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学琼林》中的适用设计思想探析

2023-06-05谢菲菲

美与时代·上 2023年1期
关键词:设计思想

摘  要:儿童启蒙书本《幼学琼林》于明代晚期成书,于清代及民国时期增补,得到“读了《幼学》可以走天下”的称赞。此书包罗万象,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为核心,蕴含了关于造物的适用思想,并从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了在自然界、社会及人自身中的适用设计思想。

关键词:幼学琼林;适用设计;设计思想

一、《幼学琼林》产生的时代背景

《幼学琼林》由明末清初文人程登吉初编,最早名为《幼学须知》,后经过清代邹圣脉增补,又在民国时期几经修改,最终形成现在大家所熟知的经典蒙学读物。自明清以来,《幼学琼林》在蒙学读物中有着重大且深远的影响。《幼学琼林》全书共四卷,分为33篇,包括天地、人事、器用和动植物四个方面的知识。它涉及多个知识领域,涵盖的内容非常全面,就像是一本简化的百科全书,因此被后人称赞道,“读了《幼学》走天下”。

明代时期的造物设计受到文以载道思想的引导,具体器物呈现以实用、节制为美的形式。经世致用与格物致知的思想也对当时的造物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吕坤这一句话便说明了实用的重要性,他指出“天下万事万物,皆要求个实用,实用者,与吾身心关损益者也”[1],认为天下所有的事物最终都要讲究实用,以实用为主的器物关乎我们的身心利益。另外,明代封建统治的腐败催生了工商业阶级的活跃与壮大,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经济的繁荣发展,造物的实用之道便愈发普遍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幼学琼林》也秉承了这一实用的观念,它对当时文化常识进行总结概括的同时,也流露出了这一时期造物设计的适用性思想。适用是造物设计的根本原则,也是主要目的,它的前提条件是遵循自然、适应社会,并且能够满足人在社会环境中长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明代的适用设计思想从古代沿袭下来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其中包含了三个层面,分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人本身,并且形成了以这三者为核心的适用性设计思想。本文以社会为背景,在自然的大环境中探讨造物是如何符合人的需要、如何从可用转变到适用的问题及其中蕴含的古代造物的适用思想。

二、《幼学琼林》中的自然观

从先秦老子的“顺应自然”到明代程朱理学的“天人一体”都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诸多探讨。老子以“无为”的思想来指导行为,认为行为应当顺应世间的自然规律来达到“无不为”的目的,他主张人应顺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造物需要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来进行随机应变的设计,做到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四方面的有机统一,生产利人的造物器具。程朱理学中的“理”则是将形而上和形而下相统一,遵循“天理”,即为遵循万物之间的规律。二者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观念是一脉相承的。再者,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探带来了科技的创新,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幼学琼林》便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形成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其首章便是对天地的整体介绍,从对自然中的天道信仰观念的阐述,到对顺自然而行之的做法进行论述,由此来帮助儿童了解万物伊始的情况,使其形成对天地的整体认知。适用设计的首要条件即为顺应自然的发展,此后再结合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对自然的認识。

(一)崇自然之道

事物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人的行为要尊重自然界的运行规律,讲究天时、地利与人和。这种尊崇自然之道的观念具体表现在《幼学琼林》独特的编排顺序上。《幼学琼林》第一卷将天文、地舆放在开头,认为天地共同孕育了生长在自然界的万物,经过春去秋来又成为人这种生物最佳的生活场所。《幼学琼林》中写道:“若至土谷之神,曰社稷,乾旱之鬼,曰旱魃。”[2]234土神和谷神被称为社稷,主管干旱的神被称为旱魃。社稷与旱魃都是自然界存在的神,除此之外还有天神、水神、日月星神等,这些自然现象的神话化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崇拜之情。所谓“社者土地之神能生五谷”,即人们相信土地神能够使五谷从地里生长出来,这种朴素的土地崇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人们通常会随着自然界的改变而改变日常生活方式,同时又期望天地能够遵循人内心的想法去发展,因此对其的崇拜渐渐转变为敬畏之情。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在对自然界有更多了解的同时,也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于是,对天道的信仰成为人们生活的精神支柱,由此来借助超然的力量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

(二)顺自然而行

《幼学琼林》展现了其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之情之后,提出要“顺自然而行之”,即人不可做出违背自然发展的事情,认为人要在遵循万事万物发展规律的同时,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去积极地进行创造、创新。如“桔槔是田家之水车,袯襫是农夫之雨具”[2]168,其中桔槔是一种灌溉的工具,袯襫在这里指的是蓑衣,是农夫避雨的重要用具。《庄子·天地》中记载:“子贡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3]桔槔是一种以一根木柱为支撑,在高处横一个木柱,在交叉处可活动的木质结构。横木柱前长后短,前面用绳或其它物品连接水桶,后面用重物由此形成向下作用的力,达到前重后轻、便于取水的效果。桔槔的使用要适应地形,一般设在田边有水井的地方,这样才能实现短距离、省力的直接灌溉。若水井太深则会限制桔槔的使用,因此根据对水井的远近和深浅的判断,又有轱辘和筒车等辅助灌溉。农耕环境的变化导致器具的多样性,它们的使用方法虽不同,但都能够达到汲水灌田的目的。桔槔是顺应自然环境的产物,它减少人们汲水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既适应环境,又适用于生活。

三、《幼学琼林》中的社会观

《幼学琼林》定位为儿童启蒙读本,但它实质上是统治阶层通过思想传播的方式来教化大众的途径,它服务于统治阶级,通过上行下效的方式来达成规范社会的目的。无论是“务实”还是“文以载道”思想的传播,都在社会中形成了以实用为目的的统一观念,这种观念影响着器物的制作者和使用者。工匠作为制作者,他会考虑器物是否能够符合大多数人的使用习惯;而使用者则会从自身的情况来考虑器物是否符合自己的使用习惯,器物能否做到真正的实用与适用。思想家们通过对造物设计的批判引导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设计法则,而封建统治者则从中获利。《幼学琼林》在“衣服”“宫室”“器用”等篇目中都对生活用品进行了详细分类,充分展示了不同身份、不同等级之间的差别,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明代丰富多样的造物文化。

(一)社会服务观

服饰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幼学琼林》“衣服篇”对不同阶层的穿着进行了详细罗列。服饰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则是装饰作用。古代服饰的作用主要是突出穿戴者的身份地位,不同身份的人会选择不同的装饰图案附着于衣上。《幼学琼林》中写道:“上公命服有九锡,士人初冠有三加。”[2]121位居三公以上的大臣可以持有的器物有九种,这九种器物分别为:车马、衣服、乐器、朱户、纳陛、虎贲之士百人、斧钺、弓矢、秬鬯,此外又可根据身份的不同进行详分。这九种器物是君主所赐,因此被称作九锡,若官位在三公之下的人使用这些器物,超过了现有的法度,则为逾矩。士人的加冕分为三次,为三个等级,即先行戴缁布冠,再行戴皮弁,最后戴爵弁。这些都是由礼制规定,叫做三加。明代封建势力不断加强,等级制度日趋森严,在服饰上则表现出强烈的“礼”的色彩。不同阶层的服饰有所不同,在纹样的使用上也有着严格的等级差别,比如龙凤图案代表着权力的独一无二,是皇权贵族独有的装饰图案,官员和百姓不可以在穿戴上点缀这种图案。包括服饰在内的所有造物都是“礼”的物质外化,是古代封建礼仪的标志。器物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1.使用目的,这是器物自身与生俱来的功能;2.人赋予它的精神层面的功能,这种附加功能服务于赋予者,如统治阶级等。

(二)社会规范观

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关于“轨范思维”的论辩可以说明规范化的设计观念由来已久。统治者可以校正设计理念来起到规范社会的作用。《幼学琼林》“衣服篇”对冠和衣做了规范性的解释,它开篇这样写道:“冠称元服,衣曰身章。”[2]120“冠”和“衣”在这里的意思是“戴在头上的物品”和“穿在身上的衣服”,全句意为戴在头上的叫做元服,穿在身上的衣服叫做身章。冠礼是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乡射礼之首,说明古代对冠服极为重视。明代除了特殊场合需要佩戴指定的冠帽外,还衍生出头冠方巾。方巾的款式很多,主要是读书人及官员在休闲时佩戴,它实质上也象征着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象征着士人们的尊严。书中也对衣服的形制进行了定义,所谓“上服曰衣,下服曰裳;衣前曰襟,衣后曰裾”[2]121,即上装为衣,下装为裳,衣服前面叫襟,衣服后面叫裾。所谓“尊卑失序,如冠履倒置”,衣服穿法决定叫法,若衣服上下或前后倒置,这意为不合规矩。明代对服饰的严格要求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等级划分,除此之外,还有对瓷器供给对象的不同要求,如官窑中的瓷器要供皇室所用,民窑所出则供给寻常人家使用。封建统治者利用对不同阶层服饰的不同要求管理国家,又结合“礼”“义”“廉”“耻”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这种做法能够帮助中央有效地对地方进行统辖管理。

四、《幼学琼林》中的人本观

以人为本指的是对人本身的关怀。相较于物而言,人位于自然界的中心,是在造物问题处理中首先要考虑的对象。人的感知能力决定了器物的好坏。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所需器物进行创造,并在创作过程中根据感知到的舒适程度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加工,最终形成符合人本身的造物设计品。由此可知,从制作到使用,造物的各方面都受到制作者自身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影响。《幼学琼林》“器用”“宫室”等篇章论述到器物制造至使用各环节中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精神,更好地展现了古代造物过程中的人文色彩。《幼学琼林》的人本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使用层面上认为器物应从可用转变为适用,达到“各适其用”的境界;另一方面则是认为造物设计应能够反映人们的精神世界,做到“知行合一”,从而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

(一)各适其用

器物因人的需要被制造,因此人多样的需求便造成了器物的多样化。《幼学琼林·器用篇》将以人为本的精神放在了首位,开篇曰:“一人之所需,百工斯为备。但用则各适其用,而名则每异其名。”[2]164这句话统领了整章,意为一人日常生活所用的物品,需要百名工匠进行准备,由于这些器物都有自己特殊的用处,所以就有不一样的名字。它首先表明了器物是为人所制,因此它必须为人所用才能发挥真正的价值;其次,器物有自己的特殊用处,如鞋子,《幼学琼林》明确提到的就有履、舄、屣、葛屦、珠履五种,虽都是鞋子,但是各自的用处不同。其中,履是鞋的一种,是明代官员上朝或参加国家重大活动时所穿;舄是古代最尊贵的鞋,只有皇族在祭祀时才会使用;屣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鞋;葛屦与珠履则是不同材质做成的鞋,在制作方法上也有差别,所穿戴者的身份也不尽相同,葛履是平民在夏天穿的鞋子,珠履则是有身份地位之人才能穿得起的。器物的多样反映了人需求的广泛性,因此出现了文末所提及的“百工具备”的场面。此外,上文中提到的田家水车桔槔、农夫雨具袯襫以及“为炊必用土锉,汲井应藉辘轳”中提到的土锉和轱辘[2]171,都说明了不同的场合需要使用不同的器具,其中土锉是做饭器具,轱辘是汲水用具;而就桔槔和轱辘而言,轱辘的结构更复杂一些,虽同为打水用具,但是具体的使用环境决定了它们不能混用。篇名“器用”將器物与其使用功能连接在一起,更能直白地体现器物的本质,即它们是为人所使用的。

(二)知行合一

器物设计除了在功能上达到适用的目的,还与生活中的风俗相关。人们通常会赋予器物美好的寓意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如“钥同鱼样,取鱼目之常醒”[2]167。在历史的各个时期,人们都把鱼当作美好生活的象征,它是具有吉祥含义的动物之一,表达了人们渴望富贵、大吉大利的心愿。鱼锁是锁钥之首,人们取鱼类长时间睁着眼睛的特点付诸于锁钥的设计,希望通过鱼形钥匙来保护自己的家产。鱼锁这种造物既能在生活中适用保护财物的任务,同时又能够成为百姓美好心愿的寄托,它在执行使用功能的同时还能够与人们的精神世界相融合。另外“鹢首、鸭头”这些船号的名字也体现了造物中“知行合一”这一观点[2]168。鹢鸟和鸭子都是善水性的动物,船头常以这两种动物为首,表达了对船也可以像鹢鸟、鸭子一样在水里安全行驶的希望,寄托了人们外出时顺风顺水、一路平安的美好愿望。生活中适用于人类生活的器物,通常都会被赋予人的情思,而好的造物设计通常也能将功能与情思合二为一,更好地展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五、结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造物观念为适用设计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谓适用,指的是造物能够满足人自身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做到实用、便用和耐用。适用是对生活水平的更高要求,它不能仅停留在可以使用的层面,而是要做到适合使用,能够让人更加省时省力。这就是所说的“得心应手”,不仅能够减轻使用负担,还能让人在心理上得到慰藉。《幼学琼林》作为明代以后统治阶层教化平民的有力武器,它期望人们能够按照书中所举事例严于律己。书中关于造物适用设计思想的表述也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它要求读者能够分清人与物之间的主次关系。行业有百种,其中技艺也有上百种,但各个行业的每种技艺都是将实用作为首要标准。蒙学读物对儿童起到启蒙和教导的作用,《幼学琼林》一书中器物适用人类的观点也是其想要表达的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吕坤.呻吟语[M].柯继铭,编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8:375.

[2]程登吉.幼学琼林[M].邹圣脉,增.江兴佑,陆忠发,注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3]萧无陂,导读注译.庄子[M].长沙:岳麓书社,2018:166.

作者简介:谢菲菲,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设计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美学。

猜你喜欢

设计思想
从《天工开物》看中国传统色彩观
包豪斯对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小学古诗词设计思想与教学方式探微
关于建筑设计构想中工艺美术设计思想的创新应用分析
古典园林元素在现代园林中的运用
中德设计教育的特点和区别
关于电气自动化监控系统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