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品课视角下通用技术微课的研究

2023-06-06李成燕

文理导航 2023年20期
关键词:精品课通用技术微课

李成燕

【摘  要】“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活动吸引了不同学科教师的积极参与。笔者作为高中通用技术微课教师,在制作精品课的过程中,探索如何结合精品课的特点,提高通用技术微课对五大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以“技术试验及其方法”一课为例,从教学设计和录制编辑两个方面对精品课视角下的通用技术微课提出实施策略。

【关键词】精品课;通用技术;微课;核心素养;技术试验

2022年9月,教育部组织了第二届“基础教育精品课”(以下简称精品课)的遴选工作。本届精品课在作品呈现上仍采用微课加资源包的形式,不同的是在教学内容上限定为2022年版传课目录中的一课(节)。可选择的课题数量减少,参与申报的教师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对精品课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通用技术学科为例,笔者执教的苏教版“技术与设计”必修部分在精品课目录中仅剩13节,要制作出高质量的精品课,就要就选题精心设计教学、制作微课视频。不少通用技术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存在短板,缺乏制作微课的经验,或是有制作经验但是将精品课微课与传统微课混淆,制作的作品缺少规范性。还有的微课教师只是将教材知识照本宣科地讲授,教学未能体现新课标中培养核心素养的理念,难以呈现出一堂赋能高的精品课。

一、精品课微课与传统微课的区别

首先,所谓微课,一般是在10分钟以内,集中讲解某个知识点、问题或主题的教学视频,具有内容简短、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较为完整等特点,在视频的呈现上有录屏式、手写式、拍摄式、动画式、交互式等多种形式。而精品课微课视频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视频呈现上限定为“教师讲解+多媒体大屏”的形式,授课教师需要适当地出现在大屏右侧。第二,单个微课时长为小学10~15分钟、中学15~20分钟。第三,教学内容要展现学科教材中的具体一课(节)所含知识点,一课(节)如分为多个课时,需分别制作多个微课。综上几点来看,精品课微课要通过拍摄式和录屏式相结合的方式,在单个视频时长内,呈现课堂40~45分钟所有的教学内容。

二、精品课视角下通用技术微课的研究策略

精品课作为以微课视频为主的选拔活动,选拔标准不仅注重内核(即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呈现),还对外壳(即视频的呈现)有较高要求。笔者执教的通用技术课例“技术试验及其方法”入选2022年福建省“基础教育精品课”。下面将以此课为例,从基础教育精品课的视角,对通用技术微课的从教学设计和录制编辑两个方面的实施策略进行分析。

(一)精品课的教学设计

通用技术课程倡导以五大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导向,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核心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而从精品课微课要求的呈现形式上看,相当于一堂课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觉得很难开展互动和实践环节,容易把微课教学设计成纯粹的知识讲授,很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对此,提出以下策略。

1.创设真实情境

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于生活中技术问题的课程,精品课要落实核心素养,首先要针对选题设置学习的真实技术情境,促使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思考、深度理解。在精品课的情境创设上,要以新课标为指导,对教材进行重构,创设有意义、生动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技术试验及其方法”一课,笔者将情境设为围绕 “小宇同学为弟弟进行设计改造和技术试验”的三个关联情境:首先,创设 “弟弟误食毛绒玩具零件”的第一个情境,激发学生对技术试验的学习兴趣,在跟随小宇查阅“玩具误食事故”的相关资料后,完成阐述技术试验的意义、特点和方法等任务。其次,进入第二个情境“小宇为弟弟设计制作玩具收纳盒”,制作前需进行木材抗弯强度测试,从而完成设计试验方案、体验试验、撰写试验报告的任务。最后进入第三个情境——对“小宇制作的简易玩具收纳盒”的某一性能设计技术试验方案,完成课后延伸。三个真实情境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主线贯穿,形成完整一体的情境,让学生在不断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素养的提升。

2.基于问题解决的项目式教学

为更好地让学生体验设计与实践,通用技术课常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新课标倡导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大项目单元式”教学模式,而精品课同公开课一样,教师只需呈现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融合二者,微课可以就选题所对应单元项目的部分或技术性能设置问题任务,也可以将真实的问题抽象为小项目,通过让学生对情境问题的解决,达成知识和技能的习得目的。选择项目,第一,要考虑学生的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第二是注意科学性,保证教学过程中规范引导和评价,提高项目质量;第三,具体内容要符合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维度,项目开展要实现问题层层驱动,达成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试验教学作为通用技术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实践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试验”一课在分析学情时,发现学生有物化生实验操作基础,但对技术试验的实施和特点并不了解,可以用产品试验进行区分。此外,學习过设计的一般过程,学生对测试在设计后期为评价和优化提供数据支撑有初步了解,但对技术试验可以用来分析比较制作材料的作用不够了解。因此,笔者选择了两个试验项目:毛绒玩具的拉力试验和木材抗弯强度试验。首先,二者测试方法均有国际标准要求,使设计项目试验方案不是无根之木。其次,毛绒玩具是大众产品、木材是技术活动中常见材料,由玩具安全和拉力测试问题驱动学生观察和学习技术试验方法、提升技术意识,再由玩具收纳盒设计时遇到“如何选择强度大的木材?”“如何进行木材抗弯强度试验?”“如何填写试验报告”“能否设计其他试验方案?”的几个问题,形成问题串的连环驱动下,有利于学生经历技术试验的过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3.运用信息技术媒体手段

精品课通过课件和微课传达内容和情感,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还需要融合信息技术手段,用多媒体、可视化的方式创设情境,增加吸引力,提升交互性。通用技术学科实践性较强,教师可以拍摄工艺实践、技术试验、草图绘制、方案的物化及优化等活动视频和图片素材插入微课,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希沃白板制作互动练习生成二维码分享,将实践作业通过微信小程序发布,或者将课上工具软件和课后观看的拓展性视频、音频、书籍等资源上传网盘,生成二维码,学生扫码就可以进行答题、观看资料,使学生在微课学习的过程中开放思路、想法和作品,延展课堂活动,提高交互性。笔者在“技术试验”一课中,不仅拍摄了毛绒玩具拉力试验,还在试验前用微信小程序设置了投票环节,让学生扫码参与预测试验结果,教师也能在程序后台中看到投票统计。这样既体现教学目标中——技术试验不可预测的特性,又增强了微课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二)精品课的微课录制和编辑

在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作业和课件制作完成后,可以进入微课录制和编辑阶段。由于精品课要求授课教师本人出镜,需要录制课件前授课的上半身镜头,如何让教师出镜部分变成微课的加分项?对此,笔者研究了如何使用简易的录制设备开展拍摄和编辑,此法具有基础性和广泛性,适合于各学科教师参考。

首先,需要准备的拍摄硬件有笔记本电脑、手机、手机支架、绿幕、电脑、翻页笔、无线收音各一个;需要的软件有剪映和桌面题词器。一般来说,常用的拍摄方法有大屏直拍和绿幕抠图两种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大屏直拍法只需调整好手机摄像头,对准教师和大屏直接拍摄即可。此法无须绿幕,不论拍摄还是编辑都较为容易,且教师和课件的共屏互动也更自然。但由于大屏的高亮度引起的逆光效果,让立于大屏前的教师的亮度和清晰度变低。绿幕抠图法,则需先拍摄教师在绿幕前的授课画面,之后在编辑软件中抠图,和课件录屏合并调整,相较而言,此法拍摄步骤多、编辑复杂,但是视频画面更好。笔者在尝试过这两种方法后,最终采用了绿幕法,具体操作如下。

1.检查课件和逐字稿

(1)精品课模板要求教师要出现在课件右方,拍摄前要检查课件的内容是否都集中放在左侧,以空出右侧放教师的抠图。规范的技巧是在 “幻灯片母版”中靠左侧插入一个高14.2厘米、宽22厘米的无色填充黑框“矩形”边框约束课件内容。

(2)微课录制前还需要准备好逐字稿以便控制时长。以初高中为例,设定视频时长15~20分钟,扣去其他视频素材,即可推算授课的时长和逐字稿的字数。例如“技术试验”一课,录制教师授课时长12分钟,逐字稿字数为3100左右。确认好逐字稿后,将逐字稿导入题词器,可以避免教师录制时忘词。使用方法为:复制绿色软件“桌面题词器”到笔记本电脑中,导入逐字稿,根据语速设置播放速度,实现大屏幕的题词效果。

2.搭建场景和拍摄录制

选择较小且不易产生回音的场地,打开照明灯保证一定亮度,绿幕悬挂后方,用支架夹着手机立于教师正前方,支架后放置用于题词的笔记本电脑,支架旁再放一台电脑放映课件。接着,打开提词器、连接无线收音和翻页笔,就可以开始一边授课拍摄,一边完成课件录屏。需要注意的是,拍摄前需调平手机镜头,高度尽量和教师脸部同高,画面亮度要保证绿幕亮度高且人物面部不反光,取景框要保证教师动作时上半身不出画。教师尽量穿纯色上衣,但不要穿纯白色和绿色服装,避免跟课件和绿幕重合,女教师可以适当化妆。

拍摄时,教师要注意语言清晰、语速适中和上半身的整体仪态。如果说错某个点,只要略停顿后再重说一遍该部分就能接着录,错误部分可以后期删除,无须重新开始。

3.后期编辑

对绝大多数剪辑能力不足的教师来说,电脑版剪映是最容易入门和上手的剪辑软件。将绿幕视频导入剪映的视频轨道中,选中素材进行抠图,可以选择“智能抠图”功能,但头发和手指等细节上会有绿边,建议使用“色度抠图”功能,对抠图效果不好的部分还可以使用“HSL”功能,对绿色的“饱和度”和黄色的“色相”进行调整,抠图效果会大有改观。当然,制作水平更高的教师可以用PR软件的“超级键”进行抠图,也會有不错的抠图效果。抠完图后,就可以将抠图素材和课件录屏素材在剪映的两个视频轨中进行编辑和合成。按要求编辑时要特别注意课件的切换要和教师的讲解同步,如有切换不同频或修改课件的地方,都需要重新录屏该片段进行替换。

总之,一节优秀的通用技术精品课,需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微课中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通过对技术项目问题的解决,提升互动性,从而培养学生技术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实现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达、深层内涵和情感的传递、深度学习的达成。

【参考文献】

[1]顾建军,吴铁军,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2

[2]陈心,丛敏.学科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的通用技术试验教学[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5):139-141.

[3]李作林,刘长焕,陶业曦,等.真实问题解决:指向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策略——以人大附中通用技术课程建设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20(2):109-116.

猜你喜欢

精品课通用技术微课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基于岗位核心能力的《传动系统诊断与维修》精品课建设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教育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探讨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实践
通用技术课堂中开展技术试验的实践和思考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基于知识管理的精品课知识共享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