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下涉农高职院校海外分校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2023-06-05韦燕覃舒曼韦能吕峰张小川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可行性一带一路

韦燕 覃舒曼 韦能 吕峰 张小川

关键词:“一带一路”;涉农高职院校;海外分校;可行性

一、高职院校建设海外分校的现实意义

(一) 是落实国家有关政策、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的需要

自2016年起,《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指南(试行)(2019年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对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高职院校纷纷“走出去”,自觉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建设海外分校是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落实国家有关政策、文件,坚定不移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的需要。

(二) 是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其技术技能型的劳动力资源严重缺乏。高职院校利用自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优势,通过其海外分校输出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一方面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海外发展,亟需大量掌握现代生产技术、了解当地文化、熟悉现代管理规则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高职院校可以对接“走出去”中资企业,培养满足“走出去”中资企业用人需求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推动技术技能人才本土化,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三) 是服务“一带一路”、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年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把“国际交流合作”列为高校五大职能之一。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海外分校,加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领域合作,是职业教育服务国家、贡献世界的重要途径。走出国门建立海外分校,分享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促进优质职教资源共享,搭建信息化互联互通平台,输出职业教育优秀成果,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合作办学,已成为高职院校构建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服务“一带一路”、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涉农高职院校建设海外分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涉农高职院校建设海外分校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1、塑造中国农业职业教育品牌。從教育维度上看,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形成重点推进,合作共赢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中国愿与沿线国家一道,扩大人文交流,加强人才培养,共同开创教育美好明天。2019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要开展国际职业教育服务,承接“走出去”中资企业海外员工教育培训,建设一批鲁班工坊,推动技术技能人才本土化。因此,为响应国家号召,涉农高职院校通过建设海外分校,可提升自身影响力。这对于塑造中国农业职业教育品牌,输出中国农业职业教育经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服务“一带一路”农业交流与合作。从农业产业维度上看,2017年5月,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联合发布的《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农业国际合作成为沿线国家共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之一。农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涉农高职院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海外分校,是涉农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好国家相关政策、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服务“一带一路”农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体现,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农业人才,进而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中国农业“走出去”。

3、配合中资农业企业“走出去”。农业合作一直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重要内容。这些国家大多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需要大量农业技术人才。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积极开展农业领域合作,携手维护区域粮食安全,已与80 多个国家签署农渔业合作文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农业投资合作的项目超过650个[1]。大批中资农业企业“走出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发展,需要大量的“涉农专业+汉语”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涉农高职院校建设海外分校则可满足这些需求,配合中资农业企业“走出去”。

(二) 涉农高职院校建设海外分校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涉农高职院校国际化程度相对薄弱。教育的国际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我国大部分涉农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涉农中职学校在2000年前后升格而来,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但是办学基础相对薄弱,国际化程度较低,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合作项目较少,国际合作经验不足。一些院校的国际合作制度不够完善,较难开展海外分校的建设。

2、办学经费较难落实。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高职院校加快推进教育对外开放,配合企业“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开设海外分校。但在经费方面,相关的政策还不够完善,财政的相关规定不支持公立高职院校对海外分校进行经费设备设施的投入[2]。

3、行业企业的参与较少。从已建设的涉农高职院校海外分校中不难发现,涉农高职院校海外分校的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其主要模式是国内涉农高职院校与国外政府、涉农高校之间的合作,农业行业企业的参与较少,没有整合、优化资源,无法形成携手“走出去”的态势。

4、缺乏总体规划和长远考量。建设海外分校涉及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涵盖办学场所、办学经费、教师、学生、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学术研究等方方面面,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部分涉农高职院校海外分校的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和长远考量,这些分校仅是为了完成“双高”建设任务或国际化指标,但除了开展短期培训外,并未开展学历教育等实质的教学活动。

三、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建设海外分校的优势

(一) 良好的地缘优势

东盟国家处于“一带一路”沿线,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伙伴。广西则是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省区,是“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重要枢纽,是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门户和窗口。2019年8月,国务院同意设立中国(广西) 自由贸易试验区。同时,广西首府南宁还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正位于南宁,长期以来,借助地缘优势,与东盟国家在农业科技交流、教育培训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形成了鲜明的“东盟特色”。

(二) 较强的办学实力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系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的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是教育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单位、广西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示范项目区域合作试点学校、广西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入选国家农业农村部、教育部推介的全国百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拥有有国家农业部牧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5个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开设的专业涵盖农林牧渔、生化与药品、土建、制造、电子信息、轻纺食品、财经、文化管理等8 大行业,形成了以农科类专业为主体,农、工、商、经、管、文多学科、多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

(三) 深厚的对外交流基础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上世纪90年代,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为东盟及部分非洲国家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并在东盟国家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002年7月,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被农业部确定为“实施农业科教‘走出去战略试点工作”单位。2012年7月,农业部在学校设立“中国-东盟农业培训中心”。2012年9月,农业部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在老挝建设的“中国-老挝合作农业试验基地”为基础,挂牌成立了“中国-老挝合作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2006年以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持续派出学生到东盟国家交流学习,并于2018 年起面向泰国、老挝等东盟国家招收留学生。2020年12月,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牵头联合国内外涉农院校、企业组建了“中国-东盟农业职业教育联盟”。

(四) 牢靠的合作伙伴

老挝经济发展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2.45%。总体上,老挝农业还基本处于粗放式种、养殖阶段,农业单产较低,抗灾能力较差,粮食产量也不稳定[3]。技术技能人才匮乏及产业结构不合理是目前老挝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要推动老挝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通过教育提高人口技术技能水平,尤其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品质和附加值。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中国目前已成为老挝最大投资国,大批中资农业企业到老挝投资,包括湖南炫烨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长期以来以与老挝的农业科技、农业职业教育合作为重点,与老挝农林部门、教育部门、科研机构以及老挝国立大学农学院(Faculty of Agriculture,National University of Laos)、老撾东坎商农业技术学院(Dongkhamxang Agriculture Technical College of Laos) 等老挝高校持续保持着牢靠的合作关系;同时,还为湖南炫烨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驻老中资农业企业提供人员培训以及技术支持,形成携手“走出去”的良好局面。因此,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在老挝建设海外分校具有良好的基础。

四、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老挝分校建设的总体设想

(一) 机制保障

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共同参与、协同推进[4]。一方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严格执行《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指南(试行)(2019 年版)》《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并接受上级部门对分校的指导、监督与检查。另一方面,要制定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老挝分校总体规划、章程以及相关管理制度,包括招生与就业、学籍管理、师资队伍管理、教学管理、日常管理、经费管理等,细化对分校的管理,确保各项工作合规合法,并使之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

(二) 办学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海外分校主要有“政府主导”“随企出海”和“机构共建”等三种形式[5]。这些模式都值得借鉴。鉴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与老挝农林部门、教育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以及驻老中资农业企业建立的良好合作基础,并发挥“中国-东盟农业职业教育联盟”的聚力作用,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老挝分校拟实行“政府引导、学校主体、企业支持、联盟参与”的形式,促成“政校企盟”四方合作办学模式。在中老双方政府的指导下,分校由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与老挝东坎商农业技术学院共建,并推行“校、企、盟”三方合作进行招生、人才培养、实习、就业等的模式。

(三) 人才培养

成立的“政校企盟”四方联动的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分校的发展规划和专业设置,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制定国际通用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开发教学资源,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考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工作:一是老挝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二是驻老中资农业企业对人才本土化的需求;三是中国-东盟农业职业教育联盟内其他院校、企业合作需要。分校建立初期实行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和短期专业技术培训的非学历教育,其中,学历教育学制3年,采用1.5+1.5办学模式。即学生前1.5年在老挝东坎商农业技术学院校区学习,主要学习汉语课程、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并到驻老中资农业企业进行实训;后1.5年在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校区学习,学习专业课程与实训课程,并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实训。完成学历教育的学生可以获得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的大专学历证书。

(四) 师资配置

分校师资主要来源于四方:一是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选派汉语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二是从老挝东坎商农业技术学院选派专业基础课程教师;三是从驻老中资农业企业的企业骨干、技术人员中选派人员;四是从中国-东盟农业职业教育联盟中选派人员。同时,定期召开各类型教师间的交流会,合作进行教学改革、科研研究,并选派老方师资到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和中国-东盟农业职业教育联盟其他中方院校、涉农企业交流学习,不断提高老方师资水平。

(五) 招生与就业

由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和老挝东坎商农业技术学院共同进行招生,招生对象为老挝当地的高中或中专毕业生。一方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积极听取老方政府、科研院所的意见和建议,为老方定向培养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鼓励驻老中资农业企业和中国-东盟农业职业教育联盟成员单位,通过设立“校企合作订单班”等方式,定向培养企业亟需人才。在实习实训与就业方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为驻老中资农业企业和分校学生搭建桥梁,精准对接学生的实习实训、就业等事项,让企业协同参与人才培养,以满足企业对适应性强、专业水平高的人才需求,助力企业“走出去”。

(六) 可持续发展

从学历层次方面看,由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已经转设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其老挝分校实行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后,可借鉴学校本部培养职业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经验,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驻老中资农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探索在分校开展职业本科层次学历教育。

从区域范围方面看,通过在老挝设立老挝分校,可总结海外分校建设的经验,逐步形成以老挝为中心、辐射带动其周边国家发展的格局,并在条件成熟时,继续探索在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分校的方案。

结语

涉农高校海外分校的建设,既可以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又能满足“走出去”中资农业企业对人才本土化的需要,带动当地农业发展,助力中国农业“走出去”。涉农职业院校应该充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新模式,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猜你喜欢

可行性一带一路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中国设立PSSA的可行性及其分析方法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
HDL-C,LDL-C,CK-MB和RBP使用朗道质控品作为室内质控品的可行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