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诗词教学策略例谈

2023-06-07钱晓蔓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1期
关键词:余映潮李镇西沁园春

钱晓蔓

内容摘要:革命诗词的教学策略研究是极具现实意义的。革命诗词在课本中存量较少,很少有人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但革命诗词中的革命文化、革命精神是新课标指定要进行继承弘扬的优秀文化。由此,通过对两位名师的教例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两位名师在进行革命诗词教学时常用的课前预习、反复诵读、字词细读、知人论世等教学策略,对《沁园春·长沙》和其所属的革命诗词的教学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沁园春·雪》 《毛泽东革命诗词》 余映潮 李镇西

革命诗词是我国优秀革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由此,作者从两位名师的教例为切入点,通过对两位名师教例的分析,归纳名师在教学革命诗词教学时所用的教学策略,分析这些策略在革命诗词教学中的作用,给一线教师的革命诗词教学提供帮助。

一.革命诗词的价值及重要性

从狭义上来说,中国的革命诗词指的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一段时间内出现的反映时代变化,抒发革命激情,表达革命决心的现代诗词。[1]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资源,其原作还在被不断阅读、观看、欣赏,它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成为被封存的历史。特别是在中小学课本中,革命传统诗词多有选中,例如:《七律·长征》《我愛这土地》《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同志最早谈到“革命文化”时提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高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中体现革命文化的作品不少,它们都突出体现了在当时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民的革命文化,且承载着那时的时代记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文中的革命文化传递给学生,成为了老师要重点把握的目标。于学生而言,首先,在时间上革命时期距离他们较为遥远,其次我们正处于一个安稳和平的国家,所以学生在进行相关课文学习时,会对革命文化产生一种距离感和陌生感。

1925年,《沁园春·长沙》被青年毛泽东创作于秋日长沙。在这一年,毛泽东本计划和妻子一起待在韶山积极组织本地的农民运动,但由于其组织的农民运动非常成功,取得了“平集组禁”谷米斗争的胜利。他也因此被当时湖南省省长赵恒锡下令抓捕,为了躲避抓捕,毛泽东前往长沙。就在这时,他收到通知,命令他前往广州。在离开长沙之前,他前往橘子洲头,看着秋日中生机勃勃的橘子洲,挥笔写下了《沁园春·长沙》,他将自己对于革命的万千思绪都融入了这首词中。易孟醇、易维在《诗人毛泽东》中说道:“毛泽东长达近六十年的革命征途,是从长沙出发,去参加创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代表会议的;是从长沙出发,去从事工人运动、考察农民运动的;是从长沙出发,去广州、上海、武汉等地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工作的;又是从长沙出发,上井冈山,战闽赣,经遵义,抵延安,走进北京的。无巧不成书,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也是从《长沙》出发的。”[4]由此可以看出,《沁园春·长沙》是在一个充满革命氛围的环境中写成,其中蕴含着着毛泽东深刻的革命思想、革命精神。

《沁园春·长沙》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的开篇之作。在之前人教版教材中,它也牢牢占据开篇地位。由此可以看出《沁园春·长沙》作为一篇革命诗词,在新老教材当中的地位非比寻常。同时,学生们刚从初中升上高中,师生之间较为陌生,学生不知道高中语文该如何学,语文教师更应该抓住第一课,教好第一堂课,给自己之后的语文课堂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一个美好的教学情境。因此在教授这首诗词时,更需要老师仔细琢磨,理清思路,找到教学策略。

在《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活动中,一些名师仔细钻研,将《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文化与教学较好结合,他们的教学经验、教学过程对普通一线老师进行《沁园春·长沙》的教学也有所帮助,以下对他们《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案例进行研究。

二.名师教学案例分析

许多优秀的语文老师在语文教育领域深耕数年,有多年的教学经验、高度的课标敏感度、积极创新开拓的意识,在行业内外广受认可,也因此被称之为名师。本文将分析余映潮老师及李镇西老师教例,希望能够找出其中可借鉴的优点,对一线教师进行革命诗词教学提供帮助。

余映潮老师在开始教学前,给学生发放了助读资料,这些资料是帮助学生了解《沁园春·长沙》的重要“武器”。在教学过程中,余映潮老师心思灵巧地设计了四个大环节,这四个环节都与诵读有关,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第一次的诵读是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第二次诵读分层概括,第三次诵读品味词句,最后一次诵读感受意境。正是因为这反复的诵读,让学生对字词能有更深入理解和体悟,进而领悟本词中的情感。在字词欣赏部分,余映潮老师提到了“独立”,认为“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寒秋季节望着日夜不息的江水,诗人陷人了沉思,表达了对祖国和民族前途的忧思之情。[3]其对“独立”的分析很好的与该词的在说课稿开头提到的背景相结合,与革命文化相结合。余映潮老师在解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时表明,“红遍”与“尽染”不仅与毛泽东所描写的景物——枫林有关,还与当时作者的心情是相关联的,看着生机勃勃的橘子洲,他希望革命也能如同枫树红满橘子洲一样,在中国大地上漫山遍野地传播开来,让布尔什维克的红布满中华大地。这里隐含着作者对于中国革命未来的一种积极的信念。余映潮老师在《沁园春·长沙》中和学生一起细致品读字词,积极引导,让学生发挥能动性,找到了词人毛泽东蕴藏在字词之中的革命情怀与革命追求。

李镇西老师在早读时,就给学生布置了和《沁园春·长沙》有关的预习任务,让学生“素读”《沁园春·长沙》,看学生在不借助任何资料的前提下能否有所感悟。在课堂上李老师采用反复诵读的方法,在最开始,他让学生齐读,学生齐读完毕之后,他开始抽查同学的朗读,他抽取多位同学来朗读,这种做法是为了了解学生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理解情况,他认为学生的朗读体现着他们对词的理解程度。在反复诵读的过程当中,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写下本文的豪情壮志,但仅仅是知道他的豪情壮志,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非常片面的。所以在正式讲解文本时,李镇西老师插入背景知识,让同学们了解到写作背景,真正理解毛泽东产生豪情壮志的原因。并由此延伸到词中所展现的英雄主义,他将英雄主义与当今社会相联系,启发学生要成为胸有大志的人。在最后,他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分析毛泽东的景物描写,由此引出他对青年毛泽东的理解,体现出作者这位共产主义战士的豪迈气概,他想要帮助中国站起来的雄心壮志。且在赏析时,他帮助学生认真感悟毛泽东诗词的内涵,不仅让学生能够体悟到伟人的哲学思辨,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伟人的革命情怀。

对以上两位名师教例进行分析总结后可以发现,两位老师在进行《沁园春·长沙》教学时都有尝试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体会毛泽东蕴含在本诗中的的革命情怀。由此,我总结出以下几点革命诗词教学策略,希望能对一线教师进行革命诗词教学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三.革命诗词教学策略

(一)课前预习,发挥学生能动性

在课前,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调动其能动性,让学生接触到革命诗词时能养成自主学习、思考的好习惯。

教师在上革命诗词前给学生分配课前任务,帮助学生自主预习,让学生在布置的任务中积极开动大脑,运用大脑。如:教师在课前让学生提前预习本词的写作背景;或是教师提出几个具有指向性的课前习题;或是让学生在早读课上早读,提前了解作品,在诵读中体会其中情感。

无论是余映潮老师还是李镇西老师,都在上课前让学生们进行了预习工作。例如:余映潮老师在教学前发放了助读材料,让学生通过助读材料深化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这样即减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压力,也能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李镇西老师在课前让学生读《沁园春·长沙》,这种课前“素读”不借助任何注释和前人的评价。这样会让学生对文本的基本内容、形式特点有直观的了解,在上课前就能讓学生对文本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理解。

以上两位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都能帮助学生多思考、多运用。多思考是指课前读以及发放助读资料能帮助学生找出文本中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多运用是指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之前学习到的鉴赏方法,将鉴赏方法迁移到本篇革命诗词的鉴赏中。

(二)反复诵读,体味语言情感

教师在进行革命诗词教学时,应积极使用诵读法教学。古人在教学时,常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这样是为了让学生能通过读结合之前所学到的知识,一遍一遍找出自己在之前诵读时漏掉的地方,或是在诵读中捕捉脑海中的灵感。

反复诵读的过程,也是反复思考的过程。学生通过诵读思考,理解诗词语言含义,整体感悟诗词背后的情感。就如余映潮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设计了四个环节反复要求学生进行诵读,在诵读中层层深入,品味词句中蕴含的革命文化,感受诗词中的高远意境。李镇西老师采用齐读、点学生单读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词中情感,在点读完毕之后让同学进行评价,指出点读同学问题,同时老师也会在最后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纠正,让被点读的学生了解到自己的问题在哪,及时改正,体会情感。这样做不仅强化点读学生对于《沁园春·长沙》的同时也可以强化课堂上所有学生对于《沁园春·长沙》的印象。对于革命诗词而言,读是非常重要的,在无老师、教辅资料时,学生理解革命诗词,就依靠学生自己反复诵读以及之前所学到的知识,去感悟字词中的深意,去体悟词人蕴含在词中的感情。

(三)字词细读,锻炼解读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应锻炼学生语文解读能力,即语文学视域下的文本解读,特别是其中字词解读能力。学生应在老师的引导下,从单元目标、单篇目标、学情出发,学会解读作者蕴含在文本中的深层之意、之情,同时分析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这两点也契合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以文本为中心细读,围绕文本的语言、形象等要素展开阅读,不能脱离文本去分析诗词的观点或者是总结赏析诗词的套路、方法。以文本为中心,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革命诗词,还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解读没有学习过的革命文本。

余映潮老师以及李镇西老师在教学中都有锻炼学生字词细读的能力,提出以学生为主体,请学生来谈谈自己对于字词的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将字词放在全词大背景中去分析,加深学生对全词的理解。如余映潮老师就提出了让学生用“一句话品析”的方式,自由品析《沁园春·长沙》中的字词句,可以让学生对这些字词记忆深刻,同时锻炼学生文本细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可谓是一举双得。李镇西老师让同学对词中景物描写的字词进行分析品读,分析品味这些景物中所蕴含的深意,由此引出对青年毛泽东的理解,最后追溯到毛泽东蕴含在本词中的情感。

(四)知人论世,找到创作背景

教师在教学革命诗词时应该深入分析革命诗词的创作背景。学生难以理解革命诗词,不仅仅是因为时间间隔久远,还与不同时代的青年所拥有的时代使命不同有关。对过去创作革命诗词的青年人而言,他们肩膀上肩负的是救民族、国家于水火之中的重任,而当代青年学生所肩负的是国家发展的重任。因此,若不在革命诗词的教学中补充创作背景,学生在听课时内心可能不会有所触动,就无法达到课标所提出的提高学生文化自信的要求。且教学背景的补充应该是有所选择的,而不是将关于诗词或作者的所有背景材料全部教给学生,教师应该仔细筛选,哪些是和诗词有关联性的背景材料。

在语文课本中,课文作为课本的主体内容,课本中选择了许多不同的课文,它们属于不同的体裁,来源于不同的作者,表达着不同的情感,这些被选中的课文通常只交代了事件中最突出的、最亮点的内容。这些内容由于内容的限制给予学生的阅读信息较少,学生如果不能了解这些最亮点内容的背景知识,就会制约学生的思维,学生不了解前因后果,自然就不会想要了解课文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两位老师在进行《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时都对创作背景进行了一定的挖掘,找出了和《沁园春·长沙》最为匹配的背景知识与学生分享,让学生了解到毛泽东写下《沁园春·长沙》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心境,由此辅助学生体悟《沁园春·长沙》中所蕴含的革命情怀与革命追求。

“优秀的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政治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注重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革命传统教育,是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途径。”[5]革命文化同样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由此,我们在学习继承革命文化的同时更应该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石,像《沁园春·长沙》一般,在传统的诗词中孕育词人的革命情怀、时代的革命文化。想将革命诗词中的优秀的革命文化传承、发扬,作为语文老师在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也要注意在输出知识的过程中,找到能帮助知识接收者更好地理解知识、文化的方法与策略。

参考文献

[1]徐茂,王萌.革命诗词文化在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中的价值[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20,6(01):120.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1.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

[4]汪建新.激情岁月: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解析[J].党史文苑. 2021,(03):39.

[5]王殿卿.加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1998(2):12.

猜你喜欢

余映潮李镇西沁园春
沁园春·赞中原
一堂朴实、厚实的语文课——余映潮《“飞天”凌空》课例评析
沁园春
沁园春 ·春朝送暖
Some methods on cultivating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
余映潮诵读教学艺术研究
余映潮“一课多案”教案设计分析
怎样让别人打不倒你
李镇西:个人尊严高于“班级荣誉”
读毛主席《沁园春》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