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易错题解析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023-06-05☉刘

小学生 2023年10期
关键词:面值公共汽车工作效率

☉刘 杰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实用领域广阔的学科。小学数学教学,在注重数学知识学习理解的基础上,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数学学科中概念定律多,大多数知识都是通过数字、图形和文字共同表述的,学生理解起来相对难度加大了,在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时难免会出现差错。如果不及时对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学生可能还会出现同样的错误,这种错误不断持续,势必会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泯灭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以至于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动力,最终对数学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必须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通过解决数学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中必须面对的一大板块。数学学科包罗了许多数学知识,这些知识都跟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学习数学,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尤其要联系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当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出现错误,一定要帮助学生找到出现差错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及时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应对策略,科学解答数学问题。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师要有多种应对的策略,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本文着重对学生解答数学问题时出现的典型错误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树立解答疑难问题的信心,以使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少犯错误,准确掌握数学知识,科学解答数学问题。

学生解答数学问题,会出现多种多样的错误,这里选择几种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试诊几例。

一、逻辑推理不准确

【病症】学生面对问题不能正确梳理出相互之间的关系,未能按照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仅凭直观形成判断,推理过程中条理不清晰,逻辑混乱,致使结果错误。

例1:一辆客车上有父子3人,母子3 人,兄妹3 人。客车上最少有几个人?

学生面对这道题,看到“父子3 人,母子3 人,兄妹3 人”,有三个“3 人”,觉得客车上的人就应该是这三个“3”的和,马上就写出结果。

3 +3 +3 =9(人)(×)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父子3 人=父亲+儿子+儿子;母子3 人=母亲+儿子+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有两个儿子,那么兄妹3 人=两兄弟+妹妹,综合起来,客车上的人员应该是父亲+母亲+儿子+儿子+女儿=5人,所以客车上至少有5人。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学生一开始给出的客车上有9 人的答案是错误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是学生刚刚看到这个问题时,只是看了一下题目中告诉的数字,共有3个“3人”,没有考虑“至少”到底有什么隐射意义,没有探究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把3 个3 加起来就得出结果。

例2:公共汽车到站下来了8人,又上来了4 人,现在车上有16人。问公共汽车上原来有多少人?

看到题目,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分析,现在公共汽车上的人数,加上到站后上来的人数,再减去到站后下去的人数,就是公共汽车上原来的人数,所以,计算式为:16 +4-8 =12(人)即公共汽车上原来有12 人。到底学生的这种推理是否合理,我们画一个线段图来看一下。

到站后下来的8 人,加上公共汽车上现在的16 人,正好是公共汽车上原来的人数,加上到站后上来的4 人。那么,公共汽车上原有的人数就是到站后下来的8人,加上公共汽车上现在的人数,减去到站后上来的4 人,列式计算应该是:8 +16-4 =20(人)。

显然,原来的计算是错误的。在学生看来,应该把到站后下车的8 人减去,把到站后上来的人数加上。学生搞错了逻辑关系,因此,学生的推理是错误的,才导致结果错误。

【治疗】解答数学问题必须杜绝望文生义,一定要理顺已知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分析问题要细致,推理过程要严密,逻辑关系要清晰。只有这样,才能在解决问题时得到正确的答案。[1]

二、知识和实践脱钩

【病症】学生未能将学习知识和实践应用融为一体,学习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脱钩,不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形成准确的判断。

例1:小明到商店去帮奶奶买大米,一袋大米的价格是75 元。

(1)如果小明带的钱全是面值10 元的人民币。小明买一袋大米至少要付几张面值10 元人民币?

(2)如果小明带的钱正好够买一袋大米,那么他最多带几张面值是10 元的人民币?

在解答第一个问题时,当学生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会马上想 到75 是 由7 个10 和5 个1 组成的,那么学生就会得出最少要付7 张面值是10 元的人民币。其实,学生的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他们忽略了“如果小明带的钱全是面值10 元的人民币”这句话。因为小明没有面值更小的人民币,所以他不能付给营业员5 元的零钱,只有给面值10 元的人民币让营业员去找。付给7 张面值10 元人民币,肯定不够。因此,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小明至少要付8 张面值10 元的人民币。

在解答第二个问题时,学生又会这样想,75 看作整十数时,就约等于80。那么,小明最多有8 张面值10 元人民币。学生的这种判断又出现了错误。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未能仔细揣摩,忽视了题目中说的“如果小明带的钱正好够买一袋大米”这句话,“正好”二字说明小明带的钱是75元,不多也不少。而在75 元中,最多有面值是10 元的人民币7 张。所以,他最多带7 张面值是10 元的人民币。

例2:一个置物架,进价是63 元,售价是78 元,老板在出售时收了一张100 元假币。问:老板亏了多少元?

学生在解答这道数学问题时产生了两种想法。

学生甲:置物架的进价是63元,售价是78 元,卖出后老板应该获得的利润是78 - 63 =15(元),现在收了假币,老板的利润没有了,所以老板亏了15 元。

学生乙:置物架的售价是78元,老板收到100 元假币,应该找 出100 - 78 =22(元),所以老板亏了22 元。

其实,学生甲和学生乙的思考过程都不正确。学生甲忽略了置物架的成本以及收回100 元假币后老板找出的钱,他计算的是老板应该获得的利润。而学生乙却忽略了置物架的成本。正确的思考过程应该是老板收回了100 元假币,相当于老板一分钱也没有收回。老板收到假币后,商品的售价是78 元,所以他要找回100-78 =22(元),这22 元是老板一分钱也没有收回的情况下多找出的。所以,老板亏损的钱数应该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商品的进价,这是老板必须支付的;一部分是老板找出的钱。

即为:63 +(100-78)

=63 +22

=85(元)

因此,老板总共亏损了85元。

【治疗】学习数学知识一定要做到活学活用,要掌握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具体数学问题时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判断,挖掘隐藏的条件,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务实的判断。切忌顾此失彼,丢三落四,最终造成错误判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差错。[2]

三、未能准确掌握数学概念

【病症】在解答数学问题时由于概念模糊,不能形成准确判断,时常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甚至由于概念不清闹出笑话。

例:某村要修一条乡村公路,调来一台压路机。这台压路机的滚动轮宽2 米,滚动轮的直径是1.5 米。这台压路机一分钟滚动9周。这台压轮机一分钟前进了多少米?一分钟压路多少平方米?

学生面对这道数学问题,是这样进行分析的。他觉得压路机的直径是1.5 米,滚动轮一分钟转到9 周,那么压路机一分钟前进的米数就是直径乘9,即为:1.5×9 =13.5(米)。

压路机一分钟压路就是:

1.5×9×2

=13.5×2

=27(平方米)

还有个别同学把压路多少看成是求滚动轮的体积。最后牵强附会把单位写成平方米。

学生的这种分析,实际上是把滚动轮前进1 周的距离看成了滚动轮的直径,显然这样的判断是错误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是因为学生对圆柱体的相关概念比较模糊,再加上题目设计比较含蓄,面对具体的数学问题,学生的思维更加混乱,只能凭着个人的感觉牵强附会去解答,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

正确的分析应该是滚动轮每转动一周,前进的路程是滚动轮的周长,也就是直径乘圆周率。即为1.5×3.14 =4.71(米),因为一分钟转动了9 周,所以前进的距离是4.71×9 =42.39(米)。

综合算式为:

1.5×3.14×9

=4.71×9

=42.39(米)

压路的面积应该是前进的距离乘滚动轮的宽,即为42.39×2=84.78(平方米)。

综合算式为:

1.5×3.14×9×2

=4.71×9×2

=42.39×2

=84.78(平方米)

【治疗】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要求学生准确掌握知识,尤其是数学当中的概念,要形成准确清晰的认识,不得马虎。对于那些容易产生混淆的概念,一定要采用比较法去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学习知识绝不能马马虎虎,要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四、分析问题表面化

【病症】面对一道数学题目,学生不认真读题,未能理解问题和已知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片面理解,靠定势思维去解决问题,不能梳理出内在的联系。

例:一项工程,计划5 天完成,实际4 天完成了,工作效率比原计划提高了多少?

学生面对这道数学问题会这样进行思考推理:先算出原计划完成工程的工作效率,再算出实际完成工程的工作效率,然后从实际完成的工作效率中减去计划完成的工作效率,就是实际比计划完成工程提高的。

即:1÷5 =20%

1÷4 =25%

25%-20%=5%

所以,工作效率比原计划提高了5%。学生的这种思考方法是错误的。

正确的做法是先算出原计划完成工程的工作效率,再算出实际完成工程的工作效率,从实际完成的工作效率中减去计划完成的工作效率,就是实际比计划完成工程提高的。学生的这些思考没有问题,题目要求我们求的是提高的工作效率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所以还要进行计算实际比原计划完成工程提高的工作效率,除以原计划完成的工作效率,再乘以100%,才是工作效率比原计划提高的。

即:5%÷20%

=0.25

=25%

【治疗】数学问题的分析解答,需要学生从感性认识深入到理性认识,对问题中描述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分析。发挥抽象思维,通过不同层面的严密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总之,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会由于对概念把握不够精准,对问题分析不够透彻,逻辑推理过程不够严密,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错误。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特别要透彻理解问题描述中的关键词语,找到导致错误的原因,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路径和办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观,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并不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最终达到学以致用。

猜你喜欢

面值公共汽车工作效率
第一套人民币共有12种面值
百万“大”钞
提高森林资源监测工作效率和实用性的探索
10元钱有多少种面值组合
乘公共汽车
跌跌撞撞的公共汽车
简论提高统计工作效率方法
提高工作效率必须改掉的7种习惯
掉钱
不一样的公共汽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