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2023-05-31代雪山

学周刊 2023年18期
关键词:主动性道德与法治培养

代雪山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养成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及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德育水平。然而当前的教学现状并不理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等问题依旧存在。文章在系统总结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按照内因与外因的角度探讨了问题存在的根本影响要素,同时重点讨论了提高学生主动性的培养策略,旨在为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学生;主动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8-0130-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8.043

思想道德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心智成长和心力发展能够产生重要影响,能够引导学生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行为准则,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十分重要。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如何克服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成为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在探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学习主动性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希望为学生主动性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对学生主动性的培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得到了一定的升级与优化,在教学方法上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方法升级与应用过程中,教师往往将增加课堂多样性、提高授课内容密度、提高学生注意力作为改革的主要方向,依旧缺少对学生主动性的培养措施,更多是采用“教师教,学生记”的传统教学方式。即使是引入多媒体与数字化体系进行改革后的授课方法,也缺少对学生主动性的考量,更多是利用多种模式对授课内容进行全新的展示,这或多或少地存在“新瓶装老酒”的问题。在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调研中发现,学生能够在课上跟随教师进行学习已经属于十分优秀的教学成果,在课下的学习时间十分有限。而在学生的主动预习与复习层面上,此种授课方法的缺陷表现得更为明显。除此之外,学生在主动收集课程相关资料、丰富案例、完善自我的知识架构等主动学习方面的表现也相对较弱,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信息收集与整理方法,也没有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进行专项的资料收集与自我学习。教师在授课层面也没有对具体方法进行讲解,部分学校对学生的主动学习仅仅停留在口头或者纸面上,没有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

(二)教学环境失调,缺少对学生主动性的引导

学生学习行为的主动性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于相关学科具有明确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够主动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知识;二是学生在与周边环境的互动中发现了主动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形成了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从当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受限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学生很难通过兴趣与爱好来达成主动性。此外,周边环境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带动作用也十分关键,但是当前的教学环境缺少主动性的动力来源。

第一,当前的学习环境使得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就社交层面而言也缺少必要的贡献;第二,当前的学习环境缺少对于主动学习的激励制度,学生无法从外界获得必要的认同,导致主动学习的动力来源明显不足;第三,学生的学习氛围更多集中在“主要”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庭,依旧会人为地将知识性学习归类为“主科”,将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育归为“副科”或者“小科”,更进一步削减了在这一方面的关注与投入;第四,道德与法治课程缺少实践与分享平台,学生在生活中可用的案例也相对较少,这使得学科学习陷入“无内容可学”的尴尬境地,也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性行为的养成。

(三)教学模式固化,缺少对学生主动性的激励

当前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课堂行为、学习成绩、日常表现等维度,对于学生能否开展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具有主动性的相关评价极为罕见,仅有的激励也只是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对具有主动性的学生进行口头表扬,此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显然缺少必要的激励。从激励制度的本质来看,激励可以分为正向激勵与逆向激励两种。所谓的正向激励是当学生具有期望行为时,教师进行的肯定与奖赏;逆向激励则相反,主要指当学生出现错误或问题时教师给予的批评与指正。无论何种形式的激励,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均未与学生主动性产生关系,也很少有教师会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主动性而建立对应的激励制度。这至少会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是激励具有明显的指向性,而现有教学模式会使得学生产生“只要成绩好,一切都无所谓”的错误认知,这不仅不利于当前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也具有一定的危害;二是学生无法从当前的教学模式下获得激励,成就感也就更无从谈起,长此以往,学生容易逐渐放弃主动学习的优良习惯,使得本就可贵的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被慢慢淡化,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问题的产生原因

(一)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指学生的内在想法与条件限制对学习主动性的影响,包括主动性动力、主动性能力以及主动性意愿等三个方面。在主动性动力层面,除少数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具有极强的兴趣之外,其余学生在参与主动学习的前期阶段往往会感觉疲劳,这些负面情绪影响了主动性的形成。在主动性能力上,当前互联网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空间,在使信息获取更为便捷的同时也为特定信息的搜集制造了障碍。对此学生需要不断锻炼信息收集、筛选与整理的能力,如此才能够运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手段进行主动学习,而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往往不足,很难激发出学习的有效性。在主动性意愿层面,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往往处于“一知半解”的情况,对于个性、天分以及兴趣习惯等均具有一定的认知偏差。如部分学生认为“特立独行”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从而在内心深处很难认同主动学习这种受到社会肯定的“正向行为”,也就很难在学习实践中发挥主动性。由此可见,学生内部因素对学习主动性的影响较为明显,包括自我感受、青春期心理特征以及学习过程的一般性规律。

(二)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对于学生主动性不足的问题也具有显著影响,具体分为如下方面。

第一,外部的教学考核体系决定了学生更多情况下是在教师与家长的“追赶”下进行被动的学习。这不仅体现在道德与法治的学科中,而是各学科学习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长此以往,学生既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也缺少主动学习的能力,在精力、时间上更是缺少主动学习的外部条件。第二,外部的教学要求初中生的学习重点要紧密结合教材,教材以外的内容的考查概率相对较低,而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必然将更多的精力用来跟随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学习,对于课外知识的主动学习往往被视作“不务正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第三,学校与家庭并未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如缺乏涵盖大量学习资源的共享平台、可供师生交流的系统工具等,使得学生即使存在学习的主动性也会由于找不到方向、无法产生共鸣等原因而“流失”。第四,学习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初中阶段学生的天性,需要外部环境的不断刺激与强化才能够得以维持。当下的教学环境中缺少此种外部环境与条件,无法进一步激发出更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基于上述四方面的原因,外部因素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影响更为突出,而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及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手段对外部环境进行调整与治理是一种有效手段,也是一种必然路径。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的对策分析

(一)以主动性引导为核心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行引导,在方法选择上可以以分组教学为主要方法,让学生通过自由组队的方式结成学习小组,并通过小组内合作与分享、小组间竞争等手段来达成主动学习的目的。此种教学方法具有三方面的优势:其一是通过建立学习小组能够为学生的学习与交流提供必要的平台;其二是小组学习模式需要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内容自主找寻答案,具有学习主动性的特征;其三是小组内合作与小组间的竞争可以提高学生的向心力与紧迫感,并在展示与分享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进而对学习主动性进行正向激励。

例如,在进行《敬畏生命》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布置预习作业,预习内容包括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及生命现象等。课堂教学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展示汇报的方式与其他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小组之间可以采用相互评分的方式参与竞争。为了获得更好的展示效果,小组内学生需要广泛收集信息与案例,从而能够在分享中发表独特的思考成果,进而养成学习主动性的习惯。

(二)以主动性强化为核心营造教学环境

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引导与强调来达到强化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要在教学实践中营造主动学习的客观氛围。在学习主动性氛围的营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家长进行配合,以形成家校共育的体系,形成家庭与学校的氛围统一,从而使学生将在学校养成并保持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延续到课下与家庭之中,带来长效的引导作用,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可以时刻处于被强化的状态。在具体的教学环境营造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具体课堂内容来实现。

例如,在开展《丰富的社会生活》的课堂教学中,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社会规则与社会现象。在这一课堂的构建中,除了理论讲解,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社会进行观察来达到拓展知识面的根本目的。学校与家庭在聯合过程中能够为学生构建出时刻学习、随时学习的良好氛围,从而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进行强化。家长可以参与到学生观察社会的行为中去,对不同的社会角色进行讲解,如按照职业进行划分的工人、农民、司机、医生等,按照社会服务类型进行划分的生产者、消费者、服务者等。家长也可以结合学生发现的具体社会现象对社会规则进行讲解,如闯红灯是一种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乱插队现象是一种不遵守公序良俗的行为,见义勇为是一种道德高尚的行为,等等,从而深化学生的认知。

(三)以主动性激励为核心构建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中要以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核心,重点可以分为评价教学模式与沟通教学模式两个部分。所谓的评价教学模式主要指在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要将对学生主动性的评价纳入对学生的总体评价体系内,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多提问、多发言,如果发言能够涉及书本以外的知识,如生活中的案例、其他文章中的观点、最新的科研进展等,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奖励。所谓的沟通教学模式主要指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教师可以通过解答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来实现生活化教学,学生也可以将生活中发现的难以理解的现象与问题从道德与法治的角度向教师提问。师生在不断的问答与交流过程中,不仅达到了对相关学科内容的掌握,更有效改善了师生关系,并达成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主动性的激励。

例如在《青春的情绪》的教学中,教师在完成了基本书本内容的讲解基础上,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上与课下的时间,结合自身遇到的问题向教师提问。针对部分具有共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集体辩论等方式开展全员参与的沟通交流活动。如学生常常会遇到“父母太唠叨”的问题,对此教师不仅可以从学生青春期情绪特点的角度予以解答,也可以从父母的层面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这一过程不仅完成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升华,还能够使学生充分理解父母,对于改善学生与家长的关系、调节青春期学生的情绪、规范学生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需要在教学育人层面予以不断的引导与培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正是出于这一目的。然而,根据对教学现状的观察不难发现,学生主动性不强等问题依旧存在,严重制约了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文章系统总结了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授课方法缺少对主动性的引导、教学环境缺少主动性动力来源、教学方式缺少主动性激励等,而包括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构成了当前的问题矛盾主体。对此,教师需要通过授课方法、授课环境以及授课方式上的三重改革来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李梅.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资源,2022(4).

[2] 向颖.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的内涵、困境及实施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2(10).

[3] 王宝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J].家长,2022(5).

[4] 曹晓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J].清风,2021(8).

[5] 胡晨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28).

[责任编辑 康兰明]

猜你喜欢

主动性道德与法治培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预学的实效性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