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体验式教学,简析小学数学“量感”的培养实践

2023-06-07蔡耿耿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量感体验式小学数学

蔡耿耿

摘  要: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十分重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对量感的体验,成功引导他们深入生活、探索疑问,以此提升学生对公式换算及计算单位的概念理解。身临其境能够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加强理解,是小学生量感学习最为关键的环节,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将“量”的理论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

关键词:体验式;小学数学;量感

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适时运用语言、行动进行体验式数学教学,培养学生量感意识。突出重点、辨析层次关系、设计实践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相连。一方面从学生结构化学习的角度深度解读量感培养,另一方面創新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教学改革不断进步的具体措施,完美体现出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途径。教学设计结合实践教学,展示数学的思辨与理性特征,体验式量感教学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在数学选课构思上下功夫,包含资料查询、教材分析、逐字逐句的斟酌思量等,从教学本质解读量感的培养方法和效果。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贴近生活,而且在数学活动中完成知识储备,获得量的独特感受。

一、利用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量感的实际意义

量感不仅仅是小学生对数量的一种感觉,也是其接触数学后产生的一种模糊的估算能力,通过目测能判断实物的多和少,根据手的触摸估量出目标物体哪个重、哪个轻。量感是学生通过多感官收集回来的信息进行比较获得的一个大概的结果,不是与生俱来的,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对自然界的温度、长度、时间、重量、体积等量感进行比较,以多角度、多范围的比较来锻炼学生的量感。学生在进行量感学习时,一定是利用同属性的量感进行比较,要让学生理解温度和高度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较的,长度和重量也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较的。

大家都知道,数学的研究对象是数量与数量、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而最终实现的都是对数的研究,这些可以从长度、重量、时间、容积和数量上具体地表现出来,以此证明数学的本质在于对度量的进一步表现。小学数学中涵盖的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课程,没有设置以度量的测量内容,故此,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增加对学生量感的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数学教学活动,可以亲身体验、亲身感觉,并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表达出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和想法。通过抽象得到度量是思考的结果,借助工具得到度量是实践的结果,使学生提高抽象能力、想象能力,从本能中获取数量多少、距离远近。

二、通过体验式教学获得量感提升的具体措施

通过学生的自身感知联系到物体的重量、大小与长短,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借助实际物体加强对小学生量感的培养,或运用实践操作的方式,可使小学生逐渐获得量感,为他们学好数学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借助身边事物建立量感

小学生对量感的培养一般源于生活,源于自己对事物的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所熟悉的事物作为研究工具,加深他们对计量单位本质的理解和感悟。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脑海中加深记忆,更容易清晰地感受到计量单位所表达的表象。

例如在学习分米等相关知识时,可指导学生拿起同学们常见的橡皮、铅笔、尺子等物品来建立对分米计量单位的研究以及表象确立。学生在完善认知结构的同时,获取经验,了解事物,从而建立起有关分米毫米的表象,加深对计量单位的感悟理解。

小学数学学习离不开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引导教育,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好奇心,抓住数学的敏感点,在培养学生量感养成的同时让他们对数学充满喜爱。传统教学中,量感概念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和关注,也没有关于量感培养的措施及手段,如何提升数学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解题思路,已经成为数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环节。通过体验式教学,让教师在教学中完善各知识点的传授途径,从学生身边所见的物体开始入手,利用量长度、宽度,引入新课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测量的结果有什么不同?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反复测量身边的物体获得量感,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的意识。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中获得数学知识,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方式。

量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可以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师可以展示厘米、周长、面积、长方体的体积等,帮助学生建立和发展量感,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思考力。小学生量感的培养,不仅具有前瞻性、启发性和引导性,而且可以引发教师对量感研究的深入学习,在培养学生量感的同时,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体验过程、激发兴趣,为学好数学打好基础,在度量教学中丰富学生的量感,教师要让学生经历测量的需要,进而感受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由测量单位的不统一造成交流不便,到统一单位,再到利用身边熟悉事物及长度单位,最后运用长度单位进行实际测量的过程。当学生认识厘米后教师可以设置认识一厘米、找一厘米、测量一厘米三个环节,学生从中可以体验对厘米的逐步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在教学中播放课堂实录,从古人的测量娓娓道来,通过测量对象的不同而选择测量不同的单位,让学生感到测量的普遍性和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而且,学生通过这些计量单位的比较,更加清楚地感知数学的科学性和直观性。

(二)借助实践操作完成量感的培养

丰富的实践操作活动是小学生培养灵感的重要步骤,主要以小学生的思维定向作为具体行为主题,教师在授课中引导学生确定操作思路和操作步骤,学生通过量一量、做一做等实践操作活动完成量感的培养。实践操作活动能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每分钟有多长,一克是多少,从而逐渐形成量感。

小学阶段的数学量感培养,最好的方法是来自学生对生活的实践感悟,对各种物体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对物体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轻重、快慢、等量态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要借助学生身边的熟悉物体作为研究对象,使学生加深对计量单位的认知,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计量单位的概念有所了解,也使其正确地使用变得更加简单。教师可借助常用的计量单位,讲解其一般情况下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怎样运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获得使用的习惯,帮助学生了解事物使用、计量单位的基本原则,加深其对计量单位的感悟并获得量感。教师可引导学生确定活动主题,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完成量感的培养,通过坐一坐、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完成量感推进。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一米有多长、一支铅笔的长度是多少、计算单位如何表达,从而在思维意识中逐渐形成量感。

小学生数学的量感培养是从简单到难的过程,先让学生观察量感差别大的物体,比如厘米、米、千米等计量单位的学习,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量感,拿出平常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尺子观察刻度,再拿出长度不同的两张白纸利用尺子刻度读出的长度,教会学生进行数据比对,测量得出的实际数值会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计量单位,比如可以测量信封里的物品长度、身边的物品长度、测量身体的高低、测量黑板的长度等来进行量感的培养。

慢慢地缩小差别提升难度,让学生看看各种测量结果之间哪个大哪个小,这时候学生就要从模糊的估算慢慢过渡到精准的目测。再提升难度,通过数量的增加、产生的差距大小来强化学生的精准判断。教师可以拿出三个不同大小的球体让学生目测大小并说出答案,然后添加几个,按照大小的顺序排一下队。教学时可以一直增加数量到十个,但不要超过10个,因为在以后的数学学习时要接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10进制。数字的变换很多都是以10为单位的,所以,学生的计算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过前期很多的铺垫才能理解和掌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快速地获得量感的提升。

(三)利用小学生特点完成量感的培养

通过体验式教学,让教师在教学中完善各知识点的传授途径,从学生身边所见的物体开始入手,利用量长度、宽度引入新课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提问测量的结果有什么不同?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反复测量身边的物体获得量感,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的意识。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中获得数学知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方式。体验式量感教学思路要清晰、环节要紧凑、重难点要突出,课程注重学生数学分析意识的培养。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完成了知识的吸收和积累,也在前行的道路上遇见了最美的自己。

三、教师在体验式量感教学中的作用

(一)完成教师自身的业务学习和提升

众所周知,数学量感培养是对事物、时间、速度、尺寸、重量等的感官认识,学生对这种量的认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点一滴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中感悟出来的。课堂的改革与转变是经验、观念的积累与沉淀,而数学的核心素养就是量感,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根据不同范畴的数学知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学生量感的建立与发展。实践活动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数学智慧从动手开始,基于此理念,教师要对学生的量感培养负有绝对的教育责任和义务。

教师应根据教材把握学情的分析以及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准确性,不仅提升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水平,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方向。教师对题材和教材的把握、教学环节的理解都应该及时到位,还可利用添加多媒体进行深化教学,进一步证实教师有能力做好数学教学。教学时,要突出知识本质的基础发展量感,对学生量感的形成培养要有策略,不仅要建立起量的正确标准,还要有结构化设计,从而促进学生量感认知的发展。广大教师可以开展量感体验式教学比赛,为促进小学生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展示、相互提高的交流平台。

(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提升量感教学

在度量教学中丰富学生的量感及量感的体验式教学,教师需要对教材的整体内容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透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起步标准,教师之间对教学的主要设想等进行分享交流。学生只有亲身经历测量的需要,进而感受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才会发现测量单位的不统一会造成交流不便。再到统一单位,运用身边熟悉事物、实际长度单位,过渡到长度单位进行实际测量的整个过程。最后总结量感所需要思考的量是什么?如何才能正确地掌握并加深记忆?通过测量对象的不同,选择使用大小不同的测量单位,让学生感到测量的普遍性和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使学生在学习时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愿望。学生在大量的体验中增强对“厘米”的认识,学生学习兴趣始终很高,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围绕量感学习的体验方式、学习方式進行探索,从学生学习结构化的角度深度解读量感的培养。

加深对量感的认知和学习,教师要挑选出有关量感的教学实录,在交流的同时细心吸取经验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思考,在教学中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体验过程、激发兴趣,为学生学好数学打好基础。教师从选课构思、资料查询,再到教材分析、研究课程,都要付出辛勤的劳动与努力,力争从教学本质解读量感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总之,教师要加强对小学生数学量感的重点培养,以生活中常见的或是熟悉的物体作为研究对象,带领学生进行体验式教学,帮助学生获得量的认知。使学生在获取直接经验的同时,加深对计量单位的感悟,借助实践与体验,唤起量感的真实感受,为学好数学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李星云. 论小学生量感的认识及培养策略[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4(05):147-150.

[2]郑璘玲.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量感习题编制的探索[J]. 教学与管理,2021(29):70-72.

[3]何家杰,董磊.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方向感培养策略[J].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0(04):105-108.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量感体验式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研究
兼收并蓄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