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婉而多讽、针砭时弊

2023-06-06刘建渠

课外语文·上 2023年5期
关键词:橐驼官吏种树

刘建渠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其《与元九书》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白居易经过几十年岁月的历练和沉淀所获得的文学创作认识,这个认识非常深刻,其中“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给了当世和后世的文人一个使命的担当,这告诫我们一方面笔下之作既要反映时事,以警示世人;也要依据现实而作自己的评价,以启示世人。这确实是很深、很透彻的领悟。其实,白居易之前的很多文人也确实以此为自己的使命,或者无意识地承担了这份责任。以杜甫为例,他笔下不知有多少坦露现实、讽喻时事的文章直指人的心灵。而同时代的很多人也确实对这个理念深有同感,柳宗元就是其中之一。但实际上,白居易和柳宗元并不是知己好友,两人几乎没有交集,但并不妨碍两人的文学创作理念“冥冥中相通”。如若不信,不妨看看柳宗元笔下的《种树郭橐驼传》。

一、文本探究

《种树郭橐驼传》记载了几件“奇事”:第一,书中记载有一个郭氏人,由于其患了驼背病,所以乡里人称呼他“橐驼”,这不算奇怪,取笑他人的缺陷是封建时代的陋习,我们生活当中也有这样的事情,而他自身也觉得这个名字很适合他,所以也自称“郭橐驼”而舍弃自己原来的名字,生活中应该没有人会将自己的缺陷认为“适合”自己,这是一“奇”;第二,这个郭橐驼有超强的种树本领,凡是他种的树,即使是移植的都能成活,且“硕茂,早实以蕃”(树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早且多),更神奇的在于别人趁机效仿也做不到(“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这是二“奇”;第三,当作者问及他种树之法能否转移到吏治,他的回应却以树喻人,委婉地谈及地方官吏频繁扰民与“种树不活”类似,一个种树人能有这样深邃的发现,又是一“奇”。虽然是奇人奇事,且郭橐驼这个人未必真实存在,不过是柳宗元设事明理之作。柳宗元借郭橐驼之口,由種树之道论及为官之道,指出政令频出的危害,针砭时弊,可谓是“文章合为时而著”。

二、“文章合为时而著”视域下的《种树郭橐驼传》

虽说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但是文学创作与一般的纪事还是大有区别的,纪事是实录,像杜甫的“三吏”“三别”,文学创作更多的是借事喻理、借物喻人,这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共识。柳宗元这篇文章与杜甫那种纪事方式不同,在说事的同时,采用了委婉的方式来针砭时弊,这种方式与《捕蛇者说》类似。

(一)其言婉而多讽

在汉朝时期,为帝王将相作“传记”是一种惯例,司马迁的《史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再不济看陶潜的《五柳先生传》的自传也算特例,但是书中的郭橐驼不但不是王公大臣,更不是帝王将相,也不算是一个官吏文人,反而是一个受到歧视与侮辱的驼背人,一个非正常的病态人,柳宗元居然为这样的人作传,本身就别有深意,说明其言有讽谏的意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此篇称之为寓言故事也不为过,毕竟文人喜欢用寓言故事来达到讽谏、讽喻的目的,就像《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样,类比是此类文章的最大特色。因此,此文的第一个类比就是郭橐驼与官吏的类比。郭橐驼这样的人在封建时代是一个可有可无甚至百无一用的人,但是这样的一个无用之人却有天大的本领——善种树,不但善于种树,而且颇受欢迎(“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他谦虚、不自傲(“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却能说出一番大道理——以种树喻治民;虽丑陋形秽,但豁达开朗,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出口成章、见解独到,俨然一个世外高人,与《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有一比。柳宗元用这个“高人”来说“种树”这件事,就是映衬那些处在庙堂之上高谈阔论,大谈如何解决民生、如何增加税收却全然不知民间疾苦的王公大臣,换句话来说,丑陋的郭橐驼比那些自视高高在上的王公大臣还要高贵,所以值得柳宗元为他作传,也让这些庙堂之上的王公大臣自我反思。此文的第二个类比就是种树与做官治民之间的类比。同学们,先想想为什么郭橐驼种树的本领如此高强呢,是不是有什么妙招。其实也不是,按照郭橐驼的原话:“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这当然是谦虚,但接下来所说的也不是什么很大的妙招。最大的妙招就是让其顺应天性,分而概之就是—— 一让树根得到舒展(“其本欲舒”),二要培土均匀(“其培欲平”),三要保持原土(“其土欲故”),四要捣土结实(“其筑欲密”),并且按照这样的方法种下了就不要管它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它就能顺其自然地生长,此所谓“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反之,如果“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这样种树不是关爱,反而是谋害。这个种树的道理与“官理”相似,只要让百姓休养生息,让百姓根据自然规律种植,不要过多地干预,这样经济才能繁荣,看似简单的道理,实则意蕴深厚;看似平淡的对话,实则发人深省。

(二)其文针砭时弊

《种树郭橐驼传》写于“安史之乱”之后,有其现实的意义。唐太宗至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唐朝社会发展到了封建王朝的高峰:强大的军事力量、完善的政治体系、繁荣的社会经济、开明的民族文化。但是,一场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让唐王朝一下子由高峰跌落到低谷,好在唐王朝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胜利后的唐王朝上上下下对恢复“大唐盛世”的荣光踌躇满志,制定了一系列繁荣经济、改革吏治、稳定社会秩序、修复邦交国等政策,尤其是农业生产方面更是研究甚多,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下面的官吏怎么做这个工作呢?当鼓励耕地的政策下来了,官吏就敲锣打鼓地召集大家,勉励大家种植;当收获的季节到了,官吏继续敲锣打鼓地召集大家,希望大家不忘收获;当鼓励增长人口的政策下来,官吏继续敲锣打鼓地召集大家,希望大家养育好自己的小孩,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并且,官吏一来宣讲“政策”,老百姓还要慰劳他们,这样下来,正如郭橐驼所言:“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如何使老百姓繁衍生息,生活安定呢?)这不是关心百姓,而是扰民。可见,要想恢复大唐盛世,不仅要很好地“治民”,更要“养民”,让老百姓有一个喘息的机会,所以种树与治民的道理是相通的,官吏要做到:第一,要“顺天致性”,即摸清事物发展规律,否则“欲速则不达”;第二,官吏的治民出发点应与具体措施有机统一,不能好心办坏事。

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古至今,为官者肯定都希望能“平天下”有所作为,出发点虽好,但不一定能完美实现,因为不但要有初心,还要有智慧,为官者不但要官官协调,也要官民协调,最重要的是顺应天时,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这样才能让民众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复苏和发展,才能让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如果一味地追求快速恢复,频发政令,则等同于揠苗助长,本是流传千古的“好心”,却成了遗臭万年的“坏事”,岂不是遗憾了吗?学习也是一个道理,囫囵吞枣地往自己的脑袋灌输“知识”去死记硬背,而不去弄懂当中的原理和规律,不是明智的学习方法。《种树郭橐驼传》这篇古文带给我们的思考就是:不管做什么都要顺应自然规律,唯如此,才能实现和谐的发展。

猜你喜欢

橐驼官吏种树
聪明的官吏
释楚鼎铭文“石沱”
种树
一钱斩吏
朝鲜质子陪同官吏姜孝元、郑雷卿案
歪脖子树苗
古代官吏如何严以修身?
歪脖子树苗
种树
梅山“三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