语本身来看,新兴颜色词的大量产生与汉语中名词、动词的多功能性有关。在汉语中,名词除了能充当主语和宾语外,还可以充当定语;动词除了能充当谓语之外,还可以充当定语。在“修饰语+颜色语素”构式下,新兴颜色词超越了传统颜色词以形容词为主要修饰语的特征,大量单音节、多音节名词和动词充当修饰语,促进了新兴颜色词的大量产生和多样化特征。

2.偏正式结构的强类推性

一旦一种结构构词方式形成就可以产生相对应的一系列词语(张小雨、陈思,2015)。新兴颜色词主要以“修饰语+颜色语素”或“修饰语+色”的偏正式结构为主,该结构蕴含着“像……一样的颜色”和“……的颜色”的认知结构,可以引领人们对颜色相关物产生联想,或与颜色命名者在颜色的抽象特征想象方面产生共鸣,进而理解颜色词所表现的具体色彩和延伸意义,易于理解。

另一方面,与其他结构类型相比,偏正结构更容易被类推机制所作用,更容易在传播和使用过程被人们加以类推,进行模仿造词。新兴颜色词中的系列颜色词,如:莫兰迪——莫兰迪黄、莫兰迪蓝、莫兰迪绿;摩卡——摩卡红、摩卡蓝、摩卡棕;时尚——时尚黑、时尚银、时尚红;典雅——典雅黑、典雅蓝、典雅紫、典雅绿等就是类推造词的表现。

(二)社会环境外部原因

第一,认知范围扩大,审美对象和审美观念多元化。新事物、新概念的普及极大扩展了人们的认知空间,越来越多的事物被纳入人们的审美范围。审美对象和审美观念多元化在新兴颜色词中表现为多样的造词方式和丰富的构词成分。

第二,标新立异,时尚前卫的心理追求。标新立异、避俗求雅、追逐时尚前卫等心理是新兴颜色词产生的原因(邱莉芹,2008)。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促使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在语言和行动上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人们对于颜色新奇的联想和表达促成了大量新兴颜色词的产生。

第三,广告推销,吸引消费者眼球。新兴颜色词集中出现在网络商业领域,商家在商品的颜色命名中将消费者带入角色联想以激发其购物欲望,大量新兴颜色词蕴含着商家美化产品、吸引顾客眼球、促进消费的心理活动。

四.对新兴颜色词的展望

新兴颜色词伴随着网络商务的崛起而兴盛起来,与网络新词语和流行语一样,是一种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现象。本文欲从模因论的角度对新兴颜色词的生命力进行分析,以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何自然(2004)把模因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基因型”是“质同形异”,是一种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传递形式;“表现型”是“质异形同”,像公式一样,人们根据交流需要将信息往固定的结构上套。新兴颜色词以“修饰语+颜色语素”或“修饰语+色”的偏正式结构为主要构词形式进行大量模仿造词,因此属于表现型模因。

新兴颜色词的修饰语部分为表现型模因中人们根据表达需要进行替换的部分,该部分具有个性化、求异化、潮流化的发展特点,往往多变、速变,因此,某个新兴颜色词很难固定下来成为颜色词系统中的常用词,新兴颜色词系统中的每个个体本身的生命力弱,生命周期短。然而,作为模因公式的“修饰语+颜色语素”“修饰语+色”结构则以易理解、易类推的特性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播力。商家和大众凭借该构词结构在模仿类推作用下能不断生成数量更多、成分更新颖的新兴颜色词。

因此,个体新兴颜色词的生命力较弱,但新兴颜色词系统未来将在“修饰成分+颜色语素”的偏正结构支配下继续呈现持续更迭、不断创新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越来越新奇的颜色词将持续产生。

参考文献

[1]黄凯.论现代汉语新兴颜色词的现代化特征[J].文学教育(下),2016(05):63.DOI:10.16692/j.cnki.wxjyx.2016.05.027.

[2]黄凯.现代汉语新兴颜色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3]冯胜利.论汉语的韵律结构及其对句法构造的制约[J].语言研究,1996(01):110-129.

[4]许红菊,吴慧.汉语韵律如何影响词汇发展——以双音节词为例[J].海外华文教育,2016(04):447-456.DOI:10.14095/j.cnki.oce.2016.04.002.

[5]靳开宇.新兴复合式颜色词的构成及其发展动因[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06):100-104.

[6]邱莉芹.广告中新兴颜色詞初探[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9(03):31-33+39.

[7]邱莉芹.现代汉语新兴颜色词探析[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42-44.DOI:10.15927/j.cnki.lygszxb.2008.02.004.

[8]薛亚红,杨忠.颜色词与颜色词理论[J].外国问题研究,2013(01):75-81.DOI:10.16225/j.cnki.wgwtyj.2013.01.005.

[9]张小雨,陈思.现代汉语颜色词的运用及新时期的发展研究[J].文教资料,2015(05):18-20+26.

[10]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4(06):54-64.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语义特征产生原因发展趋势
汉语方言“驮”字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浅析企业劳资纠纷产生原因及化解对策
浅谈现代汉语中名词作谓语现象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析网络用语中的新兴结构“第二最NP”
动态助词“了”、“过”的对比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